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论文 > 正文

兼析“悬丝诊脉”之说——明清医疗中女性诊病的男女之防问题(附论文PDF版下载)

发布时间:2018-07-27 19:17:29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更有甚者, 有严守“男女之防”的贞节女子, 虽然得病也拒绝男医生为她们号脉者, 这种行为甚至还被推崇褒扬。 (雍正) 《浙江通志》的《列女》就有如下记载:

(明代, 浙江绍兴府人) 朱贞女, 幼许字周沔, 未婚而卒, 女闻, 往持丧, 剪发以誓。遂抚侄为子, 事纺绩以自给。偶患疾, 为延医诊脉。女曰:吾手岂容他人近乎?不许。寿七十一卒。 (16)

这位朱姓女子, 有病也拒绝男医生为其诊脉医治, 更由于其未婚而嫁亡夫, 被称为贞女, 受到推崇, 后收入地方志中褒扬性的“列女”传中。

清初, 在陕西凤翔府任职的王知府的夫人于氏也是如此。这位夫人“生而寡言笑, 动以礼, 自绳公宦游, 未尝一抵任所, 躬井臼, 勤绩纺, 忘其富矣。……病且笃, 不欲医诊脉, 曰:‘妇人手安可予人, 且死生, 命也’” (17) 。理学家孙奇逢为其作墓志铭, 也把此事作为值得褒扬的光彩之事记入其中。

某些女性即使有病也不让男性医生诊脉触摸肌肤的行为, 被推崇而旌扬, 更增加了这种事情的宣扬、流传。正是因为有这种现象, 因而当时也许就有这种可能, 比如:某女子贞洁观念极强, 有病也坚持不让男医生摸其肌肤把脉, 医生只是以“悬丝诊脉”作个形式, 而由家属向医生介绍病情, 医生也详细询问病情, 据此了解到病症而开药方;某家有男女之防甚严的女子, 患病昏迷, 家人请医生为其号脉诊治、开药方。事后, 家人告诉病女, 医生并未摸其手腕, 而是用流传的“悬丝诊脉”诊病法;有人对外宣扬, 本家女儿是恪守“贞洁”的淑女, 即使有病女也拒绝男医号脉, 最后不得已而以“悬丝诊脉”诊治;某些医生为宣扬自己医术高明, 夸口曾以“悬丝诊脉”治愈过女子等等。如此之类, 致悬丝诊脉之说流传于民间, 也就不足为奇了。而这种说法之能够流传, 甚至有人相信, 既是对古代医术的迷信, 又是当时中国古代男女之防道德观念极端化的反映, 是一种值得注意的文化现象。

医疗中的男女之防, 对当时女性的疾病治疗是不利的, 拒绝男医把脉而有病不治, 自不必说;即使同意诊脉, 若隔纱抚脉, 也毕竟不如直接触及肌肤对脉象把握得细微精到。中医治病讲究“望、闻、问、切”, 如果病人在帷帐之中, 或掩盖其面容, 不让医生看到, 则医生无法做到望、闻、问、切中的“望”。正如前述明朝人朱有燉所说:“治女人又难。治富豪之族, 不得望、闻、问、切, 深帷广幙之中, 但凭往来之人语言传说。又, 诊脉之际, 帕拥其面, 帛掩其容, 形色气宇, 皆莫得见。” (18) 朱有燉的记载表明, 有病女子治病时躺卧或坐于帷帐之中, 医生不便直接观察其面容, 不会是个别现象, 至少在皇家、王公贵族、官宦、大户人家是不稀奇的。如前述薛宝田为慈禧太后看病、《红楼梦》所记大夫为晴雯看病, 病人都是在帷帐中。即使不在帷帐中, 如果是为高贵的女性看病, 甚至只能俯首低头而不能对视其面容, 不能观察病人的病容、舌苔等等病理反映, 同样影响其“望”诊。前述德龄所记御医为慈禧太后看病就是这种情况:“太医叩完头后, 分别跪在太后的两侧 (诊脉) ……不敢看太后一眼。按理看病还要看看舌头, 但是要看太后的舌头, 他们连想都不敢想, 他们一直竭力地把头偏到一边, 以免不小心看到她。” (19) 薛宝田为慈禧太后看病也是跪着号脉, 即其“日记”所说的, “余屏息跪, ……先请右部, 次请左部” (20) , 而且与慈禧太后隔着黄纱帐, 这样, 薛宝田这位名医也就只能凭自己的把脉经验而判断病情了。

贞节道德观, 在明清时期尤其是清代最强烈。据郭松义研究, 妇女之守节自宋以后一代胜于一代, 到清代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守节的女性逐年增多 (21) 。这表明, 清代是妇女贞节观及其伦理道德发展的极端时期, 因而, 中国古代医疗史中的男女之防现象, 也以清代最为严重。至于其对女性医疗健康有多大影响, 则是另一应广泛、深入研究的问题。对这种影响既要重视, 对比古今之不同、民族之不同、中外之不同, 尤其应注意其对女性医疗与健康的影响, 但也不能估计过高, 因为多数人在医病救命、男女之防这两者的选择上, 应当是倾向于前者的。还应注意到, 由于古代医疗环境、条件等都很差, 女性得病后的治疗也会受到影响, 严忠良《红颜薄命:男权话语下的明清女性医疗》一文认为, “女性虽可以通过家庭医疗、女性医疗者和男性医生等途径获得有限医治, 但效果不佳, 甚至酿成悲剧” (22) , 这种看法应是符合实际的。
    
注释(参考文献):

1 孟长海、王治英《悬丝诊脉与现代脉象诊断技术》 (载《家庭医学》2011年2期) 一文介绍:“悬丝诊脉经过小说家的笔端和群众的耳口相传, 早已印入了人们的心中。上海中医药大学医史博物馆内, 至今仍保存着一张陈御医为慈禧太后牵线诊脉的照片。据说, 慈禧患病, 御医在既看不到她的神色, 又不敢询问的情况下, 隔着帷帐在红纱丝线上切了脉, 并小心翼翼地开了三帖消食健脾药方。慈禧服后果然奏效, 并赐他‘妙手回春’金匾一块。过了许多年, 御医隐居后才透露了当时的真情。他事先用重金贿赂了内侍和宫女, 获知慈禧的病是食螺肉引起消化不良, 由此拟出药方。如此看来, 这悬丝诊脉是不靠谱的事情, 不过是古代医生迫于君权和礼教而不得已采取的技法。”慈禧太后诊病时, 会让人拍照吗?笔者向上海中医药大学医史博物馆询问调查此事, 有关负责人说, 该馆并没有医生为慈禧太后牵线诊脉的照片。看来, 其他传说的确切性也值得怀疑。 

2 医生是治病者的现代称谓, 古代如清代为宫中治病的医生有御医、吏目、太医等称谓, 他们都是官方太医院的医官。本文为叙述通俗, 用现代的“医生”称之, 其中还包括宫中临时特别征召的太医院之外的医生。 

3 信修明:《宫廷琐记·太后生活起居》, 紫禁城出版社2010年版, 第88—89页。 

4 (5) (19) 德龄著, 顾秋心、邓伟霖译:《皇室烟云》, 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第161—162、162、161—162页。 

5 (10) (11) (20) 薛宝田:《北行日记》, 八月初六日壬寅, 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第67、67、68、67页。 

6 (8) 曹雪芹:《红楼梦》,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版, 第10回, 第147页;第51回, 第697页。 

7 《古今医统正脉全书·外科精义》卷上, 《论三部脉所主证候》。 

8 (13) (14) 陈可冀主编:《清宫医案研究》第1册, 中医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第300、426、500—502页。 

9 (18) (明) 朱有燉:《诚斋录·诚斋新录》, 明嘉靖十二年刻本。 

10 (雍正) 《浙江通志》卷209, 《列女八·绍兴府》。 

11 孙奇逢:《夏峰先生集》卷9, 《凤翔知府贵一王公暨配于宜人合葬墓志铭》, 道光二十五年大梁书院刻本。 

12 郭松义:《清代妇女的守节和再嫁》, 《浙江社会科学》2001年第1期。 

13 严忠良:《红颜薄命:男权话语下的明清女性医疗》,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1期。

       《兼析“悬丝诊脉”之说——明清医疗中女性诊病的男女之防问题》附论文PDF版下载:
       http://www.scipaper.net/uploadfile/2018/0727/20180727071945622.pdf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cipaper.net/lishilunwen/262.html

相关内容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豫ICP备2022008342号-1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