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时政论文 > 正文

建党初期冀东南回族进步知识分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觉醒与动因论文

发布时间:2022-03-17 14:39:31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scipaper.net):
 
  [摘要] 在建党初期,李大钊大力提倡新中华民族主义,中国共产党积极倡导建构各民族平等相处、自由独立的民族政策。以刘清扬、刘格平为代表的冀东南回族进步知识分子受此影响与感召,他们心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逐渐觉醒,积极投身到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伟业活动之中。他们建立了冀东南地区第一个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支部、党支部以及津南特委,留下了非常宝贵的红色文化遗产。

  [关键词] 党史;党建;冀东南;回族进步知识分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021年8月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和2021年11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都提出“坚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党的民族工作主线”,从而构筑起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在河北省东南部,几百年来回族同胞和汉族人民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的格局,在“多元一体”的文化传统下,守望相助,同存共荣。在建党初期,李大钊提出并积极宣传新中华民族主义,中国共产党积极倡导建构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民族政策。因而,冀东南地区一些爱国进步的回族知识分子受此影响与感召,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他们的心中逐渐觉醒,于是积极投入到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伟业活动之中。他们建立了冀东南地区第一个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支部、党支部以及津南特委,留下了非常宝贵的红色文化遗产。习近平指出:“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因此,本文对建党初期冀东南回族进步知识分子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觉醒情况,以及在它的指引下所进行的革命活动情况,进行初步的探讨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析个中动因。

  一、冀东南回族进步知识分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觉醒的史实

  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后的近二十年时间之内,主要包括沧州地区各个县市在内的冀东南地区,一直被北洋政府统辖,并由直系奉系北洋军阀轮流控制,孙中山所提倡的“五族共和”主张难以推行,回族人民仍然处于受歧视的地位,冀东南地区不断发生欺压回族人的事件。例如,在1916年,北洋军阀把今孟村回族自治县所属的回族聚居区域划定为“特别区”“匪区”;直系奉系军阀混战,兵匪勾结,在今泊头市和孟村回族自治县一带所属的回族村庄烧杀抢夺,血案屡发;在献县,割据军阀对于一些回族村庄诬良为盗,借故杀人,以小不愤而大举报复。①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在冀东南地区,来自于不同社会阶层和生活环境的回族进步知识分子投身于时代洪流,加入到革命行列之中。在辛亥革命运动的早期,沧县杨石桥村(今属孟村回族自治县)马凤图(1888年—1973年)和祖籍孟村回族自治县的吴英(1853年—1912年),就已经加入了孙中山创办的“同盟会”。五四运动爆发后,革命浪潮风起云涌,沧州一带的一些回族知识青年也奋起响应,投身革命,积极加入到党在各地建立地方党团组织的工作中。

  在建党早期,沧州籍回族女性政治家刘清扬(1894年—1977年)不仅是冀东南地区,也是全中国回族同胞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最早的觉醒者和革命先行者。原籍沧县西赵河村(今属孟村回族自治县)的刘清扬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党员、最早的女党员之一,与郭隆真、邓颖超等被誉为“中国妇女界的旗帜”,也是沧州地区最早觉醒并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先行者。早年曾参加中国同盟会的刘清扬,在1919年女子师范学校毕业时就立即投入到天津五四爱国运动的革命大潮之中,和同学邓颖超、郭隆真(回族,河北大名人)等发起成立了天津女界爱国同志会,并当选为会长;1919年9月,她与周恩来等人创办觉悟社;1921年2月,她加入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并与张申府(原献县今沧县小垛庄人)介绍周恩来入党,成立党小组,在留法中国学生中开展革命活动;1923年冬回国后,她与邓颖超创办了全国第一份主要由妇女主办的“匪报纸《妇女日报》;1924年4月,受李大钊委派,她赴南方开展妇女革命运动;1924年6月,她与李大钊等人出席在莫斯科召开的共产国际第五次代表大会。1925年10月,中共北京区委兼地委改组为直属中共中央的中共北方区执行委员会,李大钊任区委书记兼国民运动委员会主任,刘清扬和夏之栩负责领导妇女运动委员会工作。②

\

  孟村回族自治县堤东村(原属沧县)刘格平,则在沧州地区回族同胞中属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最早的觉醒者和革命先行者之一。在1922年6月,在天津城读书的刘格平经南皮籍共产党员张隐韬(1902年—1926年)介绍,加入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3年,遵照中共北京区委指示,放弃学业的刘格平奉命返回家乡,先后创建了津南地区第一个团支部、第一个党支部以及中共津南特委,在津南地区播下了革命的火种。刘格平首先在自己的回族亲友中发展团员,在堤东村建立了团支部,他的堂兄刘子芳任书记,他的回族亲友王俊峰和刘景全任支委;陆续又在北小庄(今正道村)、盐山中学、韩石桥村、杨石桥村、王石桥村、王帽圈村、新县村、挂甲林村等建立了团支部或团小组。1926年7月,经天津地方执行委员会负责人于方舟、李季达介绍,刘格平转为中共党员;同年8月,他被委任为津南特派员来沧州地区发展党组织。刘格平首先在沧县直隶省立第二中学建立了党支部,成为津南地区第一个共产党支部;紧接着,在泊镇省立第九师范学校建立了第二个党支部;不久之后,又回到家乡介绍刘子芳等人由团员转为党员,建立了堤东党支部。同年10月,刘格平和盐山县人邸玉森、沧县人刘清廉在堤东村刘子芳家中召开了津南特委筹备小组会议,决定在津南地区建立地下党的统一组织。1927年2月,津南特委筹备小组利用过年串亲访友的名义在刘子芳家中开会,正式建立了津南特委,刘格平担任书记,刘子芳任军事委员。津南特委的任务是在津南地区广泛发展党的组织,扩大党的影响,加强党的宣传工作与组织工作。为了唤起民众觉醒,刘格平创办了油印小报《红线》,他自己刻印,刘子芳等人秘密张贴。③

  二、冀东南回族进步知识分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觉醒的动因

  第一,建党初期,以刘清扬为代表的冀东南回族知识分子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上,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李大钊关于新中华民族主义理论的影响。

  民族主义是以民族权益和民族感情为核心内容的一种政治观念、目标和追求。在近代中国社会大变革中,作为一种政治纲领、理论体系与社会思潮的民族主义曾经产生了举足轻重的社会影响力,发挥了重大的历史推动作用。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作为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李大钊也成为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最早的民族主义者,他提出与倡导的新中华民族主义理论也深深影响到了早期的中国革命运动以及初期党组织的建立活动。在1917年2月发表的《新中华民族主义》一文里,李大钊详细阐释了他的新民族主义观,认为:“盖今日世界之问题,非只国家之问题,乃民族之问题也。而今日民族之问题,尤非苟活残存之问题,乃更生再造之问题也。余于是揭新中华民族主义之赤旗,大声疾呼以号召于吾新中华民族少年之前。”④引人注意的是,在论述“新中华民族主义”时,一方面,李大钊接受和传承了近代以来在中华民族观念认识上的优秀文化遗产,认为“中华”代表着“高远博大之精神”,数百年来各族人民“畛域不分,血统全泯”;另一方面,在当时中国政治变革的时代大潮中,他还更加强调与重视中华民族各个民族之间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的纽带感情。在《新中华民族主义》一文里,他为此论述到:“以余观之,五族之文化已渐趋于一致,而又隶于一自由平等共和国体之下,则前之满云、汉云、蒙云、回云、藏云,乃至苗云、瑶云,举为历史上残留之名辞,今已早无是界,凡籍隶于中华民国之人,皆为新中华民族矣。然则今后民国之政教典刑,当悉本此旨以建立民族之精神,统一民族之思想。此之主义,即新中华民族主义也。”

  李大钊提倡的新中华民族主义是中华民族由自在转向自觉的鲜明标志,一方面对于增强中华民族的民族自觉与民族自信发挥了极其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另一方面对于在建党初期吸引中国少数民族包括回族进步知识青年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积极加入中国共产党,踊跃参加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活动,起到了重要的宣传、引导意义。举例而言,早在1921年就加入中共的回族女性革命家刘清扬回国后就在李大钊负责的中共北京区委领导下开展工作,曾受李大钊委派赴南方开展革命运动,还曾与李大钊一同远赴莫斯科参加共产国际第五次代表大会,并在李大钊任书记的北京区委所属机构妇女运动委员会担任领导工作,深受李大钊所倡导的新中华民族主义的影响。

  第二,建党初期,中国共产党建构中华民族共同体民族政策的确立与执行,对于以刘格平为代表的冀东南回族知识分子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

  在建党之初,在李大钊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科学地制定与严格执行了建构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民族政策。1922年7月,中国共产党召开了第二次全国大会,在通过的《宣言》里第一次明确使用了“中华民族”这一概念,提出了当时民主革命的奋斗目标是:“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的完全独立。……用自由联邦制,统一中国本部、蒙古、西藏、回疆,建立中华联邦共和国。”⑤二大《宣言》把“中华民族”作为与“国际帝国主义”相对应的一个名词,是在“中华各民族多元一体”意义上加以使用的一个集合概念;《宣言》确立了要建立“中华联邦共和国”的奋斗目标,也体现出了要积极推动并实现中华民族一体化的民族政策。
\

  1922年9月,中共中央出版了自己的机关报《向导》周报,在第一期的发刊词里多次使用了“中华民族”的概念,并指出:“现在的中国,军阀的内乱固然是和平统一与自由之最大的障碍,而国际帝国主义的外患,在政治上、在经济上,更是钳制中华民族不能自由发展的恶魔。”《向导》发刊词还分析说,当时的中国在名义上虽然是一个独立的共和国,但在国际帝国主义政治的、经济的侵略之下,在实质上几乎是列强的公共殖民地,“因此我们中华民族为被压迫的民族自卫计,势不得不起来反抗国际帝国主义的侵略,努力把中国造成一个完全的真正独立的国家”。⑥

  根据中共二大会议报告所确立的在民主革命中建立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民族政策,各个地方党委在汉族地区建立党组织的同时,还派人赴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发动群众进行革命活动,积极动员少数民族进步人士建立党团支部。例如,以李大钊为主要领导人的中共北京(北方)区委,就非常注重在蒙古族聚居的察哈尔和热河特别区建立党组织,从而为蒙古族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带来了曙光。当时李大钊多次指出,张家口地委是内蒙古建党的基地,要求把张家口地委建成党的塞外核心堡垒,并确定张家口地委除领导张家口附近的12个支部以及南口、绥远两个特支以外,还要领导察哈尔、热河、绥远三个特区和包头工作委员会。⑦为了执行二大的民族政策,作为青年团员的刘格平当年就是受天津区委的委派返回自己家乡沧州地区,积极在回族人民聚居村落发展党团员,短时间内建立了十几个党支部。

  构建与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个历史过程,而这一过程在近代以来,“由自在走向自觉,外化为可被人观察的个体或社会行为”。冀东南地区的回汉两族人民由于长期的交流交往交融,在“中华民族”这一概念被广泛地认同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一种思想形态上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根据上文所述,可以看到,在建党初期,受到李大钊提倡的新民族主义的影响和中国共产党实行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民族政策的感召,以刘清扬、刘格平等为代表的冀东南回族进步知识分子勇敢地投身到民主革命活动之中,积极投入到了建立地方党团组织的活动之中,创造了值得传承与弘扬的历史功绩与红色文化遗产。

  [注释]

  ①张志军.河北宗教简史[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6:111.

  ②中共河北省委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河北历史(第1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121.

  ③王金琴.津南地区党组织的创建、发展及其主要活动——中共津南特委始末[M]//中共河北省委党史资料征集编审委员会编辑.河北党史资料(第8辑).石家庄:1988年版第66页.

  ④李大钊.新中华民族主义[M]//李大钊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477.

  ⑤中共中央统战部编.民族问题文献汇编.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18.

  ⑥中共中央党校党史教研室选编.中共党史参考资料(一)·党的创立时期.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368-369.

  ⑦中共河北省委党史研究室著.中国共产党河北历史(第1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130-131.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cipaper.net/shizhenglunwen/36492.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豫ICP备2022008342号-1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