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论文 > 正文

视觉叙事在中学历史教学的应用!

发布时间:2022-01-19 09:41:32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及传播媒介的变化,利用视觉符号传递信息成为资讯传播的优势途径。结合信息化教学手段,以视觉方式(图像和影像)进行历史叙事,能够为中学历史教学提供新方法、新思路,具有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开发交互型视觉叙事或许能够推动未来历史教学方法的转变。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视觉叙事,历史教学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及传播媒介的变化,我们进入到一个“视觉狂欢”的时代[1],利用视觉符号传递信息已成为一种普遍的传播方式。相比于文本叙事,叙事内容的“视觉化”更能给人留下直观、深刻的印象。课堂上,通过对历史事件进行“视觉化”叙事,可以使看似枯燥无聊的历史知识鲜活起来。这些吸人眼球的图像和影像、参与性强的互动和操作,以教育学和心理学中的视觉思维理论、信息加工学习理论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理论支撑,在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加深历史认识的同时,更加注重学生历史能力的培养和历史思维的启发,适应了21世纪新形势下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因此,对于历史教师而言,有必要将教科书中复杂而抽象的文字内容转换为生动且具体的视觉信息,并通过一定的媒介传递给学习者。近年来,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中学现代化教学设施逐渐完善,教师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为叙述历史事件的“可视化”提供了可行的前提条件,也预示着未来历史教学方法的转变。
 
  视觉叙事在中学历史教学的运用
 
  一、视觉叙事概述
  
  (一)视觉叙事的概念界定
  
  何谓“视觉叙事”?简而言之,区别于文本叙事,视觉叙事是指主要以视觉方式———图像和影像———进行故事情节讲述的叙事艺术。所谓视觉,指的是视觉系统对外界信息产生的感觉。叙事则意味着讲述一个故事的行为或故事本身呈现的顺序。[2]“视觉叙事”最早出现并无意识地应用于艺术领域,从原始的肢体语言、结绳记事、刻绘图画、契刻符号、原始舞蹈等方式,到浮雕壁画、器物装饰、戏曲艺术,再到绘画及雕塑,至今仍是现当代西方艺术的重要范畴。作为理论研究的视觉叙事,原先是一个跨学科的概念,“视觉”指代图画而“叙事”指代语言,这是两种存在明显差异的媒介。1985年,荷兰叙事学家米克·巴尔对二者进行整合,通过将叙事学引入符号学研究的方式,并以来源于文学叙事学的“聚焦”这一概念,将图画和语言贯穿在一起,实现了“视觉叙事”理论上的整合。[3]1995年,Murray和Julia K认为“视觉叙事”即对一个或多个“事件”进行图像化的呈现———这些“事件”发生在连续的一系列时间中,并导致至少一个角色的状况发生变化———强调了视觉的叙事性。[4]近几年,由于图像和影像在信息的传播和表达方面具有超强的优势,利用视觉符号传递信息成为资讯传播的必然途径。有关视觉叙事的研究逐渐热门,由艺术行业逐步发展到心理学及教育领域,并在商业、媒体、教育等行业得到实践与运用,其研究对象也不仅限于图像。视觉叙事的种类包括但不仅限于绘画、摄影、插图、绘本、漫画、电影、电视剧、纪录片、动漫、动画,以及具有交互功能的故事书、平板电脑上的互动游戏等。历史教学中,历史题材的视觉叙事主要以视觉方式———图像和影像———进行故事情节的讲述,而并非仅仅是对于文本的装饰与辅助。依照其呈现方式的不同,可以将视觉叙事分为静态视觉叙事(图像为主)、动态视觉叙事(影像为主)及交互视觉叙事三种类型。推荐阅读中国古代文学中松柏题材与意象探讨
  
  (二)视觉叙事的分类
  
  静态视觉叙事,即以静态图像进行叙事的视觉艺术。尽管其呈现方式是静态的、固定不变的,但其传递的主题,即叙事,则应该是动态的、富有变化的。根据叙事篇幅的不同,静态视觉叙事可以是对同一主题单一篇幅的呈现,也可以由多张图像组成“图集”呈现叙事。根据叙事载体的不同,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较为常见的有绘画、雕塑、浮雕等实物史料,或记录真实历史现场的摄影图片,以及更具艺术表达或叙事功能的漫画及绘本。动态视觉叙事,即以动态影像进行叙事的视觉艺术,实际是由许多静止图像高速运行组成。历史题材的动态视觉叙事,以历史为背景,以真实的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为题材,通过大量历史资料的分析研究,同时充分利用想象和虚构,在历史真相的基础上进行丰富和补充。摄影技术可以艺术化再现过去的历史环境和历史事件,还原历史人物,在历史和观众、过去与现实之间制造共鸣,为观众提供集知识、审美、娱乐于一体的精神盛宴。影像对历史的叙述是具体化和形象化的。尽管如此,由于影像包含了较多艺术想象的成分,因此应属于艺术叙事,不能将其完全等同于历史学家的历史叙事。目前,以下几种类型的影视资源,可以应用于中学历史的课堂教学:历史实录片、历史纪录片、历史剧情片与历史内容的微视频。交互型视觉叙事,即观者通过操控叙事的呈现顺序进行互动,参与并决定既定情景下的故事进程。其特征包括:故事随着观者的参与和互动而徐徐展开,也就是说,在某些情况下,观众决定故事的走向;视觉资源可能是静态的,也可能是动态的,观者有可能在叙事中承担一个故事角色;观者可以任意操控叙事顺序和节奏。[2]
  
  二、交互型视觉叙事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一)设计思路
  
  交互视觉叙事的呈现需要依靠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在中学历史课堂上,对于历史教师而言,比较简单易行的是利用PPT的超链接功能设计简单的互动按钮,询问学生意向,调整视觉叙事的顺序和节奏,提升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感和主动性。因此,电子书包和平板电脑的使用大大提高了历史课堂和视觉叙事的交互性。教师可以利用图像或影像资源,设计具体的叙事情境,引发学生对于探索历史事件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在设疑和释疑中识记具体知识,同时培养其历史素养和历史思维。以2018年“部编版”初中历史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第九课《宋代经济的发展》(片段)为例。关于宋代经济三大生产部门即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的理解和记忆是本课学习的重点之一。其中涉及的内容繁杂、关联性不强,学生往往兴趣不高、难于识记。尽管单个图像、影像的视觉叙事可以帮助学生将复杂抽象的历史知识化难为易,理清思路、深化理解,但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并未真正参与历史课堂进行互动,对叙事内容缺乏自主性的把控。相比于其他两种呈现方式,互动的视觉叙事应用于历史课堂上,受到教学资源和技术支持的双重限制。笔者在此提供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一则实例,尝试探讨互动的视觉叙事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方法。
  
  (二)教学实例
  
  师:人民的生活和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古往今来,大部分的平民百姓,都是从农业、手工业、商业三大生产部门当中选择职业,来谋一份生计。对于宋代百姓来说,除了科举做官、从军打仗之外,都有哪些谋生方式?你会选择哪个行业?属于哪个生产部门?为什么选择?为了在本行业中有更好的发展,你会去什么地方工作?结合学过知识,这一行业在两宋时期有哪些新的发展?(PowerPoint提供相关行业图片,图片蕴含相关专题的超链接)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生1:农业,……生2:纺织业,……生3:制瓷业,……生4:造船业,……生5:国内贸易,……生6:海外贸易,……
  
  (三)教学反思
  
  此案例是笔者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运用交互型视觉叙事的一次尝试,希望通过PowerPoint超链接功能,为历史题材交互型资源不足的问题提供一种简单易行的解决思路。回答问题环节,在学生作出选择的同时,教师将鼠标移至Power-Point上与其相对应的图片,点击超链接进入相关专题的学习。在完成一个专题的学习之后,通过点击右下角的超链接,再次回到此页面。也就是说,通过PowerPoint的超链接功能,实现故事情境下学生与课堂的互动。在这一过程中,叙事情景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减少历史知识的“陌生感”;同时,学生“身临其境”,积极主动解决叙事情境中所面临的问题,进而获得运用历史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就感,在参与互动的过程中,既识记了知识,又强化了兴趣。通过与小组的合作,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然而,教师将自己的教学设计变成现实的交互素材,依然存在诸多技术上的知识盲点。解决这一问题,一方面,要提高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与业务能力,如计算机技术;另一方面,这一问题的解决也受制于技术手段的开发和相关资源的制作,目前难以普及运用。尽管如此,视觉叙事的应用为中学历史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为教师呈现知识提供了新的可能,这些都是不可否认的事实。随着更多研究的深入和教育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视觉叙事的应用也会取得全新的突破。课堂之外,教师对博物馆、展览馆等线上或线下资源进行开发,是笔者关于交互视觉叙事应用于中学历史教学的另一种设想。博物馆拥有海量的实物史料,借助传统布展与现代虚拟现实技术,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元的视觉体验,在实地参观与交互操作中完成对历史事件的主动了解与自主探索。这也对历史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视觉叙事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积极作用
  
  视觉叙事借助多元的视觉艺术资源和现代教育技术,具有无法抗拒的魅力和优势,带来耳目一新的感受。对于学生而言,借助视觉叙事,能够吸引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能够培养视觉观察与分析能力,学会解读史料的一般方法;能够将抽象难懂的历史知识转化为生动、具体、有细节的历史画面,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并在此基础上经过思维加工,形成对历史知识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形成历史思维。
  
  (一)激发学习兴趣
  
  在历史与历史教学之间,长期以来存在着这样一种较为矛盾的关系:课堂之外,学生对历史兴趣浓厚,往往能针对某一历史事件展开自由讨论;而在历史教学的课堂之上,学生却常常茫然不知甚至昏昏欲睡。为什么学生的反应差别会如此之大呢?究其原因,一方面,讲授法是传统的历史课堂中最为常用的教学方法,但单凭这种方式呈现人类错综复杂又精彩纷呈的千年历史,学生既无法感知历史的鲜活,更无法与过去产生共鸣。另一方面,学生学习历史,常常要了解历史事件的背景、经过、结果、意义,在一定程度上,枯燥乏味的知识点抑制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好奇心和积极性。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历史学家费尔南·布罗代尔也指出,“历史教育的基本原则是要让受教育者产生兴趣,赋予历史令人怦然心动的特点,使历史‘永远兴趣盎然’”。[5]兴趣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推动学习进程。古往今来,尽管文本和文字是人类社会最高效、最主要的一种叙事方式,但其在信息的传递上也有明显的局限性。反观视觉叙事,视觉化可以将抽象知识形象化,更有效地吸引学生注意力,从而引起积极思考,强化学习兴趣。
  
  (二)加深历史认识
  
  认识的过程遵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过渡到实践的规律。没有感性认识,就不可能形成理性认识,因此,学生需要通过感官体验来了解事物特征,从而获得理性认识。历史已经成为过去,“历史的时间性决定了历史教科书只能按照从远古到今天的时间顺序来编写,而建构主义的学习观点认为,事物越古老,距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就越遥远,感知起来的难度也就越大。”[6]视觉叙事应用于中学历史教学,通过生动画面的呈现,描述了具体形象的故事情节、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微妙入扣的历史细节,起到了突破重难点和突出课文主旨的作用。根据视觉叙事与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把深奥的制度理论转化为具体的历史故事,将课本中抽象的事件名词转化为真实的历史现场,使历史知识不再抽象且难以理解,有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三)培养历史能力
  
  新课程改革中,提出培养历史观察能力的要求,以便学生“了解多种历史的呈现方式,包括文献资料、图片、图表、实物、遗址、遗迹、影像、口述以及历史文学作品等,提高历史的阅读能力和观察能力。”[7]在历史学习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视觉观察与分析能力,可以通过分析图像和影像中的各个要素来实现。以静态视觉叙事为例,对图像的“间接”观察同样基于“直接”观察。学生“阅读”图像,不仅是直接观察图像呈现的视觉形象,还要观察图像本身的视觉语言,掌握图像之外内涵丰富的视觉信息,培养学生分析与判断历史信息的能力。
  
  (四)启发历史思维
  
  历史是一门基础学科。学生学习历史,要求形成一定的思维能力,因而,历史思维贯穿于整个历史学习过程。著名的教育史家康内尔在《20世纪世界教育史》一书中指出,“进入20世纪,历史课已逐渐变得重要,它开始被视为智力训练的来源。”[8]视觉叙事符合人类感知规律,学生在“观看视觉叙事-掌握历史知识-形成历史认识”这一过程中,通过观察、记忆和思考,形成认知表象,经过思维加工活动,形成对历史知识本质和规律的认识。以多幅图像的视觉叙事为例,所叙述的内容来源于图像的顺序,即“创造了一个影响每个图像意义的上下文”。这是由视觉叙事本身的特征所决定的。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一系列图像与学生进行互动。学生通过阅读“两个图像之间的概念空间”来创造历史意义,对脑海中的视觉意象进行想象和加工。利用视觉序列,学生“填补”图像之间的空白以创造意义。也就是说,观看视觉叙事的历史教学比传统的阅读文本叙事的历史教学给予学生更大的空间和自由去解读一个历史事件,从而能够更好地理解图像所表达的历史知识和信息,这对于帮助学生形成历史思维,即从具体表象中得出抽象概念和一般规律,把握历史的本质和内在联系,揭示历史的发展规律,具有重要意义。综上,将视觉叙事应用于中学历史教学,是具有明显效果和积极作用的,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限制。视觉叙事的呈现依赖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属于信息化教学的范畴。硬件设施方面,视觉叙事的呈现方式,包括静态、动态和交互的视觉叙事,都需要通过网络、计算机等工具的辅助和相应软件系统的支持,比如交互的视觉叙事往往需要借助高端的科学技术和电子设备。教师对于这些设备掌握情况的不同也影响着视觉叙事应用于历史教学的效果。这实际上对教师的业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cipaper.net/lishilunwen/35354.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豫ICP备2022008342号-1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