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论文 > 正文

金融科技赋能下移动支付 “走出去”的风险 及防范策略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1-12-13 14:27:10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scipaper.net):
 
 摘  要:
目前,  国内移动支付产业在金融科技赋能的助推 作用下,  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但是,  也面临着严峻的挑 战。结合当前移动支付产业发展的情况来看,  为了进一步 加强移动支付产业与金融科技赋能的融合应用,  移动支付 产业内部主张借助大数据、云计算以及区块链等先进技术 内容,  促进产业内部发展模式以及发展内容朝向科学化、 合理化乃至世界化方向发展。在金融科技赋能的发展背景 下,  移动支付产业所面临的风险因素逐渐增多,  尤其体现 在移动支付“走出去”方面,亟待解决。

关键词:  金融科技赋能;  移动支付;    “走出去”;  风险; 防范策略

一、金融科技赋能下移动支付的发展情况

1.支付介质形态明显改变,实现物理到数字化的发 展过程

金融科技赋能背景下,我国移动支付手段从以往货 币为媒介逐渐转移到数字交易为媒介当中。可以说,我 国移动支付介质经历了从物理到数字化发展过程的变 化。且随着我国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深化发展,手机以及 手环等智能终端设备逐渐成为用户享受支付服务的全新 模式。近些年来,随着我国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化发展, 以生物特征为主的标识用户身份技术逐渐成为关联支付 账户的主要媒介形式。不难看出,在未来的发展过程 中,生物特征支付很有可能成为我国移动支付发展的主 流趋势。

\

2.支付服务渠道发生明显变化,实现线下与线上的 拓展目标

服务渠道基本上可以视为触达用户的重要途径表 现。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支付服 务渠道得到有效拓展且在渠道形式上更加丰富。举例而 言,移动支付服务渠道从以往线下逐渐转移到线上,也 就是说,传统支付依托于ATM以及柜面等方式手段不再 是支付服务的唯一渠道,更多的是用户在线下固定地点 以及使用专用设备完成支付过程[2] 。可以说,支付服务 渠道通过科学结合互联网技术不仅全面实现了无障碍信 息交互过程,同时,也促使我国移动支付服务渠道开始 向线上拓展迁移。最重要的是,智能终端的普及应用有效拓宽了用户支付地点。即用户在任何时间以及地点都 可以完成移动支付过程。

3.支付认证环节由繁到简,持续提升支付便捷水平

身份认证基本上可以视为支付交易的核心环节,同 时,也可以视为保护用户资金以及信息安全的重要步 骤。对于银行卡支付而言,用户需要在受理终端输入密 码的同时,为保障交易的真实性与可靠性,用户还需要 在签购单上签名认证。结合当前身份认证方式来看,对 于移动支付的身份认证方式而言,主要可以从短信验 证码、数字证书以及动态令牌等认证方式进行操作应 用[3] 。这些新型身份认证方式的推广与应用,不仅可以 满足用户支付体验需求,同时也可以提高用户服务体验 效果。结合当前发展态势来看,在未来,基于声纹以及 虹膜等生物特征识别方式将会逐渐应用于移动支付身份 认证当中。如用户可以通过眨眼睛或者说句话就可以完 成支付交易过程。

4.支付业务系统满足集中管理要求,服务质量水平 进一步加强

业务系统基本上可以视为保证支付服务安全的支撑 所在。结合近些年的发展情况来看,我国支付业务系统 从以往较为分散逐渐过渡到集中管理发展当中。一方 面,随着大小额支付系统以及网上支付跨行清算系统的 不断完善,交易时间从以往几天过渡到如今的几秒。与 此同时,银行卡跨行转接清算系统的推广与应用,在一 定程度上实现了银行卡跨机构以及跨地域使用,为百姓 提供了便利的银行卡支付服务;另一方面,非银行支付 机构网络支付清算平台的推广应用,在一定程度上消除 了以往支付机构与商业银行所存在的分散连接等地段问 题。最重要的是,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的建成与应用, 我国人民币国际化以及“一带一路”建设发展提供了良 好的内在驱动力。

二、金融科技赋能背景下移动支付“走出去”面临 的风险

对于任何一个国家而言,支付清算过程都会关乎整 个金融体系的运行效果,同时,也会关乎百姓的日常生 活。结合当前发展情况来看,部分信用支付体系不健全 的国家亟须一种可以实现在线支付且保障用户财产安全的支付方式进行安全应用。而我国移动支付则可以满足 上述要求,在增强用户支付安全性的同时,保护用户个 人隐私。但是,真正将我国移动支付“走出去”之后, 很有可能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干扰影响而出现支付风险 问题[4] 。结合研究经验来看,金融科技赋能背景下,移 动支付“走出去”可能面临的风险问题有以下三种。

第一,国家及地区层面风险。移动支付“走出去”所 涉及的国家及地区层面风险主要可以从政治风险、法律风 险、经济风险以及社会文化风险进行研究与分析。举例而 言,像政治风险主要针对移动支付在某个国家进行推广与 发展过程中容易受到该国政策以及管理权限的影响而出现 阻碍问题,如政府腐败以及政府权责划分不清等。

第二,行业及参与者层面风险。移动支付“走出 去”的过程中,行业及参与者层面所涉及的风险问题主 要与我国相关企业发展、东道国科技机构以及金融机构 等发展相关。如果我国支付企业所提供的移动支付方式 与东道国科技机构以及金融机构存在不兼容问题,可 能会引发信息泄露以及移动支付无法正常推广应用的问 题。再加上部分参与者对于用户信息缺乏安全保护,可 能会存在将买家信息出售给不法分子的行为。

第三,技术层面的风险。技术风险基本上可以视为 基于“一带一路”倡议指导下,我国推广移动支付所面 临最严峻的风险问题。技术风险主要可以从人工智能风 险、大数据风险等方面进行研究与分析。这部分技术风 险主要体现在安全管理存在漏洞,或者在部分技术应用 开发方面存在不足问题,导致支付过程存在风险隐患。

三、金融科技赋能下移动支付“走出去”的风险防范策略

1.明确风险因素成因,采取针对性措施加以预防管理

对于国家及地区层面风险问题的防范管理而言,我 国应该将移动支付与“”“一带一路”产业进行绑定化 输入处理。如可以将移动支付以模块嵌入方式融入企业 或者工程发展规划当中,并以思想以及生活方式等途径 手段,将其融入目标国家的文化当中。与此同时,移动 支付在进入新区域之前,应该对当地法律法规政策以及 社会文化、经济发展进行提前把握。

根据分析反馈结果,确定接受该项目群体的市场范 围,并申请政府作为第三方介入加强对移动支付手段的 推广应用力度。除此之外,我国移动支付产业应该对移 动支付“走出去”过程所面临的风险因素进行准确识别 与科学预防,对于当前移动支付方式与东道国金融机构 以及科技机构所存在的不兼容问题进行及时调整。最好 可以通过不断加强对技术的开发力度,减少安全隐患问 题出现[5]。

2.重点强化监管科技实践能力,加强移动支付“走 出去”的风险防控效果

为保证移动支付“走出去”风险防控效果得以达到 预期,我国金融行业应该进一步强化自身的监管科技实 践能力。通过不断增强考验内部的支付风险防控能力, 保障移动支付“走出去”安全推广效果。

一方面,相关行业应该对新技术合理选型进行重点强 化,对当前新技术的适用性以及安全性进行科学研判。并 根据分析反馈结果,选择合适的新技术进行推广应用,以 保证可以与其他国金融机构以及科技机构兼容。

另一方面,金融科技方面应该对当前支付数据安全防 护机制问题予以高度重视。最好可以利用支付标记化以及 双向认证等方法手段,减少敏感数据泄露风险,保障用户 个人隐私安全。除此之外,也可利用大数据以及人工智能 等先进技术对当前支付业务监控模型进行完善。一旦发现 存在可疑交易或者异常操作行为,系统可自动拦截并对其 进行智能化处理,以期可以保障用户支付过程安全[6]。

\

四、结论

在“一带一路”倡议以及可持续发展部署的号召 下,中国金融科技必须迈出国门,走向世界。其中,移 动支付作为金融科技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在金融科技 赋能的发展背景下,按照战略部署规划要求走出国门、 面向世界。但是,在金融科技赋能的发展背景下,移动 支付“走出去”可能会面临较多的风险因素。国内移动 支付企业应立足于当前发展态势,对风险防范机制内容 进行准确构建与完善,以加强对海外市场风险的防范能 力。在我国金融科技赋能的发展态势下,我国移动支付 产业将会得到全新的发展机遇,进一步推动我国移动支 付产业“走出去”,实现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陆岷峰.金融科技与科技金融:相互赋能与共生发展策略研究——基于科技、金融、经济生态圈视角[J].金融教育研究, 2020,  33(1):17-23.
[2]    邹帮山.金融科技多维赋能 驱动区域银行数字化转型[J].中国金融电脑,  2021(2):12-17.
[3]    破晓.中国金融科技行业研究报告2019年[A].艾瑞咨询系列研究报告(2019年第10期)[C].2019:348-412.
[4]    迈向产业支付时代 中国第三方支付行业研究报告 2020年[A].艾瑞咨询系列研究报告(2020年第4期)[C].2020:426-479.
[5]     曙光 中国金融科技行业发展研究报告2020年[A].艾瑞咨询系列研究报告(2020年第11期)[C].2020:702-778.
[6]     费方域.上海推进金融科技发展的思路和举措[J].科学发展,  2019(5):5-16.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cipaper.net/guanlilunwen/34254.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豫ICP备2022008342号-1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