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论文 > 正文

古诗词歌曲《锦瑟》两种演唱版本的比较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2-07-30 11:24:34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scipaper.net):
 
  摘要: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民族音乐文化也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人在古诗词的基础上进行谱曲、演唱,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古代声乐艺术。古代的声乐艺术意蕴深厚,色彩斑斓,在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展示不同声乐体裁的风格演变及其审美特性,揭示不同历史时期古代声乐艺术所具有的人文精神。随着时代变迁,近现代的音乐人又在古人创作的基础上增添了新时代的色彩,创作出了大量的古诗词类的歌曲,许多演唱者通过对古代诗词的深入了解和研究,各自展现出不同的音乐形象和独特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古诗词歌曲,演唱,文化底蕴,比较
 
  中国古诗词歌曲植根于广阔的社会生活土壤,生动地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和审美观念,经过长期的发展和沉淀,古诗词歌曲的研究已经成为民族声乐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那么在古诗词歌曲的演唱上也是各具特色,多样化的。例如,这首唐代诗人李商隐的《锦瑟》,在这首诗的基础上,音乐家们根据自己的理解创作出了不同版本。那么,每个版本的演唱都是需要演唱者对诗词的文化背景以及艺术处理和演唱技巧进行探究。
 
  一、古诗词《锦瑟》的创作背景
 
  《锦瑟》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代表作之一。诗题“锦瑟”,但并非咏物,不过是按古诗的惯例以篇首二字为题,实是锦瑟以隐题的一首无题诗。此诗是李商隐最难索解的作品之一,诗家素有“一篇《锦瑟》解人难”的慨叹。作者在诗中追忆了自己的青春年华,伤感自己不幸的遭遇,寄托了悲慨、愤懑的心情。李商隐天资聪颖,文思锐敏,二十出头考中进士,举鸿科大考遭人嫉妒未中刷下,从此怀才不遇。在“牛李党争”左右为难,两方猜疑,屡遭排斥,大志难伸。中年丧妻,又因写诗抒怀,遭人贬斥。此诗约作于作者晚年,对《锦瑟》一诗的创作意旨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或以为是爱国之篇,或以为是悼念追怀亡妻之作,或以为是自伤身世、自比文才之论,或以为是抒写思念待儿之笔。

\
 
  二、古诗词歌曲的特征及其演唱特点
 
  古诗词歌曲与琴歌艺术有着深厚的渊源,琴歌至少有2500年的历史,采用古琴伴奏,以诗词为词,自弹自唱的一种艺术歌曲,早期的琴歌深受历代骚人墨客青睐,即是君子人格涵养的标志也是上层社交的内容之一,自古很多文人名士都有很好的音乐修养,不仅能弹唱琴歌,还能自度琴歌,以琴歌来表达内心情感,正是历代杰出文人琴家促进了中国古代古琴音乐艺术的发展。当今民族声乐发展中随着古曲的演变,音乐家们相继以古诗为词进行歌曲的创作,这是一种继承和传承。古诗词歌曲与其它创作歌曲存在着不同的特征,现代的一些创作歌曲,填词都是根据作者内心情感来表达,而古诗词的歌曲是在古代人的诗词上谱曲,其歌词蕴含着古人的思想情感和文化背景,古诗词歌曲以含蓄与意境之美独具魅力,风格特征则形象生动、平实质朴,如果追溯到古代,儒家主张“大乐必易,大礼必简”,道家提倡的是“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佛家以沉思为本,万物皆空,万念俱寂的境界,这些人生哲学态度和艺术审美观,不仅影响了古代音乐人也在影响着现代的声乐艺术。古诗词歌曲还具有高雅的情操。因为歌曲的词本身就是中国历代文人出尘不染、寄情于山水林间的精神寓所,寄托着各种复杂情感,借以咏叙个人情志的特殊宣泄方式。除了简淡的音乐特征,还有一种气疏韵长,旋律质朴,节奏舒缓的特征。例如,经典的古诗词歌曲《阳关三叠》《胡笳十八拍》等等都具有以上特点。除了这些特征以外,古代诗词的内容上也是有很多特点,它的内容都是社会生活的集中反映,也充满了丰富的感情和想象。正是诗词中赋予了这么多的想象和情感,才使古诗词及古诗词歌曲继承和发扬而来。古代诗词的语言上也是别具一格,具有精炼、形象、音调和谐、节奏鲜明等特点。那么作为古诗词歌曲来讲,基于诗词语言上的特点,也造就了古诗词歌曲的风格特点。古诗词歌曲的形式上,也是不以句子为单位,而是以行为单位,分句分行是根据节奏而不是以意思为主。中国语言文字的历史悠久,谱曲之后的古诗词歌曲也是意蕴深远。
 
  古诗词歌曲在演唱上也是具有独特的风格,首先中国的汉语不仅有声韵,还有平仄四声的变化,这种声调的变化,使汉语成为了一种“旋律性”的语言,在演唱古诗词歌曲时就要注意咬字吐字问题,咬字要准确清晰,更要自然清朗,声音淳厚,宁静悠远。演唱中应该注意每个字的四呼开合,避免咬字太死,声音过细。在演唱古诗词歌曲时,呼吸也很重要,首先站姿和身体的放松是呼吸顺畅的前提,气息一定要深沉,要吸开腔体,保持住腔体,有足够的动力支撑,因为古诗词歌曲大多都深远幽长,表达的是内在的情感。例如《胡笳十八拍》第一拍,需要强大的气息支撑,才能把作品的意境情感表达出来。演唱的过程中音不必过多,不用太花哨的方式进行演唱,不需要太多的装饰音。这样不利于作品的表现,以一种温和淡雅,声韵相融的方式来演唱,声音根据作品的需求来服务,纵观众多古诗词歌曲,大部分作品在演唱时,运用含蓄、内在的声音更容易表现作品意蕴。高亢明亮结实的声音反而不利于古诗词歌曲的表达。古诗词歌曲是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也是中国古典音乐的范畴。在演唱上很难去把握,笔者认为更多的是重意轻声的去演唱。比如,《月满西楼》这首古诗词歌曲的演唱。前四句“红藕香残,玉簟秋”等,带着一种叙述诉说的感觉把它唱出去,而在演唱“花自飘零水自流”微带一点点哭腔的感觉,带着高位置传出去。带着这几种感觉来演唱,意境就出来了,声音也会伴随着感觉变得更加舒适轻松。古诗词歌曲的演唱在要求歌者方面也是很严格的,除了以上说的咬字方面,呼吸也是需要控制的,因为歌唱离不开呼吸,呼吸是歌唱的动力。在演唱古诗词歌曲时,提前调整好吸气动作,然后开始进入演唱,歌曲中第一个音的发音是非常重要的,称之为“起音”,起音的歌唱位置是否准确直接影响整首作品的完整性,呼吸动作是作为歌唱提供发声的动力。呼气与吸气的相互配合使古诗词歌曲更加完美。呼吸合理的调整可以大大提高演唱歌曲的质量,所以呼吸也是演唱古诗词歌曲是重要特点之一。古诗词歌曲的演唱,在发声腔体上也是非常关键的。腔体的大小和宽窄都会使作品的处理和表达产生影响。这些因素会让声音的色彩发生变化。作品中需要什么样的声音,就要去变换所需要的音色,从而用声音更好的去服务作品。综上所述,古诗词歌曲的演唱是需要歌者潜下心学习,仔细琢磨演唱技巧及作品的处理。
 
  笔者通过学习研究古诗词歌曲的演唱,某种意义上来讲是一种理性的把握自我,含蓄的表现风格,但实际上蕴含着很高的审美境界。这也是古诗词歌曲的难点,是一个需要歌唱者好好沉淀的一个过程,不断提高自身演唱技巧的同时,更多是需要提高和丰富自身的文学素养,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积累和理解。
 
  三、古诗词歌曲《锦瑟》的演唱版本比较
 
  在我国当代的民族音乐发展中,由于受到古人为诗词谱曲演唱的影响,涌现出很多作曲家及音乐人用古诗词为词,进行谱曲,其中有一首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诗《锦瑟》深受专业歌唱演员的喜爱,也出现很多优秀的演唱版本,这些版本根据不同的歌者理解后表达的情感、风格及声音又完全不同。下面就马小明、解本康对古诗词歌曲《锦瑟》的演唱处理进行分析比较,从中寻求一些演唱启示。
 
  (一)青年男高音歌唱家马小明演唱版本的分析
 
  青年男高音歌唱家马小明是当代民族声乐领域中的饺饺者,多次获得国家级民族声乐大奖,演唱过很多脍炙人口的民歌,例如春晚歌曲《欢歌》《雪白的鸽子》等。那么他演唱的这个版本的《锦瑟》是由青年作曲家,中国音乐学院的艺术指导王龙创作。马小明演唱的这个版本,从音乐分析上来看,王龙老师在调性上运用了大小调结合的方式来诠释,从曲式结构上来看民族六声调式,旋律平稳,没有过多花哨节奏形式,旋律风格中带有一怅然与释怀。

\
 
 
  马小明在演绎这一作品时,唱腔沉稳,不做作,不夸张。古诗词歌曲讲究的是字正腔圆,气疏韵长。首先是咬字吐字特别的清晰、饱满、松弛。例如他在演唱“锦瑟无端五十弦”这句时,“锦”字字头归韵很准确,因为它属于前鼻韵母,这种音韵头非常短,不容易咬住,而且又处于歌曲的第一句中的第一个字。如果没有一个好的歌唱状态,是不容易拿捏准确的。还有就是这句的“端”字,有很多歌者为了保持高位置,在咬字归韵上归到了端yi,也有的在演唱时,为了保持通道的打开,归到了端a母音上,其实这些是不太准确的,马小明在演唱这首作品时,他既保持了良好的歌唱通道,又很准确的进行归韵咬字,使这句词表达的更为亲切、自然流畅。在“庄生晓梦迷糊蝶”这句的演绎,他没有把“庄生晓梦”咬得特别使劲,而是松弛清晰的感觉,同时,他在演唱时也没有加入过多的装饰音,这样就避免了倒字的问题,因为古诗词歌曲的演唱也很注意四声的问题。马小明演唱这首《锦瑟》的版本时,声音上没有运用特别高亢嘹亮的音色,从头至尾,几乎都是运用了稍暗淡、偏柔软的音色来处理,只有高潮部分歌唱动力略微足一点。其实也是根据诗词的背景、意境的需要来调整的音色。通过聆听马小明演唱的这个版本的《锦瑟》,除了在咬字和声音处理,在语气、语境的处理上也是非常有特点的,例如他在演唱“一弦一柱思华年”,这句中,特别在“思华年”上加重了语气感,气与声的配合,更准确的表达出了词作者追忆华年的情感和对已过去的时光的不舍。下面的“庄生晓梦迷蝴蝶”中的“庄生晓梦”运用了半声的方式,带着虚幻的语境来演绎,仿佛让听者真的感受到梦境一般,随之“迷糊蝶”这句加重语气,逐渐拉开旋律,更加强调了庄生梦蝶这个典故。接下来的“沧海月明珠有泪,蓝天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这两句也是这首作品的高潮部分,马小明在演唱时,带着一种更深沉的气息和语气来演唱,将作者的那种追忆华年,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对人生的惆怅和对遭遇的释然,表现得淋漓尽致。
 
  通过对他的这个版本的演唱处理的分析,不难发现无论是从咬字、声音、情感上都把握得特别准确,同时也能感受到马小明除了在演唱技巧上有着扎实的基础外,更主要的是对文化背景以及知识结构上有着深厚积累和研究,这也是古诗词歌曲演唱的难点所在。
 
  (二)青年男高音歌唱家解本康的版本演唱分析
 
  青年男高音歌唱家解本康,一位集演唱、作词作曲于一身的民族声乐领域中的音乐人。他演唱这个版本的《锦瑟》是他本人在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诗句上谱曲创作而成,解本康演唱这个版本,具有浓郁的小调色彩,旋律风格更为沉重,曲调带有一种伤感惆怅和哀愁,旋律和和声的编配更有种早期的中国艺术歌曲的感觉。与马小明演唱的版本相比,解本康的版本表达了另外一种情绪,更多的是不舍和惆怅伤感的情绪,也有一种归宿的迷茫,不甘的执着,辽阔的寂寞,各有千秋。也是一首非常值得去探究的古诗词作品,首先他在咬字和声音上的处理很有独特的见解,在遵循民族声乐和古诗词作品演唱中字正腔圆的基础上,把字咬得张弛有度,更加立体,空间感更多一点。例如,“沧海月明珠有泪,蓝天日暖玉生烟”中的“明”和“泪”从发声训练的角度来讲属于闭口音,比较难唱,容易出现挤、卡、夹的现象,但是他在演唱的过程中韵头很准确、集中,韵尾收得也是干净利落,而且,在保证通道打开的前提下,把字咬得清晰松弛,既保留了科学的发声方法,又能融进古诗词歌曲的演唱韵味,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古诗词歌曲,除了咬字上把握得准确,在唱这句词的时候,声音也特别结实、饱满,但又没有那么重的负担,气息也显得深沉,歌唱通道也得到充分打开,而且在演唱“泪”字时,声音还能由强到弱的控制,这样就把歌词注入了灵魂,旋律也有了起伏,把诗人的那种辽阔的寂寞情绪诠释得淋漓尽致,又把蓝天日暖玉生烟唱出了偏朦胧的温柔。在演唱第一句时,情绪很消沉,那么在声音上,他用暗淡的音色来演绎,气息托着声音的感觉,声断气不断,正好符合古曲演唱中气疏韵长的宗旨,让“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这一句对逝去的青春感到惋惜的情感形象生动的表现出来。“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这句的演唱,声音相比前几句更加的坚实有力,但在这两句中,为了更好地服务这句诗的意境,都是先强后弱的控制,这也是男高音中最难的一部分。解本康创作的这版《锦瑟》,在情感处理上,从听的过程中就能感受到那种惆怅、对自身遭遇的不甘和寂寞。特别是最后一句“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也是歌曲的尾声,情感的至高点,也是诗人所有情绪的宣泄,他在演唱前半句时情感饱满,声音的密度很强,充足的气息动力。到后半句“只是当时”这四个字用了混声的演唱技巧弱了下来,“已罔然”更弱的表现作为收尾,这种表达也完全迎合了古人的性格特点,那种内在的气质,也更符合古诗词歌曲的风格特征。
 
  解本康创作并演唱的这个版本,除了他对作品演唱技巧和音乐处理上的表现,通过聆听也能感觉出,解本康拥有极高的文学素养,对古诗词的理解拿捏得十分准确,对作品中人物的塑造形象生动,而且自身在演唱过程中完全投入人物,再加上自己对古人的理解去演绎,音乐表达生动形象,情感处理细腻准确。
 
  通过以上两个版本的比较发现,不同的演唱版本,受众体各不相同,审美需求也各不相同。两个版本各有所长,演绎者因对作品不同的生活经历、不同的处理方式使之达到不同的艺术效果,而每一个版本都是对《锦瑟》这首古诗词歌曲的补充与丰富。不同版本的《锦瑟》不仅为古诗词歌曲曲库增添了新的生机,也为更多的声乐学习者和爱好者提供了新的声乐素材。既推动了中国古诗词歌曲的发展,又弘扬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四、对比两个演唱版本后的演绎思考
 
  通过学习演唱古诗词歌曲,能从中了解古代文人的审美特征及当时社会的实际状态,从中也能感受到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历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华夏文明。通过对古诗词的不断理解和研究,体会当时的社会背景、人情冷暖。马小明演唱的《锦瑟》版本,从演唱技巧上来看,不论从咬字吐字、气息等方面都需要要牢固的基本功。为更好地表达作品内容,从作品的情感和意境方面来分析,需要更深入地去理解古诗词本身的涵义,需要更全面的剖析诗词,这样一来才能更好地演绎这个版本的《锦瑟》。在马小明的演唱版本中,最主要的还是歌唱中咬字吐字的训练,以及气息的把握。而在演唱解本康的这个版本《锦瑟》时,除了注意咬字吐字、气息的控制以外,最主要的是更加注重歌唱语气语境的运用。因为语气感在歌唱中特别的重要,也是歌唱灵魂的一部分。适当的在《锦瑟》中加入语气,会把作品的意境表现得更加完美,把《锦瑟》中追忆华年、感叹人生的意蕴,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但这也是演唱中最难的一部分。通过对两个版本的《锦瑟》借鉴学习,不仅丰富了演唱者对古诗词歌曲的演唱形式,同时也让表演者找到一个更好的演唱方向。
 
  五、结语
 
  本篇文章主要针对古诗词歌曲《锦瑟》演唱版本的比较分析,探究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了解了古诗词歌曲《锦瑟》的创作背景等,同时也对古诗词歌曲演唱特点和风格进行了探究分析,最后通过对不同版本不同演唱者的演唱进行了深入的比较分析。可见,如果想把古诗词歌曲演唱好,达到一定高度,更多是文化底蕴的沉淀和积累,不只是追求演唱技巧,而是艺术处理上的把握。通过这样的比较分析,不仅能提高歌者的审美,还能更好的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
 
  参考文献:
 
  [1]王喜娟.中国古诗词歌曲的演唱特点及风格分析[J].青春岁月,2017(07):42.
 
  [2]张晓农.中国古代声乐艺术[M].北京:中华书局,2002.
 
  [3]彭红梅.浅议中国古诗词歌曲的歌词特色对演唱风格的影响[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18).
 
  [4]吴启慧.中国古诗词歌曲演唱特点及风格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3年.
 
  [5]刘晶晶.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演唱分析[J].大众文艺,2011(13).
 
  [6]沈佳文.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演唱中的民族风格体现[D].上海:上海音乐学院,2010年.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cipaper.net/yishulunwen/40973.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豫ICP备2022008342号-1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