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scipaper.net)
摘要:在五育融合背景下,开发更加丰富的劳动教育课程资源,能够实现学校劳动教育课程的整体构建与深度开发,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本文对“五育融合”和“劳动教育”相关理论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梳理,深化师生对劳动教育的认知,有助于学校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实现智育固本、德育铸魂、体育健体、美育浸润和劳动淬炼工程,焕发劳动教育的人本价值。
关键词:五育融合;劳动教育;课程资源
劳动教育要与立德、增智、强体、育美相结合,实现道德的提升、智慧的增长、体质的强健、美感的涵养,进一步彰显劳动教育在新时代的综合育人价值,强化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教育,让学生增强职业荣誉感,感受和体会平凡劳动中的伟大,通过创造性的实践活动及其成果感受劳动乐趣,激发永远奋斗的精神。
一、五育融合背景下劳动教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依据
1.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劳动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特征,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指导。人的全面发展强调的是人在各方面的全面发展,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全面而协调的发展,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全面发展,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全面发展,人格、智力、能力、体力和创造力的全面发展。
2.新时代劳动教育的三重逻辑
(1)理论逻辑。劳动教育是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重要内容。劳动不仅发展着世界,还创造了人类,促进人的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中国共产党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就中国梦、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劳动教育等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开辟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劳动教育思想新境界。
(2)历史逻辑。劳动教育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教育制度。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教育服务功能也发生了新变化,赋予劳动教育新的使命和内涵。
(3)实践逻辑。劳动教育是培育时代新人的必要途径。培育时代新人必须把劳动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建立完善体现时代特征的劳动教育体系,以劳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协同育人,这既是对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也是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坚持和完善。
3.劳动教育的有效学习方式—项目式学习项目式学习以理论知识和生活原理为中心,通过具体项目,学生能够主动发现问题,探究解决问题,在学习过程中领会到更深刻的知识和技能。借助多种学科资源开展项目式劳动教育,能有效调动各学科已有知识经验,并能将理论和实际生活相联系,在劳动中体验创造的价值,在劳动中实现自己对生活的认知、感悟和创意,将热爱生活的意识转化为真正的劳动作品。
项目式学习的操作程序分为选定项目、制订计划、活动探究、作品制作、成果交流和活动评价六个步骤。学生根据已有学科知识经验和生活感悟,选定自己喜爱或者有探究价值的项目;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制订劳动计划,体现合作与交流;在劳动过程中不断完善计划,实践制作过程,并制作出产品或研究报告;将自己制作出的产品或研究报告以多种形式开展成果交流活动;在自评、互评、专家评价等活动中提升劳动教育的品质。
劳动教育的学习形式包括创意、形成设计想法、设计、试验、制作产品、存档与评价,这与项目式学习的学习程序是一致的。实施以“项目式学习”为主的劳动教育课程,不仅能够培育学生的劳动品质、锻炼劳动技能,还能够将劳动教育与学科学习相互联系起来,培养学生创造力,实现五育融合。
4.劳动教育课程系统化建设思路
劳动教育课程的系统化建设包括课程内容、课程方式、课程资源等多方面要素的体系化整合。首先,确定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的价值原点,包括三个层面:生活价值、生命价值和社会价值。其次,确定基于价值实现的劳动教育课程目标,把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劳动者作为课程重要目标,可以结合学校文化和育人理念,细化劳动教育课程目标。再次,根据目标内涵整合劳动教育课程内容,包括劳动意识的培育、劳动技能的锻炼、劳动创造能力的培养等。最后,建立基于价值生成的课程评价体系。
二、五育融合背景下的劳动教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价值
在五育融合背景下,把劳动教育纳入到课程体系中,开发更加丰富的劳动教育课程资源,融合智育固本、德育铸魂、体育健体、美育浸润和劳动淬炼,实现学校劳动教育资源的深度开发和劳动教育课程的整体构建,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1.有助于深化师生对劳动教育的理解
劳动教育是以促进学生形成劳动价值观和养成劳动素养为目的的一切教育活动,有助于深化师生对劳动教育的理解,改变劳动教育就是“学工”“学农”的单一认知,促进劳动教育资源与学科教学的整合。
2.有助于建立学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本课题研究在实践的基础上,建立较完善的体现新时代特征的学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有助于改善学校课程建设实践中的“四大缺失”问题,有助于推动学校教育质量提升,并且产生一定的辐射影响。
3.有助于整合劳动教育资源,实现五育融合
通过课题研究,凝聚师资力量,整合主题式劳动教育、学科课程、社会文化等多层次的劳动教育资源,焕发劳动教育的人本价值。通过开设一系列的劳动教育活动,引导学生砥砺奋斗、吃苦耐劳,在劳动中创造价值,通过创造性实践活动及其成果感受劳动乐趣。
三、五育融合背景下的劳动教育课程资源的整体构建
根据教育部印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及《指导纲要》,劳动教育是在日常生活劳动教育方面,立足个人生活事务处理,注重生活能力和良好卫生习惯培养,树立自立自强意识;在生产劳动教育方面,要让学生体验从简单劳动、原始劳动向复杂劳动、创造性劳动的发展过程,学会使用工具,掌握相关技术;在服务性劳动教育方面,让学生利用知识、技能等为他人和社会提供服务,在服务性岗位上见习实习,在公益活动中强化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教育,让学生增强职业荣誉感,感受和体会平凡劳动中的伟大。加强劳动教育,需要强化实践体验,让学生亲历劳动过程,提升育人实效性。自2018年以来,劳动教育再次成为教育热点,大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的一体化建设思考与实践研究相继开展。伴随着劳动教育的推进,关于五育融合、劳动教育的内涵、问题反思、校本实践等研究逐步增多。通过中国知网以及北京师范大学数字图书馆,以篇名“五育融合”和“劳动教育”进行文献搜索,对87篇文献资料进行初步归纳整理。通过梳理已有研究成果,理论结合实际,整体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1.明确五育融合背景下的劳动教育目标
加强研究团队的理论学习能力和理论研究水平,对“五育融合”和“劳动教育”相关理论进行较为系统梳理,并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宣讲传播,深化当前师生对劳动教育的认知。在文献研究基础上,明确劳动教育的目标定位,结合学校文化与教育理念,提出符合学校实际情况的劳动教育目标。
2.开发五育融合背景下的劳动教育资源
五育融合背景下,劳动教育课程的重新整合包括以下内容:一是主题式的劳动教育课程,通过校园节日如劳动服务节、公益劳动节、劳动研学节、文创产品节、创意美食节等活动,开发校内外劳动教育资源;二是与学科整合的劳动教育资源,挖掘各学科国家课程中的劳动教育内涵,将国家课程校本化表达,并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如在化学课程中融入创意生活劳动教育,在数学、物理等学科中开发科技创新等创造性劳动教育资源,在人文学科中开发劳动价值观的教育资源,在信息技术学科中结合智能机器人设计制作与传统劳动项目的融合等;三是与社会文化整合的劳动教育资源,结合“工匠精神”“艰苦奋斗精神”“劳动服务精神”“创造精神”等中国精神,开发一系列以培育新时代奋斗者为目标的劳动教育资源;四是与人交互的劳动教育资源,建立社区、家长、社会各界、教师、学生等共同参与的劳动教育资源,通过劳动教育关爱、呵护学生的健康成长。
3.构建五育融合背景下中学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凝聚劳动教育师资力量,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开发劳动教育资源,以课堂教学、校本课程、项目式微课程、校园节日、融合中国精神的主题班会课、社团活动、研学课程等形式,开展行动研究,完成国家课程的校本化表达,编印劳动教育校本教材,建立较完善的体现新时代特征的学校劳动教育体系。
4.探索五育融合背景下中学劳动教育评价机制
以动态的档案袋评价为主,建立以学生劳动表现为核心的个性化档案袋。结合自评、同伴互评、教师评价、家长评价和专家评价等多元评价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质性和量化相结合,建立以教学相长为核心的劳动教育课程评价体系。以学生的发展、教师的提升、学校的变化为评价指标,收集劳动教育的过程性档案,制定综合性的评价量表,实现师生和学校的全方位发展。
5.拓宽五育融合背景下学校劳动教育成果展示平台
在理论和行动研究的基础上,将学校的劳动教育课程进行实践检验和反思整理,在区域内开展劳动教育成果展示,包括课程体系的推广、区域研讨会、劳动教育案例分享、项目式微课程展示、学生劳动产品及成果展示、劳动教育成长档案袋展示、志愿服务社团展示、校本教材推广、融合新媒体开发“互联网+劳动教育”成果展示等。
四、结语
五育融合背景下,结合学校校园文化,将智育固本、德育铸魂、体育健体、美育浸润和劳动淬炼工程融合,能够有效提升学校育人品质。将初一至高三的劳动教育资源进行有效整合,践行“五育融合”育人模式,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培养引领时代迎接挑战的英才。
参考文献
[1]林克松,熊晴.走向跨界融合:新时代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的价值、认识与实践[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20,19(2):57-63.
[2]杨志平.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转化的问题与改进[J].教学与管理,2021(1):6-8.
[3]陈娟.新时代劳动教育课程的系统化建设[J].教学与管理,2021(3):88-91.
[4]李建华,杨海威,韩董馨.新时代背景下“四园联动”劳动教育课程的探索与实践[J].劳动教育评论,2020(3):130-144.
[5]李政林.“五育融合”视域下劳动教育的过程逻辑与未来路向[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1,41(4):13-17.
[6]孙会平,宁本涛.五育融合视野下劳动教育的中国经验与未来展望[J].教育科学,2020,36(1):29-34.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cipaper.net/jiaoyulunwen/674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