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时政论文 > 正文

意识形态工作极端重要性的唯物史观论证论文(附论文PDF版下载)

发布时间:2019-01-04 14:23:13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scipaper.net):

[摘 要]意识形态工作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这是习近平对意识形态工作重要性的精准概括,习近平在 2013 年和 2018 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都强调了这一点。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是因为意识形态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角度可以进行理   论论证。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核心要素,但意识形态是重要节点性概念;生产力决定作用的“间接   性”和“根本性”需要意识形态充分发挥主动性和能动性;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过程中需要科学的意   识形态指导。

[关键词]意识形态;唯物史观;生产力;人民群众
\

习近平在 2013 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 要的工作”[1]153,号召全党都要高度重视这个问题。 2018 年,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 “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全党特别是宣传思想战线必须担负起的一个战略任务。”[2]如何从马克思主义,尤其是揭示 人类社会发展的唯物史观角度,论证意识形态的 重要性是一个值得研究的理论问题。唯物史观主 要包含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人类社会发 展的动力系统以及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等基本 内容,本文将从这 3 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从人类社会发展基本规律看意识形态的极端重要性

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以及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马克思主义在研究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提出 3 对重要概念,即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一般是对这 3 对概念进行内部的两两研究,如果我们对这 6 个概念进行整体研究,恰好就可以论证意识形态的极端重要性。

(一)生产力是唯物史观的核心概念
马克思主义揭示了生产力发展对于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作用。列宁指出:“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果。过去在历史观和政治观方面占支配地位的那种混乱和随意性,被一种极其完整严密的科学理论所代替,这种科学理论说明,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如何从一种社会生活结构中发展出另一种更高级的结构。”[3]68

随着对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断认识,我国对于现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定位也不断得到强化。党的十三大前夕,邓小平指出:“我们党的十三大要阐述中国社会主义是处在一个什么阶段,就是处在初级阶段,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4]252 之所以是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主要就是指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正是基于这样的论断,邓小平 1992 年在南方谈话中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4]373 这就进一步证明了生产力发展水平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指针,我们便从生产力这个概念出发进行研究。

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 2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学习马克思,就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思想。马克思主义认为, 物质生产力是全部社会生活的物质前提,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经济基础。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最活跃、最革命的要素。”[5]17-18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经济基础,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至此,勾勒出一条“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线索。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这些制度、组织和设施是在一定意识形态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意识形态在上层建筑中处于基础性地位。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可以划分为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社会意识形式又可以分为社会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的其他社会意识形式。将上层建筑和社会存在这两个概念进行剖析后这条线索就能够继续发展下去。上层建筑中意识形态居于特殊重要地位,而社会意识中意识形态也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就形成了这样的线索: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构成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中意识形态处于基础性地位,意识形态是社会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意识反作用社会存在,社会存在由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构成,其中生产方式是决定性因素,生产方式又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总和。通过这 6 个概念的梳理,脉络就更清晰“,生产力 1—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意识形态)——(意识形态) 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生产力 2”。其中生产力 1 是原有生产力发展水平,生产力 2 是发展了的生产力,这个过程正是人类社会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具体结构请看下图:
\

在以上的分析过程中,我们将上层建筑中的意识形态和社会意识中的意识形态进行了简单的对接,其实这二者有一定区别。上层建筑中的意识形态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目的是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我国的统治阶级是工人阶级,工人阶级为了维护自身的统治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必须确立一定的意识形态。社会意识中的意识形态是社会意识形式中反映经济关系、阶级关系的社会意识,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由于经济关系的复杂性,有时候这些思想不一定与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相一致,这就存在着一定的张力。就需要用上层建筑中的意识形态来影响、引导和凝聚社会意识中的各种意识形态,从而形成社会基本认同的意识形态,进而能动反作用于社会存在,推动社会发展进步。

纵观以上的过程,我们可以发现其中充满了辩证法的对立统一,既有决定作用,又有能动的反作用,以上 6 个概念的演进过程中绝大多数都是正向的作用,即我们所称的决定作用、构成作用和表现作用等,只有一处发挥的是能动反作用,那就是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我们还会发现, 整个过程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就是通过意识形态的中介,上层建筑和社会意识联系起来了,否则这 6 个概念不能直接发生联系进而形成一个完整的脉络。根据以上发现,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社会意识的反作用是十分重要的,意识形态的中介作用是十分关键的。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来看,人类社会的发展,生产力是决定作用,意识形态是关键节点。

人类社会发展的两大规律可以从上图的上半部分体现出来,但这两大规律的关系如何,就离不开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这对关系,而这对关系是社会历史观领域的基本问题。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通过社会意识中的基础性内容(意识形态)与社会存在中的核心内容(生产方式,进而是生产力)表现出来,因此可以说意识形态这个概念将人类社会发展的两大基本规律联系在一起, 起到了重要的中介作用。

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入手,我们可以论证出意识形态是极端重要的,意识形态是人类社会能够不断发展前进的关键节点,用正确的、符合人民利益的意识形态凝聚社会共识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二、从社会历史发展的精神动力看意识形态的极端重要性

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 其中既有物质生产,又有精神生产;既有社会经济基础,又有社会上层建筑;既有人类的物质生活, 又有人类的精神生活,等等。[6]131 在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中,生产力作用重大,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意识形态的作用。

(一)生产力决定作用的“间接性”需要意识形态的主动性
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 2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学习马克思,就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文化建设的思想。马克思认为,在不同的经济和社会环境中,人民生产不同的思想和文化,思想文化建设虽然决定于经济基础,但又对经济基础发生反作用。”[5]19 这就强调了虽然生产力发展起到了决定作用,但是思想文化的反作用不容忽视。
\

唯物史观重视生产力的决定作用,重视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但是必须明确的是,社会发展不仅仅是经济发展一个方面,仅有经济发展不能自 行推动社会的发展。我国明朝中后期产生了资本主 义萌芽,仅仅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看,中国社会理应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但封建主义强大的意识形态 功能强有力地遏制住这一势头。生产力发展水平要 转化为社会发展的动力还需要借助于一定的思想理论,将这些思想理论上升到一定的意识形态,再 配合这些意识形态外化表现出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进而形成合力,推动社会的发展。

认为经济发展上去了,思想文化、意识形态建设就上去了的观点是错误的。生产力发展领域的问题要通过生产力发展来解决,意识形态、思想文化领域的问题不可能仅仅通过经济发展自发解决,需要意识形态充分发挥主动性,一方面找到与之相适合的经济基础,一方面找到与之相适合的阶级力量。毛泽东在《矛盾论》一文中就指出了物质生产力量和意识形态精神动力之间的关系,他指出:“诚然,生产力、实践、经济基础,一般地表现为主要的决定的作用,谁不承认这一点,谁就不是唯物论者。然而,生产关系、理论、上层建筑这些方面,在一定条件之下,又转过来表现其为主要的决定作用,这也是必须承认的。……当着政治文化等等上层建筑阻碍着经济基础的发展的时候,对于政治上和文化上的革新就成为主要的决定的东西了。”[7]325-326 这句话是对历史唯物主义中经济发展与意识形态相互关系的精辟解读。

正是因为生产力决定作用具有间接性,生产力的发展只能直接解决经济发展中的问题。社会发展中的思想文化等问题不会简单随着生产力发展而发展,需要充分发挥正确思想的引领作用,通过意识形态建设推动整个社会精神方面发展进而促进社会发展。

(二)生产力决定作用的“根本性”需要意识形态的能动性
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这种动力具有“根本性”,也就是“归根结底”性,这是针对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特定社会的基本结构而言的,对于精神方面的内容也从根本上发挥决定作用,这就为作为精神动力的意识形态发挥能动性提供了充足空间。

诚然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确定无疑的,但是这如何回答同等发展水平的生产力却可能拥有不同的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如何回答在生产力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反而更难萌芽发展,如何回答生产力相对落后的地区却使用了更先进的生产关系?这些问题就不能简单用生产力的决定作用来回答,因为这种决定是“根本性”的,需要通过意识形态的能动作用来理解。以中国为例,产生资本主义萌芽后理应逐步发展进而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但是由于本国封建势力的强大和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我们无法走上独立自主的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但也不能保持原有的封建制度不变。在这样的特殊条件下,意识形态就充分发挥出其能动作用, 用一个看似超前实际是符合中国实际的理论体系,指导中国走上了社会主义的道路。在这个过程中,充分发挥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充分发挥了意识形态对于社会发展的引领作用,使得旧中国能够摆脱一穷二白,迅速走上一条发展振兴之路。需明确的是,虽然理论的指导、意识形态的引领能够对社会发展起到重大作用,但是根本上这种作用是不能违背生产力发展要求的,这便是生产力发展的“根本性”决定作用。即使是在中国革命过程中,充分发挥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意识形态的指导作用,也不能忽视生产力发展的根本决定性。毛泽东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一文中指出:“它的发生不能在任何帝国主义的国家,也不能在任何帝国主义直接统治的殖民地,必然是在帝国主义间接统治的经济落后的半殖民地的中国。”[7]49 这里特别强调的经济落后便是生产力根本决定作用的体现。

生产力的决定作用具有“间接性”,只能直接决定经济领域的问题,社会发展中很多时候还是需要发挥意识形态的主动性;生产力的决定作用具有“根本性”,只能规定社会发展的总体趋势,社会发展过程中很多时候还是需要发挥意识形态的能动性。

三、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看意识形态的极端重要性

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是根本对立的,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不仅创造了物质财富、精神财富,更是变革历史的主力军。唯物史观坚守的就是人民立场,正如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 200 周年大会上讲话中指出的那样:“学习马克思,就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坚守人民立场的思想。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5]17

(一)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时需要理论武装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个命题准确回答了人民群众在历史创造中的决定作用,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不是随心所欲的,必须受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必须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通过特定的实践活动,才能取得成功。在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过程中,人民群众是顺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社会力量,是具有变革旧的生产关系的愿望的社会力量,是主张变革旧的社会制度和旧的思想观念的社会力量。[6]170 这就强调了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但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即变革社会的愿望、理论指导和实践活动,这三者缺一不可, 其中理论指导一方面连接着愿望,一方面连接着实践活动,是主观愿望和实践活动的桥梁,在人民群众创造历史过程中尤为重要。

人民群众需要用正确的理论武装头脑才能在历史创造过程中更好地发挥作用。近代以来中国的历史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封建统治者为了维护统治无论是“中体西用”的洋务运动还是钦定宪法搞内阁制都失败了;农民运动无论是带着理想色彩的太平天国运动还是带有宗教迷信色彩的义和团运动都失败了;资产阶级无论是走维新变法的改良道路还是走辛亥革命的革命道路最终也都失败了。即使是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在“左”的和右的错误思想指导下也会失败。人民群众需要正确的理论指导,而正确的理论一定是彻底的,是能够说服人的,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正如马克思指出的那样:“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8]9-10 彻底而通俗的理论与人民群众相结合,才能形成摧毁旧社会的力量,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才能充分表现。

唯物史观除了研究人民群众的作用,也不忽视对历史人物的研究。对历史人物的评价需要将必然性和偶然性结合起来,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诞辰 120 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应该放在其所处的时代和社会的历史条件下去分析,不能离开对历史条件、历史过程的全面认识和对历史规律的科学把握,不能忽视历史必然性和历史偶然性的关系。”[9]693 不可否认,历史人物在特定历史事件中,在特定时代背景下,可以发挥重大的作用。顺应时代发展,在正确的理论指导下发挥自身作用的,就是杰出的历史人物;逆历史潮流而动,在错误的理论指导下发挥自身作用的,就是反动的历史人物。

无论人民群众创造历史还是历史人物在历史创造过程中发挥独特的作用都离不开理论的指导,而作为理论指导的意识形态能否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能否推动社会制度的革新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就要看这样的理论是否是科学的。

(二)马克思主义是人类自我解放的意识形态
马克思主义是指导革命、建设、改革的科学理论,是指导无产阶级解放的理论体系,更是人类自我解放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精神力量。

马克思根据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内在联系,把人的发展归结为 3 个阶段:一是人的依赖关系占统治地位的阶段,二是以物的依赖关系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阶段,三是人的自由个性发展阶段。这 3 个阶段揭示了人类解放的路径是实现共产主义,共产主义社会实现了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正如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描绘的那样:“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8]422

马克思主义为了实现变革社会的目标,就必须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武装无产阶级,推翻资本主义,实现共产主义。早在《<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 > 导言》中马克思就将人类解放的重任寄托在无产阶级身上,他指出:“德国人的解放就是人的解放。这个解放的头脑是哲学,它的心脏是无产阶级。”[8]16 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指出了工人解放对于社会解放的重要意义,他说:“社会从私有财产等等解放出来、从奴役制解放出来,是通过工人解放这种政治形式来表现的,这并不是因为这里涉及的仅仅是工人的解放,而是因为工人的解放还包含了普遍的人的解放。”[8]61 在《共产党宣言》的结论部分,马克思明确指出了无产阶级解放在人类解放中的决定作用,他说:“让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革命面前发抖吧。无产阶级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8]435

马克思主义是以解放全人类为己任的意识形态,无产阶级作为创造历史的决定力量一定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这样才能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人类的解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在当代中国表现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总之,意识形态工作极端重要,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10]212 基于唯物史观,我们发现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中生产力是核心因素,但意识形态是关键节点;在社会运行的动力系统中, 生产力作用的“间接性”和“根本性”,需要意识形态发挥主动性和能动性;在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过程中,需要将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与科学的意识形态相结合。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2]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更好完成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使命[N].人民日报,2018-08-23.
[3]列宁专题文集(论马克思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邓小平文选(第 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5]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 2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6]逄锦聚“.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重点难点问题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7]毛泽东选集(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2.
[9]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10]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M]. 北京:学习出版社,2018.

《意识形态工作极端重要性的唯物史观论证论文》附论文PDF版下载:
http://www.scipaper.net/uploadfile/2019/0104/20190104022402880.pdf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cipaper.net/shizhenglunwen/2638.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豫ICP备2022008342号-1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