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论文 > 正文

新发展理念下民族地区经济高质量增长的动力解析及路径选择论文

发布时间:2022-06-23 10:35:09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scipaper.net):
 
  摘要:依据经济增长及发展经济学相关理论建立民族地区经济增长模型;基于2003—2018年民族地区相关数据,运用Lasso回归模型和固定效应模型对民族地区经济增长的动力进行解析,结果表明:人力资本水平提高对民族地区经济增长具有非常显著的促进作用;固定资产投资对民族地区经济增长具有较显著的推动作用;内贸水平、人口数量、城镇化水平对民族地区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也很显著。基于对民族地区经济增长的动力分析并结合新发展理念,进而提出民族地区未来高质量增长的路径:大力推进对民族地区的财政支持;加大人力资本投入;推动民族地区技术创新;推动民族地区产业嵌入全国产业链,实现高级化协调发展;促进民族地区内外双循环。
 
  关键词:民族地区,经济现代化,动力路径
 
  民族八省区地处我国西部边疆,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节点,也是“一带一路”的重要通道,由于多种因素制约,其经济发展水平长期滞后于东中部地区。中央历来重视边疆民族地区的发展,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民族地区全面发展,在历次党代会和国家发展规划中都特别强调促进民族地区的发展问题。2000年以来,陆续实施了西部大开发战略、兴边富民行动等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等战略措施。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指出,到2035年西部地区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2021年中央十九届六中全会进一步指出,“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毋庸置疑,在新发展格局下,民族地区要基本实现现代化,一定是在高质量增长下的现代化。可以说,没有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的高质量增长,就没有中国的区域协调发展,也没有中国的基本实现现代化。
 
  一、民族地区经济高质量增长的内涵
 
  民族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民族地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主题。“现代化”一词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才在西方社会科学研究中出现,而现代化所概括的历史过程早期指的“西化”与“欧化”,是经济落后国家通过技术革命在经济和技术上赶上世界先进水平的历史过程,更确切地说就是经济落后国家实现工业化的过程。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就曾指出,“工业较发达的国家向工业较不发达的国家所显示的,只是后来者未来的景象。”一个现代工业国在经济上的重要标志首先在于经济的持续增长,因此现代化的中心问题就是发展和现代经济增长。周恩来早在1954年就明确提出,要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工业国家”。1987年,邓小平明确阐述了“三步走”战略,提出到建国100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2020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要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要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题、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2021年3月,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强调要健全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加大对民族地区发展的支持力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021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进一步强调,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民族地区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可见,我国基本实现现代化需要高质量发展,而在欠发达的民族地区,要基本实现现代化必须是高质量增长。从经济学基本理论来看,民族地区经济高质量增长的核心不仅需要要素投入数量的增加,并且需要改善要素质量和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同时,也离不开科技创新和体制改革。

\
 
 
  二、经济高质量增长相关文献综述
 
  文献研究表明,经济增长离不开要素推动,而高质量增长则离不开要素质量的提高和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
 
  从发达国家经济现代化的发展经验来看,要素投入、创新发展、制度变迁、结构转型等因素都对经济增长具有重要影响。1776年,古典经济学奠基者亚当·斯密就指出资本、劳动、土地三要素对国民财富增进的重要作用。19世纪后期,马歇尔将组织看作生产要素。20世界初期,熊彼特提出创新也是经济发展的原因。20世纪中期,舒尔茨和贝克尔指出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索洛的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将技术进步外生化。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罗默和卢卡斯将技术进步内生化,1985年,美国经济学家丹尼森将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分为要素投入量和生产要素生产率两大类。20世纪末期,库兹涅茨、钱纳里等经济学家认识到需求、产业、贸易、就业等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诺斯等新制度经济学指出制度对经济增长的决定性作用。
 
  从发展经济学以及发展中国家的经验来看,资本要素的推动,产业结构和人口结构的变化,对外贸易、农村现代化以及政府的组织与政策等资本、劳动、制度、结构等因素都在发展中国家摆脱贫困实现现代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943年,罗森斯坦·罗丹的“大推进理论”指出,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必须在投资上“大推进”以提高有效需求。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阿瑟·刘易斯分析了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工业化过程中的二元结构变化及经济增长要素,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发展经济学家达成共识,那就是只有市场经济才能发展经济。20世纪80年代之后,发展经济学以结构为主转向以组织和政策研究为主。20世纪80年代初,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提出人类发展应该是一种可持续的发展。
 
  国内学者基于中国经济发展的实践进行了大量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回顾改革开放40多年来的发展经验,中国在制度上实行了“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有计划的市场经济;在处理好“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关系上也进行了大胆尝试;国家高度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2000年初就基本普及了九年制义务教育,人均受教育年限也超过了世界平均水平,高等教育也迅速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中国的人力资源开发速度成功追赶先进国家,从人口大国逐步迈向人力资源强国;同时,在投资、消费以及出口这“三驾马车”的拉动下,中国经济从落后不断发展壮大,迈向中等收入国家。这其中,资源禀赋、要素、技术、制度、结构以及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也都为中国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做出了贡献。
 
  在中国经济跨越式发展的进程中,对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增长研究的文献相对较少。刘家旗,茹少峰分析了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及高质量发展的路径。王慧子对劳动力、技术进步、物质资本、能源消费四个因素对内蒙古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李嘉楠采用空间自相关和空间面板回归模型分析了劳动和资本要素以及研发投入、城镇化水平、工业产业结构和生产能力以及市场化程度对新疆经济增长的影响;赵赛研究了资本、劳动、进出口等因素对云南经济的影响。可以发现,基于新发展理念对民族地区经济现代化因素的分析和研究的文献相对较少。新时期,我国已实现全面小康,国家将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作为远景目标,作为欠发达民族地区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也将面临更多挑战,亟需专家学者对此问题的深入研究和探讨,这也正是本文的研究起点。

\
 
 
  三、民族地区经济高质量增长的动力解析
 
  (一)变量选取及说明
 
  本文依据2004年至2019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中国工业统计年鉴》以及民族八省区(内蒙古、广西、贵州、云南、西藏、青海、宁夏、新疆)统计年鉴相关数据,并对其中一些原始数据进行了处理。本文的被解释变量为经济增长,用人均GDP表示,解释变量从生产要素以及全要素生产率两大方面选取。生产要素从物质因素和劳动因素方面选取具体变量,全要素生产率则从创新因素、协调因素和开放因素三方面选取具体变量。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
 

        由于本文考虑了13个解释变量,而每个截面的样本只有8个,变量维数大于样本数。而13个解释变量之间又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此时传统的最小二乘估计已经不再适用。本文基于R软件采用Lasso回归方法进行变量筛选,进而对筛选出的变量进行面板数据回归分析,并在Lasso回归筛选变量之后对筛选出的变量建立面板数据模型进行回归分析,以得到一致的回归参数估计结果。
 
  (二)Lasso回归筛选变量
 
  为消除数据量纲的影响并得到平稳序列,首先对13个解释变量进行对数化处理。之后将对数化处理后的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对数化后各变量的描述统计结果及方差膨胀因子情况如表2所示。可以看到13个自变量中有7个变量的方差膨胀因子大于10,即直接用这些解释变量直接构建回归模型会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因此,需要进行变量筛选。
 
  为了避免时间序列数据里可能出现的伪回归的情况,需要对数据的平稳性进行检验。采用ADF检验验证各变量的平稳性。可以看出,除Ln(RD)外其他12个变量的ADF检验p值均小于0.01,因此可认为这12个变量是平稳的,无需再做协整检验。

\
 
  本文利用R软件的glmnet程序包进行Lasso回归,模型13个变量的系数在50个λ值下的压缩过程如图1中的左图所示,随着λ增大,模型系数的绝对值被不断压缩。利用10折交叉验证法对控制变量数目的惩罚参数λ进行调试,图1中的右图左边的虚线代表了离差最小时的λ值,右边的虚线则指在最小λ值的一个标准差范围内得到的最简单模型的λ值。因为λ值达到一定大小之后,继续增加模型自变量个数及缩小λ值,并不能显著提高模型性能,右边虚线给出的就是一个具备优良性能但自变量个数较少的模型,当λ值为0.00536时,得到最佳变量个数为11个,此时R2为0.9565,而变量数量多于个案数量,因此,不妨降低R2为0.8792,对应的变量个数为6个。

\
 
  对民族八省区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的Lasso回归分析可得,13个变量中有11个变量对民族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比较显著。其中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增长的变量有6个,按促进程度从大到小依次为基础设施投入,累计资本投入,内贸水平、人力资本、劳动年龄人口结构、城镇化水平。就业人口数量、专利水平、外贸水平、二三产业发展水平等5个变量则对民族地区经济增长具有抑制作用。进一步压缩后,得到6个变量对民族地区经济增长具有显著影响,分别是固定资产投资、就业人员数量、每万人高等学校在校生人数、财政支出占GDP比重、内贸比重及城镇化率。

\
 
  (三)面板回归分析
 
  为得到无偏估计结果,对Lasso回归筛选出的6个主要变量进行面板回归分析。具体模型如下,

        ln(AveGDP)it=β0+β1 ln(lnfras)it+β2 ln(L)it+β3 ln(H)it+β4 ln(Gov)it+β5 ln(CityS)it+β6 ln(Cirln)it+γit+μit+εit
 
  通过Hausman检验与F检验发现模型存在个体固定效应。因此采用个体固定效应面板数据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回归结果如表4所示。

\
 
  个体固定效应面板回归结果表明,固定资产投资、人力资本水平、内贸水平对民族地区经济增长具有非常显著的促进作用;人口数量、城镇化水平也对民族地区经济增长具有比较显著的促进作用;政府财政支出则对民族地区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但作用不显著。
 
  具体来看,(1)人力资本水平的提高对民族地区经济增长具有非常显著的促进作用,民族地区人力资本水平每提高1%,会带动民族地区经济0.34%的增长;(2)固定资产投资水平对民族地区的经济增长具有较大的推动力。西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水平每提高1%,会带动民族地区经济0.28%的增长;(3)内贸水平也对民族地区经济增长具有非常显著的促进作用,民族地区内贸水平每提高1%,会带动民族地区经济0.18%的增长;(4)人口数量水平对民族地区经济增长比较显著的促进作用,人口数量水平每增加1%,会带来民族地区0.24%的增长;(5)城镇化水平对民族地区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民族地区城镇化水平每提高1%,会带动民族地区经济0.42%的增长。
 
  综上,面板数据的回归结果表明,说明西部大开发以来,民族地区人力资本水平、固定资产投资水平、内贸水平的提高对民族地区经济增长具有非常显著的促进作用。人口数量增长、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也对民族地区经济增长有比较显著的促进作用。
 
  四、新发展理念下推动民族地区经济高质量增长的路径选择
 
  研究表明,民族地区2035年同步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与现实之间尚存在一定差距,民族地区由于自身发展基础薄弱,经济发展还将面临产业集聚难、人口集聚难的发展压力,因此民族地区要实现“换道超车”的现代化发展之路,面临重重挑战。由上文民族地区经济增长的动力分析可知,民族地区的经济增长主要是物质资本以及人力资本的要素投入,以及城镇化、社会消费水平增长的内循环增长所推动。这一增长模式与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开放、绿色、共享的“高质量发展”的新发展理念还有一定差距,推动民族地区实现同步现代化,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大力推进对民族地区的财政支持
 
  为推动民族地区的发展,国家的大力财政支持是必不可少的。当前,民族地区脱贫攻坚任务已经完成,贫困县全部摘帽,民族地区的区域性贫困得以解决。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仍然相对落后,劳动生产率低,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较弱,若没有大量的资金投入和国家的制度保证和政策扶持,要加快发展是相当困难的。新时期,为推动民族地区同步实现基本现代化发展目标,需要继续推进国家对民族地区的财政支持。
 
  (二)加大人力资本投入
 
  西部大开发以来,人力资本在民族地区经济增长中提供了较高的贡献率,但是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民族地区人力资本仍然相对不足。2020年“七人普”教育数据显示,全国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9.91年,而民族八省区中仅新疆(10.11年)、内蒙古(10.08年)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他六省区,广西(9.54年)、贵州(8.75年)、云南(8.82年)、西藏(6.75年)、青海(8.85年)、宁夏(8.81年)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民族地区要基本实现经济现代化,人才是关键,因此要加大对民族地区人力资本的投入,提高义务教育质量,推进高等教育数量与质量的全面提升,加大对人才引进的支持力度。
 
  (三)推动民族地区技术创新
 
  新时期,欠发达民族地区的跨越式发展也需要技术创新的引领。而我国民族地区总体创新投入和产出均不足,即是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质量相对不高的原因。民族地区创新主体缺乏,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均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民族地区总体创新不足,既是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的表现,也说明这些地区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的是要素投入,而完全靠要素驱动的经济发展,受要素边际生产力递减和报酬递减的影响,是难以持续的。民族地区要实现高质量跨越式的发展基本实现现代化离不开技术创新,并且还需要在政府大力支持下不断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形成以企业为中心的技术创新体系。
 
  (四)推动民族地区产业嵌入全国产业链实现高级化协调发展
 
  西部大开发以来,民族地区产业结构的变化正加速由一二三,二一三,到三二一的转变,但民族地区产业结构高级化程度明显滞后于全国平均水平。2018年,民族八省区第一产业产值占GDP的比例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7.20%),非农产业产值占比均低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民族地区需要将自身产业发展纳入全国一盘棋发展格局,在全国整体发展中基于自身资源和区位优势找到自己的位置进而实现其自身产业结构高级化协调发展,加快传统产业升级,依托“互联网+”加快发展大数据信息服务业、电子商务、旅游业、现代金融业等新兴产业,构建民族地区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现代产业新体系。
 
  (五)促进民族地区内外双循环
 
  民族地区位于“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是“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通道,要依托当地的资源禀赋和国家大力扶持的政策优势,加快现代基础设施一体化,融入全国统一的交通运输网络,加快区域一体化进程,促进各类要素有序自由流动,大幅降低交易成本和物流成本,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创造良好条件。此外,民族地区还应不断扩大内需,加快融入强大的国内市场,加强与接壤、毗邻经济区的经济合作,推动国内国外双循环。
 
  参考文献:
 
  [1]罗荣渠.现代化新论[M].商务印书馆,2017:8-18.
 
  [2]汤姆·肯普.现代工业化模式——苏、日及发展中国家[M].中国展望出版社,1985:13.
 
  [3]国家发展改革委经济研究所课题组.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J].宏观经济研究,2019(2)
 
  [4]吴敬琏.计划经济还是市场经济[M].中国经济出版社,1993:6.[5]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5-7.
 
  [6]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课题组.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3-24.
 
  [7]魏后凯.中国地区经济增长及其收敛性[J].中国工业经济,1997(3)
 
  [8]王小鲁.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与制度变革[J].经济研究,2000(7)
 
  [9]易纲,樊纲,李岩.关于中国经济增长与全要素生产率的理论思考[J].经济研究,2003(8)
 
  [10]刘家旗,茹少峰.西部地区经济增长影响因素分析及其高质量发展的路径选择[J].经济问题探索,2019(9)
 
  [11]王慧子.内蒙古经济增长影响因素实证分析[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20(16)
 
  [12]李嘉楠.新疆经济增长影响因素与空间溢出效应分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2021(4X)
 
  [13]赵赛.云南:经济增长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实证检验[J].区域治理,2019(46)
 
  [14]黄泰岩,詹晓媛.民族地区同步实现现代化的战略思考[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21(3)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cipaper.net/jingjilunwen/39524.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豫ICP备2022008342号-1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