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scipaper.net)
[ 摘要 ] 1922 年 7 月 16 日,中共二大在上海南成都路辅德里 625 号召开。为期 8 天的会议,为中国共产党确立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奠定了基础, 最终明确提出反封反帝的民主革命纲领。中共二大之所以能够正确地提出民主革命纲领和历史奋斗方向, 这不仅是当时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同样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中共对资产阶级社会学界关于政治主张的驳斥中得出的一个重要的立场依据。本文通过中共二大召开前夕, 中共与资产阶级社会学界是否依靠军阀政治的论战进行分析,并进一步论证推进中国近现代民主革命的必要性。
在 100 年前, 中共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明确提出反封反帝的民主革命纲领,走向了无 产阶级革命的道路。但是,在与资产阶级为首的社会学界关于对政治主张的论战中,殊不知 中共所表达的内容,也体现出其推行政治主张 的阻力。而这种阻力则主要来自蔡元培、胡适、 梁漱溟、王宠惠等当时具有社会影响力的学界 名流①对军阀时代建立“好人政府”的政治呼吁 和妥协。并且他们主张在保持直系军阀统治的 前提下, 实现改革中国政治的最低限度的要求, 就是要在中国建立一个“宪政的”“公开的”“有 计划政治”的好政府。② 在资产阶级学者的呼 吁后,中共为了阐明军阀的危害、打破“好政府主义”者的幻想,故在召开二大之前,立即发表关于对时局的主张内容。在该内容上,中共提出,中国人民需要的民主政权,要由真正的民主派联合起来,“用革命的手段完全打倒非民主的反动派官僚军阀”才能建立,并进一步提出民主革命“决不是在封建的军阀势力之下,选一个民主派人物做总统或是选几个民主派的人物组织内阁”就能实现的。③ 中共的政治主张,可以说是对资产阶级社会学界的想法、主张,予以强烈的回击。在这种回击中,虽然当时中共的力量相比于资产阶级较为弱小,但却能体现出中共在当时民主革命中选择的正确路线和重要价值。本文以 1922 年 5 月 14 日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们提出的《我们的政治 主张》和中共中央委员会于 1922 年 6 月 20 日发布的《中国共产党对于时 局的主张》两则主要材料进行比对分 析, 并对双方论战的背景及内容、资 产阶级妥协的缘由以及中共针对军 阀政治的批判三个方面展开讨论, 力 求进一步阐述中共制定民主革命纲 领的正确性和打击资产阶级妥协派 的必要性。
一、双方论战的背景及内容
在中国近现代史中, 自 1911 年 辛亥革命以降, 中国的政权逐步进入 了北洋军阀统治时代。时隔不久, 随 着 1916 年军阀领袖袁世凯的亡故, 北洋军阀内部变得分崩离析。各地出 现了以直、皖、奉、川、滇、闽等南 北各派系军阀相继并立, 为扩张势力 范围而展开互相征战的局面。其中, 从五四运动后到中共二大召开之前 (1919— 1922 年), 以直系军阀为首 的政权, 历经了直皖战争和第一次直 奉战争的胜利, 最终控制了北京, 并 主张恢复民国初年的国会, 让曾经惨 败于皖系的黎元洪复任总统, 标榜所 谓“法统重光”。不仅如此, 直系军 阀为了争取民心, 排斥其他派系, 甚 至还提出了“保护劳工”的口号来维 系自身的统治。
对于直系军阀如此“良苦用心, 为国为民”的做法, 使得受蒙蔽的资 产阶级知识分子们纷纷向直系军阀 投送橄榄枝。特别是资产阶级社会学 界的各方代表, 竟从起初厌恶军阀统 治转而又表现出对直系军阀的支持, 他们开始建言献策, 幻想共同拟定直 系政府的治理方案, 对接受军阀政府 统治的问题, 开始有了新的表态。然 而, 在那些知识分子对军阀的态度转 变的同时, 一开始就明确表态在政治 斗争中坚持马克思主义、反对阶级压迫的中共组织率先提出相反意见, 并 开始用先进的理论来表达军阀统治 的危害性, 进而与支持军阀统治的资 产阶级知识分子展开了舆论层次上 的论战。
提及论战, 通过《我们的政治主 张》与《中国共产党对于时局的主张》 两篇文章中, 虽然涉及的政治层面很 多,但是在解决军阀政治的问题上, 可看出资产阶级社会学界与中共是 存在分歧的。在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两种不同的意识形态的对立中, 他们 很精准地把焦点锁定在是否认可军 阀政府统治的问题上, 继而在一段时 期中, 双方从各自主张内容上纷纷论 证其价值, 展开思想上的论战。其中 资产阶级社会学界针对军阀政治存 在的问题提意见。“他们主张,由南北两方早日开始正式议和。要求一种公开的, 可以代表民意的南北和会。”④ 面对资产阶级社会学界对军阀政府 的政治妥协, 年轻的中国共产党迅速 提出了反对军阀政治的言论:军阀政 治是中国内忧外患的源泉, 也是人民 受痛苦的源泉, 若没有较新的政治组 织——即民主政治,来代替现在的不 良政治组织——即军阀政治,这样状况是必然要继续下去的。在谈及民主政治的内容, 并改变国民党妥协军阀政治的倾向, 中共又重新阐述真正民主派的两种表现, 即“党纲和政策必须不违背民主主义原则;行动中必须始终拥护民主主义与军阀奋斗。”⑤ 中共重诉民主的言论, 无疑是对资产阶级社会学界的主张提供了强有力的反驳。
按阶级立场来断, 中共公开宣布“军阀政治是中国内忧外患的源泉,也是人民受痛苦的源泉”的激愤话语时, 这相比于资产阶级社会学界欲想把军阀政治作为民主革命的一种过渡形式来看, 不难判断出, 其反对军阀政治的语气是非常直截了当的, 是没有商谈余地的。当然, 中共这种强硬的态度也是源于其历经一大以后,即在 1921 年颁布的第一个纲领的影响下,为切合其思想的初心,帮助劳苦大众争得利益的诉求而显现出炽热的革命斗志。因为中共坚定的斗争立场, 无疑是排除了进行民主革命以外的任何做法, 这恰恰也是同资产阶级社会学界所达成的依靠军阀政治庇护, 徐图改良政治的主张相违背的。所以双方主张对立, 形同水火也就是必然的了。
二、资产阶级妥协的缘由
对于 论战内容,主要 表现为 双方是否认可军阀政府的统治而展开的。其中, 在《我们的政治主张》一文中, 则不难看出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们提出的主张是以南北军阀议和为基础, 共同建立一个公开的、民主的政府为目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有所主张, 同样也很容易看出, 在其是否接受军阀统治的问题上, 最终选择了前者。那么,为什么具有社会影响力的资产阶级学者选择妥协军阀领导呢?这大致有以下几点缘由可供分析。
(一) 军阀政府对资产阶级的政 治诱骗。 自辛亥革命以后, 进入了军 阀时代, 因为军阀政府需要依靠民族 资本主义的经营成果作为攫取大量 资金的来源。所以在个别因素下, 军 阀政府一定程度上对资产阶级的保 护也是有其目的的。故此, 他们对资 产阶级的控制, 始终保持一个适度的 范围。这个适度的范围, 即在相对稳 定的社会环境下, 为了自身的统治也 会去听取来自资产阶级的声音, 同样 也会假意做出调动资产阶级参政的 积极性一面。譬如, 直系军阀吴佩孚 在赢得第一次直奉战争后, 为了维系 自身统治、赢得声望, 并进一步获得 资产阶级的拥护。以至于他在社会中公开大唱“恢复民国法统”“废督裁 兵”“南北统一”的论调。 ⑥ 可悲的是, 因为吴佩孚一系列“有利于”资产阶 级的举动, 却使不明真相的资产阶级 知识分子们异常喜悦。
面对直系政府对资产阶级的主 动迎合, 那些知识分子们深受军阀政 府的蛊惑, 纷纷借军阀政府提供改良 政治的机会, 去筹划、建立他们所喜 爱的理想主义式的政府机制。军阀政 府利用拙劣的政治骗术, 可以说轻易 地就欺蒙了资产阶级的双眼。这正如 历史学家陈旭麓先生所指出:“当直 系军阀借民国‘法统’加强自己的统 治时,资产阶级就向之投降了。随后, 一些资产阶级学者与政治家, 尤其是亲英美的知识分子(如胡适等),直 接投靠了直系军阀。”⑦ 可想而知, 资 产阶级如此做法, 不仅很大程度上表 明他们已落入军阀政府的政治诱骗当中, 同时也奠定了他们未来将会被 军阀政府耍弄的悲剧一面。
(二) 军阀政府对资产阶级主张 好政府主义的“默许”。随着资产阶 级力量的不断壮大, 他们也有了利于 自身的政治诉求。例如,从 1922 年 5 月 7 日开始, 胡适就在北京创办《努力周报》,鼓吹“好人”努力奋斗, “向国中的恶势力作斗争”以图改良 政治。又因为在军阀政府的政治迎合 下,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对参政议政 更显示出乐此不疲。1922 年 5 月 14 日, 有着资产阶级身份的知识分子和 学者们, 在众多主义、想法的对比下, 最终选择了一个共同的发展目标, 他 们共同发表了《我们的政治主张》,暨 呼吁组建“好政府”。“好政府”的主 张不但赢得具有社会影响力的资产 阶级认可, 并且还奉其为圭臬。正如 蔡元培、胡适等人认为,“无论理想 中的政治组织是什么,(全民政治主 义也罢、基尔特社会主义也罢, 无政 府主义也罢)现在都应该平心降格地公认‘好政府’一个目标, 作为现在 改革中国政治的最低限度的要求”。⑧
当然, 揆诸 20 世纪初, 中国知识 分子所接受的诸多理论、主义而言, 对于建立“好政府”的呼吁,这一新颖 的观点也深受王宠惠、罗文干、陶行 知、梁漱溟等知识学者所认同。他们 共同指出:“今日政治改革的第一步 在于好人须要有奋斗的精神。凡是社会上的优秀分子, 应该为自卫计, 为社会国家计, 出来和恶势力奋斗。”⑨ 同这种情况下, 也进一步彰显了在资 产阶级理想主义的影响下, 那些以资 产阶级为首的学者们为了突出共同 理想和政治夙愿, 他们愿意在军阀政 府的统治之下去追求理想主义。这不 仅体现出他们所激发的热情干劲, 还 体现出他们对参政、议政的渴望。
(三) 资产阶级对军阀政府的期 望。 资产阶级接受军阀政府的统治, 在一定程度上也来源于资产阶级的 期望。资产阶级曾天真地认为, 组建 “好政府”的前提是促成南北军阀达 成和解, 只有解决军阀之间的矛盾才 能作为建设新政府的保障。再者,他 们也深信南北没有不可和解的问题。 资产阶级具有代表性的知识分子们幻想通过用舆论手段作为促进南北军阀达成和解。在对军阀政府期望的同时,⑩
1. 南北协商召集民国六年解放的国会, 因为这是解决国会问题的最简易的方法。
2.和会应责成国会克期完成宪法。
3. 和会应协商一个裁兵的办法,议定后双方期限实行。
4. 和会一切会议都应该公开。
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这些政治诉求是军阀政府所不允许的。所以,资产阶级这一系列要求, 在实际情况中也不会如期所愿。正如罗志田曾总结出:“那些主张好政府的知识分子是一面要把一个天下的政治模式嵌入现代化国家, 同时又要让一个不思作为的现代政府积极起来。”⑪据此可知,那些沉醉于建立“好政府”的理想主义者只是天真地认为能够通过和平谈判解决南北军阀的敌对态势, 妄图运用政治的机关为社会全体谋充分的福利, 在依附军阀的统治当中得以求寻一个适应天下时代的理念。这可以说, 资产阶级没有清楚认识到在犬牙交错、错综复杂的军阀派系势力中,他们仅凭受到军阀势力的引导,就对军阀政治有着过多的期望, 多少存有点空想主义的味道。
(四)小结。 据此以上三点缘由可以说明, 军阀政府表面是通过适应资产阶级政治需求的做法, 实际暗地里却牢牢地掌握国家机器的主动权。究其军阀政府之所以用此种做法, 也可能存在两点缘由。其一, 它不仅可以牵着资产阶级政治探索的鼻子,用有利于军阀政治的因素, 将其导入彀中, 最终达到操控资产阶级的目的。其二, 它可以缓解资产阶级对其敌对矛盾, 和资产阶级达成微弱的共识为由, 拉拢社会力量, 从而减少军阀政府统治阻力。但是, 综上分析, 无论 是因出于何, 最终的结果也都确切表 现出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们有妥协军 阀统治的错误倾向。
三、中共针对军阀政治的批判
对于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们所表 现出对军阀政治妥协的态度,使得 中共看出其民主革命思想的错误倒 向。为了匡扶资产阶级向军阀政府的 政治倒倾、防止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成 效变质,他们开始对其进行思想、舆 论上的规劝和反击。1922 年 6 月 20 日,中共在《先驱》第九号刊物发表 《中国共产党对于时局的主张》一文。
在该文中,中共对军阀政府的性质和 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倒向军阀政府的统 治,予以客观的批判。下面不妨从中 共揭露军阀政府的虚假实质、图利的 特性和对“好人政府”的驳斥三个方 面分析,进一步论述中共反对军阀政 府及主张建立“好人政府”的缘由。
(一)揭露军阀政府的虚假实 质。 对于军阀这一名词的实质探索, 则绕不过其定义。军阀这个名词, 据研究北洋军阀史的来新夏先生所说, 最早文献记载“军阀”字样是在《新唐 书 ·郭虔瓘传》。⑫但是,郭传中“军 阀”这一词相比于近世所谓“军阀”, 其意义有着天壤之别。来氏认为, 前 者“军阀”为有军功于国家的世家门 第,含有门庭显赫的褒义;后者,即 近代以来冠以“军阀”是暗指个人和 集团因处于潮流发展的对立面, 那么 这一名词就毫无疑问的成为贬义。⑬ 故此, 来氏之断, 这就更能确切后者所称的“军阀政府”是近世以来最具 有声名狼藉性的政权代表之一。
其实, 在揭露 近世军 阀的实质 上, 早在 1918 年到 1920 年时期, 陈 独秀、梁启超、孙中山等人, 就军阀 政府所展现出种种劣迹情形, 对军阀统治而有所不齿。譬如, 1918 年底, 陈独秀曾对军阀下定义称:“军阀是 ‘毫无知识,毫无功能,专门干预政 治、破坏国法、马贼式的、恶丐式的’ 人物。”⑭ 1918 年底至 1919 年,梁启 超于欧洲游历时在《欧游心影录》中 曾说:“军阀之为政, 以刚强自喜, 而 结果也, 必陷于优柔而自亡, 外强中 干, 上刚而下柔, 是其征也。”⑮ 1919 年 9 月,孙中山在其《复于右任函》 中第一次使用“南中军阀”一词, 并 斥之为“暴迹即彰”。⑯
据上述举例可知, 无论是资产阶 级的国民党总统, 或是代表无产阶级 的共产党领袖, 最开始都对军阀政府 的拙劣、无能、暴戾的政治有着抵 触、痛恨。特别是陈独秀对军阀的定 义, 更能表达未来中共对军阀政治的 敌对心理。
1921 年 6 月 7 日,在中共建立之 前, 党的早期组织即对军阀政府的执 政能力有所深刻质疑。《共产党》第 5 号《短言》的内容中曾刊载有关于军 阀的内容,“试问南北各派政党, 哪一派免得了鼠窃狗偷?哪一派有改造中国底诚意及能力? ”⑰就是一种强 有力的回应。1922 年 6 月 20 日, 为 揭露北洋军阀虚伪、丑恶以及诱骗民 主革命派的实质, 在《先驱》第 9 号 刊物中, 中国共产党中央执行委员会 在文中评价吴佩孚时, 也有所体现。 文章指出:“我们固然承认吴佩孚好 过张作霖, 但是我们要知道吴佩孚和 张作霖都是妨碍民主政治的军阀;我 们固然承认吴佩孚是反对亲日派的 人, 但我们知道吴佩孚的背后也有一 种外国势力;我们固然承认吴佩孚倒 张(张作霖) 去徐(徐树铮) 是差强 人意的事, 但我们要知道此次战争明 白表示的原因, 起点于反对梁(梁士 诒)内阁, 实现于奉军入关, 乃是为个人或直系受政治上的压迫而战, 未 尝有丝毫表示为民主政治而战。”⑱
中共对吴佩孚的评价, 不久后也在俄共中央机关报《真理报》中得到了同等寓意的评语。1922 年 7 月 27日, 俄外交官伊万·米哈伊洛维奇·马伊斯基在《真理报》中发表《中国和中国的斗争》中提及“吴佩孚的背后无疑有英国资本在操纵(英国报刊并非白费力气地对他大肆吹捧),因此即使这位将军的意图再好, 他的行动也远不是自由的, 更何况他是否会有良好的意图还有待证明。……这就是说, 期望从吴佩孚的夺取政权中出现政治奇迹未必是明智之举。”⑲
据上述史料即可以清楚分析出两点内容:
1、中共以军阀吴佩孚为例, 揭露出军阀实际上是打着虚假的民主政治旗帜, 暗地里则依据外国势力、以利益交换的形式, 维系个人统治权力。
2、从苏俄报刊中证实了吴佩孚是受英国列强操控, 还顺便指出其本人品质奸滑, 难以获得共产国际的信任与支持。同样, 结合以上两点内容也可以总结出, 吴佩孚为求巩固自身统治而使用“明修栈道, 暗渡陈仓”的伎俩, 也是与其他派系的军阀有着共同的特点。
至于提到吴佩孚及直系军阀的信任危机, 也可从直皖战争的内在实质即可得出。在直皖战争期间, 直系军阀为了维护其自身的统治地位, 不仅做出了欺骗民主革命派的事实, 还以最终专制的形式诓骗了较为稚嫩的资产阶级, 使其做到进一步轻信吴佩孚所表现出政治迎合的假象, 也能得出军阀政府虚假、不可靠的原因。
(二)揭露军阀政府“图利”的特性。 军阀政府虚假的实质也使其特性有所定格。所谓特性定格, 则主要表现出军阀政府为了追逐帝国主义列强对其扩充地盘, 给予投资和补给供养之利。面对当时社会民怨载道、民间疾苦, 中共率先揭露军阀政府的“图利”特性所引发出的恶劣影响。
中共在 1922 年 6 月指出:“列强 对中国各派军阀政府的供给, 不但促使军阀之间为领土控制的争斗, 还大大加剧了中国社会的不稳定因素。”⑳ 同样, 这层意思也与美国汉学家费正 清教授对中国近现代军阀的分析特 性有所切合。费氏认为:“尽管每次 战争都造就了一个明显的胜利者, 但 在更深远的意义上他们都不是确定 的, 因为没有一个派系有发展政府政 治力量的长期计划。每个军阀的主要 目标都是个人的和自身的, 也就是最 大限度地增加他的权势。每个人都是 一个派系的一员, 但其目的并不是为该集团的目标做出贡献, 倒不如说是㉑
所以, 在上述两则分析的内容中 看, 可以从国内外对近现代军阀的研 究中得出一个共同的特性, 即确定了 军阀始终是以各自利益为出发点而 发动战争。这也就能进一步得出军阀 政府的图利特性, 是存在社会不稳定 因素的溯源。故此, 在中共二大召开 前,中共为了唤醒社会各界不被专 制军阀政权所欺蒙,就曾清醒指明 :
“民主派若永远不能用革命的手段从 反动派代表军阀首领里夺取政权, 必 然是永远失败。”㉒
中共的主张, 不仅作出了对当时 民主革命路线的实质肯定, 也吹响了 呼吁社会各界反抗军阀统治的集结 号。随后, 在中共的明确思想下, 为 了揭露军阀图利的特性, 也从侧面进 一步论述资产阶级在辛亥革命后, 实 行民主政治遭受失败的重要原因。中 共认为:“民主派失败, 便是人民不能 脱离国际帝国主义及本国军阀压迫 的痛苦。因为民主政治未能成功, 名 为共和国家, 实际上仍旧由军阀掌握 政权, 这种半独立的封建国家, 执政 的军阀每每与国际帝国主义互相勾 结, 因为军阀无不欢迎外资以供其军 资与浪费, 国际帝国主义在相当的限期以内, 也都乐以全力借给军阀。”㉓
通过上述论证, 中共无疑是看清 楚了军阀特性所在。当然, 在另一种 角度上对帝国主义愿意提供给军阀 资助作出了系统的分析。中共认为, 站在客观角度分析, 帝国主义之所以 愿意为军阀政府提供利益援助, 则是 因为帝国主义列强既可以造成他们 在中国的特殊势力, 也可以延长中国 内乱, 使中国永远不能发展实业, 永 远为消费国家, 永远为他们的市场。 总而言之, 这也表现出帝国主义列强 是对军阀政府“图利”的变相交易、 利用的实质。
(三) 中共对“好人政府”的驳 斥。 针对“好政府主义者”的呼声,中 共始终是站在思想对立面的。中共之 所以有如此表态, 则是因为资产阶级 在民主革命立场上存在严重的妥协 问题。所以才引发出其对“好人政府” 的驳斥。对于好人政府的主张, 民国 初年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呼吁也是 有所渊源。历经多年军阀战乱, 有很 多知识分子开始显现出对腐败的北 洋政权执政前景产生了怀疑, 进而他 们提出让贤者出仕组阁的想法来代 替当时红极一时的无政府主义思潮, 所以他们提倡“好政府主义”这一新 颖的理论也可谓顺时而生。
当然, 那些知识分子能迅速提出 “好政府主义”的思想,这也得利于两 个重要因素。第一, 在 20 世纪初期, 社会学术较为自由, 国内外思想流通 较为便捷, 各家主义学说借机纷纷迸 显。第二,知识分子们忧国意识增强, 为了戡乱救国,在言论自由的同时, 不少主义派别也相竞而争。其中, 对 打击无政府主义,倡导好政府主义, 胡适在 1921 年有所声明。他提出 :“现在的少年人把无政府主义看作一 种时髦东西, 这是大错的。我们现在 绝不可乱谈无政府;我们应谈有政府 主义,应谈好政府主义! ”㉔进而好政府主义者强调政府应积极作为, 依托“贤人政治”,树立适合传统天下时代的人才观念, 倡导优秀的读书人参与实际政治, 改变中国政治疲软无序的状态。
资产阶级这种变革的初衷放在当前虽说是较为进步的,但最终错误的是,他们为了最大地减少推行“好政府主义”的阻力, 却选择背离民主革命的初衷, 以倒向军阀统治作为庇护, 从而引发民主革命立场不坚定的严重问题。然而,针对“好政府主义”妥协军阀政权的问题,陈独秀早在 1916 年时就有所预测, 他曾尖锐指出:“惟日仰望善良政府、贤人政治, 其卑屈陋劣, 与奴隶之希冀主恩、小民之希冀圣君贤相施行仁政无以异。”㉕陈独秀用人性软弱的因素, 一针见血道出单凭依靠善良政府绝非是改良政治的福祉, 这不仅为后来中共驳斥好人政府的立场不确切提供依据, 还为质疑资产阶级软弱性奠定了基调。故此,中共在反对好人政府中用双重疑问,暨“军阀势力之下能实现你们所谓好政府的涵义吗?你们观察现时京津保的空气, 能实现你们政治改革的三个基本原则和六个具体主张吗?”来向好政府主义者提出深刻的质疑。稍后又例举“清室倒了, 统一党章秉麟等便急急主张和袁世凯妥协, 反对继续战争;袁世凯死了, 进步党梁启超等便急急主张和段祺瑞妥协,反对继续战争,结果都造成了反动的变乱”的史实,作为对资产阶级“好政府主义者”妥协军阀政治的强力驳斥依据。
(四) 小结。 上述中共揭露、驳斥军阀政治的行为, 不但可以体现出中共对军阀的痛恨、抵制, 还可以体现出其坚定的无产阶级政治立场和唯物主义信仰。譬如, 中共领导人站在马克思唯物主义思想的立场上去分析军阀政治对当时中国现状产生的影响时, 陈独秀和李大钊就毫不犹豫指出:造成中国普遍落后状况的原因 是腐败的官僚和无耻政客的扈从们 所助长的精神消沉、道德沦丧㉖和不 受约束的军阀主义。㉗ 当然,陈、李 二人如此对军阀相恶, 不仅彰显了中 共的坚定革命立场, 还影响了当时处 于青年时代的知识分子们。特别在之 后的五四运动时期, 全国先进知识分 子声讨军阀的呼喊中,青年毛泽东就 结合社会事实补充道:“这些军阀及其 支持者,本质上也是‘强权者,害人 者。’”㉘故此可知, 那些具有先进性思 想的中共领导们能够精准地分析出军 阀政治都有“帝国主义者”作靠山,不可否认,获得这种认识对他们也是一 个进一步地、极其重要地发现。
结语
中共在二大召开之初, 即提出反 对军阀政治的主张, 这对妥协军阀政 权的资产阶级社会学者而言, 可以说 是起到警醒的作用。虽说在当时中共 的声音显得十分微弱, 但是其正确的 方针、理论乃至它的思想意图, 无疑 是为诸多迷茫的知识学者、社会名 流, 提供了新的思维高度, 贯穿了新 的启发。特别是中共通过论证揭露军 阀政治的丑恶一面, 最终使得有良知 的知识分子们看清了事实。受中共先 进思想理论的影响, 他们真正认识到 军阀政府腐败的实质, 并重新理解马 克思主义的重要内涵和理论知识。后 来他们也从各种主义思潮的迷雾中 冲出来, 摆脱曾经思想上的局限, 逐 步形成国民党内部左派革命队伍的 中坚力量。
中共依仗这种力量, 并结合先进 的革命思想, 邀请国民党等革命的民 主派“共同建立一个民主主义的联合 战线”。为了坚定推行民主革命事业, 在 1922 年 7 月,中共二大通过《关 于“民主的联合战线”的决议案》。并主张“联合全国革新党派, 组织民主 的联合战线, 以扫清封建军阀, 推翻 帝国主义的压迫, 建设真正民主政治 的独立国家。”㉙这不仅增强了中共的 思想理论和实践的权威, 还为后来中 共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 实现党内合作、改组国民党、共同推翻军 阀政治、重新建构“新三民主义”思 想,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和开端。
[ 注释 ]
①笔者所例举的具有社会影响 力的知识分子 , 在当时也有一个共同 的阶级特性 , 即倾向于资产阶级 . 对 于“好人政府”的政治青睐 , 在《努 力周报》( 第二期 ),1922 年 5 月 14 日 刊载《我们的政治主张》中 , 签署人 分别为蔡元培 ( 国立北京大学校长 )、 王宠惠 ( 国立北京大学教员 )、罗文干 ( 国立北京大学教员 )、汤尔和 ( 医学 博士 )、陶行知 ( 国立东南大学教育科 主任 )、王伯秋 ( 国立东南大学政法经 济科主任 )、梁漱溟 ( 国立北京大学教 员 )、陶孟和 ( 国立北京大学哲学系主 任 )、朱经农 ( 国立北京大学教授 )、 张慰慈 ( 国立北京大学教员 )、高一 涵 ( 国立北京大学教员 )(1926 年加入 中共 )、徐宝磺 ( 国立北京大学教授 )、 王征 ( 美国新银行团秘书 )、丁文江 ( 前地质调查所所长 )、胡适 ( 国立北 京大学教务长 ).
②④⑧⑨⑩我们的政治主张 . 努 力周报 , 第 2 期 ,1922 年 5 月 14 日 .
③⑤⑳㉒㉓中国共产党对于时 局的主张 . 先驱,第9 号,1922 年6 月 20 日 .
⑥⑦陈旭麓 . 五四后三十年 [M].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9:31.
⑪罗志田 . 把天下的取向嵌入国 家 : 民初“好人政府”的尝试 [J]. 近代 史研究 ,2019:22.
⑫ 《新唐书 · 郭虔瓘传》中所 载 :“郭虔瓘 , 齐州历城人 , 录军阀 , 累迁右骁卫将军兼北庭都护、金山道副大总管 . ”[ 宋 ] 欧阳修 :《新唐书》卷一三三 , 中华书局 ,1975 年 , 第 4543页 ; 参见来新夏等著 :《北洋军阀史》,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0 年 , 第 8 页 .
⑬新夏等著 . 北洋军阀史 [M].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0:8.
⑭只眼 :《欧战后东洋民族之觉悟及要求》(1912 年 12 月 29 日 ), 原载《每周评论》第 2 号 , 见《陈独秀文章选编》( 上 ), 三联书店 ,1984:308.
⑮梁启超 . 饮冰室合集 ·专集 ( 第5 册 ). 第 23 卷 , 民国印本 .
⑯孙中山全集 ( 第 5 卷 ). 中华书局 ,1985:106.
⑰共产党在中国的使命 (1921 年6 月 7 日 ). 原题为《共产党》短言 . 选 自《共产党》第 5 号 .
⑱魏宏运主编 . 中国近现代史料选编 1.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81:374-375.
⑲安徽大学苏联问题研究所 , 四川省中共党史研究会编译 .1919—1927 苏联《真理报》有关中国革命的文献资料选编 第一辑 .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 第 19 页 .
㉑ 费正清 . 剑桥中华民国史(1912—1949) 上卷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3:337.
㉔曹伯言整理 . 胡适日记全集( 第 3 册 ).1921:122-123.
㉕陈独秀 .吾人最后之觉悟 (1916年 2 月 )[M]// 任建树主编 . 陈独秀著作选编 ( 第 1 卷 ), 第 203 页 .
㉖陈独秀 . 文存 ,2(1916 年 10 月1 日 ), 第 85-86 页 ; 和 4(1917 年 3 月1 日 ), 第 52 页 .
㉗李大钊 . 选集,第81-82页,原载《甲寅日刊》,1917 年 3 月 29 日 .
㉘民众的大联合 .1919 年 , 竹内本 ,1. 第 61-64 页 .
㉙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 , 选自《中国问题指南》第二册 ,1922 年 7 月 . ■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cipaper.net/shizhenglunwen/664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