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论文 > 正文

“ 抗疫精神 ”融入大学生志愿服务实践育人的路径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2-11-25 09:34:38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scipaper.net):
 
  摘要:志愿服务是大学生实践育人的重要途径,但大学生志愿服务存在意识不够坚定、机制不够完善、组织流于形式、社会认可度不高等不足。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形成的伟大“抗疫精神”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如何将“抗疫精神”融入大学生志愿服务实践育人中是值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思考的问题。文章在总结“抗疫精神”重大意义的基础上,全面分析高校志愿服务的工作现状,进而提出“抗疫精神”融入大学生志愿服务实践育人的实施路径,切实提升大学生志愿服务实践育人的实效性。
 
  关键词:“抗疫精神”,大学生志愿服务,实践育人路径研究
 
  新冠肺炎疫情具有传播速度快、传染范围广、防控难度大的特点,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发生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1]但凡经历,必有升华。2020年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以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大无畏气概,铸就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2]“抗疫精神”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谱系,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价值,也是大学生实践育人的鲜活素材和生动案例,更是为志愿服务实践育人开辟了新的路径。
 
  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在疫情防控的特殊战场上,广大青年志愿者及时响应,将队伍化整为零,采取灵活多样的服务形式,开展细微贴心、切实有效的志愿服务,战斗在疫情防控前线,不畏艰辛,敢于上前,为巩固疫情防控成果和打赢疫情防控战斗贡献青年力量。而将“抗疫精神”融入大学生志愿服务实践育人环节,推动志愿服务事业高质量发展,使志愿服务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显得尤为重要。

\
 
 
  一、抗疫精神的重大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历史上经历过很多磨难,但从来没被压垮过,而是愈挫愈勇,不断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3]伟大抗疫精神有针对性地指导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志愿服务实践育人工作,具有思想指引、工作指导的效能。具体体现为:一是不怕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二是勇于担当的担当作为精神;三是顾全大局的“一盘棋”精神;四是甘于奉献的团结一致精神。
 
  不怕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是抗疫阻击战的精神底色,充分展现了中国人民以国家、民族、人民利益为重,自觉服从国家部署,有险一齐上,有难一起当。爱国主义是抗疫精神的内在支撑,从守护健康的医护工作者到保障基础运行的社区工作者,无不体现着义无反顾的牺牲精神。
 
  勇于担当的担当精神是抗疫阻击战的重要支撑。全国万千医务工作者和志愿者舍身忘己的壮行和义举,他们以国家、民族、人民利益为重,舍生忘死、逆行而上的担当作为令人肃然起敬。这一份勇于担当体现在广大党员时刻都在发挥着先锋模范和战斗堡垒作用,体现在白衣天使们无私奉献、日夜战斗,体现在全民皆是战斗员,及时响应,人人有责,每一个为抗击疫情默默付出的中国人民都是最美逆行者。
 
  顾全大局的“一盘棋”精神是抗疫阻击战的有力保障、全党全国人民同舟共济的凝聚力。全国人民上下一心,在与新冠疫情肺炎的战斗中形成了凝心聚力、举国同心的“一盘棋”局面。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数次特大灾难面前,中华民族“举国同心”是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动诠释。
 
  甘于奉献的团结一致精神是抗疫阻击战的强大合力,史无前例的疫情防控大决战,使每一级组织、每一个部门、每一位中国人民都能舍小家为大家,团结一致,共克时艰。面对疫情的磨难和大考,全国上下无论在哪个行业、在什么岗位,共同担当是共同的信念。
 
  时至今日,疫情仍在全球肆虐,常态化防控正在按部就班进行。抗疫过程中涌现出了各行各业的无名英雄,其中志愿者作为青年群体的典型代表贡献着青春的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在抗击疫情工作总结中为志愿者点赞。新时代下的青年一代在抗击疫情中展现出了青春的责任与担当,这更加激发了新时代志愿服务事业的蓬勃发展。但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及物质的极大丰富,各式各样的信息和偏激思想错综复杂,尤其是自媒体时代的亚文化冲击,这更使得当代青年呈现出心理不够成熟、自我中心严重、奋斗意识淡薄的特征。因此,如何通过志愿服务引导青年的思想显得尤为重要。
 
  当前,全国人民抗击疫情已经形成合力,爱国热情和价值认同不断加深,为青年的思政教育提供了良好氛围。将抗疫精神融入大学生实践育人教育已经成为研究热点,而志愿服务正是大学生实践育人的重要载体,也是将抗疫精神融入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大部分专家学者主要从抗疫精神的本质内涵和时代价值,以及其必要性和可行性作为研究的切入点,而对于青年的抗疫精神传播和教育,重点和焦点则更多的应该是与思想政治教育和实践育人相融合。
 
  二、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的不足
 
  新时代大学生志愿服务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和不足,主要聚焦在四个方面:志愿精神缺失,学生主动参与意识不足;志愿服务走过场,流于形式;志愿服务机制不完善;社会大众的认可度不高。
 
  (一)志愿精神缺乏,主动意识不足
 
  志愿精神是志愿服务事业的核心,是志愿者进行志愿服务的内驱动力,大学生对志愿精神的深刻理解是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最基本要求。[4]然而,部分大学生志愿者对志愿精神不能深刻理解其本质与内涵。大学生在参与志愿服务过程中认为只要参加志愿服务凑够时长就够了,而不是在志愿精神引领下开展服务。大学生在参与志愿服务时忽视了用实践阐释志愿精神,对其不理解不明白充分地说明了志愿者们普遍缺乏志愿精神。
 
  (二)志愿服务走过场,流于形式
 
  近些年,有些志愿服务活动出现了只讲数量、不讲质量,只讲场面、不讲效果,有乐无教、流于形式的情况。志愿服务活动呈现低端化、重复化、碎片化。在某些合作点志愿者服务次数较少,并且草草收场。大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学科背景在实际服务中不能有效发挥,主要是环境清洁、搞联欢,辅导功课等,不能满足志愿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需求。
 
  (三)志愿服务机制不完善
 
  志愿服务的实践育人特点要求其工作机制要更完善、更具体、更清晰,对其培训方面、资金方面、考核方面的机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技能培训对于志愿服务活动高质量开展具有重要基础作用,同时也对志愿者的成长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高质量发展对志愿服务的要求不断提高,这使得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成本不断增大,但学校在志愿服务方面的经费少之又少,这与活动开展的现实需求相互牵绊。志愿服务作为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组成部分,在成绩计算中依据较少。同时,在各类志愿服务评奖评优中,缺少必要的数据指标,这要求志愿服务的考核机制必须不断完善,细化评价指标。
 
  (四)社会公众的认可度不高
 
  高校志愿服务工作与社会服务脱节现象较为明显,社会公众与青年志愿者还存在着一定的距离,对于志愿服务工作的认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一方面,由于志愿服务活动的频繁开展,导致类似于养老院等固定服务场所不再具有强烈的需求,甚至不再需要;另一面,需要志愿服务的社会机构将大学生志愿者看作“廉价劳动力”,有需要时客客气气,不需要时挥之即去,既没有体现互相尊重,更不能充分发挥志愿服务该有的社会价值。
 
  三、“抗疫精神”融入志愿服务实践育人的路径探索
 
  高等学校具有青年学生聚集的特点,传承弘扬“抗疫精神”,开展充满青春气息的志愿服务工作,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
 
  (一)构建激励机制,以“爱国主义”激发志愿者的内在动力
 
  伟大抗疫精神具体体现之一就是不怕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在疫情防控中,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应着力深挖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内在动力,强化抗疫精神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实践育人中的思想指引、工作指导的效能。
 
  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志愿服务应充分将志愿精神的培育与“抗疫精神”相结合,以“爱国主义”激发志愿者的内在动力。一是做好树立先进典型,提高志愿服务的感染力和引领力,让志愿服务在大学生中成为内在追求和时代风尚。二是倡导处处有志愿,人人讲奉献的生活模式。要重视对志愿者的表彰和奖励,在不背离志愿服务无偿性的原则下,适当的物质激励有利于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志愿观。
 
  (二)加强志愿服务技能,以“担当作为”彰显志愿者的青春力量
 
  北京志愿服务发展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北京研究中心副主任魏娜认为,一些志愿者没有专业特长,缺乏培训,难以长久坚持下去。疫情防控背景下,志愿服务要想充分发挥作用,需要更多有专业特长的志愿者。志愿服务不仅仅是扫扫码、测体温,还要有一批专业的志愿者队伍加入到关键岗位,这也是未来志愿服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彰显“担当作为”的青春力量。
\
 
 
  项目化发展是志愿服务专业化水平的重要标志。高校志愿服务组织与一般社会性志愿服务组织成员的主要区别就在于大学生具有专业化背景。大学生志愿者要依靠专业优势,结合学校和社会的现实需求,创造性地设计、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以项目化推进志愿服务活动。同时,各级志愿服务组织可以依托相关实践育人平台,多角度、多形式创新志愿服务载体,让大学生志愿者有更多的机会贡献青春力量。
 
  (三)完善志愿服务机制,以“一盘棋”推动志愿服务体系构建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党领导全国人民逐步建立起一套分类精准的防控机制。志愿服务亦是如此,从整体全局考虑,构建志愿服务体系,建立科学有效的组织化、规范化的服务机制。新时代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要建立在整体工作布局的基础上实施,以围绕中心工作,提高与大学生整体育人体系的结合度。在实际工作中,要加强志愿服务管理者的大局意识、整体意识,发起者、设计者要强化一盘棋意识。同时,不断优化志愿服务工作的管理机制,综合考虑志愿服务工作的整体流程,切忌头重脚轻、虎头蛇尾。
 
  (四)提高社会参与度,以“团结一致”促进志愿服务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第二届会员代表大会的贺信中强调,要为广大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服务他人、奉献社会创造条件[5]。志愿服务和社会进步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要进一步团结高校和社会各界的力量,形成“团结一致”的发展合力。志愿服务需要社会力量的支持,社会是志愿服务长效发展的不竭能源。社会有需求,志愿服务才有用武之地;社会能支持,志愿服务才会更加有生命力。
 
  四、结语
 
  志愿服务实践育人对于培育大学生“服务国家、奉献社会”的高尚品格和发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有着无可代替的作用。伟大抗疫精神有针对性地指导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志愿服务实践育人工作,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健全志愿服务体系”“广泛开展志愿服务关爱行动”“畅通和规范市场主体、新社会阶层、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等参与社会治理的途径”等要求,把推动志愿服务事业发展摆到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习近平总书记对志愿服务事业的重要指示和明确要求,为推进志愿服务事业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因此,新的征程上,志愿服务事业前景广阔、使命光荣,全体志愿者必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践行抗疫精神与志愿服务精神,埋头苦干、勇毅前行,不断推进青年志愿者事业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黄铃茜,谷生然.抗疫精神基本内涵及其思想政治教育价值[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21(01):41-45.
 
  [2]习近平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0-09-09(02).
 
  [3]冯建军.让我们在抗疫中成长[J].北京教育(普教版),2020(04):22-29.
 
  [4]王雁.公共服务动机视域下新时代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机制模型建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12):48-50.
 
  [5]习近平.习近平致信祝贺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第二届会员代表大会召开[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9(08):1.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cipaper.net/jingjilunwen/47156.html

相关内容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豫ICP备2022008342号-1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