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中医药高等院校仪器分析教学改革探讨论文

发布时间:2019-12-18 16:01:39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scipaper.net):

摘要:仪器分析是许多中医药院校设置的一门考试科目,属于分析化学的一部分,在本科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也是某些专业考研考博的必考科目。仪器分析自20世纪30年代后期问世以来,不断丰富分析化学的内涵并使分析化学发生了一系列根本性的变化。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分析化学将面临更深刻、更广泛和更激烈的变革。现代分析仪器的更新换代和仪器分析新方法、新技术的不断创新与应用,是这些变革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中医药;高等院校;仪器分析;教学改革

本文引用格式:刘雯,冯旭,覃洁萍,等.中医药高等院校仪器分析教学改革探讨[J].教育现代化,2019,6(23):33-34.

        仪器分析在高等院校分析化学课程中所处的地位日趋重要。许多中医药院校为了使自己培养的人才能从容迎接和面对新世纪科学技术的挑战,已将仪器分析列为中药学等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不断更新教育理念,进一步改革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使学生具备自我学习、自我提高的能力[1-3]。

一 仪器分析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内容复杂,学生心理有压力


        仪器分析就是利用能直接或间接地表征物质的各种特性,如物理的、化学的、生理性质等的实验现象,通过探头或传感器、放大器、分析转化器等转变成人可直接感受的已认识的关于物质成分、含量、分布或结构等信息的分析方法。也就是说,仪器分析是利用各种学科的基本原理,采用电学、光学、精密仪器制造、真空、计算机等先进技术探知物质化学特性的分析方法。因此仪器分析是体现学科交叉、科学与技术高度结合的一个综合性极强的科技分支。仪器分析本身的内容是前沿的、高端的、晦涩难懂的。学生在拿到书的第一印象就产生了惧怕感,觉得这是一门比较难以掌握的课程。

\

 
(二)内容枯燥,学生较难提起兴趣

       仪器分析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其内容偏多偏难。仪器分析中有很多新鲜接触的名词以及没有模型看不见摸不着难以理解的理论性的知识,例如塔板理论、涡流理论等,增加了学习难度。就连仪器分析中最为常见的两个概念-光谱和色谱,都让同学们觉得无法理解,非常生涩,更不用说熟练掌握接下来的光谱色谱知识了。

(三)课堂沉闷,学生学习热情度不高

         理论授课还是以幻灯片为主,老师主动授课,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课堂气氛不够活跃。这严重阻碍了学生对这门课理论知识的掌握,很难为以后的学科应用打下一个良好的理论基础。

(四)实验课安排不合理,学生不能实现对理论的进一步理解

       由于仪器分析课程所需实验仪器价格高昂,并且教学老师有限,所以不能实现数个学生分得一个仪器,往往是数十个学生围着一台仪器听一个老师讲授,离得远的学生不能够很清晰的看清老师的操作,从而也就不能够听懂老师的授课内容,严重削弱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讲课过后没有充足的时间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实际操作仪器;师资跟不上,也为有些懒惰的学生提供了契机,不好好参与实验课的学习,教学效果欠佳。

(五)教学评价系统不完善,不能够体现学生对这门课的掌握程度

         仪器分析课程的最后得分往往是理论课考试成绩再加上实验课考试成绩。理论课试卷重题率高,有些学校甚至在学校打印社就可以轻松打印出学校历年的期末考试题,有题的学生就可以考得很好的分数,而认真学习的学生有时反而不如他们的成绩高,分数不能够客观的反映出他们的知识掌握程度。实验课考试仅仅是考操作,并且平时的实验报告占有很重的分值,对于学生理论与操作结合的程度做不出有效的判别。

二 仪器分析教学改革

(一)运用多种引导性材料将学科顺利导入


        其实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都会出现仪器分析的影子,例如新闻、广告,甚至法制节目。这就要求仪器分析老师需要在平时生活中广泛收集此类素材,在开课的第一天或者在讲述每一部分新内容之前播放相关案例,让学生们将这门新课程与日常生活产生联系,也让学生初步了解现在学习这门课程将来在工作中的实际应用是什么样子的,消除学生的焦虑感。

(二)培养学生对这门学科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同学们对这门课程感兴趣是最重要的。人与动物的主要区别是动物只会被动适宜环境,而人是具有能动性和创造性的。除了采用程序性教学,让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还要让他们获得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老师要尽量调节课堂气氛,使学生怀着愉悦的心情来听课,使这门课程的学习条件反射到快乐的心情,从而促进学生学习动机的产生。

(三)经营与学生的师生感情,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

        罗杰斯和马斯洛认为人的本质是自主的、能动的,人具有高于一般动物的心理潜能,这些潜能是人所特有的极其宝贵的内在价值,充分发挥潜能是人的高级心理需要,是人生追求的最高目标,实现这一目标就是“自我实现”。教育的本质是师生交往。他们认为在教育过程中必须尊重学习者,必须在师生之间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形成情感融洽、气氛适宜的学习情境,即“先做朋友,然后再做教学”。老师在教育过程中要保持乐观的心态,肯定所有的学生,通过这样,可以让学生愉快的去学习,老师的关注还可以促进学生的表现欲。

(四)加大实验课教学力度,保证学生可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将实验课每组人员减少,增加仪器分析课的课时,老师多做几次重复讲述,保证学生每次课都能看清老师的操作,听清老师的讲述;充分发挥研究生的作用,让其负责一部分教学与指导工作;课前的理论知识回顾要重视,力求每个听讲的学生都能够完成实验前的知识储备,熟悉仪器的原理,有准备的去听实验课;要求每个学生都要实际操作,并将操作分算入实验报告成绩中。

(五)增加药厂或药监部门实训课,使学生更进一步的认识仪器分析

          仪器分析主要应用在药厂质量控制部门、研发部门和药品监管部门等。学校可以在学期中抽出一周的时间让学生去药厂或者药监部门参加实训,零距离的接触仪器分析的具体工作环境以及各项具体工作步骤,使之对仪器分析有一个更具像的认知,也为学生对以后的职业规划提供思路。

\

 
(六)认真对待期末考试出题,控制重复率

        一个课程的教学效果要通过教学评价来体现,期末考试成绩是用来客观体现学生对这门课程的掌握情况的。这就要求老师在期末考试出题的时候不要偷懒,认真对待,控制重复率,同时监考时也应注意考题的保密,不要让学生将考题带出考场外。对于实验课的考核,不能简单只考操作,要灵活出题,还应该采用现场提问现场回答等方式对学生相关理论知识进行一个测评,以评价学生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能力。

三结语

        对于仪器分析课的教学改革与实践,许多老师对此做出了研究与探讨。石乃恩针对高校教学现状,探讨了慕课时代仪器分析课程教学改革的一系列可行的办法[4];谢中国等主张采用“双师”教学法,教学相长法提高仪器分析的教学效果[5];贾兰等提出了以互联网为基础的先学后教的翻转课堂模式以及以微课、幕课为代表的课前预习方式,以智能手机为学习终端的多通道的创新型教学方式。在仪器分析实验教学中,强调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一体化,提出“实验-理论-实验”的“交互式”教学方法,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对实验的渴望,进而利用互联网构建实验室网络信息管理平台的课后辅导模式,形成实验教学新模式[6]。在高校层面上,要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保持改革与创新精神,使教学效果与社会发展同步提高。开设仪器分析的高校应该具备开拓创新的眼光,沿着与时代发展需求同步的战略,持续推进仪器分析改革进程,加快培养高质量的中药分析与检测人才。高校教学的各个环节应围绕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主旨,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通过各种创新的形式和内容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仪器分析实践机会。

        希望本文提出的建议能够在实践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并通过更多的教学实践、调研和探索,争取在高校形成较为成熟的仪器分析教学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把学生培养成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具备娴熟的实验操作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在探索仪器分析人才培养方式中,要紧跟市场需求,确保高校的教学能真正面向社会需求,通过教育改革,为社会输送能力过硬的中药分析与检验人才。

参考文献

[1]王瑞英.《仪器分析》实验教学改革的初步探讨[J].中国科技信息,2010(17):237-238.
[2]钱晓荣,郁桂云,吴静,等.仪器分析实验教学体系改革研究[J].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2(2):86-88.
[3]刘昭第,徐华杰,盛良全.仪器分析实验教学改革探索[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0,8(5):86-88.
[4]石乃恩.慕课时代的仪器分析理论课堂教学改革与实践[J].科技视界,2016,1:22,59.
[5]谢中国,王芙蓉.应用型本科食品类专业仪器分析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安徽农业科学,2016,44(6):324-326.
[6]贾兰,周铎,赵光.基于“互联网+”的仪器分析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方法改革[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9(1):130-132.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cipaper.net/jiaoyulunwen/9296.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豫ICP备2022008342号-1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