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贫困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19-12-20 10:45:01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scipaper.net):

摘要:受高校招生、收费与就业制度的影响,贫困大学生作为大学里一个特殊的群体,数量日渐增多。在大学生就业难的当下,为避免贫困生变为身心“双困生”,关注贫困毕业生的心理健康,提出调整贫困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对策与方法显得尤为重要。贫困生的身心健康不仅关系到学生个体的健康发展,更关系到学校的稳定,社会的和谐。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心理健康;对策研究

本文引用格式:陈艳鹤.贫困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27):234-235,241.

一 引言

         一直以来“上大学”这三个字是一个炙手可热的词汇,它让千千万万的贫困家庭看到了脱贫致富的出路。这使得很多家庭透支了后几十年的收入来投资孩子的大学教育。这也使得大学出现一个特殊的群体“贫困生”。贫困生是指在高等院校中,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在求学期间学习和生活缺乏经济保障的学生。

       受高校招生、收费、就业制度改革的影响,大学生中贫困生的数量也相对增加,贫困大学生在就业方面是一个弱势群体,该群体的就业问题能否解决,不仅关系到学生自身的身心健康,更关系到学校的和谐发展,当下“大学生就业难”是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对于家庭经济贫困的大学生来说,就业困难更为突出。面对强大的就业压力,这些学生在就业时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变为身心的“双困生”。这些问题不容我们忽视。

\

 
二 贫困大学生常见就业心理问题

(一)自卑心理


         经济的飞速发展,使得高校学生之间的贫富差距也较为明显,贫困生在承受着巨额的学费同时,不得不承担好几份兼职工作去解决自身的生活费用问题。他们变得不敢聚会、不敢社交、不敢谈恋爱等等。久而久之变得更为内向、不善言辞、自卑封闭,面对当下严峻的就业形势,更表现得自我否定,在找工作是不知道如何表达等。自卑心理是贫困大学生中较为显著的心理特点,也是该群体产生心理问题的主要根源。

(二)焦虑心理

        在求学期间,不仅面对学业上的压力,而且要面对经济与生活的压力,更有学生害怕在学校表现不好愧对父母的养育之恩,更易形成紧张不安、焦虑等情绪,时间长了会表现为健忘、失眠、头痛、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严重者会变得自闭,无力应对学业及就业等问题,在当下就业激烈的社会大环境下更不具备优势,所以在面对就业问题时更显得无所适从。

(三)抑郁心理

       贫困大学生和其他的同学一样也渴望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但这些学生长期省吃俭用,不敢和经济好的同学做朋友,一起玩耍,久而久之会把自己包裹起来,长期的自我封闭与自我否定,使这些学生变得自卑、不合群,敏感多疑等,长时间处于负面情绪状态下会变得抑郁。严重影响到学习与生活状态。

(四)虚荣心理

         大学生正直自尊心强的年龄,多数贫困生能够客观应对经济的贫困,做到勤俭节约、刻苦学习,但有部分学生为了自我面子,不惜过度的花重金包装自己,甚至故意隐瞒自己家庭状况,面对贫困的双亲隐瞒关系等等。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一味赚钱,忽略学习者也有。正是虚荣心作怪,使部分贫困生自我迷失,甚至走向犯罪的道路。

(五)依赖心理

         部分贫困生依赖心理较为明显,自入校就将自己摆在一个弱势的位置,希望受照顾,渴求关爱,甚至在求职就业方面也期待得到外界帮助,久而久之表现的自我不努力,但又对社会充满抱怨,希望通过外力改变自己的命运。

三 贫困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成因分析

(一)家庭的影响


         家庭经济状况并不直接对学生的心理问题造成影响,但在贫困家庭成长的孩子,多被寄予厚望,他们肩负重任,本身学业压力相对较大,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国家不再承担大学生学费,部分经济困难的家庭供学生上学相对不易,特别当下大学学费普遍上调,寒门学习除了学业压力造成心理负担,经济压力也使他们承受太多,对自己过高和过低的期望都会使他们产生心理压力,在学校大环境大的诸多不适应,在就业过程中的孤立无援等都会使他们产生不良心理。更甚者会感觉到自己命运不好,上天对自己不公平等。

(二)社会的影响

         从社会角度来看,当下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但大学生供大于求的局面仍没有得到好转,虽然部分偏远地区和基层人才匮乏,但大部分学生仍然倾向于留在发达的城市。尤其是那么贫困家庭出来的学生,更希望留在大城市实现抱负,光耀门楣。但他们首先面对的就是高生活成本:高额的房租,城市生活的高消费,这些毕业生被称之为蚁族,虽然大学毕业,却收入微薄,工作不稳定,朝不保夕。其次他们要面对社会关系匮乏:当下的社会仍然是需要人脉的社会,这些贫困生能够来到大学学习已经背负着几代人的希望,被家庭亲切成为进城第一人,在城市的人脉关系几乎为零。另外需要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环境:随着毕业生数量的增多,城市就业竞争越来越激烈,上百学生竞争一个岗位比比皆是,大家除了拼专业知识外,还拼爱好特长,对于贫困毕业生来说并不占优势。

(三)个体因素的影响

         除外部影响因素外,贫困生自身状态也是一个主要影响因素。部分贫困生在就业求职的过程中表现的是不自信,甚至是自卑的。在学校长期的与众不同心理会使得他们在就业过程中表现得没有足够的自信。他们认为自己并没有什么优势,甚至自身充满劣势,不管从专业知识、人情世故、特长等方面比其他学生都是不足的,在求职中负面情绪增多,在现实中往往比较孤独无助,离父母较远,社会支持系统不足,自我心理调节能力不足,诸多因素往往导致该群体心理压力过大,严重者会表现为心理异常。

四 贫困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解决途径

(一)引导贫困生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自我的心理调适能力


          心理问题的产生与个体心理调适能力密不可分,在求学期间,开展积极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做到不仅从物质上给予贫困生关怀,更应从心理上对该群体进行正向引导。贫困生要做到客观正确的认识自我,才能够行之有效的进行自我调适。当下的高等教育是大众化教育,并不是说考入大学就万事大吉,步入大学只说明我们到达一个更高的提升平台,如何展示自我仍需要努力,贫困生要认识到贫穷并不让我们耻辱,如果在贫穷中一味自怨自艾,封闭不前才是不可取的。每一个贫困生都是家庭的希望与未来,肩负着这份重任更应该发挥自我优势,提升自我不足,保持平和心态,在择业中要认识到当前激烈的就业形势,调适自己的就业期望值,在求职中做到不自负、不自卑。结合自我实际情况进行工作选择,先就业再择业,在工作中选择和自己匹配的岗位,切记好高骛远。

\

 
(二)关注贫困生群体,使他们从毕业到就业顺利过渡

         贫困生在学校有老师、同学、朋友等社会支持系统,但面临毕业就业时社会支持系统是相对薄弱的。因此高校除了在学校完善贫困大学生的“奖、贷、助、补、减、免”等资助体系,在贫困生毕业时还要提供就业的支持。当下贫困毕业生面临经济压力大与就业形势严峻的现状,提升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着重培养贫困生的工作实践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另一方面要为贫困生提供就业信息。从高校到社会,充分发挥政府和学校的主力作用,调动社会的参与度,从人力和财力方面为贫困生提供就业的支持。确保该群体社会支持系统健全有效。

(三)建立全方位的教育引导体系

          在对贫困生教育的问题上,要系统化,做到特殊群体特殊对待。对贫困生的教育引导不仅仅在于解决助学贷款问题,除此之外还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培养贫困生独立、健全的人格,贫困生相对于其他学生来讲经济压力更大,如何处理经济困难与学习问题显得至关重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显得尤为重要。教育引导贫困生客观、理性的对待经济问题与学业压力,树立独立、自强的精神,客观的看待家庭的贫困,做到不自卑,不虚荣,通过自己的不懈的努力,充实度过大学生活,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塑造健全的人格。其次,注重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是学生生活的小社会,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有助于贫困生更快的融入大学生活。积极阳光的文化氛围、和谐的人际关系,丰富多彩的团体活动等都会使贫困生这个群体快速的融入到学校生活中,更容易敞开心扉,树立自信心,更好的完善自我。对未来充满信心与希望。最后,做好毕业后的衔接工作。学校的贫困生的培养并不仅仅局限于校内,部分高校为提升学生尽快适应社会的能力,利用假期进行社会实践,一方面使学生进入到真实的工作状态中去,除了在理论课上学习,真正的走到工作进行实践,提升自己,掌握一些工作的技能技巧。另一方面解决贫困生的经济问题,使他们通过自己的劳动付出养活自己,实现自身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毕鹤霞.从“经济贫困”走向“心理贫困”——基于×高职院校贫困生调查的实证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2,33(25):62-67.
[2]孟令权,郑晓敏.影响大学生就业心理因素分析[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38(01):107-109.
[3]魏爽.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与对策[J].改革与开放,2009(06):194.
[4]冯云平,夏雁军.微探普通工科院校贫困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2(04):73-75.
[5]王俊伟.高校贫困学生就业能力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惠州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1(4):110-112.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cipaper.net/jiaoyulunwen/9390.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豫ICP备2022008342号-1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