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时政论文 > 正文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改革开放中前行论文(附论文PDF版下载)

发布时间:2019-01-07 12:00:17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scipaper.net):

[摘 要]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改革开放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得到了不断发展和推进。学科地位作用日益明确,体现在学科规模拓展提升、学科体系建立健全、引领作用得到凸显等方面;学科研究范式逐步形成,表现在学科研究的立场坚定鲜明、学科研究的内容丰富明确、学科研究的方法创新发展等方面;学科规范建设大力推进,反映在学科研究方向趋于稳定、学科队伍建设全力加强、人才培养体系逐步完善等方面。在改革开放深化发展中,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打造成实力最强的学科,将面临着很多需要改进的方面,未来的发展任重而道远。

[关键词] 改革开放;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思想政治理论课
\

改革开放 40 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了全方位的、开创性的成就,党和国家事业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全面推进,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更加鲜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深入人心。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 40 年成就的获得和变革的展开,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不断发展和推进,以学科地位作用日益明确、学科研究范式逐步形成、学科规范建设大力推进的明显进展,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领航开道,为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奠定基础,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供学科滋养。

一、学科地位作用日益明确

2005 年底增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是改革开放发展的产物。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经历了从“78 方案”到“85 方案”,再到 “98 方案”“05 方案”的演化过程。为了更好地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学科滋养课程、学科思维内化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素养,尤为重要。1997 年增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上升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使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引领,以及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加强,有了全面的发展。2005 年以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行进在改革开放的大道上,学科地位作用日益明确,学科建设者增强了学科自信。

第一,学科规模拓展提升。学科规模虽然和学科建设水平的高低没有必然的联系,但是,学科规模拓展提升却是学科整体建设和发展的基础。一个学科究竟需要多大的规模,不是人为决定的,而是和社会的需求密切相关。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最近十几年的发展中,从规模上来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级学科博士点由增设之初的 21 个发展到 2016 年的 43 个,2018 年初又进一步增至 80个,一级学科硕士点由增设之初的 187 个发展到2016 年的 195 个,2018 年初又进一步增至 273 个。学科数量的增加是前所未有的,它作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大学科”,在学科发展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规模”上的空前发展, 一方面说明了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以及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强烈需求。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这必然要求我们自觉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贯穿于理论研究和教学的全过程,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转化为清醒的理论自觉、坚定的政治信念、科学的思维方法, 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抓好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筑牢新时代中国大学的鲜亮底色。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规模拓展是和党的需要、人民的需要、学生的需要相适应的。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党和国家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的高度重视,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中发挥引领作用、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发挥支撑作用,以及在马克思主义后备人才培养上发挥主力作用的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担当着重要的使命。

时至今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规模”上已基本形成了自己独立的规制,这是学科发展的突出优势。这一优势预示着学科建设将要走出一条内涵式与外延式相结合的道路,毕竟,学科规模的拓展提升是学科建设的外在标准。

第二,学科体系建立健全。所谓学科体系,主要是指一个学科范围内各个分支学科之间构成的具有内在逻辑联系、并能够符合逻辑排列顺序表现出来的有机整体。在改革开放最近这 15 年的发展中,随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需要、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需要,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不断丰富和完善,目前已在从整体上研究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科范围内,形成了所属的七个二级学科, 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体系。在这一学科体系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具有基础地位,其他六个二级学科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研究和分析历史问题、现实问题、思想问题;前四个二级学科以其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发展的整体研究奠定了后三个二级学科应用分析的基础,后三个二级学科又以应用研究的成果丰富和促进前四个二级学科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发展的整体研究。这一学科体系揭示了马克思主义科学发展的规律,对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和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培养、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等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的建立和健全,遵循了习近平对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原则要求,即一是体现继承性、民族性,把握了马克思主义的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和国外马克思主义的资源;二是体现时代性、原创性,注重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不断发展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 三是体现系统性、专业性,不断推进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建设和创新,努力构建一个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在多年的发展中,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呈现出稳定性、系统性和开放性的特点。学科增设之初是五个二级学科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体系;在这一稳定的学科体系中,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需要,于2008 年增设了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学科;随着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需要,于 2017 年增设了党的建设学科。①学科体系的发展历程足以可见,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是一个稳定的开放系统。

第三,引领作用得到凸显。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学术研究、教学建设、队伍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引领作用的发挥创造了条件。在学术研究方面,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等的研究成果显著,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 以及思想问题的成果方面,同样也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生机与活力。在教学建设方面,不仅加强了从本科生到研究生阶段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建设,形成了反映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最新成果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体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求的教材体系,而且在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教学体系转化为大学生知识体系和信仰体系上,从教学研究层面做出了科研课题立项与教学实际相结合、教学方式方法创新的推进。在队伍建设方面,通过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的培养和培训、教学一线教师分课程的培训和交流、青年教师的择优资助计划和攻读博士学位等活动,以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年度影响力人物的推选,凝聚了一支奋战在学科建设和教学一线的、能够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教学、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教师队伍,为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引领作用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

党中央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发展。2015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引领作用;同年, 中宣部、教育部印发《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强调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优先发展、优势发展、优质发展带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切实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成优势学科。2016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引领作用、优化学科布局的问题;同年,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把建设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提到了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高度。2017 年中共中央印发《关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强调了巩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基础地位对于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的重要意义。我们可以看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引领作用,一是体现在对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建设的引领上,二是体现在对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的引领上,三是体现在对大学生群体及社会各群体思想的引领上。

二、学科研究范式逐步形成

学科的意义在于学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意识形态性只有之于学术才能得到真正的实现。讲学术,就要规范学科研究的范式。所谓范式,指的是学科研究所持有的特定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如托马斯·库恩所说:“范式通常是指那些公认的科学成就,它们在一段时间里为实践共同体提供典型的问题和解答。”[1](P4)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的范式。一个学科一旦“取得了一个范式,取得了范式所容许的那类更深奥的研究”,那就是“任何一个科学领域在发展中达到成熟的标志”。[1](P9)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在新时代发展的推动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范式正逐步形成。

首先,学科研究的立场坚定鲜明。学科研究的立场决定着学科研究的内容和方法。选择什么样的主题、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构建什么样的体系、形成什么样的观点等,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其阶级利益、意识形态和价值判断,因此,无论哪一个学科的哪一类理论研究、哪一种思想行为、哪一项价值评判,无不具有明确的现实取向和鲜明的立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的立场,除了有一个“为什么人的问题”之外,还有一个“学科为什么存在” 的问题,前者是就学科的主体性而言的,后者则是就学科的合理性而言的。

从学科的主体性来说,“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2](P857)马克思主义自诞生起就牢牢打上了无产阶级劳苦大众的利益烙印,它从来就不是什么少数精英的学说,它的每一个理论观点也并非是“价值中立”的抽象观念。马克思、恩格斯在从事革命实践活动和理论创作中,对“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3](P42)有着深刻的认识,他们虽然不是出身于无产阶级,但却有着为无产阶级劳苦大众谋利益的情怀,以人类的幸福为工作己任的境界。这样的认识、情怀和境界,使他们自觉地、坚定地站在无产阶级劳苦大众的立场上, 代表着无产阶级劳苦大众的利益。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为民谋利,“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4](P352)这都充分说明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的立场, 并非是追求一种学理上和逻辑上的满足,而是牢牢把握与党的利益相一致的作为社会主体的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从学科的合理性来说,在整体上研究和把握马克思主义,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不同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等学科的研究立场。整体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的“生命线”,它决定着这个学科存在和发展的合理性。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专业主义”。多年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始终坚持这一研究立场,在马克思主义学科体系中赢得自己的学科地位,并努力使自己发展成为“最科学”“最合理”“最有价值”的学科。

其次,学科研究的内容丰富明确。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结合中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的内容得到了丰富和发展,并清晰地融入学科建设之中,成为学科建设的内在要求。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基本原理,从整体上研究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并在分别研究马克思主义三个主要组成部分的基础上,重点揭示它们的内在逻辑联系,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社会现实和历史问题。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学科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历史必然性,考察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过程及其主要历史阶段,总结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历史经验, 揭示马克思主义发展的规律,凸显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精神及其当代意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和基本规律,研究这个过程中所形成的重要理论成果,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理论和实践,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之间的一脉相承、与时俱进。

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主要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思潮及流派的发生、演变及基本思想,包括国外共产党、国外马克思主义学者和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者从理论与实践上对马克思主义的运用和发展,从文本、理论和流派等多方面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

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学科主要研究近现代以来中国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而探索社会发展道路并最终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中国共产党, 选择社会主义道路,选择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及其基本经验和基本规律,研究中国近现代发展过程中的重大的和带有根本性的问题。

党的建设学科主要研究党的建设理论和实际问题,研究中国共产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总结和概括党的建设的基本经验和基本规律,构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学科体系、话语体系。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主要研究人的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品德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本质和规律,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教化、影响和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①

再次,学科研究的方法创新发展。“一门学科的研究方法并不是该学科外在的形式,而是该学科内容的灵魂”。[5](P156)与学科体系、研究内容相适应,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方法也逐步发展成为包括多层次的方法体系。然而,时至今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研究方法体系仍是不成熟、不完善的,还需要进一步探求其发展和完善。

马克思主义的博大精深、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整体性要求,以及马克思主义以其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发展的严密的理论体系、严谨的理论内容和人类社会发展不可逾越的知识成果、思想精华,发挥出意识形态功能的重要特点,决定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方法是一个多层次性的方法体系。唯物辩证法表现出来的矛盾分析法、范畴辩证转化法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方法的第一层次方法,也是根本层次的方法,即学科性方法。这是无可撼动的方法,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根本要求,其他的方法只有在学科性方法的引领下,才能得到正确的运用并发挥作用。唯物辩证法转化的第二层次的具体方法,如抽象法、系统方法、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逻辑与历史相一致的方法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中的分析性方法,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具体要求。分析性方法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叙述的统一过程,研究与叙述的结合、抽象与具体的结合、逻辑与历史的结合,展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教学和传播的全过程及深刻意义。分析性方法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具体实际结合的研究中、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成果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的研究中不断发展和完善,进一步延伸出许多新的方法,如理论逻辑与历史逻辑、实践逻辑相统一的方法,理论原理与理论原理的运用、理论原理的发展相统一的方法。而这些方法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中得到广泛的运用。案例分析法、实验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引证分析法、数量分析法等,这些工具性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方法的第三层次方法。在大数据时代,这些方法的运用,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搜集和分析材料的手段,强化了理论与实际的紧密联系。

总而言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范式的逐步形成虽然反映了学科的科学化发展,但依然还有一些需要我们进一步去面对的问题,例如学科意识的体现、学科研究的问题导向、借鉴其他学科研究方法等。

三、学科规范建设大力推进

学科规范是学科领域内约定俗成的范式标准, 包括学术研究规范、师资队伍建设规范、人才培养规范、平台建设规范、评估体系规范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学科能否按规范建设,关系到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学科和怎样建好这个学科的问题。可以认为,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多年的建设中,虽然由于种种原因,一些学位授权点还存在着诸如研究方向不符合学科要求、专业课程因人设置、学位论文选题偏离专业方向等不规范问题,但从学科建设的总体来说,已经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学科规范。以规范化的学科建设来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质量,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引领作用提供保障,是学科建设的必然要求。

第一,学科研究方向趋于稳定。学科研究方向的建设是学科建设的基础。学科研究方向的凝练来自三个方面的基础性因素,一是学科内涵,二是学术发展要求,三是适应社会需求。凝练学科研究方向是学科建设的根本任务之一,甚至可以认为是学科建设的核心和灵魂。当然,在规范性的学科研究方向基础上形成特色,还需要考虑学科所处方位、学科现有基础、学科建设者的知识结构等因素。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性质决定了学科研究方向的性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稳定性决定了学科研究方向的稳定性。多年来,学科建设的历练,基本形成了能够反映学科性质、较为稳定的、规范性的学科研究方向。

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中,形成的研究方向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基本原理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范畴及科学体系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形成和发展研究、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思潮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规律和方法研究等。

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学科中,形成的研究方向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思想和著作研究、马克思主义通史研究、马克思主义国别史和阶段史研究、马克思主义专题史研究、马克思主义文献学研究、马克思主义传播史研究等。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中,形成的研究方向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和基本规律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代表人物的思想和著作研究、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重要文献和基本原理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研究等。

在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中,形成的研究方向有:世界社会主义的现状与前景研究、苏联和东欧马克思主义研究、当代国外马克思学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流派研究等。

在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学科中,形成的研究方向有:中国近现代史“四个选择”问题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背景研究、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经验和历史规律研究、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经验和历史规律研究、中国改革开放的主要经验和历史规律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的历史和规律研究等。

在党的建设学科中,形成的研究方向有: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研究、中国共产党的建设历程及基本经验研究、中国共产党的建设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中外执政党建设比较研究、基层党的建设研究等。

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中,形成的研究方向有: 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论研究、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与基本经验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与发展研究、新时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研究、新时期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精神培养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工作研究、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研究、干部与群众思想政治工作研究、当代社会思潮的影响与引导研究等。①

第二,学科队伍建设全力加强。汇聚学科队伍、加强学科带头人的培养以及学科梯队结构建设是学科建设的动力,是人才培养的核心。一个学科只有拥有一批有名望、有实力的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才能产出优秀成果、吸引优秀学生,才能为提高办学质量和水平提供坚实的基础。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指出,无论哪一个学科的教师在育人育才过程中都应做到“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6](P379)这同样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队伍建设的要求。

近些年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队伍有了长足发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明显提高,教师素质不断提升,学科建设后劲增强。中宣部、教育部通过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项目、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项目,以及全国高校优秀中青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择优资助计划项目、“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研究文库” 出版资助项目等,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队伍的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通过举办各级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研修班、开展多层次的学科素质培训、课程培训等提高学科队伍的质量;通过鼓励教师进修、国内外访学,以及国内外社会考察和挂职锻炼,鼓励符合条件的教师报考专项博士学位,增强中青年教师的业务能力和教学科研素质; 通过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建立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社会实践研修基地、思想政治理论课优秀创新团队建设等,为学科梯队建设提供平台。一批中青年教师现已成为学科建设的主力军, 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的希望。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加强队伍建设中积累的重要经验,可以概括为:一是坚定理想信念、强化专业归属感。只有以真学真懂真用实现真信,才能把真信融入学科建设和课程教学中。学科专业归属是教师队伍进行学科建设的责任,有了明确的专业和研究方向,也就有了学科建设的目标。二是确立学科意识、拓展研究视野。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学科思维进行研究和教学,就能处理好学科与研究、教学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必须注重从教学研究、理论研究、宣传研究、行动研究等方面开展,形成自身的学术内容和话语体系。三是树立求真的探索精神、加强教师的专业化建设。只有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理论体系,把马克思主义理论转变为内在的思想资源, 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历史、现实融会贯通,才能切实加强学科建设,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术影响力和政治影响力。

第三,人才培养体系逐步完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人才培养体系一直都集中在研究生层次, 而研究生的生源基本来自其他学科专业,这在一定程度上带来生源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欠缺问题, 给人才培养增加了“理论补修”的压力。在改革开放日益深化的过程中,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双一流”高校的建设,特别是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和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建设,需要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在人才培养体系上作出改革创新。
\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人才培养中存在着诸如专业性不够凸显、课程设置不够合理、学位论文选题有专业偏差,以及过程管理不够规范等问题。但这都是前行中的问题,瑕不掩瑜,应该看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培养符合马克思主义性质和特点的人才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基本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一是人才培养的目标明确, 要求研究生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能够全面系统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掌握所在学科的基础理论及方法、专业文献和学术前沿,具有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是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打造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研究、宣传和人才培养的坚强阵地,在遴选出的一批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中试点设置马克思主义理论本科专业,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本科生,形成了本、硕、博各层次相衔接的人才培养体系。三是注重处理好基础理论研究和现实问题研究、理论学习和理论运用,以及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的关系,着力培养研究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了人才培养中的理论、历史研究和面向实践的一体化。四是研究生培养计划纳入学科建设的轨道,成为学科建设的根本。以导师指导为主、导师组集体指导为辅的人才培养模式具有普遍意义, 在研究生过程管理中,除课程管理外,中期考核、参加社会实践、论文开题写作等教学各环节齐抓共管,基本形成了整体培养的格局。当然,为适应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人才培养方面还需树立国际化教育理念,探索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国际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不断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国际影响力。

在改革开放的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需要进一步提升学科建设质量,凝炼学科研究方向、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提高学科队伍素质,完善机构设置,促进学科规范化、制度化建设”。①以今天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规范建设取得的成绩为起点,把规模最大的学科打造成实力最强的学科,前行的道路上将会有很多的困难和问题,但是,我们坚信,通过努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规范建设必定能够取得更大的成绩!

参考文献:

[1][美]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M].金吾伦,胡新和译.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毛泽东选集,第 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
[5][德]黑格尔.小逻辑[M].贺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6]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 2 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改革开放中前行论文》附论文PDF版下载:
http://www.scipaper.net/uploadfile/2019/0107/20190107120046254.pdf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cipaper.net/shizhenglunwen/2690.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豫ICP备2022008342号-1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