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scipaper.net)
[ 摘要 ]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立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 战略全局, 铸牢当代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铸牢意识形态阵地防线的必然要求, 是推进民 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客观要求, 是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的现实需要。通过夯实大学生 共同理想信念与爱国主义教育的理论基础、完善网络育人体系、增强大学生践行中华民族共同体 意识的实践能力、加强高校思政教师队伍建设,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 历史观, 提升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与自豪感, 引导大学生自觉坚守意识形态阵地, 坚定崇高的理 想信念。
十八大以来, 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重要会 议中强调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些 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是铸牢当代大学生中华民 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根本遵循。本文在阐述中 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涵的基础上, 分析铸牢大学 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逻辑, 进而探究铸 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路径。
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涵
(一)中华民族共同体
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中华民族在发展进程中 得以形成的统一整体。从属性角度来看,“中华 民族共同体”的内涵可以理解成五大共同体。第一是命运共同体,即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中国的强盛与否同中华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各民族拥有共同的目标与命运。第二是利益共同体,体现在“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共生共享关系上,各民族血脉相连、命运与共,拥有共同利益。第三是文化共同体,即各民族基于共同或相似的价值观念、历史记忆、共同心理特征等组成的民族文化有机体。第四是政治共同体, 即在历史长河中, 各民族的政治联系不断增强,拥有集中的政治结构与稳定的政治中心。第五是历史共同体, 即各民族具有共同或相似的历史来源、生活经历、奋斗记忆的有机统一体。
(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014 年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要高举各民族大团结的伟大旗帜, 各民族群众要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这次会议上首次使用了“中华民族共 同体意识”这一概念, 肯定了“中华 民族多元一体”的实体属性, 也成为 今后民族工作的主线。其中,“五个 认同”是其核心内容, 把握“五个认 同”的真正内涵, 才能有效铸牢中华 民族共同体意识。
第一, 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其主 要表现为爱国主义, 因此高校要积极 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引导大学生树立 正确的国家观, 使大学生对国家的认 同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第二,对中 华民族的认同。中华民族是由 56 个 民族组成的、历经 5000 多年风雨锻造 而成的“多元一体”的命运共同体。 各民族人民深刻懂得“国破则家亡, 国兴则家昌”,只有中华民族繁荣昌 盛, 各民族的权利与发展才能得到保 障;第三,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文化 认同是促进民族团结的根本, 也是解决民族问题的关键。引导大学生树立 正确的文化观, 深刻理解中华文化的 丰富内涵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具有深远意义;第四,对中国共产党 的认同。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团结 统一的核心力量, 是因人民而生、为 人民而存的执政党。对中国共产党的 认同, 不仅对巩固党在边疆地区的执 政基础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而且对 维护全国的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国 家统一都至关重要;第五,对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包括对习近平新 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奋斗目标的认同。
二、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 同体意识的现实逻辑
(一) 铸牢意识形态阵地防线的 必然要求
当前, 国际局势复杂多变, 不稳 定、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加, 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 愈演愈烈, 一 些敌对势力 试图利用民 族和宗教问 题“西化”、 “ 分 化 ” 中 国。维护祖国 的统一和各 民族的团结 是 56 个民族 共同的神圣 职责, 高校作 为维护祖国 统一、民族团 结的重要阵 地, 是坚守意 识形态阵地 的最前沿。引 导大学生树 立正确的民族观、国家观、历史观, 大力宣传和 维护新时代主流意识形态, 才能抵御 各种极端、分裂思想的渗透颠覆, 维 护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域安全, 捍卫民族团结、国家统一。
(二) 推进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 客观要求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全面贯 彻党的民族政策, 深化民族团结进步 教育,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加 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② 作为多 民族国家, 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是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需要。通过完善 专业教师队伍、加强社会实践、丰富 校园文化活动等渠道开展高校民族 团结进步教育活动, 激发大学生的爱 国情怀, 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 观、国家观、民族观, 深刻领会中华 民族共同体的深刻内涵, 使大学生自 觉自愿地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向同行。
(三) 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 时代新人的现实需要
青年兴则国家兴, 青年强则国家 强。高校肩负着“培养什么人、怎样培 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重要使命, 坚 持推进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 意识教育, 一方面, 能够增强大学生 对中华民族的归属感与认同感, 使大 学生充分认识到个人的成长成才与 国家的前途命运是密不可分的, 增强 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 坚定对马克思 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信仰,将 个人成长成才统一于国家富强、民族 振兴的伟大实践之中; 另一方面,能 够引导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 心价值观,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 的道德品格,提升综合素质与能力。
三、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 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
(一) 夯实大学生共同理想信念 与爱国主义教育的理论基础
高校思政课是铸牢中华民族共 同体意识的主渠道、主阵地。大学生 只有树立起崇高的理想信念和鲜明 的爱国主义精神, 才能解答好人生意 义的自我实现、人生意义的自我超越 以及追求什么样的人生境界等重要 的人生课题。第一, 教育大学生学习 历史、了解历史, 培养历史思维方式, 以历史的眼光看待事物的发展, 树立 正确的历史观。通过中华民族共同体 意识教育进行价值传播, 让大学生读 史明智、以史为鉴, 激发大学生的历 史担当与爱国情怀。第二, 加强大学 生对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和中央 民族工作座谈会的重点学习, 提高思 想政治觉悟。学习新时代开展民族工 作的重要论述及我国针对少数民族 贫困地区投入的扶持项目和惠民政 策, 充分了解新中国成立前后为解放各族人民和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 提升各民族生活水平所作出的巨大 贡献, 切实增强大学生对中华民族共 同体的认同。
(二)完善网络育人体系
网络科技的发展打破了意识形 态教育的时空限制, 丰富了教育形式 与教育内容。第一, 完善网络教学平 台。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 将铸牢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物质资源和精 神资源与网络教学相结合, 打破传统 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丰富教学形 式, 更好地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第二, 丰富融媒体平台推送内容。立 足大学生需求, 通过融媒体平台及时 推送国家政策大事、重要会议精神以 及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 的优秀影视作品的宣传片、精彩片段 以此来吸引学生, 提高学生参与度。 第三,加大网络监管力度。高校要 加强网络法治宣传,严格把控校园 网络舆论,定期开展网络安全教育, 引导学生学会筛选网上学习的内容, 自觉抵制外来思想的渗透,弘扬网络 正气。
(三) 增强大学生践行中华民族 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能力
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 识教育不应该只是“内化于心”,更应 当“外化于行”。大学生作为中华民族 共同体意识的践行者, 其实践能力是 衡量高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成效的重要标准。第一, 充分利用教 育实践资源。高校应当尽可能利用校 园周边的红色文化、民俗文化资源开 展教育实践活动, 可以组织学生前往 博物馆、纪念馆、档案馆甚至少数民 族村落,在实践中设身处地地了解、 学习、感悟中华民族的文化与历史。 第二, 开展社会调研活动。在社会调 研实践中, 能引导大学生深入有效地 将“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知识与现 实实际情况相结合, 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利用学校和个人资源开展调查研究, 分析问题撰写调研报告, 有助于学生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效性。
(四)加强高校思政教师队伍建设
“打铁必须自身硬”,教师的知识储备、理论素养决定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的水平。首先, 提高高校教师队伍的专业知识与育人责任, 做到“自己信仰坚定, 对所讲内容高度认同, 做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的典范, 才能讲得有底气, 讲深讲透, 才能有效引导学生真学、真懂、真信、真用。”③ 其次, 思政课教师应该明确教师的职责是立德树人, 增强职业认同, 明确培养社会主义时代新人的历史使命, 将“中华民族共同体”知识教学作为行动自觉, 来对学生进行知识讲授,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最后, 建立健全思政课教师培训制度。可以定期开放“中华民族共同体”知识学习培训班、选派教师进行外出学习教育等活动, 对教师进行系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强化教师的理论知识储备与综合素养, 才能更好铸牢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 注释 ]
①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 . 人民日报 ,2014-09-30.
②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 . 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 上 ).北京 :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9.
③ 习 近 平 . 思 政 课 是 落 实 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 [J]. 奋斗 ,2020(17):4-16. ■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cipaper.net/shizhenglunwen/666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