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小儿高热惊厥中阶段性护理模式的应用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0-05-06 13:13:20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scipaper.net):

摘要:目的探讨小儿高热惊厥中阶段性护理模式的应用价值。方法以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72例高热惊厥患儿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按患儿入院顺序,等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6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阶段性护理。对比两组患儿临床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退热时间、惊厥消失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反复发作次数与对照组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护理有效率高达97.22%,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11%,与对照组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高热惊厥患儿给予阶段性护理干预,促进了患儿康复,降低了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临床应用效果显著。

关键词:小儿;高热惊厥;阶段性护理;复发

本文引用格式:卢彩兰.小儿高热惊厥中阶段性护理模式的应用研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82):328-329.

0引言

高热惊厥是儿科最为常见的一种急重症,以6月-3岁的幼儿为主要病发群体。临床上,高热惊厥患儿常出现体温急剧升高、全身抽搐、两眼上翻、四肢强直、意识模糊等症状[1]。

在研究中发现,婴幼儿免疫力较差、抗菌能力比较弱,患儿一旦受到病菌感染,就会致使其体温出现急剧上升的现象,必须要对患儿实施有效的治疗和护理干预,以缓解患儿临床症状;否则,伴随着病情的进展,或者患儿病情反复发作,就会导致其脑部组织出现缺氧性损伤现象,进而对患儿的智力发育产生影响,严重的还会威胁患儿生命健康。因此,在对患儿的治疗中,必须要给予有效的阶段性护理干预,以提升患儿临床治疗效果[2]。为此,以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72例高热惊厥患儿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并对研究结果进行如下总结。

\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以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72例高热惊厥患儿作为本次研究对象。

纳入标准:①均经临床诊断证实,并出现不同程度的临床症状,且患儿体温超过38.5℃,发热时间在24h之内;②患儿临床资料齐全;③所有患儿均为初次发作;④患儿家属知晓本次研究方法和目的,并自愿参与其中。

排除标准:①全身生化代谢紊乱者;②合并其他器质性疾病;③中枢性疾病患儿;④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者;⑤不配合研究者。按患儿入院顺序,将其等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6例。对照组:男女患儿比例19/17,年龄区间0.5-3岁,平均(1.75±1.25)岁,体温区间为38.5-40.2℃,平均体温(39.35±0.85)℃,惊厥持续时间10-40s,平均时间(25.0±15.0)s。其中,腹泻7例,肺炎9例,上呼吸道感染8例,化脓性扁桃体炎5例,支气管炎7例;观察组:男女患儿比例18/18,年龄区间0.5-3.5岁,平均(2.0±1.5)岁,体温区间为38.5-40.0℃,平均体温(39.25±0.75)℃,惊厥持续时间8-40s,平均时间(24.0±16.0)s。其中,腹泻5例,肺炎10例,上呼吸道感染9例,化脓性扁桃体炎6例,支气管炎6例;两组患儿临床资料经统计分析,结果呈P>0.05,表示本次研究有学术价值。

1.2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对患儿病情进行观察,当患儿出现高热时,利用冰袋或者温水擦浴形式进行降温;同时,做好患儿呼吸道护理,以保持呼吸道畅通;遵医嘱对患儿进行用药指导,并做好患儿心理护理。

观察组实施阶段性护理,内容:(1)入院阶段:入院后,对患儿体温进行监测,并对其进行针对性退热治疗;同时,对患儿家属进行健康宣教,使其了解与疾病相关的知识;当患儿出现抽搐的时候,应对其进行吸氧、输液等对症治疗;最后,对患儿家长进行心理护理,以稳定患儿家长情绪;(2)发热阶段护理:对患儿体温进行密切测量,并观察体温变化情况进行记录;如果患儿出现惊厥现状,协助患儿采取侧卧位,并将患儿身上衣物解开,将其口腔中的分泌物进行清除,以保持呼吸道畅通;同时,在高热惊厥阶段内,对患儿口部给予压舌板,以免其在惊厥过程中,出现舌后坠现象;指导患儿家长一旦出现体温升高,对患儿进行物理和药物降温,并在降温期间,指导患儿多喝水,及时更换衣物;(3)恢复阶段:在患儿的恢复阶段中,应向患儿家属进行讲解,使其了解到患儿可能再次出现抽搐的现象,做好心中有数;并向患儿家长进行健康宣教,使其掌握患儿再次抽搐时的可以采取的急救措施;(4)出院阶段:对患儿家长再次进行健康宣教,使其了解发生惊厥的原因,并掌握相应的预防措施,以减少惊厥发生的次数等。

1.3观察指标与判断标准

统计两组患儿的退热时间、惊厥消失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反复发作次数。评定两组患儿护理效果。痊愈:经护理,患儿临床症状全部消失,体温恢复正常,且惊厥未反复发作;显效:经护理干预后,临床症状基本消失,但偶尔发作;有效:经护理干预后,患儿临床症状有所缓解,病发次数出现了显著的下降,且发病间隔时间延长;无效:未达到上述指标者[3]。统计两组患儿治疗中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统计学分析

利用SPSS 20.0统计软件统计整理,计数和计量资料以(±s)、(%)表示,并以2、t值对其结果进行检验。以P<0.05为判断统计学意义的标准。

2结果

2.1患儿症状缓解时间对比


如下表1所示:观察组患儿的退热时间、惊厥消失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反复发作次数均低于对照组,四项指标与对照组患儿相比,结果均呈P<0.05,有统计学意义。

\

 
2.2护理效果对比

如下表2所示:观察组护理总有效率为97.22%,与对照组患儿护理效果相比,结果呈P<0.05,有统计学意义。


\
 

2.3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

在护理过程中,对照组:腹泻4例,脑水肿2例,口腔炎3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5.00%(9/36);观察组:腹泻2例,脑水肿0例,口腔炎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33%(3/36);数据对比结果为2=10.488,P=0.0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在临床研究中发现,导致小儿出现高热惊厥的因素虽然并不明确,但与患儿的神经发育、脑发育、抑制性神经递质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这主要是因为对于幼儿来说,其大脑皮层发育尚不成熟,且其脑部神经结构相对比较简单。在这种情况下,患儿一旦受到高热的刺激,就会致使患儿的大脑神经元出现异常放电的现象,进而致使患儿的骨骼肌群出现收缩运动[4]。

通常情况下,早期患儿并无任何临床症状,在病发的时候,患儿会出现突然意识丧失、头部向后仰、面部肌肉和四肢出现痉挛性收缩、面部呈青紫色等现状。虽然患儿经临床治疗后,预后良好。但是一旦患儿出现反复惊厥的现象,或者惊厥时间持续比较长,就会致使患儿的脑组织产生一定的损伤,甚至导致患儿出现智力低下、威胁患儿的生命健康。因此,在对患儿的治疗过程中,必须要给予有效的护理干预,以促进患儿临床恢复。

与常规护理干预模式不同,阶段性护理干预模式主要是结合患儿的实际情况,对其进行阶段性的护理干预,进而使得患儿的临床护理工作更具有针对性、规范性,促进了患儿临床症状的恢复,提高了患儿的治疗效果。可以说,在阶段性护理干预模式下,真正实现了以患儿为中心,使得临床护理工作更具有针对性、有效性[5]。

本次研究结果也充分表明:通过阶段性护理干预,小儿高热惊厥患儿的临床症状恢复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护理总有效率为97.22%,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33%。综上所述,对小儿高热惊厥患儿实施阶段性护理干预,临床护理效果显著,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孙岩.阶段性护理干预在小儿高热惊厥中的应用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19,17(10):223.
[2]孙娟娟.阶段性护理干预在小儿高热惊厥中的应用效果[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8(17):93+95.
[3]蔡金婷.阶段性护理干预在小儿高热惊厥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8,16(19):263-264.
[4]刘畅.阶段性护理干预在小儿高热惊厥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当代医学,2018,24(06):159-161.
[5]袁龙花.阶段性护理干预在小儿高热惊厥中的应用效果探讨[J].基层医学论坛,2017,21(24):3279-3280.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cipaper.net/yixuelunwen/15062.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豫ICP备2022008342号-1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