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论文 > 正文

意义建构与边界反思:一项关于影视解说短视频的扎根理论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2-03-17 11:38:54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scipaper.net):
 
  摘要:电影解说这一古老的伴生性媒介在公共空间与流量市场中的“复魅”及其引发的一系列争议构成了一个重要的现实问题。本文从编码与解码理论出发,将研究视角聚焦于电影解说类影视短视频,采用扎根理论的分析方法对100部“速食电影”展开内容分析,考察数字化技术如何建构电影新形态的同时,从微观视角反思影视短视频的生产性边界。研究发现,速食电影的生产与消费通过延长不同主体的编码与解码程序实现了新的意义建构。文章还对影视解说短视频文化意涵以及生产的双重边界进行了反思,指出提升原创度和转换性或许是规避侵权的有效方式之一。

  关键词:编码与解码;速食电影;扎根理论;影视解说短视频

  一、问题提出:超脱于传统电影解说生产逻辑的“电影解说新样态”

  电影解说诞生的确切时间目前尚无定论,不过,从现有的材料来看,这一职业的出现几乎和电影传入中国同步。[1]其出现并非艺术家天马行空的创造,而是由电影普及与平民化过程中产生的需求所催生。据史料考证,电影诞生之初为默片,加之彼时民众文化水平有限,辅助观众理解电影故事的电影解说应运而生。解说员群体曾一度在欧美影院中具有重要意义。20世纪初,我国福建地区的影院经营者为招揽客户,帮助观众看懂电影,便聘请具有一定文化水平人员,在放映电影的时候,同步解说电影。[2]然而,到了20世纪20年代末,随着有声电影的出现以及国人知识素养的提高,观众逐渐摆脱电影解说,独立观看、读解电影,[3]电影解说员的价值受到了极大冲击。

\

  如今,随着非线性编辑等媒介技术的日臻成熟与普及,电影解说这一古老的伴生性媒介在公共空间以及流量市场中的“复魅”构成了一个重要的现实问题。电影解说伴随着技术更迭经历了“兴起—高潮—衰落—复兴”等发展阶段,解说员也从具身讲解转移至虚拟空间,以“速食电影”为代表的电影解说形式在数字化浪潮中迅速走红。

  从历史的维度看,传统电影解说员的出现是大众文化普及需求与商业力量助推的结果,在当时更多起到了启蒙现代性意识、教养民众、开启民智的作用。其最重要的功能在于通过陈述帮助“看不懂”的观众“听懂”。而从生产逻辑以及与电影本体之间关系的角度看,传统电影解说与现代意义的速食电影也存在较大差别。有学者在研究福建早期电影解说员时将传统电影解说划分为草创期、发展期、成熟期三个阶段,不同时期分别对应“忠实剧情”、“即兴宣讲”、“客观解说”三种解说方式。其解说话语生产通常遵照“教学准备、影片开映、映后复习”等既定模式与体系。而在具体操作层面,解说员则会通过“划分小节、教材补充、分步骤解说、自问自答”等方式加以呈现。[4]整体看来,可以将传统电影解说归纳为一种“对于权威文本的意义阐释”,即在遵循原影片叙事逻辑的基础上发挥工具性作用辅助观众理解电影内容。相比之下,受到数字化技术介入和影响的速食电影在内容生产方面似乎已经不再遵从上述模式与体系。然而这一“电影解说新样态”是否已经超脱了传统电影解说的生产逻辑?它仅仅是将解说员挪至虚拟空间,还是一种对于权威意义建构的颠覆?这些问题似乎更加值得深思。

  二、研究设计:速食电影作为文本

  研究整体上采用了质化研究方法,将影视短视频作为一种文本进行编码并展开内容分析,从而从微观角度探寻其意义生产逻辑。在具体的研究对象选取方面,则聚焦于时下流行的“速食电影”,并采用扎根理论的数据处理方法辅助数据分析过程。具体的研究设计如下:

  首先从抖音数据平台“抖V数据”“影视”栏目中选取出粉丝数排名前20的账号(截止2021年4月1日),然后从每个账号中随机抽取5条共100条电影解说短视频作为研究样本(由于评论数量庞大,仅选取前50条纳入考量)。

表 1:扎根理论编码(数字代表频数)
 
\
图 2 速食电影的制码与解码

  按照扎根理论的操作步骤,本研究对所获样本进行逐条内容分析,并将解说词进行文字转录;在文本分析与编码阶段则借助了质性材料分析工具Nvivo11辅助编码,以提升研究的科学性与编码效率,并最终获得了34个初始范畴。经过开放式编码与轴心式编码分析后,所获资料逐渐指向“符码—结构—体验—效果”等几个维度,并最终形成了“制码与解码”两大理论主题(此处保留了霍尔的“制码”一说,故未使用“编码”一词)。在选择式编码阶段,文章根据“速食电影的制码与解码”这一主题初步建构了速食电影、原电影、创作者、观众等主体之间的关系模型(如图2)。

  三、速食电影的编码解码机制与意义建构规则

  从前文中扎根理论的编码分析以及模型建构中可以看出,“符码—结构—体验—效果”等几个维度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以及霍尔电视语言意义生产的三阶段理论实际上具有共通之处。其中,“符码—结构”是意义的“生产”阶段,“体验—效果”则对应着意义的消费与反馈阶段。其本质是从原电影母体出发,经过一系列运动之后反作用于原电影母体的动态循环。接下来本文将详述速食电影的生产机制与意义建构规则。

  (一)制码阶段

  1.符码生产:盗猎、拼贴与“影像工具箱”的灵活运用

  在影像层面,创作者有选择地盗猎原电影画面为其生产服务,而这种挪用、拼贴的手段则类似于“手术刀”解剖、重组了原电影而赋予其新的价值。如一名创作者在剪辑过程中可能完全不顾原初故事的时空与逻辑而按照自己天马行空的想法将不同剧集拼贴在一起,这种价值重塑可能导致与原片价值观的偏轨或背道而驰,甚至带来既有价值体系的崩塌。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速食电影实际上是创作者对于原电影意义的解构与新意义的再建构过程。正如詹金斯所言,盗猎者盗得媒介产品的某些材料,加以挪用,制造出新的意义。[5]另外,在电影传统的声画关系中,声音通常是作为画面的辅助性工具而存在。即画面传递信息,声音辅助画面,影像才是电影意义表达的关键要件。而速食电影在声画关系的处理方面则颇具颠覆性。创作者通常会直接舍去电影原声,用解说词作为叙事逻辑展开的载体。此时,声音所传达的解说词彻底颠覆了传统的声画关系,影像画面更多发挥工具性效用服务于解说词。创作者将其统统置于“工具箱”中,以便解说需要某些画面时能够灵活调用。此时,解说词不仅主导了速食电影的叙事逻辑,同时也串联了创作者剪辑的核心线索。

\

  2.结构再造:去权威化的意义争夺与重构

  电影作为时间和空间的综合艺术,时间的流变和空间的转换在电影中有着无穷的潜力,这是电影叙事的重要条件和基本特征。[6]这里的时空包含两层含义,一是电影故事内部的时间与空间;二是电影叙事的时间与空间。本文在这部分讨论的内容属于后者的范畴。导演、编剧对于原影片叙事时空的设计与建构是影片叙事逻辑展开的重要基础,而速食电影的创作过程则对这一时空进行了“二次加工”,这种去权威的加工方式首先通过一种“弹性压缩与延展”来实现。在叙事时间的处理上,速食电影为了加快电影节奏,通常删除大部分原电影画面,将一部两小时的影片压缩至十分钟以内,这种浓缩“精华”、挤掉“水分”的方式使得新的叙事结构更加紧凑,更容易为碎片化时代背景下的观众所青睐,其结果是速食电影获得了意义建构权力,并在意义争夺中逐渐占据上风。

  除了惯常的压缩叙事时间之外,延展叙事空间也常被运用到速食电影的生产当中。作者通过对于封闭式电影文本的解读、交代故事背景等方式对片中隐藏剧情加以延展。如在以《墨家机关术》为基础制作的速食电影中,创作者首先对墨家机关的传说、来源以及发展历史进行系统梳理与补充解读,叙事空间的延展使得观众获得了超越原电影文本的知识增量。此外,跨文本互动也是速食电影重构权威叙事的重要方式。一些创作者将原影片与其他剧集进行衔接与交叉,使得两部甚至多部影片“隔空互动”形成全新的意义空间。需要指出的是,这种不同影片之间的跨文本互动并不是简单的内容拼接,而是基于相似、对立、连续等叙事逻辑的重构,其真正意义在于对原文本进行意义增值与重构。

  (二)解码阶段

  1.艺术体验:奇观影像与身体解放的观影者

  现代技术的发展与介入使得电影在叙事题材、语言、视角、结构等多方面产生了诸多变化,作为数字技术电影独特产物的奇观影像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所谓“奇观”在数字时代下一般指的是可由人类视觉直接感知的无法预估的场景,在视觉文化时代电影处于深刻转变的状态,奇观电影逐步取代叙事电影成为主流形态。[7]数字化技术条件下诞生的速食电影也制造了多样奇观影像,其典型首先是一种伴随着电影解说员的“返场”实现的古老观影模式的“复魅”。

  如前文史料所证,电影诞生之初需专职解说员辅助讲解才能为观者所接受,而伴随着民众文化水平的提升,这一职业曾一度消失。如今,速食电影借助技术手段将解说员再次纳入到电影空间中使得这一职业在虚拟空间中得以“返场”,进而建构了一种演员、解说人、观者三者同时在场的奇观景象。[8]观众的观看行为也区别于传统仪式化的观影程序,他们可以与观看其他短视频一样随时随地“看电影”,而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端坐、束缚于影院座椅上的观影者。

  数字技术的介入还构筑了创作者和受众之间的一种虚拟互动奇观,观众可以在虚拟场域中与影片创作者直接互动,甚至参与到影片的创作过程当中。如观众可以通过留言区、私信等形式批评或赞扬某一部速食电影,其内容可以是关于对于电影本身的看法与解读方式,也可以是剪辑策略层面的评价与改进建议。此外,创作者也通常会在短视频结尾或评论区置顶中附上一句“还想看什么留言告诉我”来直接吸纳观众意见。这种“导演与观众”的直接对话是传统电影复杂的制作流程所难以企及的。

  2.传播效果:再造文本对母体的反哺与辖制

  实际上,有关技术对于社会、文化以及电影艺术影响的讨论并不是一个新鲜话题。早在1996年,尼葛洛庞帝就在《数字化生存》中预言了数字化技术的影响力:人类社会正在步入一个数字化的时代,计算不再只和计算机有关,它决定我们的生存。[9]简言之,人类生活的一切都将与数字技术息息相关。而技术视角下的速食电影作用于受众之后则对于原电影产生了正向与负向两种传播效果,即反哺与辖制。

  如果将数字化时代催生的速食电影看作是一种微缩的电影形态,其天然具有的碎片化、裂变性的观看与传播特征是传统观影模式不可比拟的。这一新形态或遵照原初故事线,或再造叙事逻辑,通过删减旁枝末节的方式在最短的时间内将电影中最精华的内核呈现在观众面前。因此,从再造文本与电影母体的反哺关系角度看,这种去粗取精的方式对于一部优质电影作品来说显然会使其价值与曝光度大大提升;对于未上映的影片来说,无疑能够增强观众走进影院为电影买单的意愿;而对于旧片而言,这种浅尝辄止显然难以“止渴”,势必会导致观众重访该影片。然而,除正向的积极作用外,再造文本也会对原片产生负向的辖制效果。若原影片自身质量不佳,那么此类剪辑与速览模式无疑会招致观众的负面评价,尤其是那些未观看原影片的潜在观众观看的可能性就大大降低了。

  四、影视解说短视频生产的文化意涵与双重边界

  (一)技术赋能与文化生产权力的下放

  回溯历史,电影作为一种艺术与文化形式自诞生之初就具有较高的经济和文化“门槛”,例如观看、理解蒙太奇需要一定的知识和经验,彼时看电影被视为上流社会的一种“高级”活动。为了看懂电影,人们不得不借助于解说员这一解读中介,而这一职业的出现帮助我国观众第一次接触、理解了异域文化与前沿科技,进而将其转化为自身的文化资本。如今,随着数字编辑技术的进步,人们能够轻松掌握和使用编辑软件,并进行富有创造性地二次创作,人们不仅能够自主解读文本,还拥有自主生产、创造文本、对抗权威的权力。不仅如此,观众还能够通过评论、私信留言、弹幕等多种形式与创作者进行互动,体现了作为主体的人参与的权力、批评的权力等方方面面的权力。可以说,相较于传统的电影解说员对于观众读解能力的提升,速食电影更多地展现了技术赋能公众引发的文化生产权力的下放以及文化权力空间的开拓。

  (二)影视解说短视频生产的双重边界反思

  实际上,速食电影本身已经远超出了“影评”的范畴,它不仅仅是纯粹的电影评述,更是一种涉及原电影作品本身的二次创作与意义再造。因此,如何处理新旧文本之间、编码与解码之间的关系是每一位创作者必须考虑的问题,而这对于创作者的素养与专业性具有一定的要求。就第一个层面而言,部分创作者在创作中可能会有选择地盗猎部分剧情从而消解、简化甚至歪曲电影故事本身所要传递的内容与价值观,这就会导致第二个层面——编码与解码的冲突。然而,除此之外,法律边界越来越成为速食电影生产的有形边界。

  早在2017年就有学者从法律角度对“谷阿莫”的速食电影进行了解读,认为速食电影对于画面内容的解说和原作品有着较大差别,因此不能代替原作品,对市场的不利影响也无从谈起。[10]也有学者分析指出,依据中国大陆现行的著作权法律制度,谷阿莫创作和发布的短视频,某种程度上具有侵权的嫌疑。[11]还有媒体鲜明地指出了争议的核心所在:“目前的著作权法和数字版权保护中都无法找到对应的条文,而且,这些二次创作者多半是用户个体行为,对于机构方来说,维权十分困难”。[12]截至目前,关于“速食电影”合法性的争论仍在继续。

  许多学者借鉴了美国的转换性使用理论为这一争议提出了解决方案,该理论认为判断被告是否构成合理使用的最重要的因素在于认定被告是否构成转换性使用。[13]然而,这一原则是否适应于我国国情以及是否能最终为我国司法标准所吸纳还需进一步考察。不过需要明确的是,伴随着数字化时代来临产生的一系列数字争议已然出现,数字世界的底层规则亟待相关法律的出台与厘清。而从创作者的角度来看,提升原创度和转换性或许是规避侵权的有效方式之一,寻找与把握盗猎的法律边界将成为其必备生存法则。

  参考文献:

  [1]李隽.中国无声电影时期的“声音景观”与现代性观念的形成[J].电影新作,2020(02):90.

  [2][3][4]张楷.绘声绘色讲电影:福建早期电影解说员史迹考[J].当代电影,2013(02):107-110.

  [5]施畅.跨媒体叙事:盗猎计与召唤术[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5(Z1):100.

  [6]黄德泉.论电影的叙事空间[J].电影艺术,2005(03):18.

  [7]梁岩,宫春洁.奇观——数字技术电影叙事新策略[J].电影文学,2020(23):47.

  [8]全媒派.为什么大家都爱看电影解说.[EB/OL]https://xw.qq.com/cmsid/20201017A02NVX00?ADTAG=baidutw,2020-10-17/2021-4-01.

  [9][美]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M].胡泳等.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15.

  [10]王骁,谢离江.从“X分钟带你看完电影”系列看戏仿作品和合理使用[J].新闻界,2017(08):100.

  [11]董天策,邵铄岚.关于平衡保护二次创作和著作权的思考——从电影解说短视频博主谷阿莫被告侵权案谈起[J].出版发行研究,2018(10):75.

  [12]陈白.短视频版权战反思:数字版权规则亟待厘清[N].经济观察报,2021-05-03(008).

  [13]袁锋.网络影评类短视频合理使用问题研究——以转换性使用为视角[J].中国出版,2019(03):44.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cipaper.net/yishulunwen/36487.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豫ICP备2022008342号-1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