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澳大利亚实践型人才培养的启示(附论文PDF版下载)

发布时间:2018-09-10 14:50:06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scipaper.net):
 
摘    要:
作为高等教育发达的国家之一, 澳大利亚的高等教育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 如着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方法、注重社会责任感培养、成功的国际化发展模式等。这对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有以下启示:注重培养实践型人才的教育模式, 通过“义工教育法”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 推行以提高大学生口语交际能力为目标的“交际教学法”。

关键词:
澳大利亚; 实践型人才; 义工教育法; 交际教学法;

基金: 2014年度山东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以校企融合共同体为主导, 构建计算机专业学位研究生多元化培养新模式” (编号SDYY14139); 2014年度中国石油大学 (华东) 教学改革项目“计算机学科‘英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编号JY-B201416) 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全球高等教育经历了由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 又由大众教育转变为普及教育的过程。高等教育的普及导致大学生数量急速增加, 产生了诸多问题, 如毕业生就业难、企业招聘不到所需人才等。这些现实问题反映了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目标、模式和方法尚存在不足, 要从目标、体系及教学方式等方面入手, 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 增强他们贡献社会、回报社会的社会责任感。

\

一、澳大利亚实践型人才的培养经验

目前, 全球包括中国在内的很多国家迫切需要大量的工程实践型人才。但是, 很多大学生拥有高学历却无法顺利就业, 同时企业也无法获得所需人才。换言之, 学生具备的能力和企业需求的员工能力之间出现偏差。

基于此, 2002年, 澳大利亚工商联合会与澳大利亚商会联合发布《未来技能报告》, 阐释了“就业技能框架”[1], 总结了8项就业技能, 即沟通能力、团队合作精神、解决问题的能力、自我管理的能力、计划和组织能力、专业技术、终身学习的能力以及创新精神。据此, 澳大利亚的大学通过多种方法保证在校生通过学习和训练具备相应的职业能力和专业技能。

一是用开放、互动式教学方法培养学生。采用开放、互动式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就业技能, 打破了教师授课、学生被动学习的传统教学方式, 以教师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思考获取知识为主, 辅之以小组讨论、角色扮演、企业实践等一系列教学活动, 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能力等。

二是校企联合共同制订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方案。很多大型企业、公司积极参与高校密切合作, 参与培养人才的各环节, 包括与高校共同制订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 甚至直接为企业定向培养, 真正做到学生从学校到企业的无缝连接。

三是组织学生直接到企业实习、实践。企业提供大量的实习、兼职机会。调查显示, 70.6%的全日制学生平均每周有14.8小时的兼职时间;4.5%的全日制学生从事全职工作;79.6%的非全日制学生有工作;24.4%的全日制学生和52.0%的非全日制学生为提高自身就业技能而兼职。[2]

四是学校全方位为学生提供就业指导支持。学校通过完善各种资源为学生提供就业指导支持。如, 学校设就业指导中心, 配专职的就业指导教师, 定期为学生提供就业指导与就业服务, 解答就业疑惑;定期组织就业专题讲座, 从简历的撰写到实习的注意事项, 从联系校外企业提供实习机会到后期跟进学生实习情况, 切实为学生的就业之路保驾护航。

澳大利亚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方面得到了社会和企业的大力支持, 能够切实保障学生得到充足的实践机会, 培养出企业所需之才。

二、我国实践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目前, 我国高等教育培育出的大学生理论知识扎实, 但是缺乏工程实践能力, 大部分学生达不到企业对人才的要求, 造成该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 我国公众的教育观念仍停留在“高学历”等于“好就业”, “高分”等于“名校”等于“高薪”的思想观念上。在很多发达国家, 如澳大利亚, 已经摒弃这种观念, 他们十分尊重技术工人, 真正的技工甚至比普通白领更受人尊敬, 薪水更高, 因此很多学生愿意就读技工类院校。其次, 我国高等教育课程设置重理论轻实践, 与企业合作不深入。学生学习基本只是课本上的理论知识, 考核也基本是通过笔试方式进行, 学校安排的暑期实习大部分是参观学习等, 真正能让学生参与企业生产实践并提高实践能力的机会甚少。最后, 教师本身的实践经验缺乏, 能传授给学生关于应用实践方面的知识有限, 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加强工程实践应用人才培养, 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 政府、企业、高校共同培养实践应用型人才
针对我国培养实践应用型人才、学生就业困难等方面的问题, 我国高等教育应切实加快改革。

第一, 调查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 研究制订符合国情的人才培养模式, 建立可行的教育体系框架, 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 走出培养学术型人才的单一模式, 注重培养应用实践型人才;要加强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 实现教学方法多样化, 提高专业技能课的比重, 让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可以在技能课中得到运用、巩固;要提高技能课评定比重, 通过考核督促学生提高实践环节的锻炼。

第二, 加强政府、企业和学校的合作, 让企业真正参与到教学改革和课程设置中, 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这样不仅可以为高校的人才培养和学生的自我成长提供导向, 而且有利于实现企业储备人才, 实现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无缝连接, 使企业有更多机会全面了解各类人才。

第三, 学校在选拔聘用教师时, 不能只关注高学历背景和科研能力, 还应该重视实践经验和动手能力, 因为拥有丰富企业工作经验的教师可以向学生传授更多生产实践中所需的技能。

第四, 学校要完善就业指导体系, 改进指导方法和内容。如, 可以借鉴澳大利亚高校的就业指导体系:建立大学生就业信息系统, 实现各高校以及教育机构间互通的同时与全国各地人力资源市场系统联网, 构成完整系统;建立完善的就业指导机构和专业就业顾问队伍, 为学生提供及时的指导咨询与就业信息, 指导学生有效地进行自我认识, 帮助学生制定合理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

总之, 培养实践型人才, 改善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 不仅是高校的首要任务, 而且是政府、企业应关注的社会问题, 需要三者共同努力。

\

(二) 实施“义工教学法”, 培养大学生责任感
责任感和社会使命感是现代社会每个公民都应具有的基本素质。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人的最大不幸, 往往是从忘记自己的责任开始, 最初是在小事情上, 然后就会在大事情上”[3]。培养责任感, 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建设刻不容缓。

在澳大利亚, 高等教育十分重视对学生的社会贡献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培养。首先, 大学的基本财政支持来自政府、社会, 大学把回报社会作为自身应该履行的一种义务, 并把这种义务写入大学宪章。其次, 学生认为社会可以提供给他们实现自身价值、学以致用的机会, 他们将大学里学习的知识、创造的新成果贡献给社会, 可以促进社会进步与发展。最后, 学校要用实际行动为社会提供义务服务, 如校园的公共设施对公众开放、为公司和社区提供技能培训、与企业合作进行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等。

澳大利亚已逐渐形成一种规范性、制度性的“义工”教育制度, 以此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感和社会使命感。在有大量的义务工作者群体存在的同时, 澳大利亚配有足够的义工职位, 规范的申请流程、评价程序以及针对性的培训课程等规范有序的管理体制。不同性质的义工需要不同的申请手续, 如申请到养老院等特殊职位, 须接受专业的技术培训, 流程非常规范。另外, 澳大利亚将学生做义工或进行志愿者服务进行强制要求, 并在申请学校时给予一定加分, 以给予学生很好的动力。如, 高校规定学生在申请大学时必须有义工记录, 如果义工时数多会给予申请者额外加分。此外, 高校对在校大学生有定额的义工量要求, 义工经验在企业招聘毕业生时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4]。这一系列举措使澳大利亚形成了一个制度化、规范化的“义工”德育体制。

目前, 我国高等院校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教育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首先, 我国大学生对履行社会责任的认识相较于发达国家有一定差距, 这会从源头制约大学生履行社会使命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 我国高校的义工教育制度在实施中呈现出零散性、随机性等特征。有大学生愿意从事义务工作, 但申请义工的程序、接受义工服务的单位以及后期的评价程序未能形成规范的流程, 各环节杂乱无序, 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义工体系有效发挥作用。最后, 我国义工服务没有形成比较好的强制或激励政策, 大学没有规定志愿者相关工作作为必修课并为之赋予学分, 对大学生没有义工时间长短的要求。无章可依严重制约了高校对大学生进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针对以上情况, 为克服目前我国在此方面存在的不规范性和零散性, 相关部门可制订“义工教学”制度。第一, 高校仍需继续通过思想政治课程提高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让学生意识到在服务他人的同时能实现自身价值、锻炼意志、提高技能等, 从而变被动为主动。第二, 政府加大在社会中的“义工制”宣传, 做好社会与高校之间的桥梁作用, 鼓励各机构提供大量的义工机会, 架起由高校到社会的义工输送渠道。这样能让学生走出“象牙塔”, 利用做义工的实践机会, 学习人与人之间相互帮助、相互扶持的价值观, 学习与人协作共事, 将课堂上学习的思想政治理论真正运用到服务社会中。第三, 形成规范化、制度化的义工体制, 让申请、培训、评价等各环节都协调有序进行, 实现有章可依、奖惩分明。如, 设置专门的义工课程, 学生可以自由地进行义务工作和志愿者服务, 但需要服务满规定的时长, 对超额完成任务的学生在期末考核时进行一定加分, 对义工表现突出的学生开具相应证明, 就业时供企业参考。这样的方式能使大学生积极参与义工服务, 也可以解决目前我国义工教育中存在的不足, 使其稳定、持久地发挥作用。

(三) 推进“交际教学法”, 激活口语课堂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 国际交流日益频繁, 高等教育呈现国际化特征。澳大利亚的高等教育经历了从“对外援助”到“对外贸易”再到“国际化时期”的重大改革[5], 已成为全球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大量非英语国家的留学生选择澳大利亚作为留学地, 因为澳大利亚的本土语言是英语。据统计, 截至2010年, 澳大利亚接受高等教育在校生共119万人, 其中国际学生有33.5万人, 占28%。[6]澳大利亚根据自身的语言优势, 形成了极具创新特色和开拓性的国际化教育模式。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国际交流日益频繁, 高等教育国际化已成为许多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特征。[7]我国欲加快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进程, 首先要实现语言国际化, 提高大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受传统教学方法和应试教育影响, 教师授课是以语法、词汇等知识为主, 导致很多学生听不懂外教授课;毕业后无法与外国人进行基本的口语交流;留学生出国后无法快速融入课堂和当地生活。早在20世纪80年代, 我国的教育界已经认识到这一问题, 并引入交际教学法。交际教学法以语言功能为纲, 重点在于培养语言交际能力, 其核心思想是将语言作为一种工具进行使用, 使语言学习者最终拥有足够的交际能力。[8]但是, 交际教学法在应试教育以及传统教学方法面前并不被重视, 因此提高大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效果甚微。究其原因, 受到来自学校教学以及学生自身的条件限制:第一, 我国高校的英语教学目标和考核方式限制了交际教学法的实施。现在大学生学英语的目标就是通过四、六级考试, 甚至有的学生过了四级就放弃英语学习, 而四、六级的考核方式仍将阅读、写作列为考试重点, 实际的口头交流能力被严重忽视。第二, 教学方法和课程设置无法切实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目前, 我国大部分高校的英语基础课教学主要集中在大一、大二, 并且以教授课本为主。在两年基础课之后, 正式的英语教学便结束。限制交际教学法的实施还有大班授课、教材设置不合理以及教师教学方法不得当等。学生习惯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应试教育模式, 更喜欢在纸上答题, 而对口语课程、需要听说能力的交际环境热情不高、参与度低。

针对以上情况, 我国教育界和高等教育工作者需要加快改革进程, 继续大力推进交际教学法, 将传统英语教学法与交际教学法相融合。传统教学法注重向学生传授语言知识, 如语法、词汇, 这是英语学习的基础, 交际教学法重视语言的实际运用与交际, 二者应相辅相成。在实施的过程中, 教师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 要转变教学目标, 改变传统的考核模式。英语在高校的教学目标不只是四、六级通过率, 而要注重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 提高听、说在考核中的占比, 以引起学生重视。其次, 改进教学方法和课程设置, 增加口语课、听力课学时数, 鼓励小班制教学, 多聘用外教, 优化英语学习环境, 真正激活口语课堂。最后, 社会、学校、家长要共同努力, 提高学生对英语交际能力的重视程度, 激发学生对口语的兴趣, 鼓励他们多听, 多说。综上所述, 要重新审视传统英语教学法存在的问题, 充分利用交际教学法的优势, 进行优势互补, 优化英语教学模式, 切实提高大学生英语交际能力。

澳大利亚高等教育虽具有先进性, 但我们不能照搬照套其模式, 应该结合我国高等教育现状, 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教育资源和优势, 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促进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Department of Education.Science and Training, Commonwealth of Australia.Employabilityskills for the future[EB/OL].http://www.dest.gov.au.hyit.vpn358.com/NR/rdonlyres/4E332FD9-B268-443D-866C-621D02265C3A/2212/, 2002.

[2]Business, Industry and Higher Education Collaboration Council.Graduate EmployabilitySkills[EB/OL].http://www.dest.gov.au.hyit.vpn358.com/NR/rdonlyres/E58EFDBE-BA83-430E-A541-2E91BCB59DF1/20214/, 2007.

[3]吕宏倩, 王建梁.澳大利亚中小学生公民责任感培养的调查与启示[J].基础教育参考, 2008 (6) :12-15.

[4]王光秀.比较时域下“义工教学法”在思政教育中的作用研究与实践启示[J].教育与职业, 2013 (8) :44-45.

[5]杨尊伟.澳大利亚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及动因分析[J].外国教育研究, 2008 (9) :60-63.

[6]周红利.澳大利亚职业教育体系研究[J].教育学术月刊, 2013 (1) :45-49.

[7]徐晓红.论澳大利亚八校联盟高等教育国际化战略及启示[J].高教探索, 2013 (3) :64-68.

[8]李文中.交际法教学及其在中国的困境[J].外语教学, 2010 (2) :91-92.

《澳大利亚实践型人才培养的启示》附论文PDF版下载:
http://www.scipaper.net/uploadfile/2018/0910/20180910025221820.pdf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cipaper.net/jiaoyulunwen/735.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豫ICP备2022008342号-1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