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关于职业教育定位与教学资源库建设错配问题思考论文

发布时间:2020-01-13 13:59:31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scipaper.net):

摘要:教学资源库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模式,在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方面具有巨大优势,如何使教学资源库得到大范围、有效的推广与应用,是高等院校教育改革所面临的重大课题。职业教育定位与教学资源错配,是制约职业教育教学资源库应用与推广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只有深入剖析两者之间的错配现象,才能提出具体解决对策,使教学资源库得到有效地应用和推广。

关键词:教育定位;教学资源库;错配

本文引用格式:叶亚琼等.关于职业教育定位与教学资源库建设错配问题思考[J].教育现代化,2019,6(49):262-264+271.

       职业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高技术应用人才、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等方面发挥着关键的作用。与普通教育不同,职业教育有着一定的针对性、实践性,学生学习难度较高,加之部分学生缺乏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导致现阶段我国职业院校教学质量无法满足实际的人才培养要求。为了扭转这一局面,国家主管部门以及职业院校自身不断进行尝试,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工作,其中以教学资源库建设为抓手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成为当前高等院校所追捧的途径之一。

         有学者通过调研发现高职院校的教学资源库建设虽然在短期内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着一些诸如缺乏个性,针对性不强;质量不高,利用率偏低;创新性、探索性、实用性不强以及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差等突出问题。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于教学资源建设与职业教育定位之间存在着较为严重的错配问题。具体分析如下:

一 职业教育目标的定位不明带来教学资源建设的盲目

       近些年,国家对职业教育进行了大量的投入,而这些投入如何与教育目标本身相匹配,如何与教育任务相称以避免盲目投资造成资源极大的浪费,值得深思。纵观我国职业教育资源建设与使用的现状不难发现,许多职业院校所设定的教学资源建设目标和任务与实际使用需求普遍存在严重的错配现象。中职学校大量购入中高端实验研究设备,建设研究类实验室;高职院校拼命与各研究科院合作,引入各类科研人才。职业院校唯科研成果为目标,以科研成果及学术论文为教师晋升标准,这种资源匹配与工作任务目标脱节状况,违背了职业院校的基本职能,不仅削弱了教师对于职业教育本质的专研积极性,还导致学生的培养偏离轨道。故教师教得枯燥乏力,学生学得吃力迷茫。究其根源在于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不清,对学生的未来缺乏定位,对行业产业的人才结构模糊不清,对社会所需人才的能力体系认识匮乏,使教学资源的建设没有方向,从而实训室的建设、设备的采购、课程资源的建设也就没有目标依据。若要结束这种混乱盲目的建设局面,使职业教育的建设有一套完整的理论依据与整体的建设思路可遵循,职业发展与专业建设的关系研究则非常必要与关键。

二 职业教育本质与人才系统性能力分析

       要寻找到职业教育建设的思路,首先需要弄清楚职业教育的本质,目前已有一些研究结果,有学者认为现代职业教育的本质分为:现实本质和理论本质。“现实本质就是培养掌握特点技能的职业人,而其理论本质则是通过传统职业技能培训和学校教育在职业教育领域的融合,培养具有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现代职业人”。也有人认为,职业教育不仅具备教育活动的基本特征,而且具备职业性和教育性,这是职业教育本质的应然视角;其中教育性包括教育的伦理性和策略性,职业性包括专业设置的社会性、培养目标的实用性、培养过程的开放性。有学者认为职业教育质的外延属性具有全民性、终身性、职业导向性、教育基础性、社会性、实用性、开放性等等,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是其内涵属性和外延属性的统一体。就职业教育的本质论述有许多,但都认为职业教育同社会的职业发展密不可分。职业教育始终都围绕着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进行。而社会所需要的人才的能力体系分析,则是在教育的过程中执行教育任务的重要理论依据。

\

 
        笔者认为人才的能力体系应该包括职业发展与社会发展两个方面的系统性能力。在技能岗位上的执行能力是专业知识点和技能点的线性组合能力,而职业发展的通用能力,则是一个职业晋升路线中所具备的多个岗位能力集合,具有延续性与发展性。而行业发展与职业的延伸方面,对行业发展敏感性、行业资源的整合、设备器材更新、技术发展等全面的掌控能力,为行业综合能力或产业链综合能力,具有可变性和全面性。沟通能力、协同能力、创造力、情绪管理、反思能力以及人文艺术素养、道德素养等贯穿家庭、工作、社会等各方面的能力体系称之为社会性普适能力。由四个能力体系构建的能力冰山决定了个人在职业及社会中定位。露在海面上的是表现出来的执行能力,而隐藏在海面以下的才是决定个人发展的核心能力,支持整个能力体系。海面下的能力体系越宽厚,海面上表现出来的执行能力就越强大,且个体应对岗位的迁移、行业与社会的发展适应能力也越强。

三 职业岗位人才匹配与教育目标定位

         每个人的能力体系有所差别。而社会所需的人才结构也是有差异的,社会需要执行性人才,也需要技术应用性人才、技术创新性人才以及发现创造性人才。这与我国目前教育体制的分类是高度吻合的,因此笔者认为根据社会所需人才的不同,职业院校与普通院校应该各自匹配所需培养的不同能力体系人才。中职着力于培养执行性人才,高职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本科培养创新性人才,而硕士博士研究生则培养发现创造性人才。针对各类人才所需的能力体系进行提炼、分析、逐步分解,直到分解成在教育中可执行的层面,以支撑教育任务的达成。

四 职业教育目标定位与教学资源建设匹配界定

       无论哪个发展阶段社会都需要大量执行性人才。纵观所有成功人士比例最多的一类就是执行性强的人才,即职业军人。而如今许多人认为中职教育是低层次的教育,培养的学生对社会发展的贡献少,其实改变并修正执行性人才培养的观念、方法及思路极其重要。执行人才的直观形象思维应强于抽象逻辑思维,学习中以感性认识、理解复制、行动把握为主。在建设实训室与教学资源时就不需要融入太多的延伸拓展性思维的器材、理论、原理等,而更多需要的是贯穿其中的标准、工艺、流程、规范,更多强调的是物质本身原本的体现或再现。还原事物的本真,将工作任务的执行细节做到准确并熟练,这也同样需要非常高的技术及态度。因此对中职学生的能力培养注重技能知识的规范化,执行过程的表象知识与隐形经验的掌握。

        与中职不同,高职毕业的学生基本定位为基层技术应用人员,需要根据事物的现象、结果、表象,迅速做出行动决策,这种决策要求对现象、结果、表象后面相关的影响因素及其影响程度熟练掌握并灵活运用与结合。故高职类院校的实训室、资源建设等更多突出的是事物发生、发展过程的关系与数据,以及其中存在的内在联系与逻辑。此外,高职教育在培养过程中除了要掌握工作体系的知识和技能外,还得注重工作过程的内在逻辑关系,使得学生在未来职业发展的路上能够运用通用能力及时掌握更复杂、更新的工作知识。

五 职业能力的分解与教育执行

        每个人的各种能力冰山的建造又靠什么样的教学内容来实现,这需要一个系统化的教育资源体系。能力从形式上又可分解成知识、技能、素养、潜能。知识,是可直接感知接纳的对事物初步认识与认知,包括事物形状、尺寸、重量、气味、性能等等,可以标准化准确表述与概括、总结、传述的层面。这个层面表现为事物自身存在、固有的特性,在事物认识中相对简单、直接、固定。近些年,中国受西方认知习惯的影响,在这方面的追求可谓不遗余力,基本也做到极致,且职业教育现在对知识的考核方式上也相当成熟。知识的承载在职业教育中表现为教材、指导书、项目实训手册、标准案例、宣传面板、标准化教学资源等,这方面也相当丰富,近年来国家、社会、教育部门在这方面也花费了大量人力与物力。然而当前问题正是大家的眼光过度集中于知识点的传授,考核也集中于题库或能量化的标准,而忽略了工作体系中重要的隐形知识,以及那些具有高度情境依附性,不适合用陈述性信息表达的内容。其原因在于我国很多职业教育的教师绝大部份是从学校到学校、从书本到书本,知识在他们理解中还是知识,没有形成工作体系中的知识。技能,是知识加上人的行动为某一目的而形成的能力体系。进一步分析技能的本质是事物本身固有元素(知识)加上时间、空间和力度三个维度,就构成了技能体系,这是知识运用能力的初步开始。知识因人、时、事,由点状就开始形成一条线,用以完成一个特定的工作或事件。技能的教育过程表现为训练,其承载的方式为实验、实训、见习、实习等。技能的训练与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顺服、遵从、守则、守信、言必行、行必果、行有规、言有信等行为习惯。这要求咱们的师者要有严格的自我约束力和从业精神,精准的传授技巧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素养,是在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再加上人的情感、行业习惯、社会文化、职业特点等人文相关因素。这里面的很多因素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没有明确的标准、流程、规划。在教育过程中素养的形成与培养,除了在教授知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传导,还需要以文化为承载,如校园文化、师生文化、专业文化、宿舍文化、食堂文化等等。教师的一言一行、校园的一草一木、同学的一举一动汇合成学校的两个习惯,即思维习惯及行为习惯。例如护理专业的老师会在平时的课堂中将温柔、善意和爱心传递给学生,而药品与食品专业的老师会将卫生、整洁等GMP(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要求严格执行在操作训练过程中。素养在教育过程中,重点在育,不在教。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形则为师、态则为教、神情贯注方得效果。

         潜能,是在素养体系的基础上融入个人思想、历史经验、总结归纳等聚于一点而触发,其表现出来的结果是创新与创造。潜能培养的主要承载是系统性的思维体系,这里包括知识体系的架构、梳理、整合;岗位能力体系应用、融合与发展;行业信息累积与理解。职业教育应强调整合创新,即在现有技术、体系、标准或规则下根据当前需求进行的优化、改良、延伸与拓展。这种定位可以改变职业院校推崇教师进行创造型科学研究的观念,同时也应重新建立教师的职称评价考核体系。职业院校的教师评价考核不能以学术创造性为标准,否则将造成职业教育的教师定位错误,或教师努力方向与培养学生目标不在同一维度,导致教师与学生知识体系、能力要求、培训目标完全脱节。如果师资既要满足科研又要满足职业教育体系,教师的晋升发展与学生的培养质量也适必形成一对矛盾。
职业教育的本质首先是教育服务,以上所提各种能力及承载的培养方式怎样才能转化为学生自身的能力体系,则需要我们分析拆解学生能力转化的过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知识必须经过不断复习和温习才能掌握和巩固。知识与技能转化成自身的能力需经过行、问、思、解、结五个步骤,且螺旋循环式递进。

       行,即行动、训练、操作、执行,包括知识点的运用,技能的操作等。只有学生自己开始做了,才是能力转化的起步。

        问,即怀疑、疑问、提问。常说提不出问题,没有怀疑与疑问根本谈不上掌握或熟悉。其包括个人过去的知识积累、看问题的角度、出发点与目标、对事物剖析的习惯。现在很多学生或员工,在提问题上是非常缺乏的。中国的传统观念也束缚了学生的提问观念。我们往往认为是不知道所以问,其实恰恰相反,知道得越多,涉及面越广,所触的未知面越大。如何引导学生对事物进行系统性的剖析,从各个角度侧面去了解事物的本真,又从各个维度进行延伸思考境界,以便学生不断去发现问题,这是教学内容建设的关键点。在教学资源的建设上,需要老师根据学生的定位及教学内容的深浅进行详细分解并逐步搭建完整的资源库,以便学生在“习”的过程中能够尽可能多地转化为自己的能力体系。

\

 
        思,即思考、思索,问题的思考或带上个人的主观与客观想法,受个人的思维习惯影响。知识与习惯决定了个人思考分析问题的方法,出发点、路径、目标、过程、知识素材的丰富程度都决定思路的开拓。思考是知识应用与能力成熟内在反应过程。

       解,对思考成果的客观物质化再现,是思想、思路借助一定工具、技术、团队等加以客观实现的过程。这个过程须融合知识、技能加上思考思索的解决路径,包括解决问题的方法、工具、流程等。

        结,即跟踪事物发生过程的归纳、总结、经验吸收,整理归档为自身的能力,为能力转化的结束步骤。这个过程培养学生文字表达能力、事物总结观点、看问题角度、整体事物分析能力,经验收积累与再应用的能力。
在不同教学内容中,包括知识点或操作技能点、项目与工作任务、潜能开发的创新项目,都按照这五个步骤来梳理建设资源内容,以实现学生的能力转化。

六 职业能力体系化与系统性思维实现承载

         通过职业教育建设体系的研究,将形成一套指导各类院校研究自身教育目标定位的系统性方法,各类资源使用与建设的理论依据。围绕培养学生职业的能力体系,建立一套集行、问、思、解、结五大能力培养步骤为一体,将知识、技能、素养、潜能四个维度的能力相互贯通、相互融合的学习系统,着力培养学生未来职业及行业中的系统性思维体系。系统可分为四个层面:软性资源;仿真互动训练与实体训练;岗位与真实环境系统性训练;行业资讯、现代技术、社会动态信息。四个层面以专业职业发展岗位为线索,贯穿整个教育与学习过程。资源、仿真与实体实训、信息、现实场景仿真也相应按上述四个维度进行架构和分解,所有资源进行完全碎片化建设,在课堂上、在学生训练中时刻贯穿于教学过程中,共同帮助学生完成单位能力点的训练与培养。岗位教学资源与案例仿真训练结合实体实训室的实际操作,仿真教学中的设备模型又源于实训室的实体仿真,资源源于实际职业岗位,这样创造出来的教学环境,能够使学生在校园中就完成其与未来就业岗位的直接衔接,实现素养及潜能的培养。众多的岗位仿真以及作为支撑的数字化资源又逐步形成虚拟的工作环境,学生可在虚拟的现实场景中通过设置担任的岗位角色,不断培训岗位执行的能力,并形成行业的思维行为习惯,逐步扩展将学生的行业综合能力和社会性普适能力。

参考文献

[1]吴思.新形势下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J].教育现代化,2016,3(26):284-285.
[2]田卫明.职业教育国家教学标准体系实施的问题与思考[J].教育现代化,2018,5(01):148-150.
[3]雷燕瑞,杨登攀.高等职业院校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现状分析[J].教育现代化,2016,3(28):37-38.
[4]马朝.高校教学资源库管理机制建设及其管理机制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8,5(42):259-260.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cipaper.net/jiaoyulunwen/10946.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豫ICP备2022008342号-1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