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高职院校实践育人过程中第二课堂制度建设论文

发布时间:2022-12-26 15:58:32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scipaper.net):
 
  摘要:文章首先阐述了’00后高职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然后提出了高职院校实践育人过程中第二课堂制度建设思路,最后论述了高职院校实践育人过程中第二课堂制度建设路径。

  关键词:第二课堂制度;实践育人;高职院校

  第二课堂作为传统课程的延伸补充,是拓展课外学术活动,加强思想政治实践教育,完善高校育人途径的重要平台,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和共青团中央、教育部联合发布的《高校共青团改革实施方案》均对第二课堂的重要性及高校实施第二课堂制度的必要性进行了明确[1]。高职院校是培养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职业人才的重要基地,以培育德才兼备的创新型技术人才为目标,重点突出对学生创新思维、实践探索能力、职业素养、工匠精神的培养。新的时代,面对社会环境、生活方式、工作需求的不断变化,高职院校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已无法满足’00后大学生多元化的成长需求和社会发展要求。如何根据高职学生的所需、所爱、所求,创新教学方式,优化第二课堂运行机制,以制度为支撑,构建合适的人才培养体系,切实提升育人实效,是当前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者亟待思考的问题。

  一、’00后高职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

  ’00后大学生正处于认识发展的关键期,遵循其思想行为特点,明晰思政教育工作重点,满足其个性化发展需求是高职院校制定第二课堂制度,加强日常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基础。相较于’90后、’95后,’00后大学生独特的思想观念、行为倾向和多元诉求,对当前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和思想引领工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更好地构建第二课堂运行机制,创新培育模式,发展学生个性,调动其参与积极性,深入了解当前’00后高职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是前提。本项目采用定量研究的方法,使用分层随机抽样,随机选取浙江省10所高职院校中2000年以后出生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调查形式以发放问卷星电子问卷为主,共发放问卷2 500份,回收有效问卷2 455份,有效回收率为98.2%。其中,男生受访者占45.1%,女生受访者占54.9%。最终提取问卷信息,分析总结得出’00后高职学生的思想行为主要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
 

  (一)思想认识网络化

  在思想认识上,’00后大学生与多数’90后、’95后大学生一样,整体呈现出积极向上、乐观开朗、富有见解的特点。他们热爱党、热爱国家、热爱学校,有理想、有抱负、有主见,渴望通过亲身参与社会活动,加强思想认知,实现自身价值。’00后大学生生活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家庭物质财富相较于其他年龄层更加富足。伴随着互联网成长的他们眼界开放,认知全面,注重网络平台的自主性,追求个人精神层面上的个性释放。调查显示,新媒体平台是’00后大学生获取社会时事资讯、表达个人观点、宣泄情绪情感、追求自由个性的主渠道,占比达到98.5%,只有1.5%的受调查者通过教师传授知识、同伴分享获取各类信息。面对网络文化的多样性、复杂性,为了帮助大学生克服因自身生活阅历不深、独立思考能力不足和缺乏实践锻炼造成的认知片面的问题,高职院校应以开设第二课堂为契机,组织开展创新型的网络思政教育和线上课程活动,抢抓网络传播媒介阵地,在保证学生学习体验感的同时,发挥课程思想引领功能,宣传正能量,提升大学生对复杂社会问题的分析能力。

  (二)行为表达积极化

  作为成长在互联网飞速发展时代的一代,网络极大地改变了’00后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影响着其行为表达方式。调查显示,有68.5%的受访者在学习上主体意识强,自主学习意愿浓厚,学习方式多元化,网络依赖性高,学习过程呈现网络化、碎片化的特点。同时,其敢于采用正当方式正面向同学、教师、学校领导讲述自己的学习状态、生活情况和求学诉求。有88.5%的’00后大学生兴趣广泛,个性开朗,积极向上,具有较强的网络社交能力,朋辈关系亲密,参与社会治理意愿强烈。其喜欢通过网络平台表达个人的情感体验,分享自己参与校园活动、社会实践、个人生活的画面,释放青春活力、贴近社会基层、展现个性才能。但受年龄、社会阅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情绪化、片面化、偏激化等行为特点容易使大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及“颓废”“消极”“佛系”“躺平”等不合理的情绪[2],且只能通过自我安慰、自我解嘲、降低需求等方式缓解自身的不适。网络平台快速传播信息内容的特点也将进一步扩大这种消极行为在同龄人层面的传播速度和影响力。根据当代大学生行为表达积极化的特点,高校需要加强积极的正向理论与实践教育,面向社会,结合实际,拓宽育人渠道,提高学生个人品质,引导学生用正确合理的行为方式表达个人情绪情感,展现朝气蓬勃的良好形象。

  (三)健康教育常态化

  面对时代发展和多元文化的冲击,不同的生活方式使得’00后大学生的成长环境和个人追求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相较于其他时期的学生,’00后大学生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和时代特征。他们自信且富有激情,开放且追求自由,在物质生活需求满足后,对高品质的精神层面,特别是健康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大学时期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关键期,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帮助其缓解学习压力,避免焦虑感,扩大生活交际圈,让生活更具计划性和规律性。高职院校要重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常态化地推广健康生活理念,开设相应的健康教育课程,内容可以包含公共卫生安全、健康生活方式、应激心理疏导、心理咨询等模块。健康意识的形成有助于大学生关注个人身心和谐发展,养成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塑造健康人格,树立积极向上、自立自强的理想信念,提升个人健康素养,从而坦然面对遇到的各种压力和挑战。

  二、高职院校实践育人过程中第二课堂制度建设思路

  自2016年高校共青团开始探索第二课堂工作以来,第二课堂已成为高校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评价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标准之一,也是用人单位选拔人才、学生就业展示自身优势的重要依据。虽然第二课堂在实践教学环节取得了显著效果,但总体实施过程仍处于起步阶段,在制度上还不成熟,开展成效也未达到预期效果。学生、教师、高校三方对第二课堂的开设存在认识不足、实践目标不清、保障机制不全等问题,导致第二课堂制度在操作层面普遍存在内涵空洞、领域边缘、运行孤立、培养单一的困境[3]。基于此,了解制约高职院校第二课堂实践育人成效的因素,在修改完善制度的过程中,将“立德”与“树人”两大任务紧密结合,对进一步优化第二课堂建设路径,强化素质教育,促进学生成长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一)学生

  调研显示,高职学生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对第二课堂制度普遍存在认识不清、实践目标模糊、学习态度不端正等问题,缺乏主动参与第二课堂活动的积极性,进而影响了制度的贯彻落实。第二课堂的实施是高职院校推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提升学生专业水平的重要载体,能集中体现出学生的业务水平、创造能力、实践创新等多方面素养。面对高职学生多元多向的发展诉求,教师和学校必须重视第二课堂的发展方向,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学习自主性。高职院校要通过大数据对学生参与活动的数量和偏好进行分析评估,在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基础上,挖掘其内在学习潜能和兴趣特长,创造性地开设内容广泛、形式灵活多样的课程,以便学生自主选择,积极主动地参与第二课堂活动[4]。大学生通过对第一课堂以外知识点的认知学习,不仅可以用发散型思维进一步解决书本上的问题,还有利于发展个人特长,增长学识,陶冶情操,实现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的深度融合,最终达到提升个人综合能力,开阔眼界,实现个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充实社会体验的目的。

  (二)教师

  高职院校教师数量相较于本科院校相对短缺,在第二课堂建设中,由于人员配备不足,往往依靠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青年教师完成项目设定和教学任务,其他任课教师较少参与,未能充分发挥校内外师资队伍和教育教学资源优势。面对学生日益增长的求知需求和国家对于第二课堂制度的高标准严要求,抢抓师资质量是关键。首先,要改变一些教师在思想上不重视的问题。即形成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同等重要的共识,改变认知偏差,强调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之间的关联性,配齐配足师资力量,鼓励专业教师主动参与,发挥党员教师示范引领作用,结合学生特点,提供更专业、更前沿、更符合学生成长的指导意见。同时,通过规范制定教学大纲、设置教学过程、拓展教学内容,改变当前课程教授过分依赖经验,缺乏实地调研,内容设置空洞、活动组织不精、上课形式随意、课程运行孤立、人才培养单一等问题,共促两个课堂的深度融合和协同发展[5]。其次,要努力解决部分教师能力不足的问题。当前,大部分教师只对本专业知识点较为了解,未能充分理解第二课堂实践教学中需要掌握的知识与技能。对此,教师在第二课堂实践教学过程中应积极参加岗前培训、技能训练,并主动承担引导者的角色,发挥自身的影响力,注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围绕学生因材施教,大力开发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实践全面的课程形式,从而实现课内课外高效协同,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互促进提升,让学生通过第二课堂学习,真正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共同构筑完整的育人体系。

  (三)学校

  当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对第二课堂在实践育人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尚不明晰,重视程度不足,制度的研究、制定和操作也仅仅局限于个别学生管理部门,缺少资金支持、硬件保障,且缺乏学校层面对第二课堂制度的调查研究和顶层设计,部门与部门之间尚未形成推动第二课堂育人工作开展的共识与合力[6]。面对当前制度运行中存在的内部建设体系不合理、形式化现象严重、课程内容同质化、保障机制不健全、评价体系缺失等问题,高职院校必须高度重视,通过学习相关文件,了解第二课堂的重要性,进而统筹协作,完善激励机制,规范制度化建设,这可以有效保障第二课堂科学、有序、健康地开展。在具体实践中,高职院校应该贯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的职业教育方针,以学生发展为本,做好第二课堂制度建设。首先,建设第二课堂学分制度,为组织科学化的第二课堂活动内容提供导向;其次,建设第二课堂活动管理制度,包括设置组织形式、活动流程等,使第二课堂规范化;再次,完善第二课堂保障体系建设,即对组织机构、经费和场地来源、师资等做出明确的要求,并设置相应的奖惩办法;最后,建设第二课堂评价机制,即以“质量”为中心,明确教师、学生两方在第二课堂评价中的评价指标和评价依据。概言之,只有在优化第二课堂制度建设的基础上,才能将第二课堂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抓手,实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功能互补,促进学校人才培育工作提质增效。

\
 

  三、高职院校实践育人过程中第二课堂制度建设路径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环境因素、育人重点及培育路径都发生了变化。高职院校应积极贯彻实施第二课堂制度,以人才培养方案为指导,创新育人理念,深度融入职教改革要求,以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根据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精心设计满足学生成长成才的第二课堂项目内容,有针对性地开展各项活动,提高项目运转效率,进而提升育人成效。

  高职院校第二课堂“4+1”建设路径是对现有第二课堂制度的优化升级和实践探索,具体由4个育人体系和1个实践平台组成。4个育人体系由项目体系、制度体系、管理体系和考核评价体系组成。由于第二课堂教学主体多元化,故相关教育工作者应以学生合理化需求为中心,以服务学生成长为目的,通过转变教育角色场景,重构教学互动模式,灵活运用教学方式,发挥思想引领功能,进而提升高职院校育人成效。其中,项目体系中的教育教学内容相对复杂,可以分为思想引领、文化育人、技能教育、菁英成长等模块。以第二课堂调研反馈信息为基础,结合专业特色,通过专家对不同类型项目的顶层设计,可使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深度融合、相互辅助,同时使学习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并满足岗位就业需求。同时,高职院校需建立与项目相对应的培养方式,并创设具体内容,以便学生可以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发展方向自主选择,使信息传输方式由简单覆盖转为知识内容生产,从而提升育人质量[7]。另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实践模式将学校教育资源有效合理地重组合并,能更好地培育出信念坚定、理想远大、业务突出、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制度体系建设方面,高职院校在进行顶层设计的基础上,首先,要将第二课堂建设发展融入学校中心工作,明确各部门间的责任分配,成立以学校主要领导担任负责人,相关部门管理者为成员的高校第二课堂教育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筹规划、协调分工、审核内容和方案调整等工作。其次,通过完善日常第二课堂运行管理制度,初步形成“校—院—班”三级联动的全方位管理建设模式。具体而言,班级层面,要发挥基层团组织在第二课堂活动中的组织动员作用,倾听学生需求,创新育人模式,并注重发挥项目活动的思想引领功能,从而扩大受众群体,尽力做到全员覆盖;院级层面,以校级实施第二课堂制度为出发点,促使师生达成第二课堂教育教学的共识,同时以专业为载体,形成学生积极参与、教师共同打造的精品课程;校级层面,要探索出一条适合本校实际操作,能促使学生开阔视野、学习新知、提升能力、锻炼品格的第二课堂升级版制度,从而为高校强化内涵建设,提升育人水平提供有力支撑[8]。

  管理体系中,高校要借助PU口袋校园平台,为师生搭建多元、科学、高效的第二课堂网络操作管理系统。结合学校第二课堂制度的建设要求与愿景,具体项目执行部门要将平台设计及操作需求告知PU公司,个性化定制项目内容和管理模式,实现课程内容、信息发布、教学过程记录和效果评价的有效监管。基于此,教师、学校、学生三方可通过平台对第二课堂项目进行实时操作和数据查阅。其中,教师通过操作平台对个人教学过程可实现“可参与、可测量、可反馈”,学校管理部门通过后台数据对教育教学质量可实现“可规范、可监控、可提升”,学生通过平台对参与第二课堂活动可实现“可参与、可记录、可评价”[9]。APP软件操作便捷且快速,能够帮助学校真实客观地记录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活动的经历与成果,从而清晰反映学生在校期间的成长发展过程。最后通过数据分析,可实现各个环节的精准分析,并以此优化第二课堂制度,达到第二课堂教育教学的科学化和规范化。

  考核评价体系的建立有助于规范第二课堂制度的评价方法,优化内部治理,避免因教学计划的灵活多变、教学场所的复杂多样、评价主体的主观思维出现课堂效果评价片面化。以学生参与项目的大数据为基础,将学分评价与综合评价相结合,可清晰呈现学生第二课堂的学习情况和个人学习需求。这样,可帮助大学生快速了解个人发展情况,明确自身优势和劣势,自主选择今后在素养技能、实践锻炼、创新创业哪方面进行个性化提升,从而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通过评价体系,能第一时间呈现出教师对自己第二课堂活动的指导情况和学生对其教学的反馈,这有利于教师改进开展环节,提升教学质量。对于高校来说,评价体系的建立实现了对全校学生全方面能力的考查,其可成为学校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改制提升的重要参考指标。此外,第二课堂制度中科学量化的数据也可方便学生在就业择业过程中,为用人单位提供展现个人综合能力水平的评估参考,进而扩大社会认同。

  实践平台指在全校范围内全方位开展高校育人实践工作。在教学过程中融入社会资源,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可以整合学校、企业、政府三方的教育优势,着力打造深入融合、密切配合的校政企实践模式,扩大学生参与面和知识接收量。另一方面,高校可以依托校外实践基地,搭建集“教育、教学、实践、实训”四大功能于一体的第二课堂劳动实践体系,推动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的有效对接。通过开展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等活动,可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实践感悟,弘扬工匠精神,增加社会经验,树立文化自信,培养敢为人先的科学精神和勇于创新的进取意识,提升实践水平和就业能力。

  构建高职院校第二课堂“4+1”建设路径,是实现学生、学校、社会三方互赢的有效模式。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增加,舞台拓宽,是高职院校学生服务水平提升、学生服务发展体系完善的重要标志[10]。第二课堂为大学生搭建了一个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交互学习的平台,突破了传统教学的局限性,实现了线上线下课程内容的互补,培养了大学生在校期间的职业素养、思想素质、实践技能、社会服务意识等综合能力。同时,有助于引导学生认识自我,挖掘特长,调动自主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实现个性释放与全面发展的协同提升。新的教育发展模式同样促使学校不断改革创新。高职院校通过优化第二课堂体系,使得学校内部的相关主体部门分工合作,实现了学校理论教学向实践锻炼的有效延伸,增强了第二课堂项目的创新性和灵活性,最终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由此,可形成既满足培养要求又具备特色的第二课堂建设模式,进而推动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对社会而言,通过该路径的实践应用,可为教育主管部门及其他高职院校在优化第二课堂建设路径的过程中,提供参考意见和决策建议,进而促使高职院校第二课堂建设形成良性循环。

  总之,第二课堂具有参与对象的自主性、项目内容的广泛性和实践形式的多样性等特点,已成为新的时期高职院校培养技能型人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支撑。为更好地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和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要求,第二课堂制度建设必须围绕立德树人这一育人中心任务,在引导大学生坚持学业学习为主的同时,认清第二课堂对培育高素质学生的重要作用。概言之,通过对项目内容、制度建设、管理体系、评价机制进行系统设计,不断优化第二课堂学分制、课程化工作理念,促进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深度有效融合,可发挥第二课堂实践育人作用及实现教育教学的科学化、系统化和规范化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曦,何伟.高等教育改革背景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究:以闽江学院“第二课堂”协同育人体系建设为例[J].人民论坛,2022(3):102-103.

  [2]魏晶,贾曦,刘栋.以促进发展为目标的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第二课堂成绩单建设理念与实践[J].中国电化教育,2018(9):132-137.

  [3]张华,李洪波,王海军,等.“新农科”背景下农林高校“第二课堂”人才核心素质能力探究[J].中国农机化学报,2021(10):222-227.

  [4]李娇楠.高校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在实践育人中的运用与启示:以武汉大学为例[J].学校党建与思政教育,2020(12):87-89.

  [5]周国桥.“三全育人”视阈下高校第二课堂育人的创新探索[J].学校党建与思政教育,2020(10):52-54.

  [6]部丽华,王鹏.以“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为依托服务学生发展:以北京科技大学为例[J].科教导刊,2019(32):177-178.

  [7]何朝辉,孙越龙.“三全育人”背景下“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育人路径优化探究:以南华大学X学院为例[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2(11):138-140.

  [8]崔文豪,李恕洲,李洁.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与高校思政课耦合育人研究[J].哈尔滨学院学报,2022(1):116-118.

  [9]吴疆鄂,唐明毅,聂清斌.高校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运行机制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10):91-93.

  [10]徐倩倩.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高校共青团融入人才培养的新体系[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7(2):14-17.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cipaper.net/jiaoyulunwen/48940.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豫ICP备2022008342号-1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