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时政论文 > 正文

论高校网络育人协同机制构建的时代价值论文(附论文PDF版下载)

发布时间:2018-12-31 21:30:10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scipaper.net):
 
摘要:网络育人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领域,构建高校网络育人协同机制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当 前,网络环境高度开放,网络价值渗透和思想文化激荡,给高校立德树人带来重大挑战。构建高校网络育人协同 机制,是应对高校网络育人现实挑战的迫切需要,是增强高校网络育人整体合力的内在要求,是推进高校网络育 人创新发展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高;网络育人;协同机制;时代价值

高校肩负着学习、研究和传播马克思主义、培 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 人的重大任务。在信息化迅猛发展的今天,网络育 人已成为一种新型的育人模式。高校网络育人以 大学生为教育、引导和培养的对象,通过网络平台, 有针对性、有目的性、有组织地利用网络资源及网 络文化,开展网络育人活动。当前,结合网络环境 下高校育人的新特点,探索和构建富有吸引力和创 新性的高校网络育人协同机制,对于充分利用与整 合各类网络育人资源,发挥网络育人力量协同作 用,提高网络育人的整体性与实效性,具有重要的 时代价值。
 
\
 
一、开放与引领:应对高校网络育人现实 挑战的迫切需要
 
互联网浪潮的汹涌而至,使世界变成“地球 村”。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网络环境的高度开放, 对青年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政治认同都 产生着深刻影响。网络领域的信息传播、价值渗透 及多种思想文化的激荡,使得高校网络育人引领任 务繁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需要不断适应和融人 互联网的浪潮。高校网络育人如何在高度开放的
环境中,正确处理好开放与引领的关系,通过协同 育人机制的构建来应对与化解高度开放的网络环 境所带来的现实挑战,深化网络育人活动,落实和 完成好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显得尤为迫切。
 
1.网络环境的高度开放
开放性,是互联网的根本属性之一。互联网从 时空上看,是一个高度开放的信息平台,既没有时 间的限制,又没有空间的阻碍。网络空间,人人都 有“麦克风”,人人都有“摄影机”,人人都是“扩音 器”,同时拥有传播者和接受者的双重属性,都可以 随时随地的传播或接受信息。互联网尤其是移动 互联网,凸显着去中心化、扁平化和交互性的特征。 开放的网络空间成为高校青年学生获取信息、交流 思想、相互影响的重要信息平台。习近平总书记在 《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指出,‘互联网 是一个社会信息大平台,亿万网民在上面获得信 息、交流信息,这会对他们的求知途径、思维方式、 价值观念产生重要影响,特别是会对他们对国家、 对社会、对人生的看法产生重要影响。” [1]当代高校 青年学生是在高度开放的网络环境中成长起来的 一代,网络已经深深渗人到他们的学习、生活、交往、成长、发展的过程乃至他们的血液之中,深刻影 响他们的学习方式、思维方式、交往方式、生活方 式、成长方式。

青年学生无人不网,无时不网,无处 不网,无事不网,网络越来越成为青年学生获取知 识,传递信息、交流思想须臾不可离的重要平台。 习总书记说,‘要学会通过网络走群众路线,经常上 网看看,潜潜水、聊聊天、发发声,了解群众所思所 愿,收集好想法好建议,积极回应网民关切、解疑释 惑。” [2]。今天,大学生主要在高度开放的网络空间 获取知识、传递信息、交流思想、表达诉求,各种海 量性、自发性、碎片性、圈层性、无序性、流变性、情 绪性、感染性的信息充斥网络,深刻影响着青年学 生思想行为的形成和变化,深度影响着青年学生的 成长和发展,网络也就成为当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者了解学生所思所想、所愿所求,回应学生网民关 切、释解学生思想疑惑,引导学生成长发展的主要 阵地和育人平台。
 
网络空间是千万大学生共同的精神家园,高度 开放的网络信息环境对青年学生的思想认知、价值 观念和政治认同的影响日益增大,尤其是深刻影响 着青年学生对国家、社会和人生的看法。高度开放 的网络信息环境与多样化的信息传播手段,意味着 任何个人、任何组织,都不能完全掌控互联网,这就 要求我们树立网络育人的“协同”思维,增强协同意 识,协调多方主体、汇聚多方力量,积极探索和构建 高校网络育人协同机制,掌握网络舆论引导和价值 引领的主动权,加强高度开放网络环境中的价值引 领。让青年学生在正能量充沛、主旋律高昂的网络 氛围中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与价值取向,成为能担 负起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2.网络领域的价值激荡
作为高校青年学生链接外界的网络空间,当前 “网络生态”日益复杂,网络传播主体多元,思想传 播渠道多样,信息传播内容繁复,自主传播载体创 新,联动传播影响巨大。网络领域多元价值观念的 不断滋生、传播交流和相互激荡,使得高校网络价 值引领任务十分繁重。

\
 
其一,网络领域不同价值诉求的相互碰撞。由 于社会主义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社会出现了 多种经济成分,多种利益主体,多种利益诉求。各 种利益主体总是要利用各种方式表达自己的利益 诉求,而社会信息化的发展为人们充分表达自己的 利益诉求和价值观念提供了便捷的条件,网络也日 益成为各种利益主体表达自己利益诉求、思想观点 和价值观念的重要平台。由于网民身为不同的利 益主体,其利益不同、立场不同、经历不同,所表达 的利益诉求、思想观点和价值观念也必然有所不 同。大学生作为网民的重要群体,生活在现实的社 会关系之中,来自于不同的地区、家庭、生活环境, 表达的利益诉求、思想观点和价值观念既有大学生 青年群体的共性,也打上了不同地区、家庭和生活 环境的烙印。

因而,网民包括大学生网民的利益诉 求、思想观点和价值观念各不相同、互有歧义,从而 导致不同利益诉求、思想观点和价值观念之间的相 互碰撞。习近平指出,“网民大多数是普通群众,来 自四面八方,各自经历不同,观点和想法肯定是五 花八门的,不能要求他们对所有问题都看得那么 准、说得那么对。要多一些包容和耐心,对建设性 意见要及时吸纳,对困难要及时帮助,对不了解情 况的要及时宣介,对模糊认识要及时廓清,对怨气 怨言要及时化解,对错误看法要及时引导和纠正”。 同样,对于大学生网民利用网络表达的不同诉求、 观点、想法和意见,不仅要有包容之心,多一些理 解,还要注重沟通,加强价值引领和思想疏导。只 有这样,才能化负能量为正能量,化消极因素为积 极因素,创造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和发展的良好网 络环境。
 
其二,网络领域中西价值观念的相互激荡。网 络是我们培育、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 主要阵地,也是西方对我国尤其是高校进行价值渗 透的主要渠道。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的 发展,西方利用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大肆传 播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各 种错误社会思潮,大肆宣扬西方的自由、民主、人权 等所谓的普世价值,大肆倡行西方拜金主义、享乐 主义、极端利己主义的腐朽价值观念,竭力对我国 社会尤其是青年学生进行意识形态和价值渗透。 这些西方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竭力美化西方的政 治模式、社会制度和国家形象,恣意丑化、歪曲、诋 毁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的国家形象,刻 意扭曲青年学生的价值取向、价值观念和价值行 为,企图从根本上否定、解构和动摇马克思主义的 指导地位、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道路,溶解人们尤其是青年学生的思想灵魂,达到 误导和诱导人们尤其是当代青年学生崇尚资本主 义的生活方式,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实现社会制 度和发展道路向资本主义转型的目的。高校是意 识形态的前沿阵地,高校网络领域是高校意识形态 渗透和反渗透、争夺和反争夺、颠覆和反颠覆的重 中之重。高校意识形态领域,尤其是网络意识形态 领域的价值交锋和激荡,说到底是对青年学生的争 夺,是对青年之心的争夺。只有强化坚守高校意识 形态阵地的政治意识,构建高校网络意识形态领域 的协同应对机制,提高高校网络意识形态领域的价 值引领能力,才能落实和完成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 务,确保把青年学生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其三,网络领域维护和谐稳定的相互博弈。网 络已然成为一种重要的广泛表达和反映民意的非 制度化的政治参与渠道。许多社会事件均通过网 上传播和发酵,引发广泛的社会关注与舆论浪潮, 发展成为社会热点事件,甚至上升成为网络意识形 态领域的激烈纷争。一些境内外的势力相互勾连, 利用我国社会人民内部的矛盾,一些地方和单位工 作上的失误,以及某些影响人们生活的偶然因素, 有意夸大事实、混淆是非,甚至传播一些虚假的信 息、错误的观念,动不动将日常生活中的琐事和矛 盾上升到党、政府和体制的高度,或隐或显地归咎 于党、政府和体制,无事生非,小题大做,上纲上线, 误导舆论,将个别事件普遍化,生活小事政治化,现 实问题网络化,社会矛盾扩大化,有意无意地推动 网络社会事件向政治事件转化,网上网下融合度愈 加强烈,线上力量组织线下行动,突发事件负面效 应链条式推动。而就目前“网络大V”的动向来看, 政治领域已经成为部分网络推手重点关注和竭力 造势的新领域,有的甚至不惜“搬弄是非、颠倒黑 白、造谣生事、违法犯罪”。一些敌对势力,常常“利 用网络鼓吹推翻国家政权,煽动宗教极端主义,宣 扬民族分裂思想,教唆暴力恐怖活动”。凡此种种, 严重影响了高校青年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干扰了高 校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构建高校网络育人协 同机制,加强网络舆情信息分析和引导,加大网络 环境治理的力度,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消除 网络负面舆情的干扰因素,对于引导和促进大学生 的健康成长,切实维护高校和社会的稳定,显得尤 为重要。
 
3.网络挑战的协同应对
高度开放的网络环境,给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 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这种挑战,不仅体现在 高校网络育人方式的变革,还体现在高校网络育人 内容的变化,更体现在高校网络育人机制的变动, 都需要通过网络协同加以应对。
高校网络育人方式的变革表明,网络已经成为 青年学生获取知识、交流信息、提高认识、启迪思想 乃至学习、生存、成长、发展的基本方式,只有积极 应对互联网发展对传统教育方式带来的挑战,加强 各种网络教育方式的相互协调和组合运用,自觉运 用网络协同方式进行教育引导,才能提高网络育人 的协调性、整体性和实效性,有效引领青年学生的 思想行为,促进青年学生的发展进步。
 
高校网络育人内容的变化表明,网络领域日益 成为各种信息、思想、文化的集散地、交互场和生态 域,充斥不同价值诉求的相互碰撞,中西价值观念 的相互激荡及维护和谐稳定的相互博弈。 高校只 有推进网络协同育人,积极地协同应对网络领域各 种利益诉求、思想信息和价值观念复杂多变的挑 战,牢固树立互联网协同育人意识,在高度开放、日 趋严峻的网络环境中,加强对各种利益诉求、思想 信息、价值观念的协同获取、整理、分析、研判,利用 集体协同的力量来弥补个体智慧和能力的不足,善 用网络“晴雨表”,增强网络预测性,强化网络引领 力,才能及时预测、防范和化解网络风险,提高运用 正确价值诉求、价值取向和价值观念培育和塑造能 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能力。
 
高校网络育人机制的转变表明,高校网络育人 机制涉及到不同方面、不同环节、不同圈层、不同功 能,需要审时度势,理顺关系,创新机制,加紧构建 高校网络育人协同机制,克服高度开放的网络环境 中应对机制不畅、协同不力带来的挑战,真正做到 协调各方,协力引导,协同育人,切实提高高校网络 育人的引领力。高校网络育人的协同机制,包括信 息研判协同机制、咨询决策协同机制、资源共享协 同机制、教育引导协同机制和反馈调节协同机制。 只有在信息研判、决策咨询、资源共享、教育引导、 反馈调节等网络育人过程的各个环节,以及每一环 节的各个方面,建立起相互贯通、相互承接、相互配 合的高校网络育人协同机制,才能实现高校网络育 人机制的创新发展,开创高校网络协同育人的新局 面,推动高校网络育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耗散与整合:增强高校网络育人整体 合力的内在要求
 
信息化时代,高校网络育人体系在发展形态上 呈现为一个较为复杂的系统。构成这一系统的各 类网络育人力量、信息和资源,纷繁复杂,相互制 约,存在彼此耗散的情况,严重影响了高校网络育 人的效果。构建高校网络育人协同机制,多方联 动、协同育人,是不断克服高校网络育人力量耗散, 增强高校网络育人整体合力,提高高校网络育人整 体效应的内在要求。
 
1.网络育人的复杂系统
高校网络育人系统是一个具有综合性的动态 复杂系统,是网络与教育相结合的一种新型育人系 统,但这并不是简单的“1 + 1”,即不是“网络”和 “教育”的单纯叠加。二十世纪四十年代贝塔朗菲 对系统定义为“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诸元素的综合 体。” [3]高校网络育人系统也是由诸多要素构成的 复杂综合体,这些要素包括高校网络育人的主体、 客体、介体、环体等等,而高校网络育人诸要素之间 的相互联系、相互组合、相互作用,不仅使高校网络 育人系统成为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并且决定着高 校网络育人功能的有效实现。
 
在高校网络育人系统中,各网络育人要素相互 联系、相互结合、相互作用的方式,呈现出复杂性和 多样性。往往不再是单向的“一对多”或是“上对 下”的传导,而是“多对多”和“交互性”的育人关 系。网络的“去中心化”,使得在高校网络育人系统 中的每一个参与者都具有“双重属性”,即教育主体 兼具教育客体的属性,二者可以在不同的场景中相 互转化。教育主体可以是高校党建工作者、思政课 老师、专职辅导员,及专业课老师和其他人员,抑或 是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不同学校的同学们。同时, 他们也可以是网络育人系统中的教育客体,主客体 之间影响与教育这种扁平式的教育方式和相互转 化的关系,打破了传统单一的“权威教育”,而新增 了 “朋辈教育”,乃至“反哺教育”。

高校网络育人 系统的介体则是日益增多、各种各样的网络平台, 如校园主网和子网、固定网络和移动网络、官方微 博微信和个体微博微信、综合信息门户和各类主题 网站等等。网络育人的环体,则是指青年学生所处 的网络空间的氛围与环境,无论是“阳光积极、天朗 气清”,抑或是“乌云密布、空气浑浊”,都会对青年 大学生思想认知和价值取向产生潜移默化的深刻 影响,制约着网络育人功能的实现。如何引导好网 络育人系统中主客体的充分沟通与相互交流,如何 有效协同和整合高校网络育人的介体或载体,如何 预测、监管和消解网络环境中的不良因素的影响, 都需要遵循高校网络育人系统的客观规律,优化高 校网络育人系统的结构关系,增强高校网络育人的 整体合力,从而更好发挥和实现高校网络育人系统 的德育功能。

\
 
2.网络育人的力量耗散
高校网络育人系统中育人力量的耗散,是影响 高校网络育人整体合力的重要因素。高校网络育 人系统中的育人力量,既包括网络育人的领导力 量,又包括网络育人的实施力量;既包括网络育人 的中坚力量,又包括网络育人的协作力量;既包括 网络育人的德育力量,又包括网络育人的技术力 量;既包括网络育人的教师力量,又包括网络育人 的学生力量,等等。这些网络育人力量之间不同程 度地存在着各自为战、孤立分散,甚至彼此耗散的 情况。网络育人力量耗散的情况在高校集中体现 在网络育人力量横向协调不够,纵向衔接不够,行 动同步不够三个方面。
 
高校网络育人力量横向协调不够,是高校网络 育人力量耗散的首要体现。随着互联网不断渗透 到社会和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网络对教育的影响 也愈加深刻。不仅校园官网的作用日益加大,学校 各个部门尤其是思想政治工作部门的网站也应运 而生。各种网络育人平台如雨后春笋般的大量涌 现“红色主题”网站、“德育网站”、各类思政公众 微信号、微博“博主”与日俱增,呈“爆炸式”增长, 学生社团网站也随之兴起,这些都对高校网络育人 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然而,高校网络育人力量 横向协调不够,相互耗散的情况比较明显,不容忽 视。高校校园官网与各部门网站、各社团网站之 间,校园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与师生个人微博、微 信公众号之间,缺乏明确的定位与分工,缺乏有效 的协调与合作,缺乏科学的协调机制,网络信息资 源的重复率高,甚至部分网络信息资源存在歧义和 相互抵触,不仅导致高校网络育人力量的相互耗 散,而且导致高校网络育人功能的相互抵消。可 见,加强高校网络育人的横向协调刻不容缓。
 
高校网络育人力量纵向衔接不够,是高校网络 育人力量耗散的突出表现。高校网络育人系统具 有层次性,既有学校主办的官网,又有院系主办的 分网,既有学校层面的网络育人力量,又有院系层 级的网络育人力量,既有学校统一发布的官方网络 信息,又有院系发布的具有自身特色的网络信息。
 
校园网与院系网之间的关系,是主导性与辐射性、 统一性与多样性、共同性与特色性的关系,校园官 网对院系分网具有主导、指导、引领的作用,院系分 网对校园官网具有支持、传播、辐射的作用。当然, 这不是说只能有一个声音,一种权威,而是在百花 齐放、百家争鸣的同时,也有高昂的主旋律,并在主 旋律的主导下,奏出和谐的共鸣曲。正如广播电视 台既有“中央台”权威官方,又有“地方台”特色多 样。而当前网络育人的整体感觉则是“中央台”尚 不突出,“地方台”各发其声,高校网络育人力量纵 向衔接不够,存在着上下脱节,联动不强,力量耗 散,校园官网对院系分网的主导、指导、引领作用发 挥不足。这就需要高校不断加强网络育人的统一 指导和纵向衔接,既不要出现“一放就乱”的情况, 也不要出现“一管就死”的尴尬,指导和引导高校网 络育人向纵深发展,往基层落实。
高校网络育人力量行动同步不够,是高校网络 育人力量耗散的重要表征。
 
古人云,‘其谋始也精,故能用力少而为功多。” 就是强调,谋划一些事情时是周密精到的,所以能 够用力少而取得的功效多。反观当前网络育人系 统,没有一个整体的协同机制,有种“动作不齐,步 调不一”之感,虽不乏行动,却收效甚微。高校网络 育人力量行动的同步性不够,主要体现在,在运用 各种网络育人力量、平台、资源、信息时,不能做到 同步策划、同步组织、同步实施、同步评估、同步反 馈,更不能做到力量共享、平台共享、资源共享,往 往各发其声,各唱其调,各行其是,导致网络育人力 量、平台、资源、信息的分散、消耗和浪费,影响了网 络育人合力的形成。高校每一方面、每一层次、每 一类型的网站育人平台,犹如网络育人系统中一簇 簇“星星之火”,只有构建网络育人的协同创新机 制,加强网络育人力量的同步协调,才能提供高校 网络育人的“强劲东风”,使高校网络育人形成“燎 原之势”。
 
3.网络育人的力量整合
高校网络育人系统的复杂要素,尤其是主体力 量在横向协调、纵向衔接、步调一致等各方面存在 着协同不够的状况,使得网络育人力量耗散。这就 需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构建高校网络育人协同 机制,对网络育人力量进行集成的、有序的、持续的 整合,不断增强高校网络育人的合力,挖掘和发挥 高校网络育人的巨大潜能。
 
当前网络育人力量整合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其一,整合网络育人的主体力量,形成一个权威的 师资库。在互联网上,高校网络育人队伍包含的教 育主体极为丰富,如相关的领导、专家、学者、老师、 学生、网络技术人员,等等。网络教育主体力量大 多独立、自主、分散,缺乏一个有效的机制将优秀且 受欢迎的网络育人主体汇聚起来,共同发力。建立 相关教育主体组成的网络育人师资库,有利于统 筹、开发和利用师资库资源,协调网络育人主体力 量及其活动,更好地开展网络育人活动。其二,整 合网络育人的丰富资源,形成一个丰富的资源库。 高校网络育人的资源,既包括学校官网,又包括部 门网站,既包括校园主网,又包括院系分网和社团 网站,既包括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又包括个体微 博、微信公众号,资源十分丰富。只有构建高校网 络育人协同机制,建立高校网络育人资源库,定期 协商、协调、协作推进网络资源有计划、有组织、有 步骤地服务于立德树人,实现高校网络育人资源的 整合、协同与共享,才能不断增强网络育人合力。

其三,整合网络育人的丰沛信息,形成一个高能的 信息库。互联网时代带来的最大变化之一,是信息 传播与交流的瞬息万变。人们可以不受时间和空 间的阻隔,随时随地的快速获取、了解、共享来自世 界各地的网络信息。“细如一根头发丝一样的光纤 就可以在1秒钟之内传送《华尔街日报》自办以来 每期报纸所有的内容。” [4]互联网高效快捷的传播 方式和庞大的信息容量,源源不绝地充实和丰富着 网络育人信息。互联网中传播储存着超大容量的 信息和数据,不论是经济、政治、社会,还是文化、外 交、军事,各种信息几乎应有尽有,并且不断充实更 新。可以通过建立网络育人的高能信息库,及时收 集整理、分类储存并按需使用信息库的信息,为高 校网络育人提供优质的信息服务。诚然,不论是主 体的整合、资源的整合还是信息的整合,都需要构 建高校网络育人协同机制,加强网络育人力量整 合,凝聚共识,协调行动,真正做到“心往一处想,劲 往一处使”,从而不断增强高校网络育人的整体 合力。
 
三、创新与协同:推进高校网络育人创新 发展的必由之路
 
高校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网络是高校立 德树人的重要载体与途径,网络育人是高校德育的 崭新形态,构建高校网络育人的协同机制则是高校 德育的重大课题。在高度开放与充满挑战的网络 环境下,构建高校网络育人协同机制,是推动高校 网络育人创新发展、提高高校网络育人整体效应的 必由之路。
 
1.高校德育的重大课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 上强调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 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 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 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 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 [5] 这一论述不仅回答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问 题,突出了 “立德树人”这一中心环节,并且强调了 全方位、全过程育人。当下,网络已成为社会乃至 高校的重要信息平台和育人空间,是全方位育人的 重要组成部分,高校育人活动理所当然的涵括网络 育人。
 
一直以来,高校网络协同育人没有引起足够重 视。网络育人是高校德育的新领域,新形态,新趋 势,高校网络育人协同机制是高校德育研究的重大 课题,可长期未纳人高校德育研究的视野,是高校 德育的重大空白。高校德育不仅要深化高校网络 育人研究,更要深化高校网络育人协同机制研究, 这是高校德育创新发展,更好地推进和服务立德树 人的迫切需要。当前,互联网作为青年学生沟通和 交流的主要载体和场域,已成为意识形态斗争和价 值观念交锋的主战场。高校是意识形态斗争的前 沿阵地,网络领域则是高校意识形态斗争的战略高 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 项极端重要的工作”[6]。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化 和信息化飞速发展,网络环境中多元的价值观与各 类社会思潮同时并存、有争有融又相互激荡,西方 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社会 思潮,以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利己主义等价 值观,都冲击着他们的思想观念,扭曲着他们的价 值取向,侵蚀着青年学生的政治认同,对青年学生 的政治认同、思想认知、价值取向甚至心理健康均 产生了消极影响,导致一些青年学生理想信念淡 薄,政治信仰缺失,甚至引发价值冲突和行为失范, 影响学校和社会稳定。一些恶性事件也在大学生 中时有发生,如厦大“洁洁良”辱华事件、前港中大 学生会会长辱骂内地学生事件等等,不得不让人反 思当前高校的德育工作,尤其是网络育人工作,警 醒和呼吁我们提高政治站位意识,认清网络育人的 重要性和紧迫性,回应和解决高校德育的重大课 题,加紧和深化网络育人协同机制研究,为构建高 校网络育人协同创新机制,加强高校网络育人的协 调整合、提高高校网络育人整体合力,提供科学依 据和内在动力。
 
2.网络育人的战略举措
进人新时代,高校网络育人的地位和作用曰益 凸显,构建网络育人协同机制成为深化网络育人的 战略举措,被提上了议事日程。2017年12月,中共 教育部党组关于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 工程实施纲要》的通知明确提出,要切实构建“十 大”育人体系,首次提出网络育人,并将其纳人十大 育人体系之中,强调要充分发挥高校网络育人作 用。而要推进高校网络育人,充分发挥高校网络育 人作用,就必然要构建高校网络育人协同机制。
 
高校网络育人涉及到方方面面,既涉及到政府 领导,也涉及到学校领导,既涉及到党务部门,又涉 及到行政部门,既涉及到教师,又涉及到学生,既涉 及到校内,又涉及到校外,既涉及到网上,也涉及到 网下。正确认识和处理党委和行政、校内和校外、 网上和网下等各种关系,离不开构建高校网络育人 协同机制,探索和构建高校网络育人协同机制,正 是推动高校网络育人顺利开展和深化的必不可少 的战略举措。“要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 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大力支持的 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形成全党全社会共同关心 支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强大合力 ”7]。这不仅 是创新体制机制、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的需要,也是创新体制机制、加强和推进高校网络 育人的需要,其实质就是要构建大学德育工作包括 网络育人的协同机制。
 
深刻认识高校网络育人协同机制这一战略举 措,就是要理解这个网络育人协同机制如何从全局 来统筹、引导网络育人体系的,如何从当前网络的 “条块分割”到“协同育人”,如何解决部门“单打独 斗”到构建“大思政”格局等等问题。当前,国内高 校网络育人工作政出多门、条块分割,导致统筹不 够、合力不强,这就要求我们加强顶层设计,坚持以 立德树人作为高校立身之本,以网络育人作为创新 之道,着眼于网络时代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 机遇与挑战,适应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特 点,依据育人工作总目标,展现高校网络育人协同 机制构建的战略意义和时代价值,综合运用教育、 管理与服务手段,推进党委领导和行政建设协同、 线上引导与线下指导协同,网上育人与网下育人协 同,积极推动高校网络育人协同机制构建这一重大 战略工程,不断提高高校网络育人整体合力。
 
3.创新增效的必由之路
高校网络育人离不开创新,创新离不开协同, 探索和构建高校网络育人协同机制是创新增效的 必由之路。
当前高校网络育人工作一个突出的问题是阵 地分离、力量耗散,缺少“集群”,呈现“条块分割” 的景象。高校网络育人工作多倚靠于官方的校园 网站、微博账号和微信公众号,并没有与各类学生 组织、社团的微信、微博,师生个人的微信公众号及 社会上一些做的比较好的思政网络平台关联协同, 达到一种多方联动的效应。高校网络育人,不仅学 校管网、用网的相关各方缺乏协同,而且网上网下、 内网外网也缺乏协同。习近平指出,“凝聚共识工 作不容易做,大家要共同努力。为了实现我们的目 标,网上网下要形成同心圆。什么是同心圆?就是 在党的领导下,动员全国各族人民,调动各方面积 极性,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 斗。” [8]高校网络育人的目的,是立德树人,凝心聚 力,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国梦。因此,这就要求高校网络育人形成同心 圆,而形成同心圆,需要建构高校网络育人协同机 制。“互联网+ ”模式下媒介的融合迭代与效能转 换越来越快,高校应该主动地去发掘学生组织、师 生个人,以及社会上相对做的比较突出和典型的红 色网站或思政育人平台,积极学习借鉴,主动联络 交流,并把网上网下紧密结合起来,构建一个“可 用“可信“可控”的集群式高校网络育人机制, 协同各方力量,整合各方资源,携手推出精品,共建 网络同心圆,增强“网络育人集群效应”。
 
构建高校网络育人协同创新机制,就是要做到 需求导向、联动协同、优势互补、合力育人。要坚持 需求导向,从满足学生全面发展和实现中华民族伟 大复兴中国梦需要解决的网络育人的突出问题出 发,凝练重大任务,凝练教育主题,凝练思想共识, 不断增强高校网络育人的针对性和时代感;联动协 同,就是适应高校网络育人的重大需求,建立管网 和用网、网上和网下、内网和外网、学校和社会紧密 结合、密切协作的高校网络育人协同创新机制;优 势互补,就是通过有效的协同,实现各方力量、资源 和信息的高度整合,取长补短,实现高校网络育人 力量从分散到聚合、从融合到共生、从量变到质变 的跃升;合力育人,就是通过高校网络育人协同机 制的构建,做到同心同德,同向同行,创新增效,形 成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效应,不断增强网络育人的 整体合力。因此,为了深人推进高校网络育人,增 强高校网络育人的合力,必须矢志不渝地推进高校 网络育人协同机制的探索、建构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2] [8]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 社,2017:335,336,337.
[3][美]冯•贝塔朗菲.一般系统论:基础、发展和应用[M].林 康义,魏宏森,等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7: 24.
[4] 尼古拉•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M].胡泳,范海燕,译.海 口:海南出版社,1996: 35.
[5]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 -12-09( 1).
[6]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 2014: 153.
[7]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 教育的意见[N].人民日报,2004 -10 -16(1).

《论高校网络育人协同机制构建的时代价值论文》 (附论文PDF版下载):
http://www.scipaper.net/uploadfile/2018/1231/20181231093224231.pdf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cipaper.net/shizhenglunwen/2556.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豫ICP备2022008342号-1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