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论文 > 正文

深改背景下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的重构策略探讨论文

发布时间:2022-04-20 11:38:31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scipaper.net):

  摘要: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国家提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促进国有企业资产保值增值、国有资本做大做强的总体目标。强化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对监管国有资本规范运营尤为重要,内部审计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审计价值日益彰显。构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能够有效地提升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促进企业合规、高效地运行,通过高质量审计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本文从建立横向到边和纵向到底的质量控制体系两方面相互结合,从定量和定性两个维度阐述了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的构建和完善策略,以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全面深化改革;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构建

  一、全面深化改革对国有企业的重要意义

      1.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迅猛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了“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标志着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为高质量发展阶段。我国正处于发展方式快速转变、经济结构不断优化调整、增长动力加速转换的关键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键期的迫切要求和实现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目标,传统的高速增长是解决短缺的问题,而高质量发展是解决发展质量和效益的问题。要想实现高质量发展就要深入推进全面深化改革。

  2.国有企业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的重要作用

  国有企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要物质基础和经济基础、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顶梁柱”,是这场改革的主力军和先锋队。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还不高,创新能力还稍显不足,产能过剩、供给与消费等方面还存在诸多“不平衡”“不充分”的现象,国有企业的活力还没有充分激发出来。要解决这种“不平衡”“不充分”矛盾,就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国有企业制度,增强企业活力,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结构调整、战略重组,将国有资本做大做优做强。
\

  3.加强国有企业监管的迫切性

  经营机制越灵活就越需要强有力的监管系统,确保属于国家和人民的财富不流失,监督国有资本在制度约束下规范运行。强化国有企业监管,需要不断完善监管机制的有效性,明确监管职责边界,改进监管方式,着力抓好重点领域风险防控,筑牢不发生重大风险的底线;强化监督和责任追究,有效防止国有资本流失。

  二、深改背景下企业内部审计的重新定位与发展方向

  1.内部审计在企业治理中的作用

  国有企业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内部审计是一种由部门、单位内部专职审计人员进行的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旨在增加价值和改善组织的运营。目前,随着国家对企业运行监管越来越重视,内部审计在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推动全面深化改革、促进依法治国等方面作用越发彰显。内部审计已经成为维护国家财政经济秩序、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保障社会经济健康发展,促进企业规范运营,对企业领导人员进行权力监督的有力武器。作为承担重要经济责任、社会责任、政治责任的国有企业,要充分认识到加强内部审计工作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需要,是实现监督全覆盖的需要,是推动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需要;是实现经济决策科学化、运营管理规范化、风险防控常态化的重要举措;是强化内部控制不可或缺的手段。

  2.全面深化改革对内部审计提出新的要求

  全面深化改革,促进国有资本规范健全运营,同时也对企业监督管理提出了更高更严的标准。内部审计是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健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在全面深化改革中越来越迫切。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改革审计管理体制,完善统计体制。构建党统一指挥、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内部审计属于监督范畴,在国家和企业监督中的地位和作用非常重要,通过内部审计有效推动企业改革,规范企业运营,防范国有资产流失,形成权力监督制约的有效机制。

  三、现阶段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存在的问题

  1.内部审计质量控制难以达到预期目标

  审计属于事后监督,难以对经济事项发展的全部情况进行复盘。内部审计缺乏强有力的控制措施和手段,在企业内部处于第三道防线,存在客观的局限性,审计质量的高低受到被审计单位配合程度的制约。一个企业内部审计的强弱往往与企业领导的风格有着密切关系,领导越重视审计,审计的权威性越高,审计效果越接近审计目标,成效越好;反之,审计风险也会越大。审计质量控制的目的是要降低审计风险,促进审计达到预期目标。但是碍于时间和人员胜任能力的局限,审计质量控制存在较大滞后性,往往是在审计报告发布后对审计过程性资料完整性、合规性的审查,很难深入实施。质量控制人员往往不直接参与审计项目,在对审计发现问题核查上存在信息不对称,无法深入还原到审计实施过程中,影响质量控制的结果。

  2.缺少质量控制评价体系和标准

  内部审计一直强调独立性和客观性,以保证能够出具更加权威公正准确的审计结论。在公司治理结构中内部审计质量的高低关系企业的前途和命运。但是如何评价内部审计质量的高低往往没有一套行之有效、健全的标准。目前,企业内部缺少审计质量控制评价体系,没有完整的审计质量控制评价方法和程序,缺少科学有效评价的标准,更多的是主观的定性多,客观的定量少。

  3.审计质量控制方法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

  目前,大数据的分析技术方法在审计中应用已经越来越普遍。但审计质量控制仍停留在传统的审查、核对基础上,质量控制往往通过抽样方法进行,有较大的误差率,难以覆盖全量审计样本。审计质量控制应当研究更加科学高效的控制手段和技术方法,促进审计职能发挥,满足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对审计监督的要求定位。比如,可尝试性地运用大数据审计方法和审计模型复核审计作业底稿和审计报告,持续深入高效地开展审计质量控制,降低审计风险和误差率。

\

  四、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的重构策略

  1.构建纵横交织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

  企业应当建立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和评价标准,内部审计人员应当树立质量是审计工作生命线的总体思路,不断强化审计质量。现阶段可以从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细化质量控制流程和标准。以全面质量管理为范本,从计划、实施、结项全流程入手,建立各个时间节点的控制标准,强化对审计项目各个环节的质量控制,完善评价标准和框架,以纵向定量分析和横向定性分析互相结合,制定质量控制策略。质量控制的方向定位可以借助内部审计的目标导向、问题导向、战略导向、风险导向,共同发挥作用,有效控制审计风险,提升审计质量。

  2.建立横向到边的质量控制评价标准

  横向的质量控制体系主要是定性的评价分析,主要包括:以客户为中心、全员参与、过程管理、以事实为依据判定、管理系统化、追求持久互惠的组织管理、持续改进等七大评价维度。

  (1)以客户为中心

  内部审计是为公司管理层服务的。管理层是内部审计的最终和最大客户,因此内部审计需要具有管理层的视角和站位,从公司战略层面评价审计项目的实施是否达到审计目标。

  (2)全员参与

  审计质量控制不仅仅是质量控制人员的职责,而是审计项目组中全体内部审计人员共同的职责和使命。要想转变从事后质量控制向事前质量控制的思路,项目组全体内部审计人员都要充分参与到质量控制当中,从项目计划阶段开始就严格把控审计质量,一直延续到项目结束,将审计质量控制从事后移向事前。

  (3)过程管理

  内部审计质量的高低关键在于审计过程管理,对审计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要严格要求和管控。审计质量控制是逻辑严密的工程,需要全过程每个阶段的精密部署和管控。

  (4)以事实为依据判定

  审计是一项客观严谨权威的经济监督活动,在审计质量控制中发现问题时一定是以事实为依据,审计证据要充分可靠,否则光是凭感觉是无法说服审计人员的。要通过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来确定审计过程是否履行了全部审计程序。

  (5)管理系统化

  灵活运用审计技术和方法。如果条件允许企业可以建立审计质量控制评价系统,将审计底稿,审计证据和报告上传到平台或者系统,降低人为修改审计支撑资料的可能性。通过系统存储审计资料更加便捷、持久、不易损坏。建立审计质量控制评价模型,运用文字识别、网络爬虫等新的数据分析工具和技术,将质量控制人员从大量核对审阅等重复性劳动中解放出来,从而扩大审计质量复核的样本覆盖比例。

  (6)追求持久互惠的组织关系

  内部审计是生存在企业内部土壤里面的,所以也要充分考虑和组织中其他部门等利益相关方的关系。审计是企业大监督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要发挥监督合力,加强与巡视巡察和纪检部门的协同,共同织起监督的一张大网,将违法违规问题扼杀在监督的大网中。在审计质量控制中要时刻提醒站在组织利益最大化的高度上去审视问题。一个问题往往折射出不同领域管理上的漏洞,因此加强监督部门的配合,从不同角度去挖掘问题产生的原因,透过现象看本质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7)持续改进

  内部审计的目的绝不仅仅是发现问题,更重要的是解决问题。从整改的角度去深入思考审计问题定性是否准确,审计建议是否可行,是否满足企业目前生产经营的实际需要,通过审计质量控制推动整改,使审计成果向管理成果转化,为企业持续提升价值,提高经济效益效果。

  3.建立纵向到底的质量控制评价体系

  审计质量控制的纵向维度是按照审计过程为主线进行质量控制和评价。通过审计质量控制不断扩大审计覆盖领域和审计深度。以纵向维度的审计质量控制评价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审前准备

  包括审前调研是否形成书面记录,是否涵盖审计项目主要业务流程。审计方案中是否包括审计目的、审计范围、审计重点、审计内容和审计程序框架。审计目的是否充分考虑管理层和业务部门对审计的期望要求以及可行性、恰当性。审计范围是否在充分考虑风险和重要性水平基础上确定审计内容。审计重点是否突出,重点反映前期准备和风险评价结果。审计内容是否全面反映经营事项和重点业务单元;审计程序的制定是否充分考虑以往审计结论、内外部审计意见及整改情况。审计通知要素是否完整,是否经过管理层恰当审批,是否及时下发审计通知。

  (2)审计实施

  主要包括审计方式,审计抽样,审计底稿,审计证据和审计结论等方面内容。审计方式选择是否恰当,是否运用检查、监盘、观察、查询、函证、计算、分析性复核、数据分析等审计方法。审计抽样是否恰当科学,是否考虑误差。审计底稿包括要素是否完整,记录的审计过程是否与审计程序保持一致。审计结论是否客观准确。审计证据是否满足充分性、相关性、可靠性、有用性的条件,是否能够充分支撑审计发现问题。

  (3)审计报告

  审计报告要充分满足准确性、客观性、清晰性、简洁性、完整性、富有建设性、及时性的特点。准确性审查描述是否有错误或歪曲事实。客观性审查是否公正地对所有相关事实和情况统筹评估、不偏不倚地反映审计事项。清晰性审查是否清楚描述事实。简洁性审查报告是否突出重点,语言简练。完整性审查要素是否全面,有无遗漏重要信息。富有建设性审查审计报告中的整改建议是否客观、全面、具有可操作性。及时性审查是否及时发布审计报告。

  (4)评价标准

  在审计质量控制时要加强定量因素的评价,可以建立《质量控制评分卡》和《质量控制评价报告》。通过审前准备、审计实施、审计报告等各项要素完成情况打分并加权计算综合得分的方式对审计项目完成情况进行质量控制评价。通过评分卡的方式使审计质量控制评价更加科学直观,评价标准更加统一,防止人为主观误差的可能,使评价结果可量化、可比较。《质量控制评价报告》可以将质量控制汇总发现的问题通过定性描述的方式呈现出来,便于审计项目组人员进行整改,防止错误的重复发生,不断提升审计水平。

  (5)审计质量复核

  在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中还可以充分考虑审计发现金额大小和问题性质的严重程度。对于性质严重和审计发现金额较大的问题,可以考虑100%进行审计质量复核;金额较小、定性较轻的问题可以抽样复核,提高复核效率。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R].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

  [2]魏妍.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国有企业党建工作研究[D].郑州大学,2017.

  [3]王光远.内部审计思想[M].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6.

  [4]中国内部审计协会.中国内部审计准则释义[M].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14.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cipaper.net/guanlilunwen/37108.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豫ICP备2022008342号-1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