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隐性德育教育在“病原生物学整合课程”中的实践与探索论文

发布时间:2019-12-17 16:14:46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scipaper.net):

摘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培养合格综合素质的医学人才,立德树人是医学高校教育的主要责任。因此,在病原生物学和传染病学整合课程中,探索立德树人的策略和方法,可以为其他医学专业课程德育教育提供帮助。

关键词:病原生物学;整合;德育教育

本文引用格式:张雷,等.隐性德育教育在“病原生物学整合课程”中的实践与探索[J].教育现代化,2019,6(25):142-143.

         “德育教育”首次确立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主旨是“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随着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进行,医学教育从以学科为中心,由基础医学到临床医学的讲授式教学模式,逐渐向以器官系统为中心,临床与基础同步进行的自主学习为主的教学过程转变。因此,各医学院校积极探索课程改革和教学方法改革,并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医学教育各环节。因此,我校重组人体寄生虫学、医学微生物学和传染性疾病为感染性疾病学,授课形式涵盖讲授式授课、综合性实验和跨学科整合实验教学、床旁见习、PBL讨论式教学和案例导入以及养老院社会实践活动等[1]。在完成各部分授课过程中,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教书育人[2]。本文从以下两个方面探讨实现德育教育根本任务的工作策略。

一 理论授课环节中认真设计教学内容,实现教书育人

(一)总论和疾病各论之间的相互关系


       感染性疾病整合课程内容包括病毒学总论、细菌学总论以及各种常见传染病。总论内容讲授病毒和细菌的结构、致病性和宿主对病原体的反应以及传染病防控原则。各论内容讲授特定某种病原体的感染性和致病性以及该病原体的病原学特征。因此,总论指导各论,特别是新发传染病,病原体不明确,需要总论知识辅助病原体的种类鉴定和致病机制研究。因此,树立远大理想,在治病救人过程中,不但能够诊治常见疾病,也能够对未知病原体的感染性疾病和疑难病例产生好奇心和强烈的探索欲望,并利用总论知识内容进行分析和探索,为人类医学事业做出贡献。

(二)理解医源性传播在院内感染中的作用
 
         整合课程授课环节,通过典型案例、医学文献和医学相关新闻事件的导入,讲授医护工作者在院内感染导致疾病传播中的作用和及其控制策略,包括感染的五种表现形式,带菌者的带菌机制,各种传染病防治方法,解除隔离的条件和依据。理解医源性传播和院内感染与医护行为规范是否得当密切关系后,才能够正确执行各种医护操作规程,避免感染性疾病院内外传播,维护患者的生命安全,属于道德素养形成的重要内容。

\

 
(三)正视历史,守护和平

         在感染性疾病整合课程中,讲授鼠疫、流行性出血热、炭疽病等章节时,介绍日本进化战争活体实验和细菌战等相关内容,激发学生学习这些章节的兴趣和热情,同时不经意间也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体会和平社会来之不易,需要这一代大学生去坚守和维护,完成爱国主义教育。

(四)医学发展史中的重大发现,激励学生树立远大目标

        自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后,随着工业技术的革新,医学领域取得巨大进步,特别是感染性疾病的防控方面,先后涌现出亚历山大·佛莱明、科赫(Robert Koch)、巴斯德(Pasteur)等一系列科学家,为感染性疾病诊断和防控做出巨大贡献,导致现阶段疾病谱发生了重大变革,世界人均寿命延长到70岁以上[3]。然而,近三十年来,新发传染病不断出现,比如,HI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BV(乙型肝炎病毒)、HCV(丙型肝炎病毒)、埃博拉病毒、非洲猪瘟病毒、新型冠状病毒等,在上述疾病诊断和治疗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难点,需要这一代大学生树立远大目标,踩在巨人的肩膀上,充满信心和热情,积极探索,甚至需要像幽门螺杆菌的发现者马歇尔一样,不惜牺牲自身的健康和生命,以身试菌,取得重大突破,成为未来医学事业中的贡献者和科学家。

(五)医生合理用药,避免耐药菌形成

        在抗击病原体感染过程中,药物种类和时机选择不当,用药间隔和用药剂量和疗程的不规范,很容易造成病原体耐药性的形成,是目前临床用药中的难题。因此,通过提供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网站公布的近30家三级甲等医院耐药菌感染变迁的报表、细菌药物敏感实验和典型案例,牢记耐药菌一旦形成,特别是多重耐药,发生超级细菌感染,无药可医,一旦蔓延,受害人不仅仅是医院病人,还包括你、我在内所有社会人。因此,在早期准医生阶段的理论授课环节,需要理解和重视医生用药是否规范,既体现专业技能水平,又能反应医生的职业操守和道德水平。

二实践教学环节言传身教,潜移默化中育人

(一)传染病医院临床实践,关爱病人


         由于传染病的特殊性,住在传染病院的病人一般被隔离在远离市区,实现单病种单房间内。因此,病人之间很少交流,大多有孤独感、危机感、恐惧感。因此,见习时,学生需要爱护、尊重和理解,怀着感恩的心,在病史询问和查体时,病人主动配合低年级实习学生,既能收获知识和技能,培养临床思维能力,又能够培养低年级医学生的沟通合作能力等人文素养。此外,通过生物安全知识和行为规范的培训,早期培养低年级医学生必须遵守规范洗手、严格执行无菌操作、穿脱隔离衣,做好个人防护等行为准则,能够避免医院内病原体(的)在医院内外传播,关爱自己、关爱家人、关爱病人。

(二)整合实验教学,团结协作

        病原生物学和传染病学整合课程主要安排整合的综合性实验和跨学科选修实验。5名同学为一组,每个同学分别承担不同实验项目,要求参加的学生有担当,负责任,做好每一次实验,获得优质的实验结果,为下一个实验项目提供较好的实验材料,在实验过程中,互相帮助、互相监督和指导[4]。此外,由于整合实验课程中实验材料涉及到生物安全问题,学生必须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范,严禁带入与实验无关的物品。实验结束后需进行物品归位、卫生清理、消毒处理。因此,实验教学环节能够较好地培养学生团队意识、大局观念以及安全隐患排查等相关知识、能力和素养,德育教育工作能够充分体现和渗透,充分体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

(三)PBL教学环节,资源分享

         PBL小组讨论式学习模式是现阶段医学教育模式改革和教育理念更新的重要举措。整合课程中共安排2个案例的教学内容,12-18学时。课程设计包括案例阅读和重点资料提炼,提出高质量问题,合理分配任务,认真查询纸质资源和网络资源,并对获得的信息资源进行提炼、整合和甄别,最后共享各自的问题答案[5]。需要参加小组讨论的同学具备较强的信息提取能力、问题提出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主动分享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每一环节都必须用心准备,积极分享。因此,在奉献和付出过程中,也在持续索取和收获,PBL教学全过程对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
          总之,病原生物学和传染病学整合课程授课内容实现了低年级早临床、早实践的教学目标,授课方式和教师的代教行为时刻渗透着德育教育,与现阶段习主席提出的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育人先育己的大学教育目标达成高度契合,值得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刘金霞,徐晓惠,高杨等.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感染性疾病整合课程的设计与实践[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7,37(4):502-504.
[2]唐智,兰娟.大学生“精致利己主义者”现象审视及其应对[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7,9(3):36-39.
[3]邵瑞太.迎接疾病模式转变的挑战[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1,35(1):5-6.
[4]方艳辉,刘立新,陈晓宁等.医学细菌学总论“四步八项”综合性实验探讨[J].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2013,8(9):4-5.
[5]王丽娜,高杨,张国民等.PBL教学在感染性疾病整合课程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7(10):75-76.
[6]吴烽.基于“显性+隐性”的高职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模[J].教育现代化,2016(31):23-25.
[7]薛念文,赵丽丽.古巴高校隐性意识形态教育经验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6(15):12-14.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cipaper.net/jiaoyulunwen/9203.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豫ICP备2022008342号-1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