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脑卒中后失语症康复治疗中的研究进展论文(附论文PDF版下载)

发布时间:2018-10-29 16:46:54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scipaper.net):
 
摘要: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作为一种无创的脑刺激技术,通过兴奋或抑制大脑皮层的兴奋性,能够达到一定的治疗效果,较多用于神经系统疾病的康复治疗。近 10 年来,rTMS 被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应用于急性脑卒中及其并发症,包括失语症。本文在此简述重复经颅磁刺激这一技术的原理,并对其在治疗脑卒中后失语症康复治疗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重复经颅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治疗;脑卒中;失语症

本文引用格式:李敏莹 , 孙伟鹏 , 王琳 , 等 . 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脑卒中后失语症康复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8,18(78):55-57.

The Research Progress on the Rehabilitation of Post-stroke Aphasia by 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LI Min-ying, SUN Wei-peng, WANG Lin, XU Neng-gui, XU Min-dong
(Guangzhou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Guangdong Guangzhou)

ABSTRACT: As one of the technologies of non-invasive brain stimulation, repetitive TMS mainly activate or constrain parts of cortical functions by changing its stimulation frequencies. Repetitive TMS is always used in the field of neurological rehabilitation. In the recent 10 years, repetitive TMS has been used by more and more researchers to cure stroke and its complications, including aphasia. In this article, we will introduce the theories of repetitive TMS briefly and summarize reviews of progressions in rehabilitation of aphasia after stroke.
KEYWORDS: Rehabilitation; Repetitive TMS; MEP; Post-stroke; Aphasia


\

1概述

1.1失语症概述
失语症是脑卒中的常见并发症,由于脑损伤导致口语表达、文字表达和领悟能力丧失的疾病,研究发现,在中国的脑卒中患者里,失语症的发病率约为 25%,34.2% 的急性脑血管病患者有言语障碍,约 56%~69% 的慢性脑血管病患者有言语障碍 [1]。

1.2重复经颅磁刺激原理
重 复 经 颅 磁 刺 激 (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stimulation, rTMS) 通过连续刺激大脑皮质数分钟或数小时来调节大脑皮质的兴奋性。低频率的 rTMS( 频率≦ 1Hz)能够抑制皮层兴奋性,能使运动诱发电位 (Motor evokedpotentials,MEP) 阈值升高而波幅下降,高频率的 rTMS( 频率≥ 5Hz,最大频率不超过 50Hz) 可以兴奋大脑皮层,使MEP 阈值下降而波幅升高,而其它特殊模式的重复经颅磁刺激,例 如 TBS(Thetaburst stimulation) 或 QPS (Quadripulsestimulation) 等,其具体模式不同,对大脑皮层的兴奋或抑制作用也不同 [2]。

1.3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疾病的作用机制
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疾病的作用机制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①大脑左右半球之间的抑制效应影响大脑皮质的兴奋性,半球间兴奋性的平衡状态,有助于受损大脑皮质的再生或修复,最后机体功能得到改善。
②目标区域和相互作用大脑区域的血流量被改变,神经元得到兴奋 [3]。
③有助于增加葡萄糖摄入量,增加脑代谢,恢复脑卒中导致的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大脑功能,继而修复神经功能 [4]。至今为止, 刺激频率仍然是 rTMS 相关研究的中最重要的研究参数,低频刺激(≤ 1Hz)抑制大脑皮层的兴奋性,而高频(≥ 5Hz, 最大频率不超过 50Hz)则可促进相关脑区的物质代谢,增加皮层兴奋性。

1.4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失语症的机制
生理状态下,双侧大脑半球间存在一种相互抑制效应,这意味着双侧大脑皮层间兴奋性的平衡。脑卒中破坏了双侧大脑半球间的这种平衡,对侧半球增强了对受影响半球的抑制作用,而受影响的半球对健康半球的抑制作用减弱甚至消失。大脑半球间的失衡状态会阻碍患侧半球功能的恢复,例如,左半球是语言优势半球,左半球的损伤将导致它对右侧半球抑制降低,结果可能会激活右侧大脑皮质,加强其对左侧半球皮质兴奋性的控制,阻碍语言优势半球语言功能的恢复 [5]。不少的研究已表明使用 rTMS 可改善这种大脑半球间失衡状态,其机制为:rTMS 利用自身的感应磁场,穿透头部组织,皮质中神经细胞的动作电位发生了变化,从而提高神经系统的反应性。不同频率的 r TMS 在神经组织起到作用是不同的,可以是兴奋,也可以是抑制 [6]。日本学者 Kakuda 曾通过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对 2 例非流利型失语症患者进行研究,对兴奋性最高的右侧半球 Wernicke 区进行1Hz 低频 rTMS 发现,这 2 名患者在自发性言语、复述、书写等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而且这种改善至少持续了四个星期 [7]。该研究显示半球间的去抑制效应,不利于双侧大脑半球中负责语言的神经网络恢复,而 rTMS 可以改善这种半球间的去抑制效应,帮助功能恢复 [8]。研究证实,高频 rTMS 作用于患侧脑区,即左半球,及低频 rTMS 作用于健侧脑区,即右半球,有助于脑卒中后失语症的康复 [9-10]。由于局部神经细胞在高频 rTMS 作用下促进大脑皮层的兴奋性增强,低频 rTMS 抑制局部神经细胞,降低大脑皮层的兴奋性,大脑皮层的可塑性改变的使语言功能的恢复成为可能。

2失语症的症状、类型及恢复机制

2.1失语症的分类
① Broca 失语:19 世纪 60 年代,法国外科医生埃尔保罗·布罗卡在对 1 例失语症患者进行解剖尸检时,发现左额下回存在病变,然后把该病变部位命名为 Broca 区 [11]。Broca 失语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明显的口语表达困难,但听力理解尚存;
② Wernicke 失语:病灶部位在语言优势半球的颞上回后部,症状为较多的错语,理解障碍明显,但表达障碍较轻[12]。
③传导性失语:病变部位在左缘上回皮质及皮质下, 约 2/3 累及 Wernicke 区,症状主要表现在复述他人的话时比较困难 [12]。
④经皮质运动性失语:病灶累及 Broca 区及或上,患者不能自主讲话 [12]。
⑤经皮质感觉性失语:病灶多累及左颞、顶或颞顶分水岭区、左外侧裂后端角回区,患者体力理解困难 [12]。
⑥经皮质混合性失语:病变部位大多累及左大脑半球分水岭区,患者在听理解、命名、等方面均有严重困难 [12]。
⑦完全性失语:由优势半球的额、颞、顶叶广泛病变引起,患者所有语言功能受损严重 [12]。⑧命名性失语:是由优势半球角回和脑部弥散性病变引起,症状突出表现在命名障碍 [12]。

2.2失语症康复的主要机制
功能代偿和功能重组学说是目前失语症康复的主要学说,功能代偿学说是指某些受损的神经细胞功能被其他神经细胞代偿,功能重组学说是指利用其他神经传导通路,通过这些途径来完成被破坏的神经结构所承担的功能 [13]。

3 rTMS 对卒中后失语症的康复治疗国内外研究现状

3.1高频 rTMS 应用于失语症患者康复的研究
3.1.1高频 rTMS 干预失语症患者左侧大脑半球康复治疗的国内研究
胡雪艳等在研究中将左脑卒中后完全性失语症患者随机分为三组:高频 rTMS 干预组(10 Hz),低频 rTMS 干预组(1 Hz)和对照组,每组包括 10 名患者,所有患者都需要接受定期的医疗和适当的语言培训,在此基础上,rTMS 治疗组的患者接受 rTMS 干预右侧大脑半球 Broca 区的镜像区,每天一次,每个疗程二十天,共计两个疗程 [14]。在治疗前和治疗结束后,及治疗结束后 1 个月应用西方失语症成套检查量表(WAB) 对纳入研究的患者进行语言评估,包括自发言语、听理解、命名、复述等,评估后研究者需要观察总结不同组间的语言功能的改善情况 [14]。结果表明,高频 rTMS(10Hz)应用于右半球 Broca 区镜像区,治疗左侧大脑动脉中梗死后完全性失语症患者后,对语言功能有较大改善 , 其机制可能为高频 rTMS 促进健侧大脑皮层语言功能重组 [14]。但在国内的相关研究中,不少研究人员采用低频率 rTMS,高频刺激与低频刺激的对照研究相当缺乏。

3.1.2高频 rTMS 干预失语症患者左侧大脑半球康复治疗的国外研究
在 Szaflarski 等的研究中,八名慢性失语症患者的左半球Broca 区给予 50Hz,强度为 80% 运动阈值(motor threshold,MT),每周 5 天,共两周的 TMS 干预。同时,训练言语功能并在左半球 Broca 区联合功能磁共振成像 (fMRI) 研究 [15]。研究结果显示其中六位患者言语流利度有一定程度的改善,对比 rTMS 前后的 fMRI 观察结果,显示左半球额颞顶叶语言相关功能区活动增强。另外,Allendorfer 等学者利用高频rTMS 对 8 例卒中后失语症患者的左半球进行干预,并利用弥散张量成像技术(diffusion tensor imaging, DTI),在研究结束后发现左半球被刺激部位周围白质整合增加,可能与高频rTMS 增加了突触间联系有关,进而调节皮质功能 [16]。

3.2 低频 rTMS 干预失语症患者康复治疗的国内外研究
Martin 等研究人员用低频 rTMS 干预 4 例脑卒中患者的Broca 区,结果显示患者 Broca 区的皮层兴奋性下降,且患者图像命名测验评分明显提高,该研究表明,对急性脑卒中后患者进行早期 rTMS 干预右侧半球语言镜像区,治疗结束后治疗组 BDAE 分级明显提高,但对照组无明显改善 [17]。 大脑功能的可塑性为 rTMS 这一无创脑刺激促进语言功能恢复的基础,而突触的可塑性又是大脑功能可塑性的基础,研究人员推测 rTMS 通过促进突触再生和芽生 , 影响大脑功能网络重组 , 促进语言恢复的这一过程为 rTMS 急性脑梗死后失语症康复治疗的机制 [18]。程亦男等认为部分失语症患者,在慢性期其右侧大脑皮质兴奋性增加,阻碍语言功能的恢复,而失语症康复的过程就是使双侧半球兴奋性恢复平衡状态的过程,最后重组语言功能网络。临床上,主要通过应用低频rTMS 抑制右侧额下回三角部治疗或康复脑卒中后失语症,不仅能改善图命名能力,提高准确率,还可以缩短反应时间 [19]。同时,李欣等人的研究表明,rTMS 作用于大脑皮质运动区,兴奋可以不以可以传递到大脑皮质运动中枢,还可以兴奋从皮质脊髓束到骨骼肌的整个运动系统 [20]。采用低频 rTMS 联合康复训练可以显著提高急性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恢复, 有效率可达 95%[21]。程亦男等的研究除了对患者进行常规的康复治疗训练外,还联合应用 rTMS 对脑卒中后失语症患者进行言语康复治疗和综合训练,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2]。研究纳入的十位患者在进行言语常规治疗两个星期后语言功能无明显好转,经过两周的低频 rTMS 作用于右侧额下回后部结合语言治疗后,患者的视图命名能力得到提高,命名的反应时间缩短,对比应用低频 rTMS 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果表明低频 rTMS 可以改善患者命名性失语 [23]。肖军等认为早期采用低频 rTMS 干预卒中后失语症患者的右侧大脑半球,可以抑制右侧大脑皮质,平衡双侧大脑半球的兴奋性,重建语言功能网络,有助患者言语功能恢复 [24]。另外,低频 rTMS 作用于卒中后失语症患者的右侧大脑半球时,还能降低右侧大脑半球的血流量,通过远隔效应,增加左侧大脑半球供血 [25]。不仅可以促进其言语功能的恢复,还有利于损伤大脑组织的恢复 [26]。樊影娜等认为低频rTMS 作用于右侧大脑半球 Broca 区可抑制右侧镜像区皮质的兴奋性,调节神经突触的功能,促进神经突触再生以及改善大脑皮层的血供,从而影响神经细胞再生及修复 , 有利于语言功能网络重组从而促进失语的恢复 [27]。 该研究采用言语治疗与 rTMS 交叉进行对患者进行干预 , 并保持 rTMS 组与对照组在治疗时间和治疗强度上一致,结果显示,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失语程度均有所下降,而低频 rTMS 干预的患者其失语症状改善更为明显,与肖卫民和周秋敏等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28,29]。 该研究结果表明 rTMS 联合语言训练对于急性脑梗死后运动性失语的治疗或康复有较好的疗效 [30]。

\

4 rTMS 对脑卒中后失语症康复治疗的不足与展望

rTMS 作为一种无创的脑刺激治疗手段,被越来越多研究人员将其与影像学技术结合起来,对脑卒中后失语症的康复治疗作用机制进行研究,指导 rTMS 刺激部位及有效刺激频率,不仅可以更加精准确定刺激部位,还可以更深入对比rTMS 干预前后相关功能脑区的活动,从而提高 rTMS 在脑卒中后失语症康复中的疗效。rTMS 应用于脑卒中失语症康复治疗的疗效是确切存在的,但是如何使 rTMS 发挥更大的作用则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Berthier ML. Poststroke aphagia: epidemiology, pathophysiology and treatment [J]. Drugs Aging, 2005, 22(2):163-82.
[2]Janna MH, Geert MJR, Vincenzo DL. Physiology of 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of human brain [J]. Brain Stimul, 2010, 3(2):95-118.
[3]Khaleel SH, Bayoumy IM, E1-N abil LM, et al. Diferential hemodynamic response to 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inacute stroke patients with cortical versus subcortical infarcts[J]. EurNeural,2010,63(6):337-342.
[4]Li CT, Wang SJ, Hirvonen J, et al. Antidepressant mechanism of add-on 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in medicationresistant depression using cerebral glucose metabolism[J]. J Affect Disord,2010,127(1-3):219-229.
[5]Postman-Caucheteux WA, Birn RM, Pursley RH, et al. Single- trial f MRI shows contralesional activity linked to overt naming errors in chronic aphasic patients[J]. J Cogn Neuro sci, 2010, 22(6):1299-1318.
[6]Julkunen P, Säisänen L, Danner N, et al. Comparison of navigated and non- navigated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for motor cortex mapping, motor threshold and motor evoked potentials[J]. Neuroimage, 2009, 44(3):790-795.
[7]Kakuda W, Abo M, Uruma G, et al. Low-frequency rTMS with language therapy over a 3-month period for sensory dominant aphasia: case series of  two post- stroke Japanese patients[J]. Brain Inj, 2010, 24(9):1113-1117.
[8]Hamilton RH, Sanders L, Benson J, et al. Stimulating conversation: enhancement of elicited propositional speech in a patient with chronic non- fluent aphasia following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J]. Brain Lang, 2010, 113(1):45-50.
[9]Murdoch BE, Barwood CH. Non- invasive brain stimulation: a new frontier in the treatment of neurogenic speech-language disorders[J]. Int J Speech Lang Pathol, 2013, 15(3):234-244.
[10]Cotelli M, Fertonani A, Miozzo A, et al. Anomia training and brain stimulation in chronic aphasia[J]. Neuropsychol Rehabil,2011,21(5):717-741.
[11]Lukacs D. Pierre Paul Broca. Founder of authropology and discoverer of the cortical speech center [J].Orv Hetil, 1980, 121(34):2081-2.
[12]张玉梅, 王拥军, 周筠, 等. 失语症类型与病变部位之间关系的临床研究 [J].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05,20(5):352-353.
[13]卓大宏 . 中国康复医学 [M]. 北京 : 华夏出版社 ,2003:442.
[14]胡雪艳 , 张通 , 何静杰 , 等 . 窦丽辉 . 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对左侧大脑中动脉梗死后完全性失语患者的影响[B]. 第十五次中国脑血管病大会2015 论文汇编 .
[15]Szaflarski JP, Vannest J, Wu SW, et al. Excitatory 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induces improvements in chronic post-stroke aphasia[J]. Med Sci Monit, 2011, 17(3):132-139.
[16]Allendorfer JB, Storrs JM, Szaflarski JP. Changes in white matter integrity follow excitatory r TMS treatment of post-stroke aphasia[J]. Restor Neurol Neurosci, 2012, 30(2):103-113.
[17]Martin P I, Naeser M A,Theorret H, et al.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as a complementary treatment for aphasia[J].Semin Speech Lang,2004,25(2):181-191.
[18]马丹, 宋新建, 王兴山, 等. 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失语的影响 [N]. 南昌大学学报 ( 医学版),2011,51(10).
[19]程亦男, 汪洁, 宋为群, 等. 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卒中后失语症的临床应用进展 [N].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12,9(11).
[20]龙安国 , 刘慎梅 . 经颅磁刺激脑梗死偏瘫患者康复治疗的疗效观察 [J]. 中外医疗 ,2011,30(33):64,66.
[21]左建丽 , 左佳 . 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康复训练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和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影响[J]. 中国实用医刊 ,2013,40(6):52-54.
[22]李欣, 宋桂琴, 刘植华, 等. 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言语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失语症患者的临床疗效 [J]. 医药论坛杂志 ,2014,35(1).
[23]程亦男 , 汪洁 , 宋为群 . 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对卒中患者非流利型失语症视图命名的影响 [J].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14,11(3).
[24]汪洁 , 吴东宇 . 经颅磁刺激与语法研究和语言治疗 [J].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08,23(8):760-763.
[25]Sprigg N,Bath PM.Speeding stroke recovery? A systematic review of amphetamine after stroke[J].J Neurol Sci,2009,285(1-2):3-9.
[26]肖军 , 冯园 , 易刚 . 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脑卒中后外侧裂周失语症的疗效观察 [J].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4,11(3).
[27]Ferbandez B, Cardebat D, Demonet JF, et al.Functional MRI follow-up study of language processes in healthy subjects and during recovery in case  of aphasia[J].Stroke,2004,35(9):2171-2176.
[28]肖卫民, 李爱萍, 王煜明, 等. 经颅磁刺激结合针灸与语言训练对早期脑梗死后运动性失语患者的疗效 [J]. 广东医学 ,2014,35(13):2312-3134.
[29]周秋敏, 丛芳, 沈滢, 等. 强制性诱导语言治疗联合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对非流畅性失语的疗效 [J]. 中国康复,2014,29(5):325-327.
[30]樊影娜 , 赵佳 . 低频 rTMS 对急性脑梗死后运动性失语的疗效观察 [J]. 中国康复 ,2016,31(1).

《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脑卒中后失语症康复治疗中的研究进展论文》附论文PDF版下载:
http://www.scipaper.net/uploadfile/2018/1029/20181029044844597.pdf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cipaper.net/yixuelunwen/1361.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豫ICP备2022008342号-1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