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计算机论文 > 正文

论环境、认知与导视系统设计的关系论文

发布时间:2022-04-25 10:21:27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scipaper.net):

  摘要:导视系统设计的目的是建立基于人对于环境认知、视知觉认知和一般概念共同作用的完整生态。导视系统设计的意义在于如何更有效地传递信息,信息能否被识别和认知将直接影响导视系统的功能发挥。本研究围绕导视系统的设计中的环境与认知、认知与设计的关系,及信息环境条件发展基础上设计概念的转变进行综合分析。

  关键词:认知心理;环境信息;导视系统设计;信息环境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vironment,Cognition and Guidance System Design

  CHEN Yao

  (Wuhan Institute of Design and Sciences,Wuhan Hubei 430205)


  【Abstract】:Guidance system design aims at establish a complet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based on human cognition of environment,visual perception and general concepts.The significance of the guidance system design lies in effective information communicating.Whether the information can be recognized and perceived will directly affect the function of the signage design.The research focuse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vironment and cognition,cognition and guidance system design,and the change of design concept based on the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environment conditions.

  【Key words】:cognitive psychology;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guidance system design;information environment


  导视系统设计,也称为导示系统设计、导向系统设计或标示设计,是帮助人分辨空间属性、寻找目标路径、管理空间中的行为为目的的空间信息传达界面设计。导视系统设计在英语中通常表述除了“Guidance system design”还有“signage”,后者尤指提供说明信息、方向信息的标识、标记、标牌。这个单词以sign为词根,sign在英语中有“符号”的意义。符号是人类用于识别、交流、记忆而简化知识、信息概念表征的外化,因此符号是基于人类认知编码共通性产生的简化语义体现,而认知是人对外部信息进行内在加工和记忆的过程。导视信息传达的有效性和效率决定了导视系统设计的优劣。

  1环境信息与认知心理的关系

  迷路,是一种决策错误导致的失误;而决策取决于人对信息的整合,即对信息的收集、筛选和理解。错误的决策其实并不发生在其形成的时候,而是发生在此之前的观者对信息的接收和理解时。因此,我们必须探究有哪些信息容易形成错误的理解,好的导视系统机制是如何形成的,才能更好地进行导视系统设计。

  导视标识和其他运用图形符号构建的视觉系统设计一样,需要在构图、配色、风格等因素上具备一致性以形成完整的表意逻辑。但比起媒体广告、移动端界面等应用环境相对单纯的设计,导视系统面对复杂的空间环境信息,更加需要综合考虑用户的情境体验。当人们身处在真实的空间环境时,眼睛会不断扫视周围的环境以建立对环境的概念。而导视系统需要在人们形成环境概念的过程中给予用户正确的注解,让他们能进一步得到行为的决策。然而,用户在搜集环境信息的时候不会只关注“注解”,更会遵从自己的认知习惯快速扫描空间中的各种事物和人,比如:建筑的外形、道路的方向、空间中的物品,甚至其他人的行为趋势等等。因此,在其他设计中非常注重的配色、字体、风格等形式,在导视系统的设计中都是相对因素,一个环境中的优良设计在另一环境中很有可能会变成无效设计。导视系统中的信息能否准确、高效地传达,关系到这些信息与环境结合的正负相关性,亦即取决于人对环境和导视信息的综合认知。

  图形是导视系统中的其中一种功能性符号,它在特征驱动的阅读认知心理下形成相对独立的语言系统。然而,图形在导视系统既然是一种语言,就有其语法和意义。就绪尔对于语言二元论中的“能指”和“所指”而言,导视的标识图形和“所指”需要建立确定性联系[1],区别于其他意义才能被人准确认知和导向,从而避免歧义和误导。其中,导视系统设计与其周围空间的关系恰如语言符号和语境(enviroment)[2],标识和情境共同形成意义,而概念本身在背景信息中既是所指也是区别于其他意义的介质。
\

  认知是人感知外界刺激到心理内部形成表征的过程[3],而设计正是介入这种过程并从而引导人行为的一种目标导向性活动。导视系统设计中关键的三个问题我在哪?去向何处?怎样去?这些问题的答案并不只在于对地点、路径的标示,而且更深层次地指向人如何认识空间。我们首先需要了解人对空间环境的认知是如何形成的,才能用准确的概念指代空间。

  2认知心理与导视系统设计的关系

  在研究人对空间的概念形成机制上,不妨把目光投向人类形成一般性概念的初期阶段儿童是如何认知和定义一个空间并向其他人传播关于这个空间的信息的。有一次我到一位同事家中做客,她6岁的儿子主动为第一次来到他们家的客人介绍家里的每个房间。他介绍的顺序是这样的:他首先拿出或者指出房间中的一件物品,然后把这个物品介绍一番,最后再告诉我这个是什么房间。这种顺序在每个房间的介绍流程中均重复了一遍,丝毫不乱,如:吸尘器储藏间;沙发客厅;马桶卫生间;床卧室等。他对自家房间的介绍方式投射出了人对于空间认知的一种模式:一个空间中的主要物品定义空间的功能,而空间的功能决定了空间的定义。

  而这种以空间中的主要物品或主要用途定义空间的模式,并不只局限于儿童的思维。例如图1罗浮宫导览图中的导向逻辑和表现形式为游客的决策提供简洁明了的信息,而其运用的正是和6岁孩子介绍房间同样的方式用物品注释空间。游客在图示的最上面一栏就可以看到胜利女神像、《自由引导人民》《蒙娜丽莎》等最著名的展品图片,在图片的下方并没有太多的作品详细信息,主要是这些展品所在展厅的号码,而图片栏下方的主要区域则是一楼各个展厅和区域的整体图示。这种设计贴合一般游客的认知和行为心理他们到711号展厅去,并不是因为那个空间被命名为711,而是因为那里有他们想要观看的《蒙娜丽莎》。在这里,数字系统只是为人们对空间的有序认知可感知的符号编码,是寻找的手段,而艺术品图片则更直观地提供行为目的。

\

  导视系统应用的空间环境千差万别,但不同人对于特定事物的神经编码却是相似的[2]。并且,可以通过某种事物的部分特征激活关于此类事物的整体记忆,比如:由三棵树的形象想到整片森林;由钮扣想到衣服;由伞想起下雨等等。基于人脑对空间的概念由空间中的主客体定义这种编码模式,导视中的符号设计须准确表达主客体的特征,主客体可以是卫生间里的马桶、展馆里的一幅画、也或许是实验室里的一种设备、餐厅里的餐具、舞蹈室里舞者的一种动作等。这些主客体的特征必须能有效激活人们对空间认知中的神经标识,因此这些符号既要有典型性亦要具排他性。

  3信息环境与导视系统设计的关系

  人的认知是一个以过往概念为基础在新的体验环境中不断更新的过程。在移动信息设备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背景下,导视系统在很大程度上不再是遗世独立的设计领域,它的设计目的和内容被融入品牌设计、文化建设、环境管理、区域经济等更大的系统中,且其引导行为的设计原理也被大量应用于数字界面[4]。

  传统的导视系统中,标识系统、方向指示牌、路线图、分区图等都是固定的、静态的设计产物。在信息时代情境下,民众对于信息的准确性和效率的要求比以往任何时代都要高。导视系统中的信息应用在实际空间里,比数字媒介、平面上的设计更需注重信息的简洁高效。当导视设计把目标空间变成编号或文字,这些指代符号又归入一个多项的序列,人们在找寻目标时自然需要费时去搜索、联想和理解才能形成由此到彼的路线规划。这种传统的导视设计逻辑,正被百度地图、高德地图等数码化、个人化、即时反馈的系统所淘汰。但是,这种淘汰的根源并不只在无法移动的静态物理标识与互联网数字化信息的对比上,而是新的普遍认知习惯、行为模式、形式需求及思维导向形成后,固守的设计方式与动态发展的用户市场之间的脱离。这种思维上的不匹配不但影响一个行业的生存,事实上也会影响设计在新形势下的战略方向。

  以往的导视系统大多为不熟悉环境的陌生来访者而设,这些设计的目的是为环境、空间功能、路径不熟悉的人解决导向问题,即为寻路者提供空间范围、地点位置、路径三种信息。而移动界面导视系统则在这些需求的基础上,进一步提供目的地现状、沿途情况、出行方式等实时反馈信息和预案信息。现在许多数字地图移动应用不但在路途信息中加入了限速规定、拥堵情况、突发事件等路面信息,更有休息站距离、周边古迹简介等资讯,对“路途经济”具有不可小觑的促进作用。
\

  图2是“加减圈智能垃圾分类系统”中的垃圾回收员App界面,它不但针对回收员通常在夜间进行回收工作设计夜间界面模式,并在移动网络和智能算法技术支持下为回收员提供每个回收点实时的各类垃圾存量,为他们的工作提供设备和路线规划的依据和方案[4]。在这个设计方案中,导视系统设计的原理和方法融合到更具针对性的系统设计工程中,并且导向功能是与任务功

  能紧密结合的整体。这时,设计师不但需要明了一般认知中的地点、范围、路径问题,还需要了解用户人群的任务目的、条件、流程和结果。在案例的界面设计中可见,回收员需要完成的路径也并不是简单的A到B点,而是必须到达散布社区的每一个回收点(即多个目的地)完成回收工作。对于一个熟悉社区环境的回收员来说,他肯定知道哪里有垃圾回收点,也知道要去这些回收点所经过的路途怎么走,但是他不可能提前准确知道每一天这些回收点有多少不同类型的垃圾,因此也不知道当天他需要在哪些回收点折返回收站、卸载和重新带着回收设备去向其他回收点。回收员带的设备越不匹配实际情况,折返的次数越多;则工作效率越低,工作强度越大,越容易出现工作失误。智能系统的优势在于可实时反馈每天的不同类型垃圾在各回收点的存量数据,同时制定最佳的设备配置、路线规划方案和任务列表,使工作流程直观高效。

\

  从这个设计案例,我们可以看到在现代信息环境下导视系统设计服务的对象不再是笼统的“陌生人”群体,它可以针对特定人群制定精准度更高的策略。这些人群具有类似的社会需求、任务目标、关键行为、条件限制、文化背景、甚至价值观念,设计师需要基于他们的共同特征,并结合动态环境的信息反馈条件,设计出最优解决方案。

  4结语

  导视系统设计作为视觉传达设计和环境设计之间的跨学科领域,它既要遵循人类对空间的认知原理,又要因应动态变化的环境进行综合思考的设计领域。导视系统可以被理解为空间中目录和标签的集合。虽然空间不能被折叠和翻阅,但介绍和解释空间的导视系统却是浓缩的信息概念集。概念本身是人类思维的最小单元,可被认知、记忆、编辑、运用和传播。人们通过导视系统中的空间概念目录理解空间的逻辑和寻找存在于空间中的提示标签,设计中的符号与空间的特征必须具有一致性和对应性,才能使观看者有效认知,从而引导他们的行为。而当传播信息的技术和方式产生改变,人们对空间或信息交流的一般性概念也随之变化,设计也必须与时俱进地更新其方法和内容。

  参考文献

  [1]李霓.索绪尔的二元符号观和语义三角理论:继承与发展[J].外语学刊,2013(6):6-9.

  [2]吴安其.意义的感知和语法的形式[J].语言研究,2011,31(1):13-24.

  [3](美)戈尔茨坦.认知心理学(第三版)(万千心理):心智、研究与你的生活[M].张明,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5:53.
       
       [4](美)克鲁格.点石成金:访客至上的网页设计秘笈(原书第2版)[M].De Dream,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36-38.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cipaper.net/jisuanjilunwen/37272.html

相关内容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豫ICP备2022008342号-1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