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早期胃癌的临床效果观察论文

发布时间:2020-07-08 09:54:55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scipaper.net):

摘要:目的观察于早期胃癌治疗中开展内镜黏膜下剥离术临床效果分析。方法我院住院部于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早期胃癌患者74例进行研究分析,采用电脑随机分为两组各37例,研究组予以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对照组沿用腹腔镜手术,比对差异。结果研究组手术持续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围术期并发症发生几率为2.70%;对照组围术期并发症发生几率为10.8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于早期胃癌治疗中开展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可有效改善患者手术指标,降低围术期继发并发症几率,适用于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早期胃癌;临床效果

本文引用格式:董海军,沈建伟,邵晓娜.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早期胃癌的临床效果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67):96-97.

0引言

随着内镜技术的完善,可为临床腹部手术提供微创技术支持,可有效改善常规手术弊端,提高手术质量。为了探究内镜黏膜下剥离术于早期胃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本研究特选74例患者进行比对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院住院部于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早期胃癌患者74例进行研究分析,本研究经伦理会批准开展,患者及家属同意开展研究,排除手术禁忌症及既往有腹部手术、严重合并症状及治疗依从性差的患者;74例患者术前常规胃镜病理提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或癌变,术前完善放大染色胃镜及超声胃镜检查,均符合《胃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围手术期指南》的胃ESD适应证[1],采用电脑随机分为两组各37例,研究组男20例,女17例,年龄47-81岁,平均(62.35±1.25)岁,对照组男21例,女16例,年龄46-78岁,平均值(61.97±1.43)岁,两组患者基础资料比对无显著统计学差异,可于研究中进行分析(P>0.05)。

1.2方法。两组患者均经消化内科高年资内镜医师确诊,对患者各项生命指标进行观察及记录,术前完善放大染色胃镜及超声胃镜检查,待符合手术指征后进行手术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外科常规全麻下腹腔镜下手术,严格按照无菌手术操作[2];研究组患者行全麻下内镜黏膜下剥离术,①于病灶区做标记:采用氩气刀于病灶区外0.3-0.5 cm处进行标记;②黏膜下注射:于病灶边缘标记点外侧进行多点粘膜下注射,将病灶抬起;③切开、剥离:采用Dual刀切开病灶区,借助IT刀对粘膜下层病灶组织进行剥离,于剥离过程中加强粘膜观察,并维持粘膜注射,保持肌层与病变组织分离,完整切除病灶[3];④进行创面清理:对可见血管进行预防性止血,渗血部位使用热活检钳、氩气刀止血,对剥离较深、肌层有裂隙者使用金属夹夹闭,术后给予禁食、胃肠减压、PPI制酸、抗生素预防感染及内科常规护理干预。

\

 
1.3评价标准。比对两组患者手术持续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观察患者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主要并发症包括术后感染、术后出血、吻合口瘘等。

1.4统计学分析。研究收集的手术相关指标、围术期并发症等数值采用统计学SPSS 23.0软件版本进行分析比对,围术期并发症采用(%)表达,手术相关指标采用(±s)表达计量资料,配对样本检验,P<0.05则代表数值差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不同组手术指标相较。比对两组患者手术持续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显示存差异,差异表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


2.2两组患者围术期并发症发生情况相较。研究组患者术中无并发症情况,1例术后出血,予行内镜下止血术,止血成功,未发生术后感染、消化道瘘,并发症发生几率为2.70%;对照组术中无并发症情况,术后3例患者术后感染,其中2例肺部感染,1例切口感染,1例术后出血,无吻合口瘘发生,经治疗后均好转出院),并发症发生几率为10.81%,研究组数值略低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
 


3结论

随着人们饮食习惯和环境的变化及生活压力的增大,胃癌的发病率不断上升,胃癌的发病率、死亡率在所有恶性肿瘤中居第二位,是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4-6]。近年来,由于百姓健康意识的提高,更高清晰内镜的普及,放大染色内镜及超声胃镜技术的临床应用,早期胃癌的诊断率也在不断的升高,临床针对早期胃癌多建议进行手术治疗,阻断癌细胞转移及分殖[7-9]。内镜黏膜下剥离术为微创手术,相对于外科手术,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恢复快的优点,可有效提高手术完成质量,减少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极大提高了患者术后的生存质量[10-12]。本研究比对两组患者手术持续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显示存差异,研究组手术时间短,缩短患者住院时间,优化医疗资源;ESD术一般较外科手术有较高出血率,考虑与ESD术内镜手术特点相关,本研究中内镜下手术组有1例出现术后出血,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经内镜下止血,止血成功,未发生不良事件;对照组较研究组有较高的感染发生率,考虑外科手术创伤大、手术时间较内镜手术长、患者术后早期活动延迟,更易引发肺部及切口感染。研究组围术期总并发症发生几率为2.70%;对照组围术期总并发症发生率为10.81%,研究组数值略低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内镜黏膜下剥离术临床反馈更好。

综上所述,于早期胃癌治疗中开展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可有效改善患者手术指标,降低围术期继发并发症几率,适用于临床。

参考文献

[1]国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消化医师分会.胃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围手术期指南[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17,34(12):837-851.
[2]林言,郑祺,黄蓉,等.内镜超声联合传统内镜对早期胃癌浸润深度的预测及临床价值研究[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18,35(12):895-900.
[3]武丽萍.内镜联合窄带成像技术靶向活检用于早期胃癌诊断的研究[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8,22(5):794-797.
[4]仲恒高,缪林,季国忠,等.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36例临床分析[J].中国内镜杂志,2016,22(1):90-92.
[5]柴小兵,段旭红,李娅,等.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临床疗效[J].中国内镜杂志,2018,24(1):50-55.
[6]张帆,张得春,张艳,等.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早期胃癌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2017(10):65-68.
[7]李华,霍志斌,吴殿超,等.内镜下治疗未分化型早期胃癌的临床研究[J].中国肿瘤临床,2015,42(19):969-972.
[8]周平红,彭贵勇,杨仕明,等.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临床疗效分析[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4,36(14):1507-1511.
[9]叶春荣,付肖岩.内镜黏膜下剥离术与腹腔镜手术治疗早期胃癌的临床疗效比较研究[J].临床消化病杂志,2017,29(1):11-13.
[10]李军,施毅卿,姜松耀.内镜辅助胃癌黏膜下剥离术治疗胃癌前病变及早期胃癌效果分析[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8,17(6):637-640.
[11]陈军,涂建军,吴伟东.内镜黏膜下剥离术与外科手术治疗早期胃癌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18(8):38-40.
[12]徐杲,苏江,华婷琰,等.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及外科手术治疗早期胃癌的预后效果评估[J].临床消化病杂志,2016,28(2):91-94.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cipaper.net/yixuelunwen/19677.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豫ICP备2022008342号-1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