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介入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近远期疗效及并发症观察分析论文

发布时间:2020-02-27 19:54:37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scipaper.net):

摘要:目的 探讨介入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近远期疗效及并发症观察。方法 对象选取为 120 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选取时间为017 年 2 月到 2019 年 2 月期间,采用盲选法将患者平均分为两组,将其中 60 例采用常规药物治疗的患者纳入对照组,另外 60 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再介入治疗的患者纳入观察组,记录患者近远期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相互比较后可知,两组患者治疗前 NIHSS 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 1 个月、治疗 6 个月及治疗 1 年后,两组患者的NIHSS 评分有所下降,观察组下降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 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 5.0%,对照组为 18.3%,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并发症2017 年 2 月到 2019 年 2 月期间,采用盲选法将患者平均分为两组,将其中 60 例采用常规药物治疗的患者纳入对照组,另外 60 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再介入治疗的患者纳入观察组,记录患者近远期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相互比较后可知,两组患者治疗前 NIHSS 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 1 个月、治疗 6 个月及治疗 1 年后,两组患者的NIHSS 评分有所下降,观察组下降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 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 5.0%,对照组为 18.3%,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 针对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再介入治疗,近远期疗效显著,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逐渐减少,且并发症发生率减小,极具临床推广价值。

关键词:介入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疗效;

0引言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类型,其由多种因素导致脑组织血供出现障碍,从而使得脑组织软化,甚至出现坏死情况,导致持久性损伤,严重威胁患者生活质量。临床常采用药物保守治疗、手术治疗及神经介入治疗等方式治疗此类疾病,介入治疗由于对患者影响小,减少并发症的同时,治疗效果显著,受到临床的广泛使用[1]。为进一步了解介入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近远期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本文以120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为对象,具体研究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选取为120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纳入标准:①所有患者经过CT血管造影检查,符合缺血性脑血管疾病诊断标准;②发病时间超过6h;③患者意识清楚或轻度嗜睡;④无出血情况发生。排除标准:①药物过敏;②心、肝、肾功能不全;③合并恶性肿瘤;④精神类疾病患者。

采用盲选法将患者平均分为两组,将其中60例采用常规药物治疗的患者纳入对照组,另外60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再介入治疗的患者纳入观察组,其中对照组中男性患者38例,女性患者22例,最小患者41.5岁,最大患者81.2岁,平均年龄(65.42±3.25)岁;观察组男性患者40例,女性患者20例,最小患者43.1岁,最大患者80.5岁,平均年龄(66.47±3.37)岁。经综合比较之后得知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无差异(P>0.05),组间可进行公平对比,且研究已通过伦理委员会批准,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给予0.9mg/kg纤溶酶原激活物进行静脉溶栓治疗,5分钟内注射完10%药剂,剩余药物1h内静脉滴注完。术后24h给予阿司匹林(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国药准字J20080078,规格:100mg),每日100mg。


\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再介入治疗,采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对患者缺血区循环情况进行检查后,明确患者动脉狭窄情况。对患者实施局部麻醉后,做好消毒铺巾流程,在患者股动脉位置进行穿刺。使用微导丝及路径图沿导管注入生理盐水及尿激酶治疗,在患者动脉狭窄位置或者栓塞位置安置支架。手术中密切关注患者各项功能反应,不断对动脉进行造影检查,观察血管的通畅性。手术结束后给予患者抗凝治疗。

1.3观察指标

①对比患者治疗前、治疗1个月、治疗6个月及治疗1年后的神经缺损情况,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对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进行评分,总分42分,分数越高,表示患者神经缺损情况越严重。
②并发症发生率,通过消化道出血、穿刺部位感染及肺部感染等情况反应。

1.4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纳入到SPSS 20.0软件系统中,进行对比和检验值计算,计数资料进行卡方检验,平均数±标准差数据资料行t检验,当P<0.05为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不同阶段NIHSS评分结果比较

 
相互比较后可知,两组患者治疗前NIHSS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1个月、治疗6个月及治疗1年后,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有所下降,观察组下降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1

\
 
2.2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相互比较后可知,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5.0%(消化道出血1例、穿刺部位感染1例及肺部感染1例),对照组为18.3%(消化道出血3例、穿刺部位感染4例及肺部感染4例),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3讨论

临床大量研究结果证实,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容易引发患者死亡,其与心血管疾病及癌症同属于引起患者死亡的三大类疾病,致死率仅次于癌症[2]。其中最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即为脑梗塞,如不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短期即可达到疾病最高峰,直接致命[3]。

溶栓是目前的常规治疗方式,使得患者脑内阻塞情况得以缓解,脑组织恢复正常供养,神经介入治疗是一种有效的微创治疗手段,近几年在临床的使用范围逐渐扩大[4]。通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通过内导管注入需要的药物,使用尿激酶降低血液浓稠度,从而尽快溶解凝血因子,抑制血小板聚集,取得良好的溶栓效果[5]。本次研究中,观察组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再介入治疗后,患者治疗1个月、治疗6个月及治疗1年后,神经缺损情况得以明显好转,减少并发症发生率。

综上所述,针对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再介入治疗,近远期疗效显著,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逐渐减少,且并发症发生率减小,极具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吴水平.介入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中长期预后及安全性临床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6,14(3):77-79.
[2]狄奎义,田颜颜.关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介入治疗探索[J].智慧健康,2018,4(06):70-71.
[3]张海涛.缺血性脑血管病脑血管造影及介入治疗术后并发症的分析与处理[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112(72):14079-14079.
[4]余亚飞,曹庆华,曾少华,等.脑血管病患者介入治疗后医院感染病原菌与影响因素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8,28(23):79-82.
[5]刘玉涛.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介入治疗前后的影像学评估研究[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6,19(11):117-119.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cipaper.net/yixuelunwen/11596.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豫ICP备2022008342号-1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