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scipaper.net)
摘 要: 高校辅导员工作室建设是近年来推动辅导员专 业化、职业化、专家化发展,推进新时代思政教育工作创新性 发展的新的有益尝试 。在初期探索过程中,辅导员工作室的成 效逐渐显现,但也存在制度保障不完善、规范化程度不高 、范 围延展性不强、队伍流动性大等问题,需要从强化顶层设计 、 完善制度建设、促进资源整合、借鉴典型经验、优化人事调整 等多方面提升辅导员工作室建设能力。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工作室,辅导员,思政教育
一、引言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 、如何培养 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1]站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 局的历史关口,做好新时代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为 当前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重大课题, 而做好高校思 政教育的基础就是要打造一批能力强、水平高、专业精的思政 教育队伍,要“拓展选拔视野,抓好教育培训,强化实践锻炼, 健全激励机制,整体推进高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 治理论课教师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 、辅导员班主任和心理 咨询教师等队伍建设,保证这支队伍后继有人、源源不断”。[2] 可见,与其他思政育人队伍一样,辅导员在高校思政育人领域 同样扮演着重要角色。
作为推进辅导员队伍建设与发展的指导性文件,《普通高 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教育部令第43 号) 的制定,为 切实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提供了制度 保障 。《规定》明确指出:高等学校应当制定专门办法和激励保 障机制,落实专职辅导员职务职级“双线”晋升要求,推动辅导 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 。如何推动高校辅导员专业化职业 化建设,学术界已经开展了诸多有益的探索,其中建设高校辅 导员工作室成为近年来推进辅导员“从个体化发展向群体化 发展转变 、从资源分散向资源集中转变 、队伍建设从原先的 ‘ 自上而下’的宏观要求向现在的‘ 自下而上’的主体愿望转 变 、职业能力的提升从向往外部环境的改善向更加注重内在 涵养的提高转变 。”[3]新的有益尝试,成为优化辅导员队伍结 构,提升辅导员能力水平,促进辅导员长远发展,最终实现辅 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建设直接有效且被接受和 认可的范式 。因此,进行高校辅导员工作室建设系统性研究, 不仅可以解决辅导员队伍建设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也对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纵深推进意义重大。
二、新时代强化高校辅导员工作室建设的必要性分析
自 2009 年全国第一个高校辅导员工作室在上海复旦大学 成立以来,通过十余年的发展,辅导员工作室的建设已经初具 模型,部分高校也进行了积极探索,形成了一些值得借鉴的经 验与做法 。进入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的复杂性、紧迫性与重 要性日益凸显,大力推动辅导员工作室建设势在必行,具体体 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一 )凝聚力量,促进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发展
新时代对高校的高标准严要求必然需要辅导员将自身的 职业能力不断拓宽加深,实现辅导员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 。[4] 辅导员队伍专业与否, 直接关系到新时代思政工作的实效和 人才培养的质量, 所以构建专业化的辅导员队伍既是做好高 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本质要求,更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题中 应有之义。[5]高校辅导员工作室作为促进辅导员成长的有效载 体,可以凝聚辅导员的集体力量,发挥辅导员个体特长,针对 辅导员个体职业及专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问题, 以头脑风暴 或者是公共研究的方式集思广益,集中攻克,弥补个人能力有 限所带来的问题认识不足、理论水平欠缺,实践经验不足 、工 作方法思路单一等缺陷, 更好促进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职业 化发展。
(二)聚焦主业,提升高校思政政治育人的针对性与实效 性
辅导员工作室成立的主要目的是帮助辅导员从“杂而广” 的事务性工作中抽身,聚焦育人主业,重点开展大学生思政政 治教育理论及实践研究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 定》指出辅导员有九大工作职责,其中“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 引领”是极为重要的一部分 。 由于辅导员身份的特殊性,在传 统的学生管理工作中, 辅导员大部分时间只能疲于应付大量 事务性工作,缺乏独立的职业身份,其角色几乎沦落为职能部 门的“办事员”、二级学院的“勤务员”、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的 “服务员”。[6]新时代随着大学生思想理论教育及价值引领作用 不断凸显,辅导员自身的职业能力受到严峻考验,如果仅仅只 是继续单一地从事事务性学生管理工作, 远远不能适应新时 代高校思政教育“立德树人”的本质要求 。辅导员工作室的建 设,可以着眼当前高校思政教育的前沿问题,帮助辅导员理顺 思政教育研究思路,聚焦思政育人主业,结合新时代大学生的 成长规律及特点,针对性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实践研究 , 提升思政育人的实效性。
(三)多方发力,助推高校“三全育人”长效机制有效构建
“三全育人”是指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它要 求高校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 育教学全过程, 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 节,形成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 文化育人、组织育人长效机制 。[7]高校辅导员工作室作为一种 非正式组织,以辅导员群体为载体,同时吸纳其他育人主体积 极参与,通过提供更加灵活的发展平台,打破辅导员之间 、辅 导员与其他育人主体之间相对独立的状态, 激发思政育人多 元主体的活力, 在提升辅导员核心素养的同时构建更加高效 的思政育人新模式 。作为“三全育人”的重要一环,辅导员与其 他思政育人主体协同推进高校思政教育工作, 其专业能力与 职业技能的强弱对“三全育人”长效机制的构建具有重要影 响 。因此,推进辅导员工作室建设,不仅对辅导员自身举足轻 重, 同时也对其他育人主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挥着助 力增效的功能。
( 四 )反哺实践,助力高校拓宽思政教育的育人渠道与方 式
传统的思政教育形式主要以集中开展 《马克思主义基本 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论》《中国近现 代史纲要》以及《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等大学生公共必 修课为主 。建设辅导员工作室,有利于弥补单一的教学方式存 在的不足,以主题班会、理想信念教育、职业生涯教育、学生危 机教育、课外实践活动、学生社团活动、重大庆祝活动、谈心谈 话、小组讨论等多形式的教育实践活动为手段,基于对大学生 成长成才过程中的需求及期待,对不同问题进行梳理 、研究 、 总结,形成更加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及应对举措,以更灵活的 方式针对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政育人出现的新问题, 抓住 主要问题,找准存在问题的原因,有目的性地解决不同个体遇 到的特殊问题,从而高效服务学生,解决学生实际困惑,反哺 实践,拓宽思政教育的育人渠道与方式。
三、当前高校辅导员工作室建设存在的问题
作为一种新的组织形式, 高校辅导员工作室的建立 、发 展、完善及成熟需要一定的过程,结合已有的研究成果及对部 分高校现状的考察, 目前辅导员工作室在建设中也面临着一 些不同的问题。
( 一)辅导员工作室建设的制度保障不完善
科学合理的制度设计是确保一项系统性的工作有序开展 的前提与基础 。辅导员工作室在建立之初大多数都遵循了自 愿性原则,由工作能力相对突出的辅导员作为发起人,号召其 他辅导员自愿加入 。这就使得这一新的组织形式最开始就是 以非正式组织的形式而存在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辅导员工作 室(与思政名师工作室不完全相同)不断成立,其中核心成员 的综合声誉及其对整个团队的吸引能力、带动能力、创新能力 及辐射能力成为衡量工作室建设水平的重要标准 。但这种做 法并不能被尚未成立这一组织形式或尚在探索期的高校完全 照搬 。尤其作为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建立健全的制度保障尤为 重要, 而这恰恰是许多辅导员工作室尤其是处于建设工作刚 起步阶段的高校比较容易忽视的 。 因为在辅导员工作室的建 设经验及制度保障几乎空白的状态下, 辅导员工作室成立之 后的人员管理、建设方向、职责定位、服务内容、工作室负责人 成员分工、绩效考核、短中期预期效果、前景规划等都有待进 一步明细化、规范化,仅凭几份通知性文件是远远不能满足辅 导员工作室建设需求的。
(二)辅导员工作室建设的规范化程度不高
辅导员工作室的建设需要在探索借鉴中不断推进其规范 化建设 。但在实际的建设过程中,作为庞大的育人主体,辅导 员不可能都被纳入到一个工作室当中 。在一些高校,为了全面 提升辅导员工作能力,结合辅导员个人实际情况,将辅导员纳 入不同的工作室, 以此来确保至少每一个辅导员都能参与到 工作室之中 。但是在这一工作新范式成立之后,相应的配套设 施,如工作室场地安排、工作室基础设施设备的配备 、散漫人 员的管理 、工作制度的完善等都成为影响工作室规范化建设 的重要问题 。此外,不同工作室之间的交流互动、工作室与学 生、其他部门之间的互动及影响力的宣传等,都需要持续性地 进行而不是形式化地走过场, 这样才能规避工作室成立之后 就陷入沉寂的状态。
(三)辅导员工作室建设的范围延展性不强
高校辅导员工作室建立的初衷是提升辅导员的职业能 力,促进辅导员专业化、专家化、职业化发展。其最终目的是要 帮助辅导员解决在思政教育工作中遇到的与学生相关的诸多 难点、痛点问题。然而,由于缺乏正确的认知及明晰的定位,加 之可供参考的成熟样本较少, 部分辅导员工作室在建设过程中对参与群体的范围只是限定于辅导员内部群体, 而忽视了 将学生、思政课专业教师吸纳到工作室的建设之中 。尽管已经 成立了工作室,但对于学生及思政课专业教师而言,甚至并不 知道工作室的存在,学生、思政课专业教师与工作室之间双向 的深层次交流远远不够, 思政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互相 割裂使高校辅导员工作室服务学生的功能大打折扣。
( 四)辅导员工作室建设参与队伍流动性大
由于辅导员具有教师与管理干部的双重身份, 在许多高 校辅导员也是党政团部门 、学生管理部门选拔培养后备干部 的重要对象 。 目前众多高校在辅导员招聘过程中都会明确要 求新录入的辅导员应在辅导员岗位上至少工作满五年, 期间 不得调动到其他部门 。但事实上,高校党政团部门、学生管理 部门往往在基层干部方面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缺口, 尤其对于 一些行政、管理工作密集的部门,更是需要年轻力壮的年轻干 部及时补充 。此外,加之一些辅导员对辅导员工作的作用、价 值等存在认知偏差,一旦符合校内选拔条件,也会脱离辅导员 岗位 。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在辅导员工作室实际建设过程中 要不断面临人员流动的尴尬境遇, 而确保团队的稳定又恰恰 是推进辅导员工作室建强建优的基础。
四、推进高校辅导员工作室深度建设的路径
高校辅导员工作室具有“目标统一性 、团队合作性 、学术 研究性”[8]等特征,其建设应秉持“主体性、开放性、有效性”原 则[9] 。但基于辅导员工作室建设还处于探索期,在具体的实践 中,不难发现如果仅仅依靠辅导员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缺少相 关系统性的制度设计、运行规范及系列配套措施,辅导员工作 室的建设可能无法取得更好的成效 。 因此,需要结合实际,从 多方面进行辅导员工作室建设的路径优化。
( 一)强化顶层设计,完善辅导员工作室的建设制度
就高校层面而言,对于辅导员工作室建设,强化顶层设计 首先需要高校领导予以重视 。高校要高度重视党政齐抓共管, 做好顶层设计 、制度规划, 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进行整体部 署、分层推进。[10]高校应成立专门的组织领导机构,就辅导员工 作室建设进行科学规划与有效指导,及时听取辅导员、思政课 专业教师、学生对于工作室建设的意见,并根据意见反馈及时 调整工作室建设思路, 切实提升对辅导员工作室建设的重视 程度 。其次,要完善制度设计 。制度是一种人们有目的建构的 存在物,它是以执行力为保障,为达成目标而制定的标准和行 为规范 。推进辅导员工作室建设,一套科学合理具有可执行性 的制度保障不可或缺 。这其中就包括辅导员工作室建设之前 的总体规划、实施方案及建立之后的目标、任务、人员管理、政 策支持、经费保障、孵化时间及预期成果等的细化之后的管理 办法, 从而保证辅导员工作室在建设过程中既有可靠组织领 导,又有可供遵循的制度保障,提升工作室建设的力度 、效度 与进度。
(二)整合校内资源,提升辅导员工作室规范化程度
实现高校内部分散化的资源整合可以为辅导员工作室建 设提供更多选择 。当前一站式学生社区的建设如火如荼,试点 工作的范围不断扩大,通过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师生之间的 距离进一步拉近,服务学生的效率不断提高 。促进高校辅导员 工作室与学生一站式社区建设的有机嵌合可以很好地解决辅 导员工作室建设的场地短缺 、基础设施不完善等硬件方面的 短板,同时借鉴一站式学生社区的管理办法及建设经验,在科 学有效的制度指导下, 在软件建设方面搭建不同的工作室之 间、学生与工作室之间、其他专业课教师、学生工作部门与工 作室之间互相沟通交流、宣传推广的一站式平台,从软硬件两 方面提升辅导员工作室的规范化程度。
(三)总结典型经验,促进辅导员工作室多元化发展
在辅导员工作室建设的历程中, 也形成了一批典型的经 验 。一些省份如山东、广东、辽宁等地相继开展了辅导员思政 名师工作室的省级培育工作, 并给予相应的政策科研经费支 持与保障 。这也说明辅导员工作室的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的 成绩 。这对处于探索期的高校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经验 。因此, 结合高校自身实践,立足自身实际,针对高校自身特色及思政 育人过程中的具体问题, 因地制宜成立工作室成为一种有益 的选择与尝试 。首先可以针对辅导员工作的九大职能,可以结 合院校特色及地方特色,突出亮点,打造自己不同的工作室名 片 。比如一些学校的兵工特色比较明显,那么工作室的建设以 兵工精神融入思政教育为突破口, 就可以很好探索符合自身 实际的道路, 避免辅导员工作室建设在借鉴过程中经验的盲 目照搬或者是简单复制, 从而促进辅导员工作室建设的亮点 化、多元化发展 。其次重视专业化指导 。可以邀请或聘请在地 域乃至全国具有影响力的专家作为顾问, 开展辅导员工作室建设的专业化指导, 及时解决处于探索期的辅导员工作室建 设过程中遇到的瓶颈。
( 四)优化人事调整方案,确保辅导员骨干成员稳定
辅导员工作本身就是一项综合性工作, 既涉及到学生的 教育与管理,又涉及到与不同部门的协调沟通,因此也是锻炼 后备干部队伍的重要途径 。一般经过辅导员岗位的历练,辅导 员 自身的综合能力都会得到显著提升 。而在辅导员双线晋升 制度的安排下, 辅导员既可以选择走专业技术岗也可以选择 走管理岗 。因此,对于有潜质有能力且热爱辅导员工作并愿意 持续从事这份工作的辅导员来说, 一方面高校在人事调整方 面应充分考虑听取他们的意见,优化辅导员人事调整方案,结 合辅导员工作的特殊性,积极鼓励有能力的辅导员继续留任; 另一方面要完善辅导员专业技术评定细则, 打造更加畅通的 晋升渠道, 最大限度地减少辅导员工作室骨干成员的流失对 辅导员工作队伍建设造成的损失, 保证辅导员队伍中能有一 部分人在“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的道路上行稳致远,在学生思政教育领域牢牢扎根。
[基金项目:本文为 2022 年度沈阳理工大学学生工作重点 课 题 “ 高 校 辅 导 员 工 作 室 建 设 与 管 理 研 究 ”( 项 目 编 号: 22SLXG-01)阶段性成果 。]
参考文献:
[ 1][2] 习近平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 等 教育事 业 发展新局面 [EB/OL]. 人民网,http://politics.people.com. cn/n1/2016/1209/c1001-28936072 .html .
[3] 刘晓光 . 高校辅导员工作室建构的价值理路与生成策略[J]. 高 校辅导员,2019(03):64-69 .
[4] 雒春生,郭婧 . 高校辅导员参与公共危机管理的路径研究[J].菏 泽学院学报,2021.43(04):84-87 .
[5] 梅晓芳 . 高校辅导员工作室:共同体视域下辅导员专业化发展 的新向度[J]. 江苏高教,2020(07): 120-124 .
[6] 于南 ,单德伟 . 专业化:高校辅导员工作的路径依赖[J]. 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12.9 (06):86-92 .
[7]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 治 工 作 的 意 见 》 [EB/OL]. 中 国 政 府 网 ,http://www .gov . cn/xinwen/2017-02/27/content_5182502 .htm.
[8] 何天雄 . 高校辅导员工作室建设探讨[J]. 党政论坛 ,2019(04):48-52 .
[9] 钱顺, 张瑞 . 高校辅导员工作室运营现状与优化[J]. 高校辅导员 学刊,2019. 11 (05):96-100 .
[ 10] Chen Liang and Zhao Fen. Counselor’s Studio Builds a Guide Axis to Promote the Integration of Professional Education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C]. London, United Kingdom, 2022 .
(作者单位:沈阳理工大学 辽宁沈阳 110170)
[作者简介:郭婧(1988—),女,吉林四平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 思想政治教育;通讯作者:雒春生(1993— ),男,甘肃白银人,讲师,硕 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cipaper.net/jingjilunwen/672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