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时政论文 > 正文

中国制度:实现道路自信的根本制度保障论文(附论文PDF版下载)

发布时间:2019-03-21 13:26:37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scipaper.net):

[摘 要]从本质而言,道路自信应建立在日臻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基础之上。实现道路自信,必须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对道路自信的根本保障作用,应当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增强道路自信的基本前提、重要途径和价值依托,系统参透高效可持续的国家治理体系在治理理念、治理主体、治理方式上体现出的制度优势和对道路自信的现实推动,从而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对道路自信的激发和强化。

[关键词]道路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制度优势;国家治理体系

中国制度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它“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明显制度优势、强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进制度”[1]36。坚定高度的道路自信意识,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独特的制度优势息息相关,它不仅能够为坚定道路自信提供根本制度保障,而且能够在实践中发挥高效性和可持续性。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社会各界搭建起力量互动的桥梁,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有力武器,为实现道路自信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道路自信的根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迸发出的蓬勃生机,一方面溯源于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另一方面则源于在实践中探索并确立了符合中国实际、顺应时代潮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其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2]8 新时代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必须始终坚持不断发展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坚定高度的道路自信提供根本制度保障。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道路自信得以实现的基本前提

道路自信是在中国人民不懈奋斗的历史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回溯近代中国的发展历程发现,近代中国的发展史既是一部列强侵略中国的屈辱史,也是一部无数仁人志士探索建立新的社会制度以救国救民的救亡史。鸦片战争爆发后,中国遭受到前所未有的民族危机,为抵制西方国家的侵略,以李鸿章等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以图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然而,由于洋务运动并未触及封建制度的本质,最终只能走向失败。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进行维新变法运动,建立君主立宪制,却遭到守旧势力的抵制与反对,使得维新变法运动存在不到百日便走向夭折。辛亥革命以来,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发动了一系列革命,虽然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但在此基础上建立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并不适应中国国情,最终也难逃失败的厄运。历史现实昭示出,中国近代以来的救亡运动没有提出符合中国实际的社会制度,因而无法探索出一条真正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的发展道路,没有了制度自信,实现道路自信便无从谈起。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开辟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开始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前进方向。改革开放前夕,中国共产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制度过程中获得了重要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成果,相继确立了人民民主专政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等多项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制度。但是,由于当时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与组织制度尚未健全,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没有充分发挥出来,甚至出现了“文化大革命”的严重错误,致使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与法制制度遭到破坏。这一时期社会主义道路发展进程中所遭受的曲折,突显出实现道路自信明显底气不足。

面对社会主义建设进入误区的现实,邓小平及时总结“文化大革命”的经验教训,重点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时代命题,在“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号召下, 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篇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渐建立起一套系统完备、科学合理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并“坚持把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同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各方面体制机制等具体制度有机结合起来, 坚持把国家层面民主制度同基层民主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结合起来”[2]9-10,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行稳致远提供了制度保证。党的十八大以来,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力推进“四个全面”建设,破除束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体系。这不仅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拓展了广度和深度,而且为坚定道路自信奠定了基本前提。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道路自信得以实现的重要途径

“我们的制度将一天天完善起来,它将吸收我们可以从世界各国吸收的进步因素,成为世界上最好的制度。”[3]153 在改革开放伟大实践持续深入的过程当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及时总结实践经验并将其上升为制度, 形成和发展了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多领域相互联系、相互衔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并以强大的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不断实现自我完善与发展。

一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法治建设是文明国家的现代化治理方式,而在此过程中孕育的法治文明则构成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特征。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彰显法治建设的协调性和全局性功能。从本质上看,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与道德建设相得益彰,不仅有力化解了社会矛盾、维持了社会稳定,而且为实现“五位一体”总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供了法治定力。毫无疑问,法治建设所具备的引领和推动功能,一方面能够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形成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法治格局,引领全社会营造讲规矩、守道德、风清气正的氛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另一方面则能形成法治与外交的关联互通,为国际竞争提供法治保障。可以说,实现内外联动,全面推进法治国家建设,是坚定道路自信的重要途径之一。

二是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破除经济发展的机制体制弊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领导人民稳中求进,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5 年来,在世界经济复苏乏力的全球背景下,我国经济保持 7.1%的中高速增长,国内生产总值由 54 万亿增长到 82 万亿,稳居世界第二,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相继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为区域发展的协调性注入了生机与活力。通过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 我国不断朝着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前进,并取得了丰硕的创新成果,“天宫、蛟龙、天眼、悟空、墨子、大飞机等重大科技成果相继问世”[4]3。这一系列成就的取得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与完善密切相关,集中体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承续与创新发展的统一。

道路自信的实现,必须依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在制度建设、创新方面寻求新突破、迈出新步伐。针对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两个阶段”战略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们应当在实践基础上赋予社会主义制度更加鲜明的中国特色和中国智慧,唯有如此,才能不断拓宽和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和增强道路自信。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道路自信得以实现的价值依托

一是坚持以人为本,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承续着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本,切实保障人民群众根本权益的初心。它是对新民主主义制度的超越和突破,既合理借鉴了苏联社会主义制度中的合理因素,又克服了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弊端;既有别于资本主义国家实行的生产资料私有制,又厘清了民主社会主义制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区别,有效避免了民主社会主义在实践中产生的弊端。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实践主体,人民群众的认同是检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否合理、是否符合国情的标准。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只有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同和接受, 才能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更好地发挥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5]31。也只有人民在内心上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才能切实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当中,更加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树立高度的道路自信意识。因此,只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得以充分发挥以后,人民群众的认同感和践行感才会普遍提高,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会有雄厚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由此为坚定道路自信积蓄力量。

二是立足国情,坚持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认清中国社会的性质,就是说,认清中国的国情, 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根据”[6]822,这就从 根本上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奠定了根基。改 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所以能够取得巨 大成就,究其根本就在于中国共产党始终立足国 情,坚持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正如习近平所言: “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4]10,并进一步指 明:“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4]12。这就要求中国共产党在进 行制度建设、道路开拓过程中立足基本国情与社 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实际,在充分发挥社会主 义制度优势的基础上,走好中国道路;同时,要把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我国的阶段性特 征结合起来,统一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 大实践当中。当前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树立 高度的道路自信,就是要求我们既不走封闭僵化 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要在充分发挥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前提下,将实事求是 的原则贯穿道路发展的始终,使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道路在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基础上、在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制度保障下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一 切从实际出发,增强道路自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始终坚持以人为本, 为人民谋利益,为国家谋复兴,不仅为道路自信的实现提供了基本前提,而且是其实现的重要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发展足以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相辅相成,为实现道路自信提供了根本制度保障。

\
 
二、高效可持续的国家治理体系是实现道路自信的核心要义

实现道路自信,必须始终依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一根本要素,而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体现,国家治理体系无疑在此过程中担负起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的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两者相辅相成”[2]105,而建构符合国情的国家治理体系不仅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追寻的目标,而且也是实现道路自信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实践证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制度建设是根本问题”[7]21,是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的核心所在。

(一)多维透视国家治理体系的制度优势

一是治理理念的现代化。治理理念的现代化, 就是指治理理念由统治观念转变为治理观念,并在治理理念的引导下,实现民主治理和法治治理。可以说,治理理念的现代化程度直接决定了国家治理体系的根本走向,代表了政党在不同时期树立的发展理念。党的十七届二中全会曾指出,“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和法治国家是我国改革的目标和方向”[8]57,必须沿着这一方向积极进行现代化建设,力求通过实现制度现代化以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对于民主治理,就是在不同层级实现人民对公民生活的有效参与,其中最主要的是人民对国家事务的管理。为实现这一目标,我国设立了基层民主自治制度,为广泛的民主参与搭建平台,逐渐形成国家事务、地方事务和基层事务的多层级参与格局,实现权力下放,调动了人民积极性。对于法治治理,则立足于“现代政治的使命就是对国家权力施加制约,把国家的活动引向它所服务的人民认为是合法的这一终极目标上,并把权力的行使置于法治原则之下”[9]1-2。对此,我国不断加大法治建设力度,相继出台涉及组织、人事、农、林各业的法治政策,把权力关在制度的笼子里,营造全社会知法、守法、懂法、用法的良好社会氛围。近年来,我国的法治治理取得了显著成效,充分体现出国家治理体系的明显优势。

二是治理主体的多元化。多元化的治理主体是国家治理体系优势的主要方面之一。改革开放40 年来,我国形成了以政党治理为主,政府、组织、公民协同治理的格局,并在发展进程中实现了突破与创新。当代中国的国家事务呈现出多元化、复杂化趋势,面对改革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挑战,拘泥于传统单一制的治理主体,就好比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无法直接有效地解决突出的社会问题与矛盾。当前无论是政府的决策与执行,还是支出与供给,都需要多元主体间的协调合作,加大人员调配和沟通,防止信息壁垒、管控失衡等多种问题的出现。多元化的治理主体要素,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只有在多元主体的引领下,“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决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吸收人类文明有益成果,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4]21,才能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突显多元治理主体的重要价值。

三是治理方式的科学化、民主化。科学与民主是我国国家治理体系所具备的双重特性,作为检 验治理方式是否合理的重要参照,科学化成为了 衡量治理方法是否得当的首要标准。在国家发展 进程中,我国的国家治理体系始终遵循客观发展 规律,在国情演变中适时调整国家制度体系,形成“政府——市场——社会——公民”相互依托的治理格局。从政府层面上看,科学化体现在政府治理 过程中,坚持遵循党的领导,以保障人民当家作主 为基本立场实施各项政策,不仅贯彻落实政治体 制改革的要求,而且同步完善经济领域、文化领 域、社会领域的制度建设;既做到简政放权,优化 政府职能,又时刻以提升公共服务能力作为重要 抓手,构建科学化的服务体系。从市场层面上看,科学化即为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一方面在政府调 控下进行资本运转,确保资金流向;另一方面则充 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激发市场 活力。从社会与公民层面上看,以更加健全的社会 组织确保公民自主性,充分发挥其选择与发展的 能力,引导社会公民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实现自由 而全面的发展。

(二)道路自信是国家治理体系建设的价值诉求

改革开放 40 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国经历了深刻的社会转型与制度变迁。在此过程中,国家治理 体系也经过了调整与重构,在成为衡量国家治理 水平主要标准的同时,也被赋予了深层次的实践 意涵。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本身出发,可以发 现,国家治理体系是作为一种制度创新被提出来 的,它是推动当代中国发展最为突出的环节之一。 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突出优势,全面完善的国家治理体系直接反映出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源与流,它不仅能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产生强有力的推动作用,而且是实现道路自信的基本要素。当前,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面对的社会价值多样化、思想观念多元化等现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及时提 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命题, 以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情况,而其价值诉求“就是要发展国民经济和提供公共服务,调节社会矛盾, 协调各方面的利益,维护国家的基本秩序和稳定, 使社会得以正常发展”[10]11,更好地实现道路自信。在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的指引下,我国的国家治理体系覆盖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诸多方面, 有效促进了社会公平正义,维护了社会基本秩序, 保障了人民权益,激发了人民热情,实现了工具价值诉求。从这一点上看,“我们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总体上是好的,是有独特优势的,是适应我国国情和发展要求的”[2]105。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成功构建,离不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践行,只有抓住国家治理体系这一关键变量,才能更好地掌握制度优势,从而为坚定道路自信起到基础保障作用。

\
 
三、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增强道路自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初步探索、成功开辟和不断推进,与中国共产党推进制度完善和创新、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密不可分,二者共同书写出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的历史。因此,只有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用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制度体制和话语体系解读中国道路、中国方案,才能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完成新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

(一)激发社会主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信

自信是主体意识的表现,它是主体对事物或某种状态的积极评价,也是对完成既定目标或任务的坚定信念。而实现道路自信,最根本的就是行为主体对中国所选择道路的认可与支持,并在此过程中树立起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崇高的理想信念。作为道路自信的核心主体,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过程中发挥出巨大作用。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一系列突出成就,充分显示出中国道路的自信心。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就要求中国共产党根据党情、国情和世情的变化, 更加坚定中国道路的未来走向。只有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领导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保持对道路的绝对自信,才能为道路自信奠定主体基础。人民群众是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另一主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充分显示出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一本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国家建设的推动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之所以能够快速发展,其根源就在于始终坚持走群众路线。对此,我国充分发挥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对人民群众主体地位的维护作用,使人民群众切实享受到国家发展带来的有益成果,从而在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发挥主体作用,更加坚定对中国道路的自信。

(二)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成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走过 40 年的发展历程,取得了一系列突出成就。

一是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当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7年中国经济总量达到 82 万亿,GDP 增速约为 6.9%。伴随全面深化改革的深入推进,我国经济建设不断“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决端正发展观念、转变发展方式,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4]3,使我国经济发展增速始终保持中高速水平。工业和农业、城镇和乡村的现代化水平也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不断攀升。

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这主要体现在我国制度建设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各方面体制机制建设不断发展完善,民主法治建设不断取得新突破等方面,促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系统化、整体化程度进一步提高。

三是思想文化建设成果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日益兴盛,理论创新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更加稳固。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奠定了坚实基础。此外,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建设、军队和国防建设、外交等其他方面取得的突出成就,同样是我国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要动力。

因此,我们必须始终立足国情,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不断巩固、发展和增强走中国道路的自信心。

(三)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价值认同

维护人民利益,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制度建设的兴衰成败直接决定社会化的建设程度。须知,“不论处在什么发展水平上,制度都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保证。我们要通过创新制度安排,努力克服人为因素造成的有违公平正义的现象,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要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作为一面镜子,审视我们各方面体制机制和政策规定”[2]97。只有这样,才能真正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从而坚定道路自信。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4]11,这就对新时代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提出了更高要求。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代,始终坚持制度创新,通过制度解决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逐渐加深人民群众的认同感。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通过稳定社会秩序,既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行稳致远提供了稳定的社会环境,又立足实践不断创新,从制度上坚定了我国的道路自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是增强道路自信的内在逻辑与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利于保持党和国家活力、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有利于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有效应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统一。”[11]527 在历史与未来交汇点上,只有长期坚持并不断丰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从把握制度优势上增强道路自信,才能更加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内生动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伟大成果的关键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是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2]1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则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稳定、人民幸福的必由之路。立足当下,着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未来, 必须始终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唯有如此,才能为拓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奠定基础,为坚定道路自信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 2 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 2017.
[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3]改革开放三十年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4]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5]朱颖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价值认同[J].科学社会主义,2012(5).
[6]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 16 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7]韩毓海. 关于发展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一些思考[J].经济导刊,2017(12).
[8]刘世军,刘建军.大国的复兴——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
[9][美]弗朗西斯·福山.国家构建——21 世纪的国家治理与世界秩序[M].黄胜强,许铭原,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10]李清波,刘秀萍.国家治理视域下的结构性转型与体制变革[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17(2).
[11]胡锦涛文选(第 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中国制度:实现道路自信的根本制度保障论文》附论文PDF版下载:
 http://www.scipaper.net/uploadfile/2019/0321/20190321012755538.pdf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cipaper.net/shizhenglunwen/3217.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豫ICP备2022008342号-1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