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论文 > 正文

基于乡村建设的高校舞蹈学专业人才培育模式创新与实践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2-08-05 10:58:41 文章来源: 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scipaper.net):
 
  摘要:在我国乡村振兴背景下,高校教育改革与发展也有了较大转变。新时代的新型人才培育目标是复合型、创新型、个性化发展的综合性人才,与时代接轨,才能走在学科培育的前沿。重新定位高校舞蹈学科的培养目标及方向,形成科学合理、具有针对性培养的课程体系,全面提升教师团队水平,结合实践教学形成双链结构,夯实教学质量,有效启动并开展乡村建设人才培育模式,构建新型人才培育模式是高校学子面对就业变迁形势的新出路。
 
  关键词:乡村建设,高校,舞蹈学专业,新型人才,培育模式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等文件,多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大的历史性、理论性和实践性意义。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乡村振兴背景下的系列举措,对高校舞蹈学专业的未来规划及发展提出新的挑战和契机。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发〔2018〕1号)指出:加强农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支持地方高等学校、职业院校综合利用教育培训资源,灵活设置专业(方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乡村振兴培养专业化人才。
 
  一、高校舞蹈学专业传统培育模式剖析
 
  我们熟知的北京舞蹈学院、中央民族大学等专业艺术院校建校历史悠久,软件和硬件根基都十分深厚,舞蹈专业人才计划精准、分布细致,培养目标明确,在生源质量、学科发展以及对外影响力方面都是顶尖的,是公认的培养术有专攻、行业“高精尖”人才的艺术摇篮。而我国大部分高校舞蹈学专业则不具备同样的师资、生源、设备等条件,制定人才培育方案却照搬艺术院校,缺乏适合自身发展的应用性、时代性和创新性。高校舞蹈学专业生源主要来源于中专艺校和普通高中,中专艺校学生有系统训练的基础,专业技术能力较好;而普通高中学生大多在高二、高三才开始集训,普遍专业基础较弱,这就出现了艺校生专业好、普高生文化好的两极分化现象。同时,高校舞蹈学专业对文化课与专业课的学分设置有限制,容易出现专业课涉及面虽广,但课时数较少,学生学而不精的问题。还因为师资力量不足,常常几个专业课老师承担起整个舞蹈系的教学任务,无法保证教学质量。传统的培育模式采用“一刀切”,容易忽视学生的自身差异,对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潜质开拓不足。面对就业市场化需求,舞蹈学专业毕业生不能与时俱进,难以与现代化建设接轨,出现就业瓶颈。

\
 
 
  从以上问题中反观,我们的教育不单单是培育缺乏创造力的“伪艺术家”和“艺术工匠”,高校舞蹈学专业的教研团队建设形同虚设,学科带头人缺乏对就业形势变革下学科发展的探索和研究,不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师授课,都沿用“老做派、旧模式”。从舞蹈毕业生就业走向看,只有50%的人从事相关专业工作,并不是市场需求量不大,而是培养出适应社会改革变迁的应用型人才太少。大部分毕业生并不能完全适应和快速融入社会,心有余而力不足,呈现出几难状况:1.教学上不够突出、教学环节中不能充分展开实践工作,教学内容得不到肯定和认可;2.表演能力较弱,舞台表现力和技术技巧能力欠缺,不能在专业院团获得一席之地;3.创编能力不足,创作作品困难,无法注入新鲜血液到基层文艺群体当中。高校的生源质量远不如专业院校,专业水平参差不齐,如果学科定位不是培育切合时代性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增强跨学科、产教融合的多维度模式,最终只能被社会淘汰,脱离了教育的本质与核心:因材施教、学以致用。从根源思考,能否真正提高和帮助学生从共性中寻找到个性?是不是与社会市场的需求接轨?是否真正能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创新及应用能力?只有从根源上改变传统模式,启动学生的内在动力源,形成导入式、启发式、浸润式的多维度构建,在乡村振兴系列举措中,正确认识并重视新型人才模式发展的必然性,才能更好的制定出适合高校舞蹈学科的人才培育计划。
 
  二、乡村建设下的新型人才培育模式的构建举措
 
  (一)人才培育模式改革的重要性
 
  乡村建设背景下的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是集复合型、创新型、个性化发展三位一体的综合性人才,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随着高校舞蹈专业学科的建立日渐增多,入学对象也日趋多样化,绝大多数都是舞蹈基础薄弱的普通高中生。与从艺术学校毕业的学生相比较,普通高中生的舞蹈专业接受度低,但思维能力更强,学生的专业程度呈现出明显的差异。在这样的教学对象面前,部分高校依然按照传统的培育模式,采取传统的“教师为主、学生为辅”方式,打击了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和创新性。寻找乡村建设与专业培养的“触点”,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培养新型人才为路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倡导个性化、创新性、实践型全方位发展,才能真正完成好高校培育人才的重要使命。
 
  (二)新型人才培育理念的植入
 
  高校舞蹈学科的生源质量、师资力量、学科建设都不能与专业艺术院校相比较,教学模式上更不能趋之若鹜、照抄照搬,应找寻符合自身特点的突破口。首先,课程设置上要与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位相符合,基训课、民间舞课应作为核心课程增加课时数,周时数3—4次,至少开设两年;身韵课、技术技巧课可作为辅助课设置一年,周时数1次;现代舞基础和编导基础可以在学生具备了一些舞蹈基础能力后,开设在第三学年,周学时各2次;另可根据学生的专业情况和个人意愿,在第三学年的学科设置中通过双选方式分出编导、教育、管理方向,针对各自的方向加设舞蹈教学法、少儿舞蹈组合训练、少儿舞蹈编创、节目策划与导演、舞台设计等辅修课程。其次,教学内容应根据学生生源情况进行规划性选择,学科建设团队可通过学生考试汇报进行调研,近两届学生采用的教材是否合理、科学、有效,充分了解学生对教材的应用实践能力是否达标。如果教学效果呈上升趋势,可以持续沿用,反之,要重新探索适合学生的教材,不要盲目追求,更不能随意选取。最后,必须根据学生情况分类教学、因材施教,不能采取“千篇一律”的教学方法,教师更不能占据教学的主导地位,要让学生建立想象空间,营造个性化发展的教学环境。要杜绝惩罚式的传统教学方式,对学生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响,破坏了他们对艺术追求的美好向往,将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敢于想象的思维、个性化发展的格局一并扼杀在摇篮中。注重对学生的主体选择和个性表达,可以通过分组导入式训练方式,让学生互相穿插指导,给予每个人参与到教学中的权利,鼓励学生思考、提问、相互评论、指正;更要对学生完成度进行及时点评、肯定和建议,做到课上共同教与学、课下反思并总结。
 
  (三)打造“师资团队建设”与“课堂实践教学”的双链结构
 
  舞蹈学科使得教师与学生之间处于密不可分的教学关系。依据学科特点而论,学生对专业课投入最深,对专业教师有较强的信任和崇敬。教师在教学模式、教学过程、实践活动等过程中浸润式植入爱国情怀,引领学生塑造正确的三观,既能增加专业课程的知识性、人文性,将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内涵生动形象地植入,引导学生传承中华文脉,又能提升自身职业素养,愿意主动服务基层,树立服务乡村振兴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如《舞蹈剧目》课程,有的学生组织能力强,有的实践能力强,有的教学经验丰富,有的示范准确度高,有的细化动作仔细,可以按照学生各自的优势分组承担各项任务,培养个人能力的同时提升团结协作的精神。例如:通过排练经典作品《黄河》,增强学生的爱党情怀及对红色故事的传承与发扬;通过学习古典舞作品《扇舞丹青》了解我国传统文化底蕴,寻迹古代历史中呈现的诗、乐、书、舞;通过感受戏曲舞蹈作品《俏花旦》,体验中国戏曲艺术,感悟我国的传统文化精髓。
 
  除了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的改头换面,教育还应从“育人”的角度深思。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优势,根据他们的特点进行教学安排和分组实施,树立对自身价值的正确认识,增强积极性,塑造自信心,建立艺术行业的职业理想标杆。师资团队要不断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提升与创新,在教学科研中总结并完善学科评价机制,学会在教育教学反思中成长。同时还应促进教师跨国度、跨行业、跨学科,深度推进校企合作,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理念和国际标准,使教师具有多边科学知识体系。课堂实践教学从存在的问题入手,对症下药,让学生主动思考、发挥想象空间,营造个性化发展的教学环境。只有让师资团队建设紧密,课堂实践教学,才能让教学从量变到质变,保证新型人才培育模式的有效开展。

\
 
 
  (四)倡导智能化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教学的主体是学生,而我们传统的“填鸭式”教育模式让学生逐渐失去了主动性、积极性和主导性。如何让课堂中教师的教学行为衍生到课后学生的自主训练,智能化教学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新时代,线上教育模式给教学带来巨大的变革,使传统教学走向了智能化,网络资源的共享能快速促进舞蹈学科的发展。智能化教学可以突破传统的教学思维,实现教学结构的创新,这是信息化时代呈现智能化体系下的教育新常态,也是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新方向、新目标。高校舞蹈学科的课程数量设置少,学生整堂课都是模仿、学习、训练,缺少对自身教学的深思与发掘,更缺乏对知识重难点的再创造能力。通过智能化程序,可以完成课堂点名、批改作业、上传教学视频、给予学生指导和评分,让课程范围从课上延伸到课下,真正实现学生自主学习机制。教师可采用多种网络教学形式授课,针对课程内容中出现的重难点,学生可以通过慕课等学习视频提前预习,学习方式从被动依赖转为主动独立。如:教师在上课前将课程内容发布到预习板块,学生观摩后会出现完成预习显示并计分;教师可设置教学内容的引导性提问,通过学生的作答,可了解本节课知识点掌握程度;课后训练时上传视频到完成作业板块,教师批改后提出指导意见和完善建议,学生再进行训练时就有了明确的目标和方向。期末成绩核算会自动通过教师设置的作业、课堂表现等分值数据统计构成分值。
 
  (五)搭建校企合作平台、拓展专业实训基地
 
  高校舞蹈学专业通过与当地文化馆、演出有限公司、培训机构等相关行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搭建实习基地平台,输送学生到一线基层、乡村文化中心,积极打造联动平台的艺术文化项目,构建文艺汇演、舞蹈培训、艺术讲堂、线上课程、创新创业相结合的“五位一体”实践项目,实现课程内容与课外实践的有机统一。利用专业的实践性质,通过合作方的价值引领,在实践活动中锻炼学生,培养吃苦耐劳精神,深化职业道德教育,提升职业责任感,建立良好的社会服务意识。学校与实训基地要秉承共建理念,对资源共享、学生共管、双方共赢进行全面部署,让学生充分有效地提升实践应用能力。同时,还可利用高校舞蹈专业建设作为校企深度合作的优秀载体,积极开展协同创新项目,找准产教融合的推进方式,让专业教师参与各项演出、比赛、创作等活动,形成师生共享共创、持续成长的长效机制,建立校企、校地共建的价值引领评价体系,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实践能力。
 
  三、结语
 
  舞蹈教育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意识形态缔造,是需要教育工作者不断去探索、研究的。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做出一系列重大举措,部署高校改革工作,我国教育一直在改革和创新中寻求新思路、新起点、新模式。高校舞蹈学科新型人才培育模式研究正是秉承“立德树人”的初心,从传统模式转变为具有个性化、合作制、思维性于一体的创新教学模式,达到教学与市场需求同频共振,为乡村建设发展提供人才支撑,推动高校舞蹈学科建设不断优化升级,真正体现高校培育综合性舞蹈人才的宗旨和方针,让受教育者成为一名专业能力夯实、具备创新思维与综合应用能力于一体的新型舞蹈人才,全方位推动高校应用型人才培育模式新格局。
 
  参考文献:
 
  [1]李素华.对新世纪以来中国舞蹈教育改革与转型的思考[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5(02):74-78.
 
  [2]徐琼.文化传承背景下高校传统舞蹈教学模式分析[J].戏剧之家,2017(20):184.
 
  [3]陆娟娟.翻转课堂—舞蹈教育走进微课时代[J].舞蹈,2016(05):65.
 
  [4]吕艺生.舞蹈学导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54.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cipaper.net/yishulunwen/41227.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豫ICP备2022008342号-1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