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针刺结合康复训练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膀胱功能的影响论文

发布时间:2020-09-28 16:47:12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scipaper.net):

摘要:目的讨论在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中采用针刺结合康复训练对膀胱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至2019年收治的56例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采用随机编号的方式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其中对照组28例患者采用基本的康复训练;研究组28例患者采用针刺结合康复训练的方式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膀胱容量以及残余尿量,并观察自行排尿的情况。结果通过调查发现,研究组患者在采用针刺结合康复训练后的膀胱容量以及残余尿量均优于对照组单独采用康复训练,同时研究组患者自行排尿率高于对照组,差异较大(P<0.05)。结论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中采用针刺结合康复训练对膀胱能起到了较好的改善效果,患者排尿情况较好,应广泛临床应用。

关键词:针刺;康复训练;神经源性膀胱

本文引用格式:戚玉亮.针刺结合康复训练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膀胱功能的影响[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89):189,191.

0引言

在临床中神经源性膀胱在脊髓损伤后的患者中属于较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如果对其治疗不及时,患上泌尿系统疾病后严重者甚至导致死亡。所以对患者进行膀胱功能的恢复是必不可少的,能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心理负担起到显著的改善作用[1]。现阶段临床上针对该疾病的治疗手段主要为间歇性导尿、训练膀胱、扩张膀胱、药物治疗等方式,但是较难达到预期目标,而且容易引起病情反复发作[2]。临床研究发现,将针刺与康复训练结合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膀胱功能恢复有较好的临床疗效,本文将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采用此方法的效果进行分析,具体内容如下。

\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取我院2011年至2019年收治的56例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当做本次的研究对象,采用随机编号的方式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其中对照组28例患者,男性18例,女性10例,年龄30~58岁,平均(41.5±4.6)岁,病程1~6个月,平均(2.4±0.6)个月;研究组28例患者,男性16例,女性12例,年龄32~60岁,平均(40.3±3.8)岁,病程2~5个月,平均(2.8±0.5)个月。所有患者经相关检查后确诊为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具有明显的尿频、尿急、失禁以及不能自主排尿等临床表现,并且膀胱功能存在障碍。本次研究内容征得了患者或家属的同意,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础信息差异较小(P>0.05),具备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患者待生命体征均趋于平稳后同时进行康复训练,训练内容包括坐位平衡、关节主被动运动、神经肌肉电刺激、SCI常规电动起立床、心理疏导、ADL训练等[3]。然后对所有患者进行膀胱功能恢复训练,主要内容包括了:①刺激排尿,首先确定脊髓损伤的患者的腰髓皮肤神经周围的扳机点,然后采取相应的方式不断的刺激患者的排尿功能,比如刺激肛门、按压阴蒂、牵扯阴毛等方式刺激,使膀胱出现收缩性的反射,也可以采用温水热敷腹部促进膀胱的刺激。②间歇性导尿,如果患者的病情感染较轻,可采用控制饮水量的方式进行排尿的调节,一天的饮水量控制在2000 mL左右,进食的时间和饮水的时间同步,400 mL/次左右,导尿操作每间隔5 h左右进行一次,观察尿液的颜色并记录小便量。留置尿管导尿患者:初期开放以保持膀胱处于空虚状态,避免逼尿肌在无张力状态下过于牵伸和疲劳;1周后,定时夹闭尿管,每4~6 h放尿1次。③手压排尿,如果患者逼尿肌没有反射情况或者尿道肌没有痉挛情况时,也可以对下腹部实施手压的方式进行刺激排尿,将双手呈握拳姿态对腹部施加压力使膀胱内的尿液排出。还可采用屏气方法,将尿液排出,患者保持坐立的姿态,使身体保持前倾同时屏住呼吸,不断的用力排便使其腹部有足够的压力排除尿液。

研究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入针刺,患者保持俯卧或侧卧的姿态,选取八髎、肾俞、会阳等穴位以及督脉相关腧穴,将消毒后的一次性针灸刺入相应的穴位,特别是八髎穴一定用长针刺入骶后孔且不少于2寸,再接入电针仪将针灸针用导线连接,调整为疏密波,根据患者的忍受程度进行相应的调节,一次疗程0.5 h,1次/d,连续治疗10 d。

1.3观察指标

调查两组患者的膀胱功能恢复情况,从膀胱容量以及残余尿量两个方面进行观察,并调查两组患者自行排尿的情况。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1.0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t和2检验,以P<0.05为准,说明差异较大,具有临床对比价值。

2结果

2.1膀胱功能恢复情况对比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膀胱功能恢复情况,两组患者在组内治疗后膀胱容量以及残余尿量均出现了改善,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明显(P<0.05);组间对比研究组在治疗后的膀胱容量以及残余尿量上均优于对照组,差异较大(P<0.05),详情见表1。


\
 


2.2自行排尿情况对比

调查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自行排尿情况,研究组自行排尿率高于对照组,详情见表2。


\

 

3讨论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时常遭遇各种各样的意外情况,比如交通事故、高处坠落、运动损伤等,都有可能导致脊髓损伤,而神经源性膀胱属于脊髓损伤后较为常见的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多是由于尿道闭合压力过高、膀胱逼尿肌压力过高、尿失禁等情况导致,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和工作,不仅是心理和生理都造成严重的负担。临床上对于该疾病提出了针刺联合康复训练方式,通过针刺八髎穴、肾俞、会阳等穴位以及督脉相关腧穴,能够对经络起到疏通的效果,提高膀胱气化功能,在中医学中认为脉冲电可以对运动的传入和传出神经起到刺激作用,影响膀胱逼尿肌及尿道括约肌的协调功能,从而对膀胱容量及排尿的次数起到双向调节的作用,进而促进排尿功能恢复[4]。

结合现代解剖学认识,八髎穴是骶神经通过之处,针刺八髎穴可刺激骶部的神经根,刺激传出神经,被动引起逼尿肌、膀胱内括约肌节律性地收缩运动,增加二者之间的协调功能,有利于排尿反射的形成。基础研究证实,针刺督脉相关腧穴能改善脊髓损伤区的微循环,降低血管升压素含量及水通道蛋白,促进轴突再生,抑制细胞凋亡,以改善膀胱功能,这些研究阐释了针灸治疗SCI的部分机制。

本次研究得知,在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中采用针刺特定腧穴辅以电脉冲结合康复训练后,研究组患者比对照组患者的膀胱容量明显增大,残余尿量明显下降,同时自行排尿率更高。证实了采用针刺结合康复训练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膀胱功能恢复有较好的作用,相较于基本的康复训练临床效果显著。

综上所述,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实施针刺结合康复训练能有效改善膀胱功能,促进患者的排尿功能恢复正常,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龚阳陵.针刺配合盆底肌电子生物反馈疗法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临床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7,36(6):731-734.
[2]程宏.针刺结合康复疗法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尿潴留患者的临床康复疗效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8,16(16):157-159.
[3]徐秀梅,徐彦龙,寄婧,等.针灸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脊髓损伤患者神经源性膀胱疗效观察[J].西部中医药,2018,31(5):97-100.
[4]Ming XU,Zhang H,Zhang J.Effect of electroacupuncture on urodynamics and expression of Caspase-3 in spinal tissue in rats with neurogenic bladder after complete supersacral spinal cord injury[J].Chinese Journal of Rehabilitation Medicine,2017,32(12):1338-1344.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cipaper.net/yixuelunwen/25177.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豫ICP备2022008342号-1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