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论文 > 正文

新法考和互联网 + 背景下“案例分析工作表”在刑事法律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2-03-10 09:23:50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scipaper.net):

  摘要:法考改革以来,案例分析题型及其考察的案例分析能力和知识综合应用能力已经成为 法律职业资格准入的主流。在互联网 + 背景下,面对高职教育明确提出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 目标,普遍存在着来自学生、教师、国家教育部门对于各方面的“ 能力焦虑 ”。本文试探讨在法律 专业课程中,创新案例教学法的工具和手段,利用“ 提问指南表 ”和“ 案例分析工作表 ”进行翻 转课堂, 来针对性地提升案例分析和法律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新法考; 刑事法律课程; 案例分析; 技能; 翻转课堂

  在高职院校,往往存在着三方面的“能力焦 虑感 ”:第一,学生特别是临近毕业的学生对于 所学专业知识能否以及如何转化为谋生技能的焦 虑;第二,高职院校教师,特别是一线的专职教 师对于自己教学能力在日新月异的网络科技变革 下,能否与时俱进,满足新时代学生、学校甚至是 国家教育需求的焦虑;第三,在国家层面上,对于 学生在充斥着多元文化、信息爆炸的大网络时代 进行网络冲浪时,是否具备辨别是非能力的焦虑。

  面对这些焦虑,无论是从国家顶层设计上进 行方案方向上的引领,还是各高职院校在教师培 育、教材开发、教法改革方面进行的探索,归根结 底还是得落实到每一堂课中。因此,笔者认为,缓 解这些“能力焦虑”, 必须从每一堂普通的专业课 开始进行革新设计,配合师资建设、教材建设等配 套措施,最终反馈到每一堂课中,将知识传授转变 为能力培养。

  一 、问题的分析:高层次应用型人才需求与教学困境

  何为“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呢? 对于这个 问题,每一个不同的专业都有不同的标准答案, 而对于法律事务专业群的学生来说,专业培养的目标是:理想信念坚定,德、智、体、美、劳全面 发展,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职业道德和创新意 识,能适应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需要,具备一定的理 论基础知识,熟练运用相关实务知识处理法律事务,能在司法行政部门等政法机关、地方政府机 关、基层法律服务所、公司企业的相关工作岗位的 高素质法律实务型人才。

  为实现这一高素质法律实务型人才培养目标,我们需要解决几个现实困境:

  ( 一)技能缺失困境

  高素质法律实务型人才至少需要掌握五个方 面的技能:法律基础知识应用技能、法律咨询技 能、调解技能、案件分析与汇报技能以及法律文书 写作技能。[1]而在现有的课程体系中,突出的是法 律基础知识的传授、人民调解以及法律文书的写 作训练,另外两种只零星地体现在基础知识传授 中,突出的也是理论知识的灌输,对这五大技能的 培训并不突出也不系统,因而也就失去了培养其 技能针对性。

  而与之相反的是,高素质法律实务型人才最 需要的恰恰是法律咨询与调解技能、案件分析与 汇报技能。人才和岗位对技能的需求,与现有课程 教授缺乏技能训练的矛盾,是学生“谋生能力焦 虑 ”产生的根本原因。

  (二 )学情困境

  当代高职教育难以培养高素质人才往往有一 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即生源质量带来的学风低潮 问题。相信大多数任课教师都有这样一种体会:大 一的新生很好教、挺好学,一学期过后情况就断崖 式下跌。这种仿佛老师和知识被学生“打入冷宫 ”式的情况,难道不值得我们反思?是否在这关键 性的一学期的教学中,教师们没有满足学生的学 习“野心 ”而导致“失宠 ”了呢?

\

  笔者曾经见过这样“野心勃勃 ”的眼睛,充 满着对法律职业的向往,会不停地追问老师“这 个案件会怎么判 ”“这个问题怎么解决 ”等等。如 果,我们从每一堂专业课开始慢慢引导这种“野 心 ”,让其从盲目偏好结果转化为对学习知识、训 练技能的过程的兴致勃勃,到最终实现能自己解 决问题、实现“野心 ”的成就,那么,这些学生们 的“野心 ”就是成功培养高素质法律实务型人才 的星星之火。

  二、解决问题的探索: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 法创新

  高职教育就像是成人社会准入证的最后培训 阶段,任何教学方法的改革都是源于社会背景下 学生的需求变化,自然需要以学生为中心进行设 计与改革。而想要保持学生源源不断的“野心 ” 与渴望,就必须源源不断地提供教学新意。在基础 层面上,需要专业课教师在教学方法上有所创新 突破,以学生为中心,将五大核心技能融于课堂教 学中,一方面,在知识点的讲解时可以与时俱进地 引用热门电子竞技、影视剧等辅助讲解,不断引导 学生培养提炼问题与分析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 创新改革“知识建构工作纸 ”为“案例分析工作 表 ”, 同时利用翻转课堂进行技能的训练与知识的 强化,进行大量案例教学。

  ( 一 )树立真实的信仰 —— 课程思政融入教学,建立案例指导制度

  众所周知, 自媒体时代不仅带来海量的信息,也带来了多元文化的冲击,而在复杂的网络与 现实世界中,为学生树立正确的法的信仰、提高社 会主义法治的公信力,是应当贯穿法律专业课程 的思政教育脉络。

  一本正经谈理论的思政教育已经无法满足当 代大学生教育的需求,在刑事法律课程教学中,教 师需要建立本门课程的案例指导规划,为学生筛 选出大量的集知识、趣味、正能量于一身的案例。 现阶段也需要在复杂的网络与现实世界中,为学 生树立正确的法的信仰、提高社会主义法治的公 信力,使之成为贯穿法律专业课程的思政教育脉 络。在这其中,案例的选择及方法的适用尤为关 键。在案例教学中,充分关注一些突破“7 天遗忘 规律 ”的热门案件和新鲜案件,在案例分析中引 导学生对我国法制和司法的理解与信任。[2] 比如 “于某案 ”中对于正当防卫的限度思考,“ 邓某案 ” 中法理与情理的双赢,等等。这些都是我们在每一 堂普通的法律课中,缓解第三种国家层面上的学生辨别是非能力的焦虑所能做到的思政教育与专 业教育的双赢。

  (二 )实现情感的共鸣 ——尊重学生、创新知 识传授技能

  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设计,必须先尊重学 生。这种尊重并非流于表面倾听其言语,而是需要 深入地去研究与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所需,帮 助其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往往 取决于任课老师受欢迎的程度,而老师的受欢迎 程度又往往取决于教师对学生的兴趣爱好及情感 的共鸣程度。

  为了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笔者在教学中曾尝 试过各种不同的方法,最后发现,即使已经是大学 生,他们仍然最爱的是融入真实案件的故事教学。 所以,如何将故事与知识相联系,让知识更容易被 接收,一度成为笔者最喜欢琢磨的事情。比如,将 刑事诉讼中可公诉可自诉的 8 种罪名放到《还珠 格格 》电视剧的剧情中进行记忆,将《琅琊榜》古 装剧中的官制设置与刑事诉讼中的专责机关的职 权进行比较学习,将刑法中犯罪构成等内容结合热 门手游《和平精英 》中的设置和游戏方式进行讲 解,等等。可喜的是这些方法的创新应用得到了很 好的反馈,学生愿意听、也能听懂并能记住。

  无论是电子竞技也好,还是影视剧、明星文 化等,都是充斥在现在的学生周边和生活中的事 物,我们不能无视,但可以加以利用,在案例教学 法中,使其成为教学的工具和帮手。在这一过程 中,尊重学生的审美,同时进化自身的言语体系是 培养法律基础知识应用能力的助力,这也是老师 们缓解自身教学能力能否与时俱进的焦虑的途径 之一,即不一定需要强求自己成为动画制作大师 或新兴软件达人,只要在备课时不断注重追求与 学生达到更多情感的共鸣,尽力做到设计每一个 课件时精雕细琢、每一段内容千挑万选、每一个环 节精益求精,务求学生能更好、更平顺地接受知 识,一样能成就一堂学生“心水 ”的好课、一堂 “活课”。

  (三)确立清晰的目标 ——从知识灌输到技能 培养的转变

  作为一个培养高素质法律实务技能型人才 的专业,在专业规划时就必须确立清晰的培养目 标,每一位专业课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方法的选择 也都应当遵循这一目标。笔者认为,一位高素质的 法律实务技能型人才至少需要具备五个方面的能 力:第一,具有较强的法律逻辑思维能力;第二, 具备分析、处理、应变及解决法律问题的工作能 力;第三,较好的独立分析和综合判断能力;第 四,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创新能力;第五,具有团队精神和团队作业能力。

\

  这五种能力的培养,一方面应当时刻贯穿于 日常教学中,另一方面体现在法律事务专业对于 法律基础知识应用技能、法律咨询技能、调解技 能、案件分析与汇报技能以及法律文书写作技能 这五种核心技能的培养满足上。笔者建议,可以从 两方面来推动,一方面在专业课堂教学中使用翻转课堂的形式,另一方面在课程设置中优化专业 选修课的设置。

  三 、问题的解决:翻转课堂与信息化教学

  在大学阶段,翻转课堂的前提是有丰富的课 余时间用于预习、自习。以刑事法律原理与实务课 程为例,综合采用小组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提问 指南法,灵活设置课程的成绩比例,增加团队实训 成绩比例,使整个课堂形成教师作为推手引导、学 生作为中心推动,充分调动学生个人积极性与团 队作业协调性的“活课”。

  ( 一)课前预习阶段:提问指南表的应用

  在应试教育环境中,分数可能无法代表一切,但是学生的成绩普遍凸显了一个问题:不会答 题。究其原因,可能在于我们的学生不擅长分析 问题、找准要点,这一点不仅体现在考试中的答 题上,也体现在课堂中的提问上,“ 这个地方不太 懂 ”,这种“废话式 ”的提问不难推测其根本没有 找准问题的核心,不会提问即不会分析问题,也就 无法解决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难题,笔者建议每一 堂课或者每一章节之前布置问题指南,让学生在 预习完相关章节后,提炼关键词、重难点,并列出 在预习中的三个主要疑问,作为课前预习情况的 检测,同时不断训练其提炼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能 力,为提升其综合法律实务能力打好基础。

  (二)课堂讨论和答疑阶段:案例分析工作表的引入

  通过吸收知识构建教学理论对于引导学生进 行群体性探究、提升团队作业能力和社交能力的 成果,笔者建议在课堂的核心阶段 —— 案例教学 中引入“案例分析工作表 ”, 引导学生在个人分 析、团队整合学习中解决实践中的案件,将知识点 内化,真正获得法律基础知识应用的技能和不断 提升法律咨询技能、案例分析与汇报技能。教师可 以设计自己的课程案例分析工作表,笔者建议设 置如下项目:

  1.案例。教师可以引入比较经典的实例,为 了更好地串联知识点、深化理论的应用,也可以对 案例进行改造,同时鼓励学生自己编写案例,进行 趣味与学习兼顾的案例编写活动。

  2.知识点。引导学生将看到案例后脑海中浮 现的知识点名称记录下来,学会在案例分析中提炼关联的知识点。

  3.联系。将案例置于中心,要求学生将知识 点、疑问、解答和思考等关联内容分列周围,并绘 制关联图进行相关性的确认,真正将学生脑子中 的思考有序地铺开形成有逻辑的结构图。

  4.结论与拓展。用于记录学生对于案例的分 析答案,并留下在此基础上进行拓展性思考与问 答的空间,慢慢培养学生构建关联知识树以及举 一反三的能力。

  (三 )小组交互阶段:信息化教学工具的创新运用

  对现有的信息化教学软件其实可以更加深入 地挖掘其价值,在课程建设中,创新运用平时可能 忽略的主题讨论、分组任务等活动库内容。将个人 的案例分析工作表通过网络上传 — 互联 — 讨论 — 整合 — 反思这一系列的线上操作,使个人的案例 分析和知识应用,从“一座孤岛 ”互联成小组、班 级甚至是更大范围的集体讨论、集体深化、集体成长与进步,在此基础上,有条件的话甚至可以开发 自有知识产权的“案例 - 知识论坛 ”。

  ( 四)课后总结阶段:引导学生建立自己的案例集

  自媒体时代的互联网传播呈现散布型网状结 构,每个互联网个体都能成为信息的发布者、接受 者和传播者,信息传播迅速且覆盖面大。网络作为 传播载体出现了议题设置全民化、“ 群体效应 ”凸 显、“ 蝴蝶效应 ”加剧、舆论控制弱化等有别于传 统媒体的根本性转变。学生在其中极易受到外界 “感染”, 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 与其 千方百计地阻挡“感染”, 不如投身其中主动“感 染 ”学生接受正能量。

  既然每个人都可能随时转而成为信息传播者,那么,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完全可以引导学 生针对他们各自感兴趣的案件类型,将自己或身 边人、要素代入的方式建立自己的案例集或者案 例分析题库。笔者认为可以发挥自身的个体灵活 多变和小组作业的优势,利用实践课的开展和引 导,采用拍摄小电影的方式成就每一小组的案例 代表作,同时在信息化教学平台上增强学生之 间、小组之间、区队之间的案例集交流,在增强 校园中舆论引导的正向效果的同时也是一种学风 建设。

  参考文献

  [1] 徐骏.司法应对网络舆论的理念与策略:基于 18 个典型案例的分析[J].法学,2011(12):105-115.

  [2] 吴畅.基于专业技能培养的高职顶岗实习标准构建——以法律事务专业为例[J].长春教育学院学 报,2017.33(7):67-69.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cipaper.net/falvlunwen/36293.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豫ICP备2022008342号-1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