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中医治疗进展论文

发布时间:2020-05-28 11:57:15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scipaper.net):

摘要: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临床常见的功能性肠病,该病症状反复、病程缠绵,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近年来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研究增多,本文就近年来国内关于该病中医治疗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以供临床参考。

关键词: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中医治疗;综述

本文引用格式:梁琪,曾思敏,韦静,等.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中医治疗进展[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59):92-93,95.

Progress in TCM Treatment of Diarrhea-predominant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LIANG Qi1,ZENG Si-min1,WEI Jing1,LUO Peng-Ji1,HUANG Gui-hua2*

(1.GuangX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NanNing GuangXi;2.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Guangx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NanNing GuangXi)

ABSTRACT: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is a clinically common functional bowel disease.The symptoms of the disease are repeated and the disease is lingering,which seriously affects the quality of life of patients.In recent years,the research on diarrhea-type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has increased.This article reviews recent advances in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 for this disease in recent years for clinical reference.

KEY WORDS:Diarrhea-type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Chinese treatment;Review

0引言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一种胃肠道结构和生化检查均无异常的肠道功能紊乱性疾病,主要分为便秘型(IBS-C)、腹泻型(IBS-D)、混合型(IBS-M)和不定型(IBS-U)四种亚型,其中亚型以腹泻型最多见[1]。本文就近年来关于IBS-D的病因病机、中医內治、中医外治三个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1病因病机

中医学中无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这一病名,其隶属于中医学“腹痛”、“泄泻”“飧泄”等范畴。近年来,诸多医家基于中医理论对IBS-D的病因病机阐释了众多观点。朱生樑教授[2]认为情志失调、饮食内伤、外邪侵袭是IBS-D的主要病因,其病位在肠道,但常涉及肝、脾,肝失疏泄,木郁乘土,脾失健运;或脾胃虚弱,运化失司,逢怒进食,升降受损,清浊不分,均可导致泄泻。张介眉教授[3]认为脾胃升降协调是肠腑功能如常的关键所在,故脾胃升降功能失调是导致IBS-D的根本原因,主张在治病过程中要以恢复脾胃升降功能为先。任宝琦教授则[4]认为IBS-D病位在脾、胃、大肠,但与肝、心、肾、肺均密切相关,脾失健运、心神失养、肝失疏泄、肺失宣降、肾失温煦均是该病的病机所在。

\

 
2内治法

中国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5]将IBS-D分为肝郁脾虚证、脾虚湿胜证、脾肾阳虚证、脾胃湿热证、寒热错杂证五大证型,本文就这五个主要证型最新的中医辨证论治展开综述。

2.1肝郁脾虚证

众多研究证明了免疫系统缺乏稳定性是IBS-D的发病机制之一,王伟等[6]将80例肝郁脾虚型IBS-D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对照组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治疗,实验组予加味柴芍六君颗粒,结果证明了该药可通过调节T淋巴细胞亚群的数量改善IBS-D患者的肠道免疫功能,有利于改善患者的胃肠道症状。尹秋凤[7]将86例肝郁脾虚证IBS-D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加味四逆散加减(柴胡12g、甘草12g、白芍12g、枳实12g、延胡索12g、茯苓10g、白术10g、太子参10g、防风10g、陈皮10g、合欢皮各10 g)治疗,对照组予匹维溴铵治疗,研究证明治疗组的有效率更高,值得临床推广。王艳[8]将符合纳入标准的肝郁脾虚证的IBS-D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予自拟方柔肝健脾汤,对照组予马来酸曲美布汀片口服,通过观察患者的腹痛、大便情况、善太息等主要症状和腹胀、乏力、烦躁等次要症状来评判有效率,经过前后对比,实验组的有效率为90.0%,高于对照组的66.67%,且实验组的复发率更低,临床疗效确切。

2.2脾虚湿盛证

周燕[9]选取130例辨证为脾虚湿盛证的IBS-D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5例,予自拟中药醒脾祛湿饮(党参15g、黄芪20g、炒白术20g、山药25g、茯苓20g、炒薏苡仁25g、藿香10g、佩兰15g、肉豆蔻30g、泽泻10g、芡实10g、炙甘草10g)治疗;对照组予匹维溴铵片口服,统计结果表明治疗组治愈32例,显效14例,有效14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92.31%。魏东梅将[10]135例脾虚湿阻证IBS-D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中药对照组、西药对照组,西药对照组选用匹维溴铵+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治疗,中药对照组选用参苓白术散,实验组参苓白术散联合上两种西药治疗,结果示实验组有效率为60.98%、中药对照组38.1%、西药对照组有效率为30.2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脾肾阳虚证

黄卫国[11]将脾肾阳虚证IBS-D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予补中益气汤加减(肾四味)、复方谷氨酰胺肠溶胶囊治疗,疗程用药后总有效率分别为88.9%、80.4%。纪慧萍[12]运用自拟温肾健脾颗粒治疗脾肾阳虚证患者30例,30例对照组予匹维溴铵联合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口服,结果显示治疗组在改善腹泻、畏寒、腰膝酸软、纳差、乏力等临床症状、焦虑抑郁状态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且用药安全。

2.4脾胃湿热证

韩松花等[13]将120例辨证为脾胃湿热证的IBS-D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西药治疗,治疗组采用雷氏清痢荡积法配合穴位贴敷治疗,药物组成:煨木香6g、黄连6g、制大黄3g、黄芩9g、枳壳10g、炒白芍15g、葛根15g、炙甘草6g,结果对照组的有效率明显低于实验组,分别为66.67%与89.66%,结果证明了雷氏清痢荡积法可通过调和肝脾,行气活血,清热燥湿恢复胃肠气机,使得积滞得下,诸症得解。池美华等[14]将35例脾胃湿热证IBS患者予自拟方葛连藿苏汤治疗,对照组予聚克与援生力维片治疗,疗程用药后治疗有效率分别为80%及57%,临床证明有效。



\

 
2.5寒热错杂证

吴耀南教授[15]在治疗寒热错杂型IBS-D患者时注重寒热并用,以调和胃肠功能为先,建议采用乌梅丸加减治疗,并提醒需注意随症加减,如:少腹冷痛者加小茴香、两面针;烧心者加蒲公英、山栀子。乌梅丸是寒热平调的代表方剂,大热、大寒药均集于其中,具有温中补虚、调和肝脾、燥湿止痢之功效,善治寒热错杂之久泻久痢,且现在医学证明了乌梅丸具有减轻肠道炎症反应、纠正肠道菌群失调、调节免疫反应等功能,在治疗IBS-D上疗效显著。

2.6其他中医內治法

除了以上证型外,由于缺乏客观临床指标等因素的影响,主观能动性较大,故不同医家对于该病的中医辨证分型均各自的见解,因此提出了众多治疗思路。彭卓嵛等[16]认为由于IBS-D迁延难愈,易耗伤脾阴,致使脾虚失运,最终加重患者症状,故主张在辨证过程中应重视脾阴辨证,运用健脾养阴疗法施治,宜选用健脾养阴代表方之资生颗粒治疗。常盼盼[17]通过实验证明了少腹逐瘀汤加减在治疗瘀阻肠络证IBS-D中可明显减轻患者的临床症状及改善患者的焦虑状态。古娟[18]结合风邪与IBS-D病机的相关性、风胜湿的中医理论基础,提出了在治疗IBS-D的过程中需多配伍风药,如:升麻、羌活、防风类,以达到健脾止泻、和胃化湿、疏肝理气之功效。

3外治法

3.1针刺


侯光华[19]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104例IBS-D患者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其中对照组予复方谷氨酰胺肠溶胶囊治疗,实验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针刺治疗(选穴如下:脾俞、天枢、阴陵泉、三阴交、足三里等),通过观察患者腹泻、腹痛、腹胀等症状来评判有效率,经过对比,实验组的有效率为90.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0%,有统计学意义(P<0.05)。耿昊[20]将120例肝郁脾虚证的IBS-D患者随机分为实验1组,实验2组、实验3组,并分别予通元温针灸法、通元针刺法、普通针刺法治疗,经过4周的疗程后,三组患者的大便性状及精神状态均有所改善,其中实验1组的有效为92.5%,明显高于实验2组75.0%、实验3组72.5%的有效率,表明了通元温针灸法更有利于改善肝郁乘脾型IBS-D患者的临床症状与焦虑状态。徐磊[21]将55例对照组予匹维溴胺片联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治疗,55例实验组予健脾疏肝针法(主穴:足三里、上巨虚、天枢、太冲、脾俞)治疗,分别以IBS症状严重程度量表、肝气乘脾证评分表、IBS患者专用生活质量量表作为评判疗效的标准,结果表明实验组的IBS症状程度量表评分及肝气乘脾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1),IBS患者专用生活质量量表评分高于对照组(P<0.01),实验组每天大便次数及10天内排便急迫天使均少于对照组(P<0.01),这两组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0.74%与72.00%,表明了健脾疏肝针刺法相对于西药而言,可明显提高肝气乘脾证IBS-D的生活质量。

3.2灸法

简弄根[22]将90例IBS-D患者随机分为三组,A组予痛泻要方配合热敏灸治疗B组予痛泻要方治疗,C组予采用热敏灸治疗,其中热敏灸的方法为选取神阙、关元、天枢、足三里等热敏腧穴,依次进行回旋、雀啄、往返、温和灸操作,经过对比,A组与B组、A组与C组的总有效率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C组总有效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孙令军[23]将80例IBS-D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腧穴热敏化悬灸治疗,对照组口服马来酸曲美布汀胶囊,治疗组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朱海涛[24]通过临床试验证明了热敏灸联合头针治疗可通过调节P物质和5-羟色胺水平纠正胃肠激素失调,从而改善IBS-D患者的胃肠道症状。

3.3穴位贴敷

陈亮亮[25]将符合纳入标准的IBS-D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予脾胃培源散方(党参9g、生黄芪12g、白茯苓12g、肉豆蔻15g、炒薏仁15g、五味子12g、川椒3g、炒吴茱萸6g、高良姜9g、炙甘草6g、冰片1g等)进行穴位贴敷,对照组予口服盐酸曲美布汀分散片治疗,以患者的腹痛、腹泄、食少纳差、倦怠乏力等症状进行评分,进而了解穴位贴敷与西药对IBS-D的疗效差异,结果表明试验组的症状改善积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实验组在之后的随访过程中的症状改善积分仍较对照组有优势(P<0.05)。毛一之[26]将90例IBS-D患者随机分为综合治疗组、中药治疗组和西药对照组各30例,综合治疗组予加味痛泻要方口服联合穴位贴敷,中药治疗组以加味痛泻要方口服,西药对照组予马来酸曲美布汀片剂配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治疗,经过足疗程治疗后,三组的有效率从高到低依次是综合治疗组(93.3%)、中药治疗组(80.0%)、西药对照组(66.7%)。

3.4中药灌肠

冯玉佳[27]将41例IBS-D患者列为对照组,予常规西药治疗,实验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中药灌肠治疗(具体中药如下:黄连10g,黄柏10g,苦参10g,蒲公英10g,金银花10g,野菊花10g,白花蛇舌草10g,苍术10g,薏苡仁13g,香附7g,木香7g),通过两组患者的腹痛、腹胀、大便情况进行评分,结论为实验组的有效率(93.1%)高于对照组(73.2%),中药灌肠在治疗IBS-D中值得临床推广。梅安昌[28]同样通过临床实验观察证明了在西药基础上加用中药灌肠对IBS-D患者的症状改善程度较单纯西药治疗而言更有优势。

3.5其他中医外治法

韩知忖[29]选取取胃、大肠、肝、脾、内分泌、皮质下等穴进行耳穴压贴治疗,发现耳穴压贴组治疗效果优于单纯蒙脱石散止泻治疗,患者的临床症状及情绪状态均有所改善。周泽鹏[30]在常规治疗组的基础上加用五行音乐治疗,将其列为实验组,经过统计学分析后,证明了五行音乐联合中药治疗更能改善肝郁脾虚证的IBS-D患者的焦虑抑郁状态。

4小结

随着中医药的蓬勃发展,中医药在治疗IBS-D的过程中疗效显著,优势如下:(1)传承经典方剂,推陈出新:在IBS-D的临床诊治过程中,我们常常看到经典方剂的疗效喜人,如乌梅丸、四逆散、补中益气汤、柴胡桂枝干姜汤等,在此基础上,现代医家常运用推陈出新,在前人基础上自拟方剂治疗,如柔肝健脾汤、温肾健脾汤等,疗效显著;(2)运用中医外治,彰显优势:中医外治在改善临床症状及情绪状态、提高生活质量、防止复发等方面疗效突出,体现出了中医整体治疗及未病先防特色,显示出中医独特优势。但中医治疗IBS-D方面仍存在以下不足:(1)主观能动性大:在临床疗效判定过程中缺乏统一的实验室标准,动物模型少,患者主观能动性大,缺乏说服力;(2)样本数据量小:以上临床研究中样本量较小,对照组单一,临床疗效判定存疑;(3)证型研究单一:在临床研究中,常以“肝郁脾虚证”、“脾肾阳虚证”多见,其他证型研究较少,缺乏多样性,研究范围较为局限,如“脾胃湿热证”近期临床研究较少,关于该证型IBS-D的研究时间跨度为2018年-2005年,但在中国知网上仅找到13篇相关论文,新的诊疗思路偏少,证明医家们对该证型的研究欠缺。以上仅为个人见解,希望在中医药在今后关于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研究过程中能更加深入,更加广泛,争取获得更大的创新与发展。

参考文献

[1]Mearin F,Lacy BE,Chang L,et al.Bowel Disorders[D].Gastroenterology,2016.
[2]张宇,徐亭亭,朱生樑.朱生樑教授辨治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经验[J].中国中医急症,2018,27(08):1468-1469,1472.
[3]杜念龙,冯云霞,张介眉.张介眉辨治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经验[J].中医学报,2018,33(10):1926-1929.
[4]任宝琦,李成辉.从五脏相关理论论治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J].新中医,2018,50(02):163-166.
[5]张声生,魏玮,杨俭勤.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7)[J].中医杂志,2017,58(18):1614-1620.
[6]王伟,李桂贤,黄晓燕,等.加味柴芍六君颗粒对肝郁脾虚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J].中国医学工程,2018,26(08):5-8.
[7]尹秋凤,贾鸣.加味四逆散加减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肝郁脾虚证)临床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44):128-129.
[8]王艳.柔肝健脾汤加减治疗肝郁脾虚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8.
[9]周燕.醒脾祛湿饮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脾虚湿盛型)的临床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7,5(33):122.
[10]魏冬梅.参苓白术散联合匹维溴铵、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治疗腹泻型(脾虚湿阻证)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研究[D].浙江中医药大学,2015.
[11]黄卫国,占煜,陈晓辉,等.补中益气汤治疗脾肾阳虚证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疗效观察[J].四川中医,2019(01):123-126.
[12]纪慧萍.温肾健脾方治疗脾肾阳虚证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研究[D].安徽中医药大学,2017.
[13]韩松花,许宝才,邱根祥,等.雷氏清痢荡积法配合穴位贴敷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脾胃湿热证)临床研究[J].中国中医急症,2018,27(10):1737-1739,1743.
[14]池美华,王忠建,姚憬,等.葛连藿苏汤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35例观察[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22(06):483-484.
[15]陈一斌.吴耀南教授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经验思考[J].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2018,2(20):148,150.
[16]彭卓嵛,陶丽芬,李桂贤.健脾养阴法在腹泻型IBS的应用探讨[J].光明中医,2019,34(01):27-29.
[17]常盼盼.少腹逐瘀汤加味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瘀阻肠络证)的临床观察[D].长春中医药大学,2017.
[18]古娟,刘杰民.从风胜湿论治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J].亚太传统医药,2019(01):110-111.
[19]侯光华,李保珍,严裕章.针刺联合复方谷氨酰胺肠溶胶囊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临床研究[J].光明中医,2017,32(03):414-416.
[20]耿昊,杨清华.通元温针灸法、通元针刺法和针刺法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肝郁乘脾型)疗效观察[J].四川中医,2018,36(02):185-188.
[21]徐磊.健脾疏肝针刺法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54例临床观察[J].新中医,2018,50(02):112-115.
[22]简弄根,龚光辉.痛泻要方配合热敏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疗效观察[J].光明中医,2014,29(05):1022-1023.
[23]孙令军,杨文,郭彦层,等.腧穴热敏化悬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临床研究[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33(03):338-341.
[24]朱海涛,郑雪松,彭力.热敏灸联合头针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90例疗效观察[J].河北中医,2018,40(03):446-448,466.
[25]陈亮亮,储浩然.脾胃培源方穴位贴敷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18,26(06):539-542.
[26]毛一之,喻斌.加味痛泻要方配合穴位贴敷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临床观察[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37(04):416-419.
[27]冯玉佳.中药灌肠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研究[J].中医临床研究,2017,9(12):46-48.
[28]梅安昌,刘娴,李雪,等.中药灌肠联合氟西汀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分析[J].中国民康医学,2014,26(11):93-94.
[29]韩知忖,任莉莉,阮晨,等.耳穴压贴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40例临床观察[J].浙江中医杂志,2018,53(11):831.
[30]周泽鹏.五行音乐辅助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疗效评价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6.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cipaper.net/yixuelunwen/16823.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豫ICP备2022008342号-1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