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大数据与提升高校思政课质量(附论文PDF版下载)

发布时间:2018-08-05 10:52:40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scipaper.net):
 
摘    要:
大数据的运用有利于实现思政课教学的精准化、提升思政课的影响力和感染力、探索大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和实践教学创新。运用大数据对学生信息、教师信息、教学内容以及教学反馈进行深度挖掘、分析和判定, 有助于学生成长成才, 构建思政课育人共同体, 真正实现全程育人、全员育人, 提升思政课质量。

关键词:
大数据; 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学质量;

基金: 2015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习近平总书记治疆方略与新疆长治久安研究” (编号15ZDA005) 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 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 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1]新形势下, 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大数据时代给思想政治工作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牢牢把握大数据影响思政课教学的基本维度, 并以此推进思政课的改革创新。

一、运用大数据提升思政课质量的重要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把工作做活, 融合传统优势和信息技术的时代优势, 使思想政治工作更具吸引力。[2]大数据是新媒体新技术的重要体现,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需要主动跟进这一变革力量, 运用大数据促进思政课质量的提升。

(一) 思政课教学精准化需要大数据
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和特点, 挖掘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是教书育人工作的重要内容。我们可以运用大数据技术对不同学生的性格特点、生活习惯、思想结构、身心状况、家庭情况、兴趣爱好等基本信息数据和学习过程数据、日常生活数据、网络使用数据等内容进行有效采集、细分和整理, 形成动态的学生信息数据库并加以深入研究和分析, 更好地了解、把握和预测学生的情感、思想、行为、学习态度和水平, 并有针对性地提供相匹配的个性化帮扶、支持和干预, 以实施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多对多的精准化的管理和教育, 实现个人订制式的教育教学, 使思政课更有实效性。

(二) 提升思政课影响力和感染力需要大数据
思政课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 它承担的使命是帮助大学生深入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 树立正确的三观, 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分析并解决现实问题。运用大数据技术正好可以弥补短板。一是利用各种数据、例证, 丰富和充实教学内容, 拓展课堂教学的体积和容量;二是利用网络教学的在线方式, 突破课堂教学的时空局限;三是利用大数据的便捷性和灵活性, 为青年学生的碎片化学习、泛在式学习、自主学习等自由学习方式提供技术条件保障;四是优化教学内容, 使之立体化、趣味化、多样化, 吸引青年大学生“朋友圈”转发, 使“主旋律”与“好莱坞”“老戏骨”“小鲜肉”都在学生健康成长过程中发挥正能量。

(三) 探索大学生成长成才规律需要大数据
“90后”或“00后”大学生的成长与互联网等新媒体新技术相伴, 他们紧跟大数据时代的发展步伐, 接受各种信息的渠道多元而广泛。随着智能手机的流行, 当前思政课堂上不同程度地存在“低头率”高于“抬头率”的现象。何以出现这种情况, 需要我们运用大数据全面研判。青年学生在使用数据时, 也在创造和分享数据, 这些活动轨迹都被后台大数据所记录, 通过大数据技术运用可视化的“镜像”方式展现每个学生的内心世界和行为曲线。因此, 教师可以发挥大数据的优势, 借助新媒体新技术新手段, 多渠道、多领域、多方式搜集学生信息, 透过数据流分析、描绘学生近期在舆情、情感、学业和心理等方面的变化规律, 实现对他们的准确评估和预测, 从而在态度、情感和价值目标上增强思政课对青年学生的说服力。

(四) 实践教学创新需要大数据
实践教学是思政课“知行合一”教学模式的关键一环。传统数据主要对实践教学的宏观状况进行大致分析, 虽然可以显示整体状况但较笼统, 而大数据技术可显示实践教学微观主体的个性化差异, 帮助教师有针对性地设计实践教学任务和学习方式。大数据时代, 虚拟实践教学将教学领域拓展至虚拟网络空间, 建立了不受时空限制、丰富多样、生动鲜活的实践教学资源数据库, 实现技术层面的数字化建设与精神价值建构的完美结合。

二、运用大数据开展思政课教学的基本维度

数据是基础和核心, 教学过程中蕴含大量有价值的鲜活数据。如何运用数学统计、数据挖掘等技术, 对数据进行深入分析, 从中找到规律、发现问题, 让数据服务于教学, 显得十分有意义。

(一) 对学生的信息进行大数据的搜集和判定
只有全面、真实地采集学生的各种客观数据, 才能对学生的思想、学习等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判定。一是由学生的基本信息构成的静态数据, 如性别、出生年月、户口、生源地、家庭住址、年级、专业、兴趣爱好、个人特长、政治面貌等内容;二是学生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形成和留下的一连串动态数据及轨迹, 如课程出勤和选择、在线学习、互动和反馈、网络社交行为等这些与学生学习密切相关的处于不断变化的海量数据。抓取和分析这些数据, 获取每个学生的价值取向、思维结构、学习能力、接受水平、学业负担、道德行为等若干信息, 有助于教师了解每一个学生发展进步的动态过程, 以对学生进行客观理性的思想把脉、学情分析和学业水平评估。

(二) 对教师的信息进行大数据的搜集和判定
除了对学生进行信息采集, 还要对教师的客观数据进行搜集和判定, 建立大数据视域下教师的专业发展档案, 对教师的学历、学科背景、特长、兴趣等进行建档和总结。具体内容框架可包括两大板块, 即基础信息和成长档案。

基础信息主要记录教师的基本信息、学习和工作经历, 代表教师个人的名片, 包括性别、出生年月、政治面貌、学历背景、毕业院校、个人特长、兴趣爱好、工作经历、专业素质和知识、态度和技能等内容。

成长档案涵盖职业规划、师德素质、教育教学实践、研修情况这四个方面。[3]一是职业规划。对教师能否根据自身特点、量身制订合理科学灵活的职业生涯规划及其执行情况予以记录。二是师德素质, 分为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职业道德主要检测教师的职业操守、学校及上级部门的师德考核结果、教师是否存在违反师德的行为以及所获的各类奖励荣誉等具体指标。人文素养方面主要采集和记录教师的业余爱好、书籍阅读量及类别、社会实践及公益活动参与情况、责任感和担当意识等内容。三是教育教学实践。这是信息化教师专业发展档案中相当关键的一部分, 包括课程开发、任教情况、班团队工作经历、教学时长和质量等内容。四是研修情况, 包括培训课程、校际互动研修、教研活动、课题研究、辐射引领五个检测点。

(三) 对教学内容进行大数据的搜集和判定
基于大数据的技术基础, 对高校思政课的讲授内容进行搜集、分析和判定, 有助于建立教学内容信息数据库。对教学内容建立信息库, 应分层次、分科目、分方式、分地区进行分门别类的整理和汇总。一是分层次。针对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这三个不同层次的思政课教学客体, 应有各自教学内容的区分和整理。二是分科目。针对同一培养层次的思政课, 还要分科目对每门课进行教学内容的数据采集、分析和判定。三是分方式。线上和线下两种不同教学方式传达的内容是不同的, 采集信息时应加以区分。四是分地区。之所以强调分地区进行教学内容的搜集和整理, 是因为不同区域有各自的实际特点和特殊区情, 教学内容也讲求区域的适用性, 其侧重点也应有所不同。

因此, 思政课教学的总目标和纲要确定后, 各地区探索思政课教育教学“本土化”过程中应充分运用大数据, 依据自身独特的区情和历史文化传统, 整合本区域的优势资源进行思政课特色资源库的采集和整理。

\

(四) 对教学反馈进行大数据的搜集和判定
对教学反馈进行大数据的搜集和判定分成两类:一是学生对教学的反馈和评价。反观传统数据时代的学生评教, 不管是采用书面还是网上评教形式, 大都是一次性地集中评教, 虽然保证了评教的大样本性, 但难以形成对教师授课质量的常态化、实时性和动态性监控。大数据时代实施多次评价的全员、全过程评教, 采用网络智能评价系统, 由全体上课学生对授课教师的每一节课都作出实时评价, 授课教师能够不限时间地点登录评教系统查看评教结果, 根据学生的动态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反思教学方法, 有效地发挥学生评教对教学的监测和调控作用。[4]二是教育部思政课教指委委员、学校管理者、校内专家、教务部门、院系部、教师同行等专业人员对思政课教学的反馈。评教一方面可以借助大数据技术对教师本身的态度、能力、情感、体验等指标进行价值评估和数据采集;另一方面, 可以针对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方案与方法等进行数据的动态记录和及时整理, 提升网络教学管理的科学性、增强信息化建设的实效性。

三、运用大数据全面推进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创新举措

大数据时代背景下, 我们要革除传统思政课教学模式的弊端, 运用好大数据“全样本”, 启动全数据和总体样本分析模式, 从不同角度更加细致、准确、全面地把脉思政课教学工作, 真正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改漫灌为滴灌, 实现全程育人、全员育人的目标。

(一) 适应大数据时代要求, 真正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思想政治工作归根到底是做人的工作, 思政课教学理应积极树立并践行生本理念, 将“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引导学生”一以贯之, 把学生作为核心, 凸显“学生在场”, 尊重和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一要通过大数据大力推进师生沟通交流内容的深化拓展, 即从知识的单向传递拓展到知识、情感、价值、态度等多方面的密切交流。师生之间的沟通因微信、QQ、贴吧、论坛等现代快捷的媒介变得更加及时方便, 为师生之间全方位的交流交谈和彼此了解提供了现实可能。学生在校园网络和社交平台等留存的信息记录, 成为教师观察、分析、指导学生的重要窗口。教师通过对这些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和有效分析, 能够在第一时间精准地掌握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思想动向。

二要运用大数据技术提升学生的自我成长、自我学习、自我发展能力。教师要在教学方案设计、知识传授、成绩考核、实践教学等方面, 充分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热情, 通过师生共同参与合作制定课程计划和教学大纲。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知识结构、兴趣爱好和学习偏好, 教师需要利用大数据技术展开详尽的调查, 并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 启发学生以他们喜欢的方式获取知识、以适合自己的方式开展理论和实践学习, 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地理解和领会思政课吸引人的魅力和感召人的温度。

(二) 贯彻因材施教教学法, 改漫灌为滴灌
大数据技术的运用能够采集个性化的数据, 使教师通过分析这些数据把握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 进而针对不同学生实施不同教育方案, 改“大水漫灌”为“精确滴灌”。

一要积极开发以学生自我发展为核心的自适应学习方式和学习成长资源系统。自适应学习方式的最大特点是能够满足学生个性化、针对性、有效性、灵活性、多元化学习的需求, 依据对可视化方式呈现的数据结果的分析开展适宜的干预和指导。大数据技术在教育教学实践方面率先开启了在线环境下高校学生自主学习的新模式, 促使学生运用网络技术自我规划、自我成长、自我发展。分析学生个体的大数据“画像”, 全面开发满足学生学习需求的在线资源, 制定符合学生成长发展规律的学习策略和路径, 有助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升。

二要通过大数据技术对学生进行差异性分析, 创新个性化的教育教学路径。第一, 加大大数据技术与教育教学工作有机融合、深度互通, 搜集各类网络学习、在线测评、教育教学管理评价等重要数据, 开展个性化方案的定制。第二, 对学生群体或特殊个体进行以问题为导向的分析, 针对不同问题和倾向的学生分别通过主题讨论、专题座谈、访谈交流、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影视放映、社会实践调查、思想交流分享会等不同方式开展教育教学。第三, 改革学生学习评价考核体系, 倡导学生利用网上优质教育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和学业规划, 实现线上学习和线下面试相结合。[5]

(三) 构建思政课育人共同体, 实现全程育人、全员育人的目标
统筹各种教育资源、凝聚全员力量是构建育人共同体的关键, 所有教育相关人员都应积极参与到这一过程中来, 以“育人”为核心旨归, 形成全方位、立体化、多层次、无死角的育人氛围。

一要建立“家、校、社”育人共同体。依托大数据, 思政课实际上主动将育人空间从学校延伸到社区、社会, 积极整合社区和社会的育人资源, 争取各机关部门、企事业单位以及其他热心人士对学校育人工作的大力支持;建立“家、校、社”三结合思政课育人共同体, 把学校教育、家庭涵养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 实现课内外德育贯通, 为大学生成长成才营造健康和谐的育人氛围。

二要建立“课程教学共同体”。大数据思维是整体思维、系统思维, 这也就意味着高校从领导到思政课教师、其他专业课教师、导师、辅导员、班主任等每一个教职人员都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培养高素质人才”这一总目标, 以上下结合、全员参与、相互协调的形式, 构建层次清晰、责任严明的思政课教学目标系统和落实机制, 不断提升协同创新工作实效。

三要建立“资源共同体”。一方面, 要扩大数据来源, 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建立微信群、主流门户网站、公共主页等各类平台, 牢牢占领教育新高地、把握宣传主动权;另一方面, 要贯通教育资源, 促进数据共享和关联, 实现教育资源的同步共享, 促进教育公平和均衡发展。

参考文献:

[1][2]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 2016-12-09 (1) .

[3]恽敏霞, 刘辉.基于电子档案的区域性教师专业发展评价研究[J].当代教育科学, 2014 (8) :40.

[4]石秀英, 许法文.大数据时代背景下高校学生评教变革[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5 (8) :34.

[5]李怀杰.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研究范式变革的逻辑理路与实践路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7 (1) :69-70.

       《大数据与提升高校思政课质量》附论文PDF版下载:
       http://www.scipaper.net/uploadfile/2018/0805/20180805105540680.pdf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cipaper.net/jiaoyulunwen/377.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豫ICP备2022008342号-1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