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论文 > 正文

国际传播背景下短视频复合型人才的创新培养实践——以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广曦文化国际自媒体 工作室”为例论文

发布时间:2022-05-16 09:37:59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scipaper.net):
 
  摘要:手机的强社交属性使短视频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媒介传播手段,而短视频人才在国际传播中可担负构建国家形象、讲好中国故事的重任。本文分析了短视频人才的国际传播现状、特点以及人才培养的急迫性,并以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广曦文化国际自媒体工作室”为例,探讨了短视频人才的教学培养过程以及短视频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质量与评价标准,以供参考。
 
  关键词:国际传播;复合型;短视频;人才培养;创新
 
  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1年6月,我国短视频用户规模达8.88亿,占网民整体数量的87.8%。2021年3月,短视频的人均单日使用时长达125分钟。短视频的飞速发展推动了国际传播教学模式的革新,低廉的传播成本、多元的传播主体和丰富的传播内容,改变了传统媒体“点”状分布的传播特征,发展为贯通全球的国际传播网络。一方面,短视频因其篇幅短、传播快、易操作及交互式等特点成为大众信息获取的重要方式;另一方面,相较于传统媒体节目,短视频存在形式过于碎片化、内容真假难辨及市场准入门槛较低等问题,这导致了短视频节目在制作和传播中出现泛娱乐化、冲动性消费、监管缺失等现象。因此,在国际传播背景下培养复合型短视频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充分发挥短视频即时性、互动性、生活化特点的同时,有助于提高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制作具备良好传播效果的短视频作品。
 
  一、国际传播背景下的短视频发展概况
 
  1.短视频的国际传播建设现状
 
  中国始终坚持倡导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国际交往原则,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和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主张,致力于实现更加充分有效的国际文化沟通,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让世界了解中国。随着5G技术的普及,人们习惯于通过社交媒体获取资讯,而短视频作为快捷且声画合一的传播手段满足了人们完成情感互动、记录生活的需要。后疫情时代加速了短视频的商业化应用,各大全球性短视频平台活跃着数以亿计的用户,他们的影像与情感分享构成了规模庞大、思想多元的跨文化时空,这就为短视频的国际传播建设提供了空间与可能。截至2021年底,TikTok全球下载量居世界第一,作为“出海”最成功的中国短视频平台,是打造国际传播战略最有力的新媒体矩阵力量之一。然而,国际交往中难免会有沟通的误解,短视频的国际传播者要在理解他者文化的同时传递好本国、本民族文化信息,完成跨文化传播的双重沟通,消弭因高低语境不同而产生的文化冲突与分歧。
\
 
  2.短视频的国际传播特点
 
  首先,跨文化的直观可控性。通过声画视听符号组合呈现直观的主体人物和故事性,从视觉上让受众了解叙事目的和内容,再辅以文化语境下生动形象的故事元素,既营造了“陌生化”的艺术效果,满足了不同国别受众群体对于他者文化的好奇与窥探,又提供了重要的国际公共交流平台,有助于跨文化视阈交流中文化间的理解与认同。霍夫兰的说服理论认为传播效果并非取决于传播者的主观意愿,而是受到传播者背景、传播内容、说服方法和传播方式等多种因素影响制约。无论出于何种传播目的的短视频,具有可控性是所有传播效果研究中最在意的部分。短视频可以预设传播目的,加强对传播手段的控制,使得其内容既直观又可控。
 
  其次,文化阐释的通约性。“通约”一词被广泛运用到文化上,描述事物之间的互通性与共同性[1]。
 
  因不同国家受众对文化内涵阐释的文化背景和认知能力等有所不同,理解彼此可能存在误读,致使国际传播中不可避免会出现“文化折扣”问题,造成跨文化传播效果大打折扣,而国际传播提供了解决这个问题的可能性。例如,郭杰瑞的短视频就从他人视角很好地阐释了外国人作为传播主体进行双向跨国交流时的“通约”现象。
 
  3.短视频人才国际传播能力培养的急迫性
 
  短视频的上述特点,使分众化、区域化的国际传播素养成为焦点。分众化传播是差异化传播的一种表现,即传播形式、传播过程更为多元,且技术依赖性较强,这会给社会舆论引导带来新的挑战[2]。当前,活跃在抖音平台百万粉丝级别的“洋网红”诸如铁蛋儿Tyler、阿福Thomas、潇潇Gaby等已经彰显了短视频的国际传播魅力,他们一口流利的中文、驾轻就熟的中国文化理解力,扮演着外国对中国传播的“他者”跨文化的角色。但是,“洋网红”制作的短视频在内容策划方面仍有局限且深度不够,主要集中在时长、文化理解力、知识储备等方面;创作者的团队规模有限,专业化程度不高。例如,郭杰瑞团队只有三人,产出的质和量有限;表现形式上出现过于讨好中国网民或使用不恰当的言行博取眼球,不仅没有取得正面传播效果,反而给国际上的网民造成误导。同时,虽有张踩玲等具有留洋背景的国内短视频博主,对比旅居海外的生活经验与中国的文化习俗,但具有双语或多语背景的中国人用外国语言进行短视频交互式传播目前鲜少可见,而这恰恰是分众化、区域化的国际传播专门人才必备能力。
 
  第一,亟须提升短视频人才国际传播能力的内涵。包括国际政治素养、坚定的爱国主义信念、准确认识国际关系和当代中国及世界发展、跨文化意识运用。在国与国的交往中常出现“文化折扣”现象,既要比较不同地域、国家、群体的文化差异,又要根据差异选择精准的表达策略,文化创意能力,在新文科思维下,以本国文化为主体元素融合他国文化,营造亲临其境的对象感、交互感和体验感。
 
  第二,亟待拓展短视频人才国际传播能力的外延。主要是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两部分,语言符号,包括主播双语的表达、配音及字幕互译。自媒体时代的短视频节目制作和运营成本较低,大多数博主并没有受过专业的播音主持训练,无法使用标准的普通话进行内容表达,甚至有些博主把不标准的表达作为个性标签来进行强化,难以完成双语短视频;非语言符号,包括主播形象、时空场景布局和镜头运用等。由于制作能力不足和准入门槛较低,许多博主没有学习过专业的视频拍摄、剪辑技术,易造成了短视频的传播质量不高。外延的拓展是短视频制作过程中十分重要的一环,直接影响着整个国际传播效果。
 
  二、国际传播背景下短视频复合型人才的创新培养方案
 
  1.项目教学设计
 
  党和国家在互联网时代着重强调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在教学过程中,突出短视频人才的双语传播能力,具备跨文化意识的出镜技巧,通过对中外不同视觉元素的加工,将受众带入真实的国际传播场景中。在培养过程中,既要注重对中华语言文化规范的掌握,又要熟练运用外国语言,力求在双语出镜中展现跨语言、跨文化的表达能力。把复合型短视频主持人才采编播一体化能力作为首要要求,完成语言技能与专业实践的双翼打造。项目式教学法在教育理念、教学目标、教学环境、教学过程和教学手段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它不再以教师为中心,强调学生自主学习[3]。更重要的是,以短视频制作的实践教学模式也能促发学生学习热情和参与度。以项目式的短视频拍摄实践与考核方式来强化短视频采编播一体化运作模式,在项目评价上,以平台用户“点赞”“分享”作为成果评价机制,增强自主竞争意识。对传媒类的大学生来说,从校级到国家级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都可以成为人才培养的最佳载体。在“广曦文化国际自媒体工作室”项目的短视频《广西物流简史》中,主创者在策划期内,仅仅是以广西物流博物馆作为时空场景来表达本地区的物流发展概况,存在场景单一、故事性缺乏等问题。在项目教学目标上,要考虑到不同文化背景对物流概念的理解,博物馆的视觉逻辑上就会显得缺少实证性且画面感官单调。对此,笔者提出的解决方案是,补充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场景出镜片段,串联物流不同方面的特点。总之,在项目教学设计上,紧紧抓住策划的调整和补充的时段,用真实、生动的镜头形象对主题进行阐释。
 
\
 
  2.项目教学目标
 
  “广曦文化国际自媒体工作室”项目的教学目标是针对自媒体短平台的蓬勃发展、国家对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要求和提高讲好中国故事的路径、当前传媒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弱的现状做出的积极尝试。大学生的创新思想观念,具体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方法,它构成了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的内在动力[4]。因此,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中短视频的国际传播制作融入多维传播意识、服务于经济发展的创新思维、具有人文底蕴的传播方法和跨语言的表达能力。本项目《自媒体的信息筛选》作品中,主创者原计划拍摄火遍全网探索“露营”的主题,在前期采访过程中发现拍摄主题与网络信息描述和自我想象差距过大而难以拍摄。指导教师提示主创者进行反向思考:为何不对自媒体的信息筛选提出见解,用新角度看待前期采访的失败,重新组织当前素材和故事表达。而“不实宣传”这种现象在全球的自媒体创作中屡见不鲜,所以要站在国际传播共同理解的框架下以课程思政的角度启发大学生在网络信息中辨别真假。
 
  3.项目教学策略
 
  因时而动,主题时代化。把握发展的主基调,讲好融通中外的当代中国发展故事,塑造负责任的大国形象。项目明确以短视频的国际传播视角传播广西自贸区建设的全新面貌,增强学生的双语表达能力。项目作品《五象的经济格局》对当前广西自贸区南宁片区金融行业发展中心五象新区的布局展示,采用双语视听语言塑造其国际形象。该主题契合本区域经济发展的信息传播任务,锻炼了大学生与时俱进的专业意识。
 
  吐故纳新,叙事分众化。打破固有思维,创新短视频内容生产模式,尝试多视角的叙事方法:以外语作为有声语言,双语字幕作为画面语言,融入中国形象分众化的人文、历史、财经方面的叙事技巧;运用时下网络流行的拍摄和剪辑手法,为分众化叙事增添新活力;选取热点话题,记录中国发展正在经历的变化。作品《中国-东盟是兄弟,在校生要抓机遇》开篇的双语字幕采用了“homie”(兄弟)一词,既生动形象,也贴合年轻人的语用习惯。
 
  互联互通,表达区域化。互联网时代的每个人都是最具个性化的自媒体信息输出端口,随时能用手机拍摄来表达自我,产生互联互通的效应使巨量信息汇集与流动。在国际传播中,要发现有区域化传播力的地区、城市,沿着区域的文化、经济、交流的主线,形成“枢纽”的国际传播区域文化圈。作品《越南咖啡东博飘香进八桂》将越南咖啡作为中国-东盟区域经济交流的主要商品,从现代年轻人休闲娱乐的生活方式作为主要的影像依托,追溯越南咖啡的进货、调制、经销流程等故事元素。
 
  三、国际传播背景下短视频复合型人才创新培养的质量和评价标准
 
  双语短视频人才的质量是人才培养成效的基本保证,包括课程思政和媒体专业两个方面。课程思政是指在各级各类课程中,都要践行思想政治教育与思想政治课同向同行,形成立德树人的协同效应[5]。尤其是在国际传播背景下,课程思政是一种意识形态运用和加工的能力,双语短视频的课程思政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为背景,分别在主题形象建构、视听语言、出镜语言上符合国际传播规律,养成学生的爱国主义情结、国际关系判断及思想敏感度,使学生真正具备思政能力,能鉴别真伪和善恶。媒体专业度包括基于双语应用和播音主持的复合语言能力,采编播一体化的视频制作能力,创意营销、市场算法分析、项目运营管理的市场运营能力。
 
  评价过程要注意定性和定量相结合,评价的内容应将业绩和能力资格并重,从各个角度出发对文化传媒人才做出详细的评估[6]。双语短视频人才创新培养的评价标准是人才培养成效的关键检验环节。在非课堂评价中教师需借用行业评价机制进行考核,将短视频投放到相关平台,以互联网评价(如点赞、转发、评论等)为主辅助教学评价;在课堂评价中,使用教师评价、教学团队评价和学生互评等方法结合,以产出为导向,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全方位增强学生在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上的应变、组织和协调等方面的创新能力。
 
  四、结语
 
  RCEP的生效实施,将为区域乃至全球贸易投资增长、经济复苏和繁荣发展做出重要的贡献。这标志着在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中国渴求与数字经济相关的服务贸易、电子商务、知识产权等数字传播人才。本文认为,应从政府、产教融合和教师三个层面入手,确立人才培养机制,加大经费投入,创新人才培养方案。紧密结合互联网技术和本地的区域化特征,保证教学质量以及评价全面客观,以创意精致的短视频塑造积极立体的中国形象,努力培养具备规范自律的媒体职业道德和多语言能力的短视频国际传播人才。
 
  参考文献
 
  [1]徐娅玲.通约性与多元性:中韩传统纸文化发展路径比较研究[J].造纸装备及材料,2019,48(04):6-8.
 
  [2]李扬.5G时代分众化传播的形成及舆论引导[J].人民论坛,2020(22):118-119.
 
  [3]宋朝霞,俞启定.基于翻转课堂的项目式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4,32(01):96-104.
 
  [4]孙文琦,蒙长玉,王文剑.应用型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课程体系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20(07):75-81.
 
  [5]龚一鸣.课程思政的知与行[J].中国大学教学,2021(05):77-84.
 
  [6]马淑丽.我国文化传媒人才培育研究[D].湖南大学,2013.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cipaper.net/guanlilunwen/37990.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豫ICP备2022008342号-1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