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浅析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政教育的挑战及对策论文

发布时间:2019-11-28 13:33:17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scipaper.net):

摘要:21世纪,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智能时代不断地改变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新媒体环境下的网络信息传播速度非常之快,学生作为这个时代的新鲜血液,网络信息的发布及接受必然离不开学生。但是目前学生正在被大量的网络信息所冲击,无法做出正确判断,这对教师在新媒体环境下教学带来巨大的挑战。本文主要对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及解决办法进行简单分析。

关键词:新媒体环境;大学生;思政教育

本文引用格式:王炳晨.浅析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政教育的挑战及对策[J].教育现代化,2019,6(12):134-136.

        新媒体技术与传统媒体技术的不同在于新媒体内容广泛,主要以互联网、大数据支撑形成的一种媒介环境。新媒体技术丰富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将高校思政教育推入新的教育新潮,我国大力倡导高校思政教育是为给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及人生观,新媒体技术的出现有一定的道理,因此,高校应合理的将新媒体教学手段引入到思政教育中,使其发挥作用[1]。

一 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影响

(一)多元化获取信息


        学生之前获取信息一般都使用报纸、电视新闻来了解时事新闻,新媒体技术的出现学生获取信息方式快又新,网络信息传播速度快使学生获取信息多元化,节约时间的同时并能得到自己想要获取的信息,传统的信息表达方式被改变,不再是单一的信息,而是多种信息全覆盖,学生想要获取信息只需输入关键字搜索。

(二)社会交往方式多样化

         传统的人与人相对交流,书信交流,当今学生交往方式改变为人机互动模式,无论距离远近,只要有移动数据,无线网络,就能通过各种网络媒介交流,当然学生之间的交流方式变化多样,匿名交流,学生更容易将自己的个人情感表达出来,学生的人际交往逐步扩大,但是多样化的社会交往方式的出现也导致大部分学生沉溺与网络,学生在现实中与人交往时难以处理关系[2]。

(三)自主学习能力增强

        大部分学生学习时基本靠老师及家长督促来完成作业,但在新媒体环境下,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学生想要获取知识也特别方便,自行通过网络平台搜素相关学习资料就能学习。同时新媒体媒介的网络平台各种学习资源也可以实现共享。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也可通过网络与学生交流,可设公开课,思政的教育资源也可以进一步得到丰富,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自主学习能力逐步增强。

二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的挑战

(一)高校思政教育理念及教学方法


         新媒体技术的出现不断地改变着学生的学习生活,多样化的新媒体技术被学生所偏爱,相比传统媒介,学生更喜欢使用新媒体技术来获取信息。这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来说是一项巨大的挑战,思政教育工作者常年使用传统教学方法来教学,对新媒体掌握差。高校想要合理地在新媒体环境下教学,这就需要思政教育工作者不断地对新媒体技术研究,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及教学方法,调整课程方向,将新媒体技术运用到教学中去,使高校思政教育在新媒体环境下教学工作得到提高[3]。

\

 
(二)高校学生人际交往受到阻碍

         传统的人际交往方式为面对面交流,高校学生在现实中都能看见真人。而新媒体大环境下,涌现出的交流方式都比较虚拟,双方在交流中无法获取对方的真实信息[4]。大部分高校学生在生活及学习中会有一些不能说的秘密,都会在利用新媒体技术向陌生人诉说,久而久之,学生陷入虚拟环境中无法自拔,不善言谈,生活于自己为自己创造的虚拟圈中,性格变得孤僻、冷漠,遇见问题时不能自己妥善解决只会用逃避的方式处理问题,学生人际交往问题是高校思政教育在新媒体环境下面临的巨大挑战。

(三)学生价值观逐步多元化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相比较信息发布速度之快,但是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各种信息的接受者及发布者都变的特别随意,甚至信息的真假都无法确定。快餐文化、落后的思想等一系列信息快速传播,多元化信息逐渐进入学生的学习中,高校思政教育者无法快速的将其辟谣,大量的学生人群思想意识薄弱,辨别事物真假能力有限,面对大量信息冲击很容易迷失,学生的价值观极难重塑,同时高校的思政教育也无法起到良好的作用。

(四)思想政治环境相对复杂

        在传统的思想者政治教育中,高校一直运用灌输的教育模式,带有一定的强制性,但是新媒体的发展信息的传播更加自由,开放,同时也带有一定的虚拟性、个性化,这种状况的出现为学生的生活带来了便利的同时,也使其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由于新媒体中的蕴含的信息量比较大,信息质量也良莠不齐,这些都为一些不良、病态的信息传播创造了土壤,这种状况的出现也会使学生会社会产生一种畏惧心理,产生心理障碍,这种相对复杂的社会环境使以往灌输的教育模式失去了自身原有的优势,对于学生的实际引导作用不大,影响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顺利开展。

(五)冲击力教育的权威性

        经济的发展以及科技的进步使新媒体逐渐得到广泛的应用和普及,学生在获取知识的方式更多样化,同时获取信息的速度也更快捷,90后是伴随着新媒体成长起来的一代人,其性格特点比较张扬、鲜明,而思想政治课一直没有被视为重要的学习科目,学生在学习时表现的兴趣也不大,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容易产生枯燥、乏味的心理,这种授课方式的运用也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5]。同时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有些教师表现出来的教育思想、理念比较保守,无法紧跟社会发展的步伐,教学内容比较单一,教学方式陈旧,对比之下,网络课堂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可以利用手机随时观看网络中的内容,这种状况的出现也使学生在课堂中频繁使用手机。总之,在社会高速发展的状态下,传统教育中存在的教育弊端急需改变,新媒体的发展使教师在教学中的权威性逐渐受到挑战。

(六)教师自身存在的思想问题

        不仅是学生在新媒体的发展下受到了冲击,教师也同样受到了影响。部分讲授思想政治的教师自身的思想也在受到侵蚀,忽视了自身的思想问题,师德逐渐败退,这种状况的出现阻碍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开展。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对于学生的认识和了解远远不够,不能做到关爱学生,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师生关系不够融洽。甚至有的教师在教学中会发表一些不正当言论,嘲讽学生,对学生自信心和好胜心造成了侮辱,不仅不能推动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还起到了对学生的错误示范。同时教师在言论自由的影响下,在课堂中发表一些学术言论时,不考虑是否恰,随意质疑经典,对于伟人的功过是非妄加评判,说出一些和实际身份不符的话语,这些言论一方面会对学生产生错误误导,另一方面通过新媒体的传播会对社会产生不良影响。

三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政教育解决对策

(一)加强学生对信息的分析能力


       新媒体大环境下,多样化的网络信息出现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学生遇到多种信息的冲击由于自身意识薄弱缺少对信息的分析能力,根据自身价值观念去评判信息的对错,导致价值观缺失。因此,高校在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时应当将学生对新媒体素养的能力放在首位,加大学生对事物的分析能力。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开设一系列关于媒介素养教育课程,运用到思政教育工作的同时并合理地将其安排为选修课。使学生对网络信息的分析能力逐渐提高。

        除此之外,新媒体的出现必然会带来不一样的惊喜,高校可以利用校园媒体平台对媒介素养进行宣传,搜寻社会热点与学生讨论,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正确解读媒体信息,加强学生对媒体信息的分析能力,使学生更好地将新媒体资源合理规划使用。

\

 
(二)树立正确的社交观念

          智能时代的出现,各种社交软件充斥着人们的生活,新媒体社交模式受大部分学生所喜爱,聊天工具、网游等社交模式使大部门学生沦陷,整天沉迷与虚拟世界,与现实脱轨。高校在思政教育工作中应将这种问题遏制,从学生自身出发,找出原因,采取合理的方法与学生耐心交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交圈。高校在思政教育时可通过社会实践来提高学生的社交能力,组织各类主题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使学生的心灵健康向上,不沉迷与网络社交,遇到问题时积极的找出解决办法,与同学和睦相处,而不是选择逃避,利用虚拟网络逃避现实。开展积极向上的社会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个性平台的同时为学生了解社会信息奠定基础,学生社会责任意识逐步提高的同时并树立正确的社交观念。

(三)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素质水平有待提高

        新媒体技术的出现逐渐取代了传统媒体技术,新媒体环境下获取信息的方式也在不断变化的同时学生的思政教育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学生思想政治水平想要提高,新媒体技术将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的教育方式推入新的高潮,为能够更好地引导和教育学生,并使学生在新媒体技术下能清楚地分辨信息的对错,思政教育工作者必须紧跟时代的脚步,在不改变大环境的基础下,对新媒体技术的信息动态进行研究并合理掌握。将自身素质水平不断加强,改善思政教育方法,提高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同时,思政教育工作者应在新媒体技术中紧抓新鲜元素,对其研究并将合理地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在新媒体大环境下不断地对新知识进行学习,展现熟练的教学能力,为高校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提高自身内涵,把思政教育工作放在首位,从实际出发,将传统技术与新媒体技术相结合,为学生思政学习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6]。

(四)建立健康的校园文化环境

       走进高校,新媒体环境下的新型校园文化出现使高校思政教育面临新的挑战。各种网络媒介的运用也将发挥其作用。各大高校想要将新媒体技术运用到教育中,首先应合理地对校园文化做总体布局,在不改变传统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上,将新媒体校园文化融入其中,创造丰富的校园文化。建立校园文化应在把握好思政教育的基础上为学生提高健康的校园文化环境。其此,高校应当利用新媒体技术的优点为学生建立适应学生思政教育的网站,大力宣扬校园文化。其次学生作为使用手机大量群体,学校应加强合作力度,建立绿色校园短信平台,开办符合校园特色的校园内容来加强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最后,高校应针对校园实际情况,客观、全面地建立校园文化监管系统,对新媒体环境下建立的每个校园视角及时跟踪并研究,对其进行评估,为学生提供健康的校园文化环境,确保新媒体校园文化丰富学生课内及课外生活的同时学生能正确的树立价值观。

(五)注重对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教学质量的提高离不开话语体系的构建。由于高校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还处于发展阶段,较容易受到多元思想的影响,多元思想的在一定程度上符合学生发展特点和实际需要,因此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自身话语权的掌握,并且注重对内容的把握,使学生的在正确的引导下树立对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发展的信心。同时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不能够仅仅注重对理论知识的讲授,而是注重用事实说话,注意理论联系实际,讲授的内容尽量和学生的实际生活之间存在紧密联系,这样学生才可以在学习中认识到思想政治学习的现实意义和价值。就社会主义目标而言,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实现共同富裕,个性的合法利益、创造需要得到有效保护,这些教学内容要想深入到学生的意识中,不能够仅仅依靠理论知识,而是需要结合具体的实例讲授,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学生较为感兴趣的新媒体运用其中,运用新媒体在网络重要为学生寻找实例,并且引导学生观看,这样其实际说服力就会大大增强。以国内生产总值为例,2018同比增长的百分比和上一年进行对比,增长速度显而易见。事实表明,和学生实际生活存在紧密联系的数据更能引发学生的共鸣,使学生产生认同感,对于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更深刻的理解,逐渐建立国家荣誉感和民族自信心,这种理论结合实际的方式要比单纯进行讲授的效果要明显的多。

(六)加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互动

       新媒体的发展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开辟了新模式,使教育工作更具互动性、平等性。互联网的虚拟性、开放性特点使学生可以在网络中以匿名的方式自由进行沟通和交流,摆脱了传统教育模式下的灌输弊端,学生和教师之间呈现了一种相对独立的状态,教师和学生之间可以在一种相对舒适的环境中进行沟通和交流,自由发表自身言论,进而在相对轻松的环境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而教师在教学中也需要充分利用和发挥新媒体的这一优势,注重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使学生不畏惧教师的权威性,将自身的观点和想法一一为教师讲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变的更高效,学生自身的主动性、自觉性也能得到较大程度的提高。

四结语

        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在新媒体环境下面临巨大挑战的同时也从中探索出惊人的奥秘,新媒体技术为教育工作带来新的机遇。所以,高校在进行思政教育工作时应推陈出新,在时代的大环境下对新媒体技术仔细分析,掌握信息传播的新趋势,合理利用新媒体技术,有效地将新媒体技术引入教育工作,新媒体教学的优点充分发挥到教育中,使学生接受新鲜事物的同时并能提高自身修养。

参考文献

[1]赵金萍,王晶晶,张晓芳.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政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科教导刊,2018,(1):72-73
[2]李嘉妍,吕梦函.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政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新闻传播,2017,(15):64-65
[3]师庆庆.浅析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J].山西农经,2017,(15):95-95
[4]徐洪元,孙巍.分析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现状及对策[J].法制博览,2018,(13):53.
[5]徐悦.复杂适应性系统理论视角下新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影响探析[J].机械职业教育,2018,(6):24-26.
[6]高丽.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发展——评《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与创新》[J].新闻与写作,2018(2):13-14.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cipaper.net/jiaoyulunwen/8001.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豫ICP备2022008342号-1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