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时政论文 > 正文

周恩来与张申府跨越半个世纪的友谊论文

发布时间:2023-11-07 15:13:55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scipaper.net)

  [ 摘要 ] 周恩来与张申府初见于 1920 年 8 月,彼时他们志同道合,之后两人虽然身份角色几 经转变, 由党内同志变为了党外友人, 但始终保持密切来往和对彼此的信任关怀。跨越半个多世 纪的交往是其友谊的重要见证。

  周恩来不仅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作出了 卓越贡献,在人际交往中,也为后人作出了光 辉典范。与他交往过的人对他赞不绝口,张申 府就是其中的一位, 他评价周恩来为“完人”。 张申府比周恩来年长 5 岁, 他们处于同样的时 代,都在寻求改变中国现状的方法。前期,张 申府比周恩来更早深入接触马克思主义,更早 入党,周恩来由张申府介绍入党,对周恩来来 说张申府“亦师亦兄”。周恩来一生在党内为党 的事业奋斗,张申府政治生涯却几经变化。后 期,周恩来成为张申府的朋友、支持者、保护 者,是一个温暖了张申府的人。

  一、耳闻到见面 :周恩来与张申府 相识

  以周恩来等人为核心的觉悟社为周恩来和张申府相识创造了机会。周恩来等人在不断实践和学习中,认识到要革命,必须打破男女界限, 团结广大群众, 建立严密的团体进行领导,他们由此建立了觉悟社, 共 20 人, 邓颖超和刘清扬就在其中。觉悟社以“革心”“革新”为使命, 以“自觉”“自决”为宗旨, 为实现这个宗旨,觉悟社邀请社外先进人士和名人前来讲演,邀请人员中, 张申府郝然在列。据邓颖超回忆,“当时我们渴望学习新知识, 没有书读, 就请当时的名流像李大钊、陈独秀、张申府、刘半农等人给我们演讲,我们听信他们的演讲,但对各种主义的内容并不清楚。”①

  与此同时,张申府在北大和李大钊在图书馆共事,同样忧国忧民的他较早接触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加入了进步团体少年中国学会,还担任了各种进步期刊的编委, 成为早期深入接触、传播共产主义思想的进步人士。尽管他到觉悟社演讲时并未与周恩来相识,但是, 也可以算得上有一定的师生关系。周恩来想要联合各地进步团体 共同开展革命活动, 发起了陶然亭聚 会, 并在会上提出了联合各革命团体 进行改造的主张。代表少年中国学会 参会的张申府在陶然亭聚会看到了 周恩来, 听到他的发言并对他产生了 深刻的印象,评价周恩来“气度不凡、 侃侃而谈”。
\

  在相识之前, 张申府和周恩来都 因对彼此有所耳闻而知道对方, 这也 加深了他们的友谊。让他们相互知道 彼此的是李大钊, 这种相互提前相知 让他们见面之后倍感亲切, 之后更是 经常见面, 一起讨论对中国前途的看 法, 交谈自己的理想志向, 来往更加 亲密。

  可以说, 从觉悟社到陶然亭聚会, 打开了周恩来和张申府跨越半个多世 纪交往的大门。而彼时共同的理想追 求,奠定了他们一生友谊的基础。

  二、介绍与辩护:周恩来与 张申府相知

  1920 年 10 月, 在共产国际东方 局的代表维经斯基的推动下, 成立了 北京共产党早期组织, 张申府成为北 京最早的党员之一。1920 年底,法国 里昂大学聘请张申府讲授逻辑, 临行前, 张申府受党组织委托在国外发展 新党员,扩大共产党势力和影响。 ② 张申府不负组织重托, 吸收了优秀分 子入党, 周恩来正是他在巴黎发展的 党员之一。

  关于被介绍入党这件事, 周恩来 一直心怀感激,他在 1962 年《论知 识分子问题》一文也公开感谢了他的 两名入党介绍人, 一名为张申府, 一 名为刘清扬。张申府也回忆过介绍周 恩来入党的情形:“周总理和刘清扬 都是我介绍入党的,时间约在 1921年 1 月或 2 月, 先介绍的刘清扬, 然 后由我和刘清扬介绍总理。当时入党 手续是:和总理谈话后,写信向陈独 秀报告。”③

  周恩来与张申府法国相遇源于 周恩来到法国换乘前往英国。12 月13 日前后,周恩来到达法国马赛港口, 但因病在法国停留 , 这一契机, 让两人在异国他乡重逢, 加速了周恩 来以一名共产党员开展共产主义战 斗的进程。他乡 遇故知, 两人相 见分外欣喜, 他们开始了更为密切的交往。正 是在这段时间, 在张申府、刘清扬的 介绍下, 周恩来很快加入了中国共产 党。随后, 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 发 展了新的党员, 并且成立了旅法华人 早期党组织,创办了机关刊物《少 年》, 于 1922 年发展成为中国共产党 旅欧支部。

  这一时期, 周恩来、张申府并肩 作战, 以《少年》期刊为战场, 对各 种错误思潮进行抨击, 极力宣扬革命 思想, 扩大了共产主义的影响。发表在《少年》期刊上的《胡适等之政治 主张与我们》《评胡适之努力》正是 张申府、周恩来对胡适好政府主义批 判的结果, 他们反驳改良主张的不可 取,强调革命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周恩来与张申府的关系在 1923 年 2 月的比扬古“少共”会议上迎来 了一次考验。会上周恩来当选为书 记, 张申府虽未参会, 但是因他曾公 开指责过留法中国工读学生存在“幼 稚”“狂热”的行为,并对少共有过 多干涉, 引起少共成员的不满, 他们 在会上弹劾、并要求开除张申府, 最 终形成弹劾张申府案。会上对是否开 除张申府争论得十分激烈。多数人要 求开除张申府, 周恩来以一己之力为 张申府辩护, 并且在投票表决时拒绝 投票。郑超麟参加了这次会议, 据他 回忆:“这件事使赵世炎、周恩来很 为难, 赵、周是早就由张介绍入党的 属张领导。周起来为张辩护, 赵因为 是主席不能发言。最后多数同志同意 开除张申府, 在投票时周未投。张申 府得知被开除的消息后, 很是生气”, “发表了一个很长的‘告同志书’。这 个‘告同志书’中表示, 开除他是周和赵阴谋反对他, 从此张和周、赵关 系就恶化了”。⑤

  郑超麟用“恶化”来形容张申府 和周恩来关系的变化, 其实两人关系 并未恶化, 这次事件也没有影响他们 后续的交往, 周恩来并未随大流讨伐 张申府, 而是根据张申府在他心中的 形象, 努力为他辩护。在亲自告知张 申府会上对他开除的处理结果时, 直 言不讳地指出张申府被弹劾的原因 在于“太过高傲自满”,并且将这次 被弹劾视为群众对他的意见, 以此劝 他通过这次打击改进自己的不足。可 见, 周恩来对张申府是深入了解又真 诚维护的, 同时也想要劝诫他改正自 身的缺点。后来, 张申府在提及这件 事时, 并没有怪罪周恩来, 而是把所有的责任都推到任卓宣身上, 他在接 受访谈时提到任卓宣“他后来改名为 叶青,反共十分厉害。叶青挑拨那些 余人投票反对我”。⑥ 两人关系从未真 正恶化,而是在考验中进一步前行。

  旅欧期间, 张申府与周恩来密切 合作, 为推动共产主义事业作出了重 要贡献。在此期间, 张申府将周恩来 发展为共产党员,加速了周恩来走 上政治舞台的步伐。在比扬古会议 上, 周恩来不惧多数人弹劾张申府的 意见, 在会上成为张申府的辩护人。 无论是张申府提前把周恩来纳入共 产党员的光荣阵营, 还是周恩来力排 众议为张申府辩护, 都源于他们对彼 此的“知”,张申府知道周恩来的理 想志向, 周恩来知道张申府的脾气秉 性, 这种相知, 让他们透过现象了解 彼此的本质, 这也是他们友谊长存的 关键。

  三、力荐与力劝:周恩来与 张申府相惜

  1923 年底,欧洲回国的张申府, 在广州参与黄埔军校筹建, 同时还出 任了广东大学教授和图书馆馆长。在 筹备黄埔军校期间,廖仲恺、戴季 陶请张申府推荐一些留学生到校任 职, 张申府非常重视, 给他们列出了 一个详细的人员名单, 并将周恩来排 在第一位。他特别表明周恩来非要不 可, 特别说明周恩来对军队建设有独 到的见识, 张申府强调说在柏林不止 一次地听周恩来说过建立革命军打 倒军阀的重要性, 他夸赞说“并非一般人能有此认识, 我以为这是很重要 的”。 ⑦ 张申府还提出希望汇路费过 去, 以解决周恩来作为一名穷学生的 经济困难。如此力荐, 并且细心地为周恩来考虑回来的路费问题, 可见张 申府对周恩来的欣赏和厚爱。

  对于到黄埔军校发展之事, 张申 府特意给周恩来写了信, 周恩来也应邀回国, 他们在广州再次重逢。重逢时, 对入职黄埔之事, 张申府描述周恩来非常高兴, 满怀激情, 事实上,周恩来也如他所说, 在军事方面有独到的见解, 在黄埔军校展示出了非凡的才干, 为黄埔军校作出了卓越的贡献⑧ ,而张申府本人,因无法兼顾军校和大学两处工作, 加上反感蒋介石的作风, 就不再在黄埔军校就职。他曾在回忆中提到离开黄埔军校的原因,“一因黄埔不在广州城里, 由黄埔到广州坐小汽艇也要一两小时。我在广东大学教课, 本已很忙, 这样两边来回跑, 实在来不及。再则蒋介石表现出来的刚愎自用的作风, 我更看不惯。”⑨

  在黄埔军校, 周恩来的才华得到施展, 快速成长为革命的先锋。而张申府的选择, 体现了他在政治与学术的权衡与抉择, 也凸显了他毫不妥协的脾气秉性, 正是这种秉性, 让他的政治生涯发生了巨变。

  历史在奔涌中前行, 张申府的脾气秉性让“四大”成为他政治生涯的转折点, 也再次凸显了周恩来与张申府的相惜之情。在会上讨论国共合作问题时, 张申府主张共产党应该保持独立, 不能通过加入国民党来进行革命, 认为革命依靠工人阶级即可。与会的一部分人对张申府这个观点表示反对, 并对其进行嘲讽, 这让张申府非常气恼, 当即提出退党, 并中途退出会议。周恩来及时跟随阻止张申府,但是没有成功。

  对于这件事, 张申府在不同场合多有回忆, 张申府说:“会议中因一篇党的纲领发生争论, 我认为那篇纲领是绝对不妥的, 有些年轻党员乃说我幼稚可笑。我一气之下, 表示要退党”⑩ “周恩来在大堂过道截住我,跟我说他赞同我的观点, 但请求我不要脱离党。”⑪“但我终于离开。周恩来却继续留下去。我想我是一个宁折不弯的人……周恩来就不同, 他是弯而不 折”张申府分析了他们在这方面不同 的缘由为他们的家庭环境不同,“他的商人家庭背景和我的十分不同, 来自一个不讲妥协的读书人家庭”正是他所分析的这种不同, 让两人有 了不同的走向。

  张申府的宁折不弯最终让他走 向了退党的道路。退出四大会议回到 北京后, 张申府对自己在四大会上的 遭遇, 及会议最后选择的国共合作方 式都无法释怀, 最终选择了退出共产 党。“那次大会上发生的事, 成为我头脑中的一个疙瘩, 越想越感觉不合适。”⑬尽管多人相劝不要退党, 但心 中无法放下的“疙瘩”,让张申府由 一名中国共产党元老级人物变成了 一名非共产党员。但是张申府向李大 钊、赵世炎做出了承诺:“说定以后在 党外仍当与党配合工作, 一定永远同党保持友谊关系。以免在党内因意见 分歧, 发生龃龉, 反而多所妨碍。”⑭ 从此, 周恩来和张申府在不同道路分头 并进, 在不同赛道为党的事业作贡献。

  张申府向黄埔军校力荐周恩来, 并体恤他是一个穷学生没有路费要 求给他寄路费过去,这正是源于他对周恩来军事才华和个人能力的 “惜”。张申府负气退会提出退党时, 周恩来第一时间对他相劝, 也是源于 他对张申府个人信仰追求的“惜”。 正是这种“惜”,他们才更懂得彼此 的闪光点, 并想要把对方这种闪光点 保留并放大。

  四、关怀与信任 :共同续写 友谊

  张申府退党后, 仍然关心共产党 的事业, 配合共产党的工作, 与共产 党保持友好的联系, 他与周恩来也依 然保持工作及生活上的友谊。正如 1987 年民革报纸《团结报》刊登了一 篇题为《周恩来的入党介绍人—张申 府》的文章, 文中突出了张申府和周 恩来的关系,“周恩来同志非常关心张申府, 他们两人从开始到结束都以 私人的友情深厚地维系着”。⑮

  退党后的张申府主要在学校任 教,并从事哲学研究,他依然密切 关注政治和时事,保持为科学、民 主奋斗的热忱,这也促使他成为了 一二 ·九运动的主要推动者之一,他 因此被清华大学辞退。同时, 他活跃在其他党派中, 成为共产党的重要盟友, 践行了他当时所承诺的党外配合共产党工作诺言。正是这种配合工作,他与周恩来在政治上仍有往来,20 世纪 40 年代初,还常和周恩来一⑯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 张申府到武汉担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设计委员, 当时张申府经济十分困难。周恩来当时在长江局工作, 还担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主任, 在得知张申府的情况后, 立刻给予经费照顾, 写信告诉他“我已令总厅会计室自当年七月份起, 月发一千元, 在此处领七八两月共两千元, 以后到渝按月领,请向总务厅直接接洽。迁移费亦照领。旅费俟兄规定行程后再领”⑰ 。后来,张申府因为得罪蒋介石, 生活再次拮据, 周恩来出面让他到《新华日报》上办一个《科学专页》副刊,每月送他 50 块钱。周恩来还托人给张申府送过延安产的一条毛毯和一件毛衣。 ⑱

  周恩来照顾张申府的生活, 张申府也以一颗真诚之心对待周恩来, 关心周恩来的家人。周恩来父亲周劭纲病逝时, 虽然周恩来因病不在周劭纲身边, 张申府依然前往追悼。时隔不久,周恩来和邓颖超特意给他写信致谢。情真意切地表示“承蒙友好姻亲多方吊唁……悼死慰生,无任铭刻”⑲ ,在双方信中,周恩来称张申府为“申府吾兄”,张申府称周恩来“恩来吾兄”。在一封周恩来给刘清扬的信中, 周恩来对刘清扬以姊相称, 表达了对他们的思念之情,“别时容易见时难, 回延安后常常想念你们。……申府兄一此不另。超附笔”⑳,可见, 两人的友谊已经上升至两个家庭的友谊。

  1948 年,张申府因一篇不合时宜的文章让他的政治生涯有了污点, 个人生活也遭受重创。在解放战争节节胜利之时,他于 10 月 23 日在《观察》 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名为《呼吁和平》 的文章, 公开呼吁国共两党停止内战, 恢复和平,被民盟剔除,刘清扬也在 报纸上发表声明, 与他解除夫妻关系, 一时张申府成为众矢之的对象。

  遭此重头一击, 张申府内心的苦 闷不言而喻。为此, 他多次写信给周 恩来诉说自己的苦闷,而周恩来也宽 慰他,请他做好北平文物的保卫工作。
\

  张申府给周恩来写信倾诉, 周恩 来也以实际行动表明他对张申府的 理解和关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后, 周恩来考虑到张申府的个性和特 长, 亲自安排他到北京图书馆做研究 工作,并为他批准了住房。1958 年两 人在孙中山先生诞辰纪念会上相遇 时, 周恩来还惦记着张申府对罗素的 崇拜, 告诉张申府罗素即将来中国讲 学的消息。1973 年章士钊先生追悼 会上, 周恩来忙碌之际还委托罗青长 和张申府打招呼, 只是他们都没有想 到,这是他们的最后一次见面。

  虽然不在同一个党派了, 他们的 友谊依然续写在往后的时光里。他们 依然共同关心国家局势并为之努力, 像亲人一样照顾彼此的生活, 视对方 为知己吐露心声, 根据对对方的了解 为他提供适合的方向。这种持续不断 的关怀与信任, 正是他们友谊的最好 见证。

  1976 年,在得知周恩来逝世消 息时, 张申府伤心到心脏病发作, 想 要与周恩来亲自告别不得后, 默默地 在家与周恩来告别, 为他撰写了“为 人类为革命奋斗一生, 无名心无私情 当今完人”的挽联, 并连续在日记中 为周恩来的逝世悲痛惋惜, 在后来的 回忆中也对周恩来多有追忆。挽联是 张申府对其故友一生的总结和评价, 日以继夜的哀恸和长时间的缅怀, 也 可以看出周恩来在张申府心中的分 量。而周恩来对张申府的一以贯之的劝解、支持和帮助, 也让我们看到周 恩来对这份情谊的重视。

  1986 年 6 月 20 日, 张 申 府 病 逝。《人民日报》刊登的讣告中写道: “张申府同志是一位著名的爱国民主 人士, 是中国共产党的老朋友……张 申府同志在一生奋斗中, 也是有过曲 折的, 然而他能不断追求真理, 胸怀 坦荡、光明磊落, 为人谦和, 生活朴素, 不计较个人得失, 是一位令人怀㉑

  由此可见, 在两人半个多世纪的 交往中, 他们都是幸运的, 周恩来的 幸运在于张申府对他青年时期的赏 识和引导, 加快了他在政治舞台的前 进步伐。张申府的幸运, 则在于周恩 来是真正懂他的人, 懂他对共产主义 的追求, 懂他性格的孤傲, 懂他在外 人看来的“不合时宜”,这种默契的 相知, 为他们来往半个多世纪友谊奠 定了基础, 而两人的不同, 也让他们 在各自的人生道路上写下了不同的 篇章。

  [ 注释 ]

  ①中国社会科学院现代史研究 室 , 中国革命博物馆党史研究室 .“一 大 ” 前 后 ( 二 ). 北 京 : 人 民 出 版 社 ,1980:234.
  ②张申府 . 所忆 张申府忆旧文选 [M]. 北京 : 中国文史出版社 ,1993:22.
  ③社会科学院现代史研究室 , 中国革命博物馆党史研究室 . “一 大”前后 ( 二 )[M]. 北京 : 人民出版 社 ,1980:549.
  ④金冲及 ,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编 . 周恩来传 [M]. 北京 : 中央文献出 版社 ,1998:44-46.
  ⑤社会科学院现代史研究室 , 中国革命博物馆党史研究室 . “一 大”前后 ( 二 )[M]. 北京 : 人民出版 社 ,1980:536.
  ⑥ [ 美 ] 舒衡哲 , 李绍明译 . 张申府访谈录 [M]. 北京 :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2001:130-131.
  ⑦庞瑞垠 . 早年周恩来 [M]. 南京 :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5:593-594.
  ⑧张申府 . 所忆 张申府忆旧文选[M]. 北京 : 中国文史出版社 ,1993:32.
  ⑨张申府 . 所忆 张申府忆旧文选[M]. 北京 : 中国文史出版社 ,1993:101.
  ⑩社会科学院现代史研究室 ,中国革命博物馆党史研究室 . “一大”前后 ( 一 )[M]. 北京 : 人民出版社 ,1980:554.
  ⑪ [ 美 ] 舒 衡 哲 . 张 申 府 访谈录 [M]. 北京 :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2001:134.
  ⑫ [ 美 ] 舒衡哲 , 李绍明译 . 张申府访谈录 [M]., 李绍明 译 . 北京 :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2001:133.
  ⑬ 张 申 府 . 张 申 府 文 集 ( 第3 卷 )[M]. 石家庄 : 河北人民出版社 ,2005:549.
  ⑭ 张 申 府 . 张 申 府 文 集 ( 第3 卷 )[M]. 石家庄 : 河北人民出版社 ,2005:549.
  ⑮ [ 美 ] 舒衡哲 . 张申府访谈录[M]. 李绍明 译 . 北京 :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2001:244.
  ⑯ 怀 恩 著 . 周 恩 来 生 平 大事 记 [M]. 成 都 : 四 川 人 民 出 版社 ,1986:227-243.
  ⑰中央档案馆 . 周恩来手迹选( 第 2 卷 ) 书信 上 [M]. 北京 : 北京出版社 ,1998:65.
  ⑱张复 . 访问周恩来和朱德的入 党 介 绍 人 张 申 府 ( 二 )[J]. 百 年潮 ,2011(01):45.
  ⑲周恩来 . 周恩来书信选集 [M].北京 : 中央文献出版社 ,1988:222.
  ⑳中央档案馆 . 周恩来手迹选( 第 2 卷 ) 书信 上 [M]. 北京 : 北京出版社 ,1998:191.
  ㉑人民日报 ,1986-07-13. ■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cipaper.net/shizhenglunwen/66552.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豫ICP备2022008342号-1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