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新形势下高校加强民族团结教育的途径探索论文

发布时间:2019-11-19 19:05:14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scipaper.net):

摘要: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民族团结一直是我国十分重视的一个问题,各大高校是为社会培养人才的地方,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是必修的一门课程。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民族团结教育是一项长期的战略工程,面对复杂形势下高校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现实需求,以校园文化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职业生涯发展教育等工作为切入点,探索在新形势下加强高校民族团结教育科学途径,采取有针对性、实效性的教学管理手段,可以增强大学生的民族团结精神。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是新形势下高校加强民族团结教育的途径。

关键词:新形势;民族团结教育;途径

        我国各民族分布的特点是:大杂居、小聚居、各民族相互交错居住。在汉族聚集的地区有少数民族的居住,在少数民族地区会有汉族聚居。民族分布特点决定了我国将要面对的民族问题,必将是复杂性和多样性的。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是我国顺利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前提和重要保证,在新形势下高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具有重要意义,是加强学生思想品德修养的重要手段,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措施。

一 简析民族团结

(一)民族团结的内涵


         所谓民族其是指人们随着历史的发展以及时间的演变逐步形成以共同交流语言、地域、经济生活、心理素质等为一体的稳定团体。其主要包括三个层面:从历史层面看民族是社会经济发展和历史推演的产物;从民族概念上看,民族有共同的语言、地域、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特征;从整体上看民族具有相对稳定性以及团体性。

       团结其是指为了完成共同理想和共同目标,人们集中力量以及精神意志去联合,其重点在于强调人们是建立在目标一致性的基础上,为实现集体利益而在思想、行动、情感上彼此协调,保持一致的关系或行为。

(二)民族团结教育的内涵

        总体上来讲,民族团结教育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民族团结教育是指增强国民团结意识,并以此为基础引导其形成团结科学的教育行为;另一层含义是指学校的有关教育者根据国家和党组织制定的发展目标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而构建的思想教育认知活动,其根本目的在于通过教育来增强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进而形成民族团结行为。

\

 
二 新形势下高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性

(一)可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维护民族团结是我国顺利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保证,是社会稳定的前提,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保证。

(二)促进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友爱

         在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实行对外开放的历史条件下,我们民族也面临一些新的阶段性问题,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并存。

(三)提高大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

       大学生做为促进社会经济稳定发展的主要力量,在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

三 当前,高校民族团结教育工作面临的问题

(一)高校大学生缺乏民族团结意识


         在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受到多元文化的引导,其思想意识和道德观念发生了很大的转变。网络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便利,也带来了很多的安全隐患。大学生在网络上会接触到很多的虚假信息和不良信息,辨别能力差或意志力差的学生很容易触及到社会的道德底线。受到西方功力主义与个人英雄主义的影响,大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和集体荣辱观较差,增大了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的难度。

(二)不同民族之间的跨文化冲突

        不同流域内有不同的文化风俗,民族与民族之间思想感情的沟通与交流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受到生源地经济和文化发展差距的影响,很多少数民族的大学生进行“文化大熔炉”的校园环境中,会发生思想与立场上的冲突。跨文化冲突有的是不同的宗教信仰引起的,有的是不同的风俗习惯引起的,当前很多大学生缺乏对民族知识的了解,对其他民族的饮食习惯和宗教信仰存在误解,在相处过程中容易产生冲突,这是当前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难点。

(三)高校民族团结教育流于形式

        有些高校逐渐意识到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性,开始设置民族团结教育的课程。在实际教学中“进教材、进课程”容易,但是“进头脑”比较困难,高校开展的民族团结教育工作没有落实到实处,教学效果不明显。很多教育者自身缺乏民族团结意识,对各个民族的了解不够,在教学过程中一味的依赖教案,对学生进行灌输式和填鸭式教育,学生的学习兴趣低,难以做到知行统一。

(四)高校缺乏健全的民族团结教育机制

       虽然,有很多高校已经意识到了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性,但是还有一些地区的高校发展模式较为落后,重视专业课程与学生实践活动的安排,没有重视民族团结教育,民族团结教育机制不健全,缺乏绩效考核制度,教育者与学生的积极性都不高,影响了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正常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覆盖面小,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成效低,不利于形成团结、平等、互助的民族关系[1]。

四 高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主要原则

       第一,高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需要遵循全面性的原则。总体上来讲,民族团结教育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任务,其涉及多方面领域的内容并与社会每一个群体都有或多或少的关联。相比之下,学校内部开展的民族团结教育,其教育对象以及教育范围都具有鲜明的目标与方向,在原有特点的基础上又增加了自身独有的特殊性。因此,高校在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时,必须要遵循全面性的原则将涉及到民族团结教育的各方面要素都进行全面的分析与研究,并将各个要素进行协调以保证民族团结教育具有实践性与现实性。其主要包括以下方面:在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时要注重对学生的引导,以此来逐步使学生形成团结的意识;根据不同民族学生的基本认知规律以及学习特点,将民族团结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团结教育方案;将民族团结教育的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三者进行有机结合,使其高度契合各民族地区的实际生活。
\

 
        第二,高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需要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将民族团结教育切实落实到高校大学生的日常教育之中,就必须要遵循教育领域的育人为本理念。也就是说,在对学生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时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学生的全面发展与学校的教学相结合。在教学中尊重学生之间的个体性差异,并引导学生发挥自身的创造性,同时,这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及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必然路径。另一方面要形成以教师队伍建设为核心的工作目标,注重教师民族团结教育的参与性以及创新性,并在其中充分发挥教师自身的职能、完善教师的品格,通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校园管理,激发教师的工作责任感以及主人翁意识,逐步提升自身的价值。最后,学校的有关领导人员还要切实了解教师的日常工作内容,采用公正公平的校园管理方式,深入基层了解教师的思想认知以及生活工作中的困难并尽量给予帮助,为其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以及民族团结教育教学环境。综上所述,民族团结教育是一项以人为本的工作,其不仅体现在教学主体层面,还体现在民族教育的实施主体上。因此,只有将以人为本理念贯彻在民族团结教育的始终才可以使民族团结教育发挥出最大效用。

         第三,高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需要遵循多元化的原则。所谓多元化其是指在注重全体教育一致性的同时,要对少数民族的文化教育传统进行继承与发扬,并通过多元化的教育方式将少数民族的文化教育事业发展起来,逐渐增强中华民族强有力的凝聚力。多元一体教育其应用的本质与核心是尊重民族之间的差异性,并采用包容的态度来共同发展。也就是说,在各民族文化发展时要勇于承认不同民族之间的差距,并致力于缩小文化教育之间的差距,以此保证各民族文化都能得到同步的发展,并逐渐形成以多元一体为主导的发展局面。民族团结教育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都与多元一体化教育的理念高度契合,在对高校大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教育时不仅要求学生学习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还要对其他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承认并借鉴,逐渐构成各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的意识,最终实现中华民族整体的团结。

五 高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途径

        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日趋多元化,自1994年以来全国各地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鲜活民族团结教育活动。民族团结教育活动丰富了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国情教育和素质教育,促进了民族优秀文化的相互交流和进步,增强了各民族学生自觉维护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和反对分裂思想的意识,取得了良好的教育和社会效果。在新形势下,做好民族团结教育工作要牢牢把握住正确方向,要始终坚持在国家各项方针和政策的引导下,全面贯彻落实好党的民族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决拥护好、执行好党和国家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理论、基本政策、基本法律、基本制度以及体制机制,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民族平等,加强民族团结[2]。实现民族团结教育的途径有以下几部分内容:

(一)提高高校大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

        各大高校对于结合自身实际增强大学生思想,对大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教育的方法和途径给予了高度重视。主要有加强高校的领导作用,建立和完善强有力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实现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的制度化,常态化,使大家从心底里习惯接受民族团结教育多渠道加强和创新民族团结教育,提高民族团结教育的效果,要切实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在师德建设中突出民族教育建设,要做到把民族团结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管理者接班人相结合,与发挥多民族文化优势相结合,与互帮互助各民族共同进步相结合。

(二)在各个学科中融入民族团结教育内涵

         加强教育体系建设,将开展民族团结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课程,通过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宗教观、文化观等方面入手,并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理论,坚持以学生为本,培养其民族团结的自我践行[3]。

(三)创建民族团结教育社团

       创建民族团结教育社团,定期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进行民族团结教育社团的创建,定期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呼吁少数民族同学加入,通过各种集体活动使大家感受到各民族同胞之间的和谐氛围,从而进行民族团结政治教育已达到教育目的。大学生共青团组织,是各高校大学生互相促进互相交流的青年组织,可以通过共青团组织实践具有加强民族团结教育方面的社会实践活动,运用方法形式多样化,内容生动化,紧扣主题来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4]。

(四)健全高校民族团结教育的工作机制

        高校需要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和党政群全抓的工作机制,成立以校长和党委书记为在组长,学生处与教务处等职能部门为成员的民族团结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开设一个专门的民族团结教育办公室,由民族团结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民族团结教育工作,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编写民族团结教育的教学指导材料。将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实施情况纳入年终考核中,调动教学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为进一步的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工作打下基础[5]。

六 新形势下开展高校民族团结教育的现实意义

         在高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有利于实现国家统一以及社会稳定。总体上来讲,中国是各民族共同组合而成的统一多民族国家,不同民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自身独有的中华民族特色文化,且在中华民族这一共同体中少数民族文化占据很大的比重。因此,若想促进中华民族的繁荣和稳定,就必须要注重少数民族的发展。高校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重要成员,在未来发展中必将走向社会的各行各业,其民族观念是否正确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现代化建设以及中华民族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必须要在高校教学阶段就对学生展开民族团结教育,使其充分认识到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在高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必然选择。现阶段广泛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教育是国家和全体国民共同关注的重大事项。然而现在受到国内外形势的影响,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还存在诸多的问题有待解决。一方面,随着对外开放政策加深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西方意识与风俗习惯的渗透越发严重,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有严重阻碍性作用;另一方面,国民各个民族之间的利益与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方面存在严重的差异,进而产生矛盾与冲突。总体来讲,爱国主义精神是推动国家进步与繁重的重要内在动力,只有大力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从根源上使其认知到团结的重要性才可以进一步促进社会的发展。高校学生作为弘扬社会主义爱国精神的主要支柱与重要载体,必须要在学校阶段就对其展开民族团结和爱国主义教育,使其自觉自愿的维护国家统一与民族团结,并在此过程中逐渐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促进国家的繁荣与昌盛。

七结语

        高校民族团结教育可以促进高校的改革、建设和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取得最终胜利的重要保证。当前,高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还面临着一些问题,影响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开展。教学管理人员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大学生急性思想渗透,提高大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促进民族之间的团结统一、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看加汗·马哈斯汗.浅析伊犁高校加强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意义[J].考试周刊,2017(4):145.
[2]冯雯莉.论新时期高校加强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性[J].人间,2016(19):172+174.
[3]杨朝晖,李红梅.浅析高校加强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J].才智,2014(1):114.
[4]廖金香.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的时代诉求与路径选择[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7(4):35-37.
[5]由馨媛,盛知恒.新形势下高校加强民族团结教育的途径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19):173-174.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cipaper.net/jiaoyulunwen/7413.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豫ICP备2022008342号-1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