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论文 > 正文

法治社会建设背景下相关道德问题的法律解决论文

发布时间:2021-12-04 16:48:11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scipaper.net):
 
 摘要: 在法治社会建设中,道德问题是十分重要的。不仅要重视对社会全员的道德素质培养, 同时也要从法律层面上用制度进行规范。在道德问题的法律解决途径上,一般可包括立法解决和 司法解决两种。本文一方面分析法治社会背景下,如何选择道德问题解决方法。另一方面,研究法 治社会背景下道德问题的立法解决措施。

关键词:  法治社会; 道德问题; 法律解决

目前,  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阶段。社会成员的 存在方式、发展状态,  受社会共同体利益关系影 响。在现代社会环境中,  社会成员具有独立的个 性,  现代意识思维比较鲜明。所以,  社会成员在道 德与行为的选择上,  表现为多样性特征。

法治社会建设视域下,  从立法层面实现对道 德问题的解决,  是社会良性秩序构建的基础和前 提。因此,  本文从这方面加以探究。

\

一、法治社会背景下道德问题解决的发展选择 分析

我国传统社会是一种人情社会,  公共理性并 不完善。在传统社会转向现代社会发展进程中,  受 公共理性不足的影响,  社会成员在价值判断上存 在多元性,  在利益上存在冲突性。价值判断与利益 矛盾,  成为现代社会中道德问题的主要因素 [1]  。 现代社会生活中的大量实践显示,  对社会成员的 道德能力、修养进行培育,  可以有效提高社会成员 自我约束能力与管理能力。但是,  此种约束与管 理,  并不能够实现对社会中普遍存在的道德问题 的解决。分析其原因,  主要是道德作为社会规范, 属于软性内在的。虽然社会舆论、个体自律等, 会对道德形成保障,  但是并不能够充分驾驭和适 应比较复杂的社会关系,  对社会关系的协调功能 较弱。

现代法治社会,  社会成员的公共理性程度,  与 社会治理水平有密切的关系。从某种角度来说,  社 会共同价值观的塑造与利益关系的协调,  离不开 社会成员的公共理性。法,  本身就是公共理性,  具有客观化和规则化特征[2] 。 其在 多 元价值 的整合与社会关系的协调中,  能够发挥出主导的作用, 可为社会成员提供比较合理的行为准则。由此来 看,  法,  是社会理性秩序构建中最合适的选择。 将法律、道德相结合,  能够充分发挥法律优势,  从 制度层面对道德问题加以规范,  减少道德问题,  构 建出理性、美好、和谐的社会。对社会中的道德问 题,  选择法律解决的原因,  体现为两个方面:其一 是法律有可预期和明确性。在设定权利与义务关 系的基础上,  可通过强制实施,  实现对社会关系的 调节。其二是在市场经济环境中,  司法裁判有一定 的权威性,  能够充分实现对矛盾纠纷、利益冲突的 化解。

在用法律解决道德问题时,  有两种途径。第一 种途径,  是立法途径。以科学立法的方式,  适度的 将道德转化成法律,  建设与社会发展要求相符合 的道德,  从宏观层面上,  减少道德问题。第二种途 径,  是司法途径 [3]  。通过司法判决,  以正义的方 式救济合法利益,  实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 弘扬。

二、法治社会背景下道德问题的立法解决措施

(一)  法治社会背景下道德问题的立法理论解决


在法治社会背景下,  以立法方式解决道德问 题,  主要是借助立法,  将道德转化成法律,  使道德 具有强制性、权威性。由此,  实现对社会中常出现 的道德问题的解决。在理论上,  道德可以转化成法 律的原因,  是道德、法律二者间有一定的共通性。 社会成员在交往过程中,  遵循的基本道德正义原 则,  可通过转化成法律规则的方式,  使道德原则的约束力、  强制力增强。道德、法律之 间 的 内在关联性,  主要可表现为以下几点:

第一,  道德、法律均有义务的内容。无论是道 德还是法律,  通过规定义务的方式,  能够有效指引 社会成员的行为,  并对其形成约束。社会成员遵守 道德,  是履行道德义务的表现。法律强调权利,  不 过也不对义务排斥 [4]  。通过创设权利、义务,  充分 发挥规制性的作用。未履行法律义务,  也不会享有 法律权利。不过,  二者的义务实现机制存在差异。 道德义务,  以自律为主;法律义务,  以他律为主。 就义务内容范围来看,  与法律义务相比,  道德义务 涉及的范围更加广泛。随着现代生活的制度化发展 趋势,  道德义务转向法律义务的现象,  更加明显。

第二,  道德、法律的调控范围相容。从本质上 来看,  二者有一定的从属关系。道德调控的领域比 较广泛和全面,  但凡是法律调控涉及的领域,  均属 于道德调控范围。而道德调控的范围,  并非都属于 法律调控范围内 [5]  。法律,  是底线的道德,  调控的 内容是针对社会生活中的重大关系,  范围内容相 对狭窄。而且,  在行为要求上,  对社会成员的要求 偏低,  是不能够逾越的底线。而道德,  涉及对社会 关系的调控,  对法律有一定的服从性。

第三,  道德、法律的价值取向有一致性。对于 法律、道德而言,  正义分别是内在价值和精神。社 会成员共同参与到与非正义的斗争中,  才取得了 道德结果,  能够将社会成员追求公平正义社会的 价值反映出来。

\

(二)  法治社会背景下道德问题的立法实践解决

在法治社会背景下,  道德问题的立法实践层  面,  主要是从法律角度转化道德,  达到解决道德问 题的目的。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  在立法实践的解 决上,  都以道德转化成法律为主。就我国《 宪法 》 来看,  该法律站在国家根本法的高度上,  指出法  律面前人人平等,  都有自主人权。《 民法典》中,  在法律条文中载入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并围  绕法律,  将其转化成比较具体的要求,  具有一定的 规范性。此种方式,  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  践,  有法律载体作为支撑 [6]  。而且,  相关行为规范 中,  对民事活动的自主性、公平性、平等性等进行 规定,  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为社会成员提供比较合  理的行为指导。

将道德法律化,  可以从非道德行为方面,  规制 社会成员的行为,  使法律具有道德性质。在社会实 践中,  将道德标准普遍化,  可以使成员提高义务服 从性。从本质上来看,  道德规范的结构层次比较鲜 明。若本身行为标准不够普遍,  社会成员可以不 遵守准则。通常来说,  道德层次较低,  普遍特性明显。道德层次,  对法律转化有一定影响。将道德转化成法律,  实际上就是在立法时,  要从法律层面上 规范道德行为。

三、社会法治背景下道德问题的司法解决

法律源于现实生活,  是对社会关系立法的确 认。在此基础上,  形成权利义务的关系,  从法律意 义上去调控社会生活。现实生活,  具有多变性、 复杂性。在选择和确认比较重要的社会关系时, 现实生活有一定的滞后性,  通常很难会做到社会 生活、关系的提前建构。司法判决,  是认定个案事 实的司法行为,  可以达到定纷止争的目的,  从而协 调利益关系,  矫正违法或是非道德的行为。就司法 实践中的案例而言,  每个案例都是源于真实的现 实生活。利用司法手段,  查明案件的事实真相,  有 利于化解矛盾纠纷,  维护案件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和利益,  维系社会和谐稳定。在对案件审理时,  要 向社会成员传递相应的准则,  对社会共同体认可 的价值观进行传播。由此来看,  司法判决能够将法 律制度宣示出来,  也会将社会主流的道德价值观 彰显出来。司法判决结合了德治与法治,  是道德宣 传、社会法治的载体。所以,  可以重视社会法治背 景下道德问题的司法解决。

四、结语

在法治社会环境下,  利用法律对道德层面的 问题进行解决时,  需要借助社会关系和行为规 范。只不过,  以立法解决道德问题时,  并不必然会 带来道德行为,  也可能会在现实生活中出现不道 德行为的现象。司法判决,  是在认定微观案件事实 的基础上,  实现对矛盾纠纷的解决和社会主义核 心价值观的培育,  对于形成社会整体道德风尚,  具 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不管是司法还是立法,  都可以 将价值共识凝聚起来,  对现实生活中的道德问题 加以有效解决。以此,  为法治社会的构建,  提供有 力的保障和支撑。

参考文献

[1]徐竹棉.法治视阈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法治教育研究[J].法制与社会,2019(23):197-198.
[2]范冠峰.法治视野下的社会治理困境与解决路径研究[J].齐鲁学刊,2019(4):82-90.
[3]吕自密.承认理论视域下我国市场经济道德建设面临的困境及化解[J].哈尔滨学院学报,2020,41(6): 30-34.
[4]马龙.全面依法治国视域下我国社会的诚信与法治建设研究[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5 (6):92-96.
[5]杨帆.立德树人视域下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思考与实践[J].辽宁教育,2020,26(3):5-8.
[6]王成美.浅谈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及解决策略[J].文渊(高中版),2019(8):42.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cipaper.net/falvlunwen/33985.html

相关内容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豫ICP备2022008342号-1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