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scipaper.net)
摘要:文章随机抽取 154 名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基于生活道德两难情境,研究了感恩对大学生道德决策的 影响,并提出了相关建议,包括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感恩教育、将感恩教育与专业课程教学相融合、 高校应注重营造良好的感恩教育氛围等。
关键词:道德决策,感恩,生活道德两难情境,大学生
我国 自古就有“投我以桃,报之以李”“知恩图 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等箴言 。 目前,感恩没 有统一 的定义,而是被理解为一种情感、一种态度、一 种道德美德、一种习惯、一种人格特质,或者应对反 应 。感恩的经历和表达是人类社会不可缺少的部分。 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本文将感恩理解为个体对 他人的帮助而产生的一种感激情绪,且随着时间和客 观事件的影响,感激情绪会上升为感恩特质[1]。
在研究感恩的过程中,不同学者对感恩有不同的 理解和诠释并形成了相应的理论 。道德情感理论认 为,感恩具有道德计量功能、道德激发功能及道德强 化功能[2] 。弗雷德里克森(Fredrickson) [3]将积极情绪的 拓宽建构理论引入感恩的研究,认为感恩作为个体积 极情感可以增强个体的认知灵活性、更新个体的认知 地图。该理论还认为感恩能够有效调节个体的负性情 绪,是一种有效抑制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积极情绪[4]。
此外,随着积极心理学思潮的发展,研究者不只 停留在传统心理学研究领域,同时还研究了人类的力 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特征。积极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是普通的个体, 它要求心理学家用一种更加开放的、 欣赏性的眼光去看待人类的潜能、动机和能力等 。在 以往的心理学中,我们所熟悉的词汇是病态、幻觉、焦 虑、狂躁及对死亡的恐惧等,而很少关注健康、勇气、 爱、感恩和幸福等 。传统心理学过度关注个体的问题 所在,事实上人们善良和美好的一面与有问题的一面 都是客观的存在,即优点和长处与缺点和脆弱一样真 实 。积极心理学旨在挖掘个体的积极力量和美德,这 些被推崇的内在特质能使人们生活得更幸福、更有意 义。而感恩被研究者认为是一种积极情绪、人格特质、 道德情感等,这正是积极心理学研究中所推崇的积极
力量 。积极心理学领域认为感恩是一种积极的人格特 质,对人们的生活具有重要影响 。首先,感恩对人类的 健康具有促进作用 。特质感恩、状态感恩的个体能够 注意或识别生活中更多积极的事物,减少压力源对他 们造成的负面影响,从而能够预防精神障碍和心理疾 病的发生[5-6]。有研究对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感恩特质 进行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的测量,结果发现习惯于感 恩的个体体验到较少的抑郁、焦虑情绪,对疾病的恢 复具有较大的信心[7]。其次,感恩与积极情感和主观幸 福感等具有相关关系,感恩可以促使个体更加积极乐 观地评价自己,从而使其具有更高的主观幸福感 。埃 姆蒙沙(Emmons) 、麦卡洛 (Mccullough) [8] 将被试随机 分配到日常琐事、感恩清单和中性日常生活事件三种 条件下进行数周的干预, 并在此期间对被试的情绪、 应对方式、健康行为、身体状况及整体生活进行评估, 结果发现感恩展望组被试具有较高的幸福感 。另外, 感恩与亲社会行为具有正相关关系 。例如,麦卡洛认 为感恩是一种可以激发和强化个体亲社会行为,并阻 止破坏人际关系的举动 。在一项研究中,研究者对被 试的感恩状态进行控制,发现感恩状态下的个体具有 更多的亲社会行为[9] 。一项感恩与亲社会行为关系的 元分析研究发现,无论是特质感恩还是状态感恩都会 对亲社会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10]。
以往研究发现,道德水平对亲社会行为具有正向 预测作用[11] 。同时,研究发现,感恩水平高的个体更容 易激发正性情绪,且处于正性情绪状态下的个体更倾 向于做出更加宽容的道德判断或行为,而这种影响是 通过积极情绪作用的[12] 。那么感恩作为一种积极情绪 是否也会影响个体的道德判断? 基于此,本研究欲直 接研究感恩对道德决策的影响 。在道德决策研究领域,很多学者采用了经典电车道德两难困境[13- 14]。电车 道德两难困境描述的是一辆电车即将驶来,前方铁路 有 5 个人, 主人公可以改变电车行驶路径的过程,通 过一个开关将电车转向另一条轨道上, 此轨道上有 1 个人,这样会牺牲一个铁路工人而非 5 个人,询问道 德实施者是否愿意选择这种行为。鲍曼(Bauman) 等[15] 认为最初的电车困境是由哲学家构想出来的,并指出 由于人们认为电车问题是幽默的而不是严肃的,是远 离人们现实生活且具有较低心理现实主义的, 因而电 车困境具有较低的外部效度 。近年来,研究者将日常 生活中的道德情境运用于道德决策的研究[16 - 17] 。综上 所述,本研究欲基于生活道德两难情境研究感恩对道 德决策的影响。
一、研究方法
(一)被试
随机抽取 154 名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平均年龄 为 19.44 岁 (SD=0.94),其中女生有 75 人,男生有 79 人 。将这些被试随机分为两组:感恩状态情绪启动组 (以下简称“启动组”)和控制组,然后让所有被试对生 活道德两难情境进行决策。
(二)实验材料
1.感恩情境启动材料 。根据一些具有奉献精神的 人物事迹改编而成。
2. 生活道德两难困境 。采用生活道德两难困境材 料。每个生活道德两难困境材料由生活道德两难情境 和相应的两个行为选择结果组成。生活道德两难情境 指一个求助者急需你的帮助,但是同时你有一件重要 的事情要做,你现在必须决定是否要放弃自己重要的 事情来答应求助者的请求。生活道德两难困境材料中 的两个行为选择包括:放弃自己重要的事情而帮助求 助者的利他行为的描述;继续做自己重要的事情而忽 视求助者请求的利己主义描述。被试的任务是从两个 行为选项中做出选择。本实验问卷包含 6 组生活道德 两难困境 。 困境样题:“某人家中液化气爆炸,身受重 伤,你是出租车司机,他家人带他坐上你的车赶去医 院,为争取抢救时间,请求你闯红灯 。如果你不闯红 灯,因为没有争取抢救时间可能会耽误病情;如果你 闯红灯,你就会因违反交通规则而扣分并罚款。那么, 你会闯红灯吗? ”
3.感恩形容词评定量表(GAC) 。有学者指出感恩 形容词评定量表是测量状态感恩的一种研究工具。它 由感谢、感激、欣赏三个形容词构成,研究中要求被试根据自己当前的主观体验进行分级评分,评分等级越 高代表被试感恩情绪越高。本研究采用感激形容词对 状态性感恩进行 7 级评定,1 代表一点也没有,7 代表 非常强烈。
(三)实验程序
启动组被试先阅读感恩情境启动材料(控制组被 试不阅读此材料),然后两组被试填写感恩形容词评 定量表,最后填写生活道德两难困境问卷。
(四)数据分析
采用 SPSS Statistics 22.0 统计工具对被试的感激 分数及被试做出助人决策比率进行独立样本 t 检验分 析 。其中,被试的助人决策比率为被试做出助人行为 选择的次数除以被试做出选择反应的总次数。
二、研究结果
对被试的感激分数进行独立样本 t 检验分析, 结 果 显 示,启动组与控制组的感激分数差异显著 [M 启动组=6.77(SD=0.65),M 控制组=4.90(SD=1.7);t(152) =9.03(对于独立样本 t 检验,自由度为 152),P<0.001], 这说明启动组被试的感激分数显著高于对照组被试 的感激分数,具体如图 1 所示,说明感恩情境启动材 料能激发个体的感恩情绪。对被试的助人决策比率进行独立样 本 t 检验 分析,结果显示,启动组与控制组的概率差异显著 [ M 启 动 组=0.89(SD=0. 12),M 控 制 组=0.79 (SD=0. 16);t (152) =4.27(对于独立样本 t 检验,自 由度为 152),P< 0.001],说明与控制组相比,启动组被试在生活道德两 难情境中会做出更多的助人决策,即感恩状态下的个 体更容易做出更加积极的道德决策,如图 2 所示 。无 论是启动组还是控制组被试,做出的助人道德决策比 率都显著高于随机概率[t(153) =28.35(对于单样本 t 检验,自由度为 153),P<0.001],这说明被试具有利他 主义倾向。
三、讨论
本研究基于生活道德两难情境探究感恩对学生 道德决策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启动组被试倾向于 做出更多帮助行为决策,即感恩情绪能够促进个体做 出更加积极的道德决策。
以往关于道德决策的研究,大多数采用了经典的 电车道德两难困境及人行桥困境 。有研究发现,被试 在假想的道德场景中的道德行为与个体真实的道德行 为存在差异,而且增加被试对道德场景信息的可得性 能够使被试的道德反应与真实情况下的反应一致[18]。 本研究采用的生活道德两难情境更接近于人们的现 实生活,具有较高的生态效度。关于道德判断的“双加 工”理论认为道德判断是情绪和认知相互竞争的结 果,做出功利性结果的道德判断依赖于受控的认知加 工过程,而做出义务论的道德判断则依赖于自觉性的 情绪反应。本研究结果证明了道德决策会受到感恩情 绪的影响,符合道德决策的“双加工”理论模型 。同时, 研究采用生活道德两难情境探究感恩对道德决策的 影响,为以后研究者采用生活道德两难情境探究道德 决策的影响因素等提供了理论依据 。同时研究结果显 示,无论是启动组还是控制组被试,做出的助人道德 决策都显著高于随机概率,这说明个体具有利他主义 倾向,这与前人的研究结果一致。
近年来,在积极心理学思潮的影响下,越来越多 的学者对感恩这一主题进行了研究 。研究发现,感恩 是一种积极的人格特质,对个体的亲社会行为、积极 情绪体验和主观幸福感具有积极影响 。 已有研究表 明,道德决策会受到情绪因素的影响 。如瓦尔德索洛 安(Valdesolo) 、德塞诺(Desteno) [19]通过将被试分为两 组,一组被试观看喜剧,另一组被试观看中性短片,然 后分别让两组被试进行人行桥和电车道德两难困境 的道德决策,结果发现观看喜剧的被试做出了更多的 功利性决策。另外,有研究认为,当个体在厌恶情绪状态下,会对生活道德两难事件做出更加苛刻的决策[20]。 本研究揭示了在感恩这一积极情绪状态下,个体倾向 于做出更加积极的决策,这一结果与前人认为的积极 情绪影响道德决策的结果一致[21]。
本研究结果说明感恩作为一种情绪状态能通过 文字材料启动,使感恩情绪状态下的个体做出更加积 极的道德决策 。有学者认为,随着时间和客观事件的 影响,感激情绪会上升为感恩特质 。因而,通过学习积 极的文字材料,如英雄人物事迹,能够激发个体的感 恩情绪,并最终促进个体感恩特质的提升 。本研究结 果也揭示了高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英雄人物 事迹宣传及建党百年精神教育等都利于学生感恩特 质的提升。
四、建议
当前,强调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而感恩是个体健 全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其进行干预与提升具有重 要的实践价值。同时,道德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 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道德行为进行研究及提升学生的 道德修养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结果揭示了感恩情绪 状态能促使个体做出更多的积极道德决策行为。因而, 高校对学生感恩这一特质进行干预提升,有助于个体 道德修养水平的提升。同时,积极心理学认为感恩作为 个体的 24 项优势品质之一,对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的 发展及健全人格的塑造同样具有积极作用。
在感恩研究的进程中,研究者对感恩的干预策略 进行了研究 。如埃姆蒙沙 、麦卡洛对大学生以每周 记录感恩事件进行了为期十周的干预, 以每周记录 有影响的事件作为控制组,结果发现感恩记录者的感 恩水平、生活满意度和积极情感等都高于控制组 。李 智勇[22]采用了团体辅导与列举感恩事件相结合的团体 干预方式,结果显示,该干预方式有助于个体提高感 恩水平。本研究结果揭示了感恩情绪是可以通过学习 英雄事迹来激发,而感恩情绪在一定的条件下能够形 成感恩特质。
在高校感恩教育过程中,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对学 生的感恩特质进行培养 。第一,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中融入感恩教育,即在课程中融入一些经典的英雄人 物感动事迹 、革命战士获得成功的艰辛与付出的材 料,形成感恩教育的课程体系,促使学生意识到自身 应树立感恩理念,进而促使学生将感恩理念贯彻到日 常生活中。第二,将感恩教育与专业课程教学相融合。 教师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并通过观察日常生活,以巧 妙的方式将感恩事例有机地融入课程教学,激发学生的感恩特质 。第三,高校应注重营造良好的感恩教育 氛围。具体而言,高校应定期多次开展感恩记录 21 天 打卡活动,在活动中引导学生记录日常生活中令自己 感恩的事件,并对能够坚持完成记录的学生给予奖 励,该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记录感恩事件的良好习 惯、激发学生的感恩情绪,进而有利于学生感恩特质 的培养;高校应鼓励学生自发组织感恩特质提升社团 或小组,社团成员或小组可在校园生活中有意识地为 他人提供帮助,激发他人的感恩情绪,同时被帮助个 体的感谢也会进一步激发助人者的利他行为和感激 情绪,使助人者和求助者都能激发自身的感激之情, 并将利他行为和感恩情绪扩展到校园及社会他人;学 校应每周进行红色影片展播,以激发学生的感恩情 绪,从而使其形成感恩特质。第四,高校应与家长做好 沟通工作,保证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方向的一致性, 并为家长推送英雄人物、奉献者的事迹材料,促使家 长为学生感恩特质的培养做好榜样示范 。概言之,本 研究对学生感恩特质的培养及道德教育具有一定的 指导意义。
五、结语
本研究通过生活道德两难情境证明了感恩在道 德决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道德决策中,感恩状态 下个体倾向于做出更多助人行为决策,说明进行道德 决策时会受到感恩情绪的影响 。 同时,本研究也证明 了个体具有利他主义倾向 。另外,本研究还揭示了感 恩情绪是可以通过学习英雄事迹来激发与干预的,从 而为以后研究感恩干预策略提供了理论依据。
本研究以大学生群体为研究对象,故研究结果的 适用性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对此,在以后的研究中,可 进一步扩展被试的群体范围,将中学生、小学生纳入 研究范围,以完善本研究结果的普适性 。同时,本研究 结果说明了感恩情境启动材料能够启动个体的感恩 情绪, 且研究者也提出随着时间和客观事件的影响, 感激情绪会上升为感恩特质。为进一步提升该研究的 生态效度,完善感恩这一积极人格特质的培养,今后 的研究者可利用感恩情境启动材料对个体进行追踪 干预研究,并对干预个体前后的感恩特质进行前后测 量,从而进一步说明感恩干预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张萍 .感恩情感的形成机制及其干预[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 2012.
[2] MCCULLOUGH M E,KILPATRICK S D,EMMONS R A,et al.Is gratitude a moral affect[J].Psychological Bulletin,2001.127(2):249-266. [3] FREDRICKSON B L.Gratitude,Like Other Positive Emotions,
Broadens and Builds[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2.
[4] KASHDAN T B,USWATTE G,JULIAN T.Gratitude and hedonic and eudaimonic well-being in Vietnam war veterans[J].Behaviour Re- search and Therapy,2006.44(2):177-199.
[5] EMMONS R A,KNEEZEL T T.Giving thanks:spiritual and religious correlates of gratitude[J].Journal of Psychology & Christianity,2005.24 (2):140-148.
[6] KLEIMAN E M,ADAMS L M,KASHDAN T B,et al.Gratitude and grit indirectly reduce risk of suicidal ideations by enhancing meaning in life:evidence for a mediated moderation model[J].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2013.47(5):539-546.
[7] LAIRD S P,SNYDER C R,RAPOFF M A,et al.Research:“measur- ing private prayer:development,validation,and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the multidimensional prayer inventory”[J].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the Psychology of Religion,2004.14(4):251-272.
[8] EMMONS R A,MCCULLOUGH M E.Counting blessings versus burdens:an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f gratitude and subjective well- being in daily life[J].Journal of 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2003.84 (2):377-89.
[9] BARTLETT M Y,DESTENO D.Gratitude and prosocial behavior: helping when it costs you[J].Psychological Science,2006.17(4):319. [10] 何慧,王影,李伟强,等.感恩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来自元分析的 证据[J].心理技术与应用,2018.6(7):385-405.
[11] 马晓辉,雷雳.青少年网络道德与其网络亲社会行为的关系[J]. 心理科学,2011.34(2):423-428.
[12] 王堃,王悦.感恩特质和正性情绪对大学生道德判断的影响[J]. 大理大学学报,2020.5(1):93-98.
[13] SIMON M N,YASMINA O,CONSTANTINOS H,et al.Age differ- ences in moral judgment:older adults are more deontological than younger adults[J] .Journal of Behavioral Decision Making,2018.32(1): 47-60.
[14] MINA C,FARNSWORTH R A,HARRIS L T,et al.On the wrong side of the trolley track:neural correlates of relative social valuation[J]. Social Cognitive & Affective,2010.5(4):404-413.
[15] BAUMAN C W,MCGRA A P,BARTELS D M,et al.Revisiting ex- ternal validity:concerns about trolley problems and other sacrificial dilemmas in moral psychology[J].Social & Personality Psychology Com- pass,2014.8(9):536-554.
[16] ZHAN Y,XIAO X,LI J,et al.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modulates the behavioral and neural responses during moral decision-making[J]. Neuroscience Letters,2018(13):15-21.
[17] 王月华.面孔吸引力影响道德决策的认知神经机制研究[D].长 沙:湖南师范大学,2020.
[18] FELDMANHALL O,MOBBS D,EVANS D,et al.What we say and what we do: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al and hypothetical moral choic- es[J].Cognition,2012.123(3):421-426.
[19] VALDESOLO P,DESTENO D.Manipulations of emotional context shape moral judgment[J].Psychological Science,2006.17(6):476-477. [20] WHEATLEY T,HAIDT J.Hypnotic disgust makes moral judg- ments more severe[J].Psychol,2010.16(10):780-784.
[21] STROHMINGER N,LEWIS R L,MEYER D E.Divergent effects of different positive emotions on moral judgment[J].Cognition,2011.119(2): 295-300.
[22] 李智勇.高中生感恩现状及团体心理辅导研究[D].长沙:湖南师 范大学,2016.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cipaper.net/jiaoyulunwen/566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