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论文 > 正文

新内生乡村产业振兴模式探索—基于陕西省佳县红枣富民战略的调研论文

发布时间:2023-05-26 10:41:13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scipaper.net)
 
  摘 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巩固 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 文章基于陕西省佳县的实地调研, 以红枣富民产业模式为研 究对象, 从激发内在活力和融合外部资源两各方面对新内生 乡村产业振兴模式进行了阐述, 并提出了 当前新内生乡村产 业振兴改善提升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新内生发展,乡村振兴,产业振兴

\

 
  一、引言

  农村可持续发展究竟应当依靠外部力量还是内部力量? 这一 问题衍生出了学术界两种截然不同的理论取向——“外 生发展理论”与“内生发展理论”。外生发展理论和内生发展理 论具有鲜明的立场差异,基于不同的发展假定和发展倡导,塑 造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农村政策风格, 更加使得农村社会发展 长期陷入“发展二元论”。然而在现实中,乡村的发展既不能完 全依靠外部力量注入,也不能完全依赖自身资源而孤立发展, 任何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都是内外部因素结合的作用效果。

  Ray(2001)在内生和外生发展理论基础上,提出了“新内 生发展理论”,指出地方发展“纯粹”依靠内部资源是不可行 的,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相互交织融合才是理性策略 。新内生 发展理论着重强调了农村发展既需要扎根本地实际, 同时也 要与外部力量相交互的特质,重视内部与外部的动态联结、地 方与超地方的有机整合。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 。 党的二十大进一步指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巩固拓展脱贫 攻坚成果,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 。2020 年, 我国已经实现农村贫困人口全面脱贫,但许多研究表明,中国 脱贫攻坚巨大成效的取得, 主要以政府推动下的外力作用为 主,包括政府政策支持、财政与金融投入、企业和社会各界帮 扶等,有的甚至是不计成本的投入,反映出脱贫攻坚中的内生 动力普遍不足 。而且,农村产业发展基础仍然薄弱,社会化服 务体系不健全,城乡“二元结构”发展不均衡,特别是脱贫地区 如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可持续发展等问题依然突出。

  在乡村振兴的诸多内涵要求下, 产业振兴是新内生发展 理论集中运用的领域,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基本前提 。在乡 村产业振兴过程中,需要激活本地资源主体等内源优势,又要 有效利用社会资本和政策制度等外部助力 。本文从乡村社会 发展的新内生发展理论出发,以陕西佳县的红枣产业为例,从 激发内在活力和融合外部资源两各方面对新内生乡村产业振 兴模式进行阐述,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当前新内生乡村产业振 兴改善提升的对策建议。

  二、新内生乡村产业振兴的模式分析

  本研究以 2022 年 7 月— 8 月清华大学“思源计划”第二十 一期“本土情怀”社会实践活动为依托,深入陕西省佳县,走访 了 10 个政府委办局 (院) 、12 家企业及金融机构、9 个村及社 区,召开了 12 次座谈交流会,通过实地调研和半结构化访谈 等方式收集了大量一手资料,并辅之以政府官方网站、内部报 告等二手资料, 对佳县红枣富民战略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 分析。

  佳县红枣产业是一个新内生乡村产业振兴模式的典型案 例 。新内生乡村产业振兴模式要考量内生性要素和外生性要 素的共同促进作用(如图 1 所示) 。一方面,乡村产业振兴要激 发内在活力 。内在活力主要包括本地传统优势资源的利用( 自 然资源)和主体的广泛共同参与(人力资源) 。激发内在活力是 产业良性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所在, 表现为农村内部参与事务 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被充分调动 。另一方面,乡村产业 振兴要融合外部资源 。外部资源主要包括社会资本(非政府力 量)和政策制度(政府力量) 。融合外部资源是激活内生发展动 力的重要手段,也是提升内生发展能力的重要因素。

\

 
  ( 一)新内生乡村产业振兴的内在活力激发

  新内生产业发展是在内生发展的基础上演化而来的,其 核心要义是激发乡村产业内在发展潜力, 因此以地方资源和 地方参与为前提 。具体来说,激发产业内在活力要从自然资源 和人力资源两方面入手,发挥自然资源优势,选准特色产业; 发挥人力资源优势,调动主体广泛参与。

  1.发挥自然资源优势,选准特色产业 。佳县紧紧围绕自然 禀赋和社会资源优势,选准特色优势产业 。一方面,立足现有 土地、气候、环境等自然资源优势选产业 。佳县土壤主要为黄 绵土,土层深厚,渗水与保墒性能好,土壤中富含大量矿物元 素,适宜发展山地果产业 。佳县属中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 候,雨热同期,具有昼夜温差大 、平均 日温差 11.4℃等果树生 长优势 。果树生产区没有大型工矿企业,环境无污染,符合有 机、绿色果品的产地要求 。另一方面,发挥传统社会资源、产业 基础相对优势定产业 。佳县红枣栽培历史已有 3000 多年,佳 县红枣因皮薄肉厚、核小个大、富含多种营养成分和微量元素 而驰名。北京《同仁堂志》记载“葭州(佳县古称)油枣入药可医百病”,是天然滋补珍品。2013 年“佳县油枣”被评为“中国著名 品牌”。泥河沟千年古枣园 2014 年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命名为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2.发挥人力资源优势,调动主体广泛参与 。乡村内部主体 认同并广泛参与,是新内生发展理论的核心内容,也是乡村产 业振兴的内在要求 。佳县有意识地培育了一批创业致富带头 人、带头企业和带头村,通过“龙头企业(能人大户)+ 村集体合 作社 + 农户”模式,引导村民广泛参与入股项目或经营主体 。 例如,佳县深入开展“万企兴万村”行动,推动 20 个乡镇成立 乡村振兴商会,表彰葭州乡贤模范等 36 人,积极引导乡贤回 归、人才回归和人气回归,助力乡村振兴 。如企业家曹永旺成 立佳县一 隆农副产品购销有限公司, 与农户签订农产品购销 协议并以保底价收购,累计带动 9000 多户农户(脱贫户 3400 多户)年均增收 2000 多元 。五妹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大力推 动有机农产品种植、加工、销售一体经营,2020 年以来助农订 单销量 720 吨, 辐射周边 3 个乡镇 11 个村, 其中贫困户 192 户共 532 人,实现增收 180 万,人均 3383 元。

  (二)新内生乡村产业振兴的外部资源融合

  新内生乡村产业发展在充分激发内生动力的基础上,要 有效整合利用内外资源与市场联系, 利用自身优势资源获取 外部资源,充分将内部发展系统与外部的网络有效链接,从而 推动产业发展 。具体来说,融合外部资源的非政府力量,主要 是通过与社会资本合作打造“产加销”一体的产业链条以及创 新产业融合的发展模式;融合外部资源的政府力量,则是利用 政府贴息贷款资金扶持和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等政策安排。

  1.与社会资本合作构建“产、加、销”一体的产业链条。佳县 红枣富民战略围绕激发内生动力, 统筹整合利用内部外部资 源,以提高附加值、拓延上下游产业链价值链为重点,推动构 建“产加销、多点支撑、全面覆盖”产业体系。

  一是在红枣生“产”上下功夫 。构建“龙头企业 + 合作社 + 农户”流转经营枣园新模式,促进红枣种植标准化、集约化。在 沿黄滩水地拓展有机红枣基地建设,推广嫁接“佳油 1 号”红 枣新品种。鼓励群众通过枣粮(红薯、芝麻、花生等)间作、林果 搭配以及林下养鸡等方式,发展林下种植、养殖等立体复合型 生产经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二是在精深“加”工上狠 发力 。提升红枣错时精深加工技术,引导加工企业在枣色泛白 时收购青枣,开展蜜枣加工;在枣色全红时采摘红枣,开展紫 晶枣加工 。近年来,全县新建成红枣规上加工企业 12 个,能够 生产出红枣干制品、冰酒、红枣酵素等 16 种产品 。三是在产品 “销”售上做文章。依托佳县供销社、枣业专业合作社等机构推 广“企业 + 基地”订单模式 。黄河上中游管理局等 10 家单位定 购了 402 万斤鲜枣,价值 3000 万元 。27 家佳县企业参加 2022 年黄河文化旅游节展销活动, 签订购销协议 21 个, 销售额 6223 万元 。在江苏、河北等地开设佳县农特产品专卖店,在佳 州大酒店、兰花花酒店打造佳县农特产品消费帮扶专区;利用 陕西秦食实业有限公司等企业的销售渠道开设特产专柜;打 通与沃尔玛、家乐福、华润万家等商家合作;在淘宝、京东等知 名电子商务网站开设佳县红枣专卖店, 多渠道破题解决红枣 “卖难卖贱”问题。

\

 
  2.与社会资本合作创新产业融合的发展模式。佳县围绕建 设全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充分发挥佳县“中国 枣乡”“东方红故乡”的独特资源优势,引入工商资本,推动产 业融合发展 。开展与江苏扬州广陵区协作,学习借鉴其建设食 品产业园的经验,用好配套的苏陕合作资金,新建标准化厂房 11333 平方米,用“搬不走的厂房”组织精准招商,全部投产后 年产值将达 3 亿元,实现税收 1000 万元,安置就业 500 余人,产业发展的“造血”功能将得到显著增强 。充分利用沿黄自然 风光资源优势,结合佳县民俗文化传统,深入挖掘红枣文化, 举办“红枣文化艺术节”“红枣采摘节”等活动,深入推动沿黄 休闲观光、森林康养旅游产业,促进三产融合发展。

  3.用好“863”金融帮扶政策优势 。即用好 8 家省级金融定 点单位帮扶政策,发挥好“银行、保险、信托 、期货、担保、财政 贴息”6 种金融工具效能,促进红枣等产业“风险、资金、销路”3 大难题的解决,实现产业发展和改善群众生活品质双赢 。开展 红枣综合保险项目试点, 为佳县沿黄区域 1 万亩枣林提供风 险保障 1.8 亿元,有效缓解红枣产业面临的自然灾害和价格波 动两大风险。通过“银行支持 + 保险兜底”,加强了全县枣园质 量管理,提高了红枣品质,防范风险,缓解枣林撂荒现象 。仅 2021 年,就为 12 个村、6 个合作社挽回经济损失 120 万元 。创 新开发榆林首例枣产业专项融资产品——“葭州红枣贷”,降 低银行贷款门榄和企业融资成本, 为 3 家合作社提供财政贴 息贷款 300 万元。

  4.把准农村产业制度改革的政策风口。农民和集体经济组 织是推进乡村振兴的实施主体和受益主体, 其发展水平直接 关系到乡村产业振兴的成色和质量 。为此,佳县抓住了农村资 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农村产权制度改 革的政策风口,通过“三变 + 特色种养业”“三变 + 农产品加工 企业”“三变+ 乡村旅游”等推进农村产业振兴 。明晰脱贫攻坚 以来形成的 20.44 亿元扶贫资产产权归属,从严管护保障农民 和集体的长期效益;鼓励各村采取股份合作形式,将集体资源 经营权依法合规入股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等承接主体,建立 股份联结机制;合理统筹农业农村财政支农资金,引导其入股 “三变”项目或经营主体;支持农户将土地承包经营权、闲置房 屋等入股经营主体享分红,拓宽收入渠道 。通过“三变”改革, 全县 325 个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实现了从松散到规范 、从零收 入到 700 多万元的华丽转身。

  三、新内生乡村产业振兴的路径提升

  新内生发展模式的终极目标既非优化外部支持, 也并非 单一促进地方行动, 而是在开放的发展进程和既有的关系环 境中不断推动地方价值最大化,实现农村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从佳县推进红枣富民战略的实际来看, 新内生产业长期可持 续发展主要面临以下困境:一是人口外流严重、乡村振兴劳动 力不足;二是农业经营管理、技术应用缺乏人才;三是产业服 务体系不完善,没有形成统一 的市场定价机制,物流产业链 、 信息共享、金融服务等都很欠缺。

  深化红枣富民战略,推进乡村产业振兴,实现新内生产业 模式长期可持续发展,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是实施乡村 人才引进、人才回流与农民素质提升工程 。政府出台吸引人才 的优惠政策,多种形式为乡村引才引智;搭建创业干事平台 , 畅通职业上升通道, 让乡村成为各类人才实现人生价值和个 人抱负的大舞台 。实施农村人才“回引工程”,设立创业孵化 园,搭建创业服务平台,吸引“外流”人才回乡创业 。 围绕产业 发展链条,举办“生产企业 + 培训机构 + 劳动力 + 销售企业” 的农业技能培训,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的技术人才 。加大对职业 教育及培训的政府购买服务,助推农民转变为新型职业农民 。 二是强化产业服务保障体系 。积极培育区域性红枣交易市场 , 形成发现价格、稳定价格、提升影响力的载体与机制 。打造农 产品互联网营销平台,引导大型批发市场向下游延伸,构建现 代化农业产业供销体系 。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建设一 批现代物流园区,健全县、镇、村三级农村物流网络 。建设电子 商务中心 、智能快递分拨转运中心 、冷链物流中心等服务设 施,有效整合以红枣为主体的特色农产品物流 。全面推广农业实用技术,健全病虫害防治、农机租赁、农资供应等社会化服 务体系,扩大农业科技应用覆盖面 。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 所科技创新协作,开展红枣裂果、疫病防治、红枣饲料等关键 技术攻关,推动更多的红枣产业科技成果落地 。三是集成配套 产业政策。按照“有为政府”加“有效市场”方式,出台系列扶持 枣农枣业的优惠政策;设立产业引导基金、风险补偿基金,通 过财政资金撬动社会资本投向红枣产业; 择优选择中小型红 枣加工企业进行政策扶持, 通过财政贴息等方式予以专项贷 款,支持中小企业产品设备升级改造,提升红枣加工质量;每 年投入研发技改专项资金,促进佳县红枣产业的技术创新;创 新农村金融产品模式,推动承包地经营权、集体经营性建设用 地使用权等抵押贷款,有效缓解因枣农、枣企抵押物不足而不 敢放贷的矛盾, 切实建立佳县红枣产业可持续发展政策保障 体系。

  参考文献:

  [ 1] 张行发,徐虹,张妍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新内生发展理论 视角— 以贵州省 Y 县为案例[J]. 当代经济管理,2021( 10):31-39 .

  [2] 赵培, 郭俊华 . 共同富裕目标下乡村产业振兴的困境与路 径—基于三个典型乡村的案例研究 [J]. 新疆社会科学 ,2022(03):

  169-177 .

  [3] 闫宇,汪江华,张玉坤 .新内生式发展理论对我国乡村振兴的 启示与拓展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21(07):19-23 .

  [4] 涂圣伟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目标导向、重点领域 与关键举措[J]. 中国农村经济,2020(08):2-12.

  [5] 邓婷鹤,聂凤英. 后扶贫时代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与乡村 振兴衔接的困境及政策调适研究—基于 H 省 4 县 17 村的调查[J]. 兰州学刊,2020(08):186-194 .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cipaper.net/jingjilunwen/56707.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豫ICP备2022008342号-1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