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时政论文 > 正文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全方位实践空间研究——基于“三全育人”的维度论文

发布时间:2022-04-19 15:11:56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scipaper.net):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全方位实践空间是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发挥主渠道作用的基础上,在各种课程教学和非课程教学活动中不断开扩的思想政治教育空间,是基于“三全育人”的维度构建有助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大思政”格局,根据“三全育人”的理念推动课程教学实践、高校社会实践、党团组织实践、校园文化实践形成全方位的思想政治教育空间,

  [关键词]“三全育人”;思想政治教育;全方位;实践空间

  “三全育人”是新时代高校实施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新模式,在立德树人的实践活动上展现出一种全方位的思想政治教育空间。“思想政治教育空间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社会活动空间。”据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全方位实践空间,实质上是基于“三全育人”的维度不断融入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大思政”格局,根据“三全育人”的理念推动课程教学实践、高校社会实践、党团组织实践、校园文化实践形成全方位的思想政治教育空间,以期达到“用空间创造时间”“优化空间影响学生”的积极效应。

  一、基于“三全育人”的全空间

  (一)“三全育人”的基本理念

  “所谓‘三全育人’理念,实际上强调的是一个要求各个要素协同合作的概念,要求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用协同的观点通盘考虑,……一方面将育人工作从时间和空间上延伸,……另一方面,……将育人工作渗透到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①“三全育人”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落实到高校教学管理的各项实践活动之中,既坚持思政课教学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又努力突破思政课教学的空间,推动思政课程的教学空间向课程思政的教学空间进行延伸和拓展,而且还努力突破课程思政的空间,推动教学管理的各项实践活动与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在立德树人、铸魂育人上形成“全空间”意义上的协同发展,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在专门化的“小课程”、多样化的“大课程”与系统化的“非课程”的有机结合。
\

  (二)“三全育人”的空间向度

  “三全育人”坚持课程化的育人方式与非课程化的育人方式相结合,既要在各门课程教学中开发和利用思想政治教育因素,也要在各种实践活动中开发和利用思想政治教育因素,从而在全方位意义上开扩思想政治教育空间进而扩大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这种影响力的实际意义在于“用空间创造时间”“优化空间影响学生”。根据“三全育人”的理念构建全方位的实践空间,是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过程中通过各种课程教学和非课程教学实践不断开扩的思想政治教育空间,在课程教学实践的空间、高校社会实践的空间、党团组织实践的空间、校园文化实践的空间相统一的全方位意义上融入“大思政”格局。

  二、基于课程教学实践的空间

  (一)思政课程的基础地位

  “三全育人”是始终围绕课程教学这一基本任务开展的全面育人活动。课程教学实践是立德树人的首要环节,作为主渠道的思政课教学是高校实施课程思政的基础,也是实施“三全育人”的基础。“全方位”并不是对“主渠道”的否定和掩盖,而是对“主渠道”的肯定和强化,实施“三全育人”不可因“全方位”而忽视“主渠道”,而要从“全方位”中看清“主渠道”的基础地位。思政课程的基础地位决定了全方位实践空间的基础是课堂教学空间。“这一教学空间的特殊性在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通过课程教学实践利用改造物质空间来塑造完善精神空间。”

  (二)课程教学的空间向度

  根据“三全育人”的理念构建全方位的实践空间,首先要以课程教学实践的空间为基础,通过讲好思政课程来奠定“大思政”格局的基础,同时要努力推动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的发展和创新,从课程教学实践的空间构建上来巩固“大思政”格局的基础。“用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其他专业各类课程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②

  三、基于高校社会实践的空间

  (一)思政课程的社会实践

  高校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教育机构,为了巩固和提升课程教学的质量,需要让大学生在社会实践空间中得到进一步的学习和锻炼。坚持“三全育人”就要努力把握社会实践这一基本环节开展全面育人活动。高校社会实践活动是要在课程育人基础上开展实践育人。在“三全育人”的“大思政”格局中,思政课程需要在社会实践活动这一环节进一步培养大学生的素质能力。思政课程的实践教学是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课程教学实践的空间向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线上与线下相统一的思政课教学空间进行延伸和拓展。

  (二)社会实践的空间向度

  相对于思政课程而言,专业课程则根据各自的教学要求开展专业知识技术方面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专业实践进一步增强大学生对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的掌握和运用,并在高校实施课程思政的推动下把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与专业实践相结合,开发和利用专业实践过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因素从而不断开扩课程思政的教学空间。因此,根据“三全育人”的理念构建全方位的实践空间,高校在推动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延伸和拓展的过程中,坚持思政课程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坚持专业课程的理论教学与专业实践相结合,从高校社会实践的空间构建上加强“大思政”格局的基础。

\

  四、基于党团组织实践的空间

  (一)党团组织的实践活动

  党团组织实践是在课程教学实践的空间之外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党员和团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党员是大学生群体中的优秀分子,在大学生群体中能够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能够在高校党组织的主导下担当多方面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校不仅有大学生的党组织、团组织,还有学生会、群众社团组织等各种学生组织,这些学生组织有助于大学生主动开展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工作。大学生党团组织实践对于高校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常态化、生活化有着不可替代的独特意义。高校加强党团组织建设和开展党团组织实践活动有助于从“非课程”的意义上延伸和拓展课程教学实践的空间。

  (二)党团活动的空间向度

  党团组织实践活动是要在课程育人、实践育人的基础上开展组织育人。在“三全育人”的“大思政”格局中,党团组织实践活动虽然并不属于思政课程的范畴,也不属于课程思政的范畴,不属于课程意义上的活动形式,但是能够让大学生在组织建设、组织实践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素养。因此,根据“三全育人”的理念构建全方位的实践空间,是高校在坚持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相结合的过程中,在党团组织实践的空间中引导大学生党组织、团组织、学生会以及社团组织利用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进行自我教育,从党团组织实践的空间构建上加强“大思政”格局的基础。

  五、基于校园文化实践的空间

  (一)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校园文化实践活动是在课程育人、实践育人、组织育人的基础上推进文化育人。坚持“三全育人”就要努力把握校园文化这一“文化场”开展全面育人活动,校园文化是“是大学生在喜闻乐见的校园生活中接受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场’”。在“三全育人”的“大思政”格局中,高校思政课程教学、实施课程思政、党团组织活动与校园文化活动构成一个育人系统并利用“文化场”让大学生在非课程、非正式的实践空间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使之在丰富多样、喜闻乐见的校园文化实践中增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获得感”。

  (二)文化育人的实践空间

  校园文化实践不需要正式的课堂教学环境,但又能在高校的教育环境中根据社会发展和校园建设的实际,借助高校教学管理的资源和条件,使大学生自主自愿地参与和开展体现自身成长成才需要的文化活动,能够在丰富多样的“文化场”中拓展学习的视野,体验生活的历练,满足精神生活上的美好需要。因此,根据“三全育人”的理念构建全方位的实践空间,高校应通过加强校园文化实践的方式来进一步延伸和拓展思政课程和思政课程的教学空间,引导大学生党团组织、学生会以及社团组织在校园文化空间中自主实践,把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与“文化场”相融合并积极通过“互联网+”的方式增进网络实践的空间,推动大学生利用积极的校园文化环境进行自我教育,从校园文化实践的空间构建上丰富“大思政”格局的基础。

  根据“三全育人”的理念构建全方位的实践空间是为了形成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全空间”模式。“‘全空间’模式实质上是‘大思政’的全方位学校空间教学体系。”构建“三全育人”的“大思政”格局有助于大学生在课程教学实践、高校社会实践、党团组织实践、校园文化实践的“全空间”协同发展中促进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注释]

  ①郑吉春.协同理论视域下的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优化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135-136.

  ②李瑞清,罗春科.新形势下整体协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格局的思考[J].党史博采(下),2019(12):65-67.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cipaper.net/shizhenglunwen/37068.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豫ICP备2022008342号-1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