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基于“微行为”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讨论文

发布时间:2019-11-18 18:36:58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scipaper.net):

摘要:在“微时代”,大学生各种“微行为”无“微”不至,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形成了多方面的影响: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影响力不断减弱;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吸引力逐渐丧失;思想政治教育者的适应力、引导力不断变小。本文重点从建设“微队伍”,丰富“微内容”,打造“微载体”等方面探讨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应对策略和方法。

关键词:“微时代”;“微行为”;思想政治教育

        最近几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高校大学生积极使用微信、微博、知乎、喜马拉雅、YY直播等自媒体平台,阅读微新闻,发表微评论,参与微公益,开通微直播,参与微课堂,写作微小说,拍摄微电影等,各种“微行为”无“微”不至,正在逐渐改变着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方式。思想决定着行为,行为体现着思想。认识“微行为”,成为了解当代大学生思想特点的重要途径。

          然而,对于“微行为”这一概念,目前学界尚未做出明确界定,大学生“微行为”对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的研究也尚不深入,研究者多从某一个具体的“微行为”切入进行研究,如研究微信分享、交流等行为对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影响[1],微公益行为的德育功能[2],微直播行为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等[3]。这些分散的、基于某一具体“微行为”的研究,往往只能管中窥豹,局限性必然十分明显。全面研究“微行为”,把握“微行为”的内涵特点以及“微行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并探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合理对策,是高校适应学生变化,主动变革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要求。

一何谓“微行为”

         笔者认为,对于“微行为”的研究,必须将其作为“微时代”背景下各类“微”行为的整体加以关照,通过深入挖掘各种“微行为”所共有的特点,形成对“微行为”内涵的清晰认识。

         基于此,可以将“微行为”理解为:广大“微民”依托微信、微博、微直播等各类自媒体平台进行的各种小微行为的总称。“微行为”具有三个突出的特点。一是以自媒体为主要平台。微信、微博、知乎、YY直播、喜马拉雅等自媒体是“微行为”的主要平台,各种“微行为”或从自媒体上发起,或依靠自媒体传播,或完全在自媒体上进行。如微评论、微直播等完全在自媒体上进行,微小说、微电影可能先在线下创作,但最终依托自媒体平台分享和传播。二是以草根化的方式进行。广大“微民”是“微行为”的主要参与主体,“微民”来自社会各行各业,由于缺乏某个领域的专业知识,通常只能以非专业的方式参与,如在微博、微信平台上,任何人都可以进行信息的采写、编辑、发布;在微小说、微电影创作中,非专业作家和影视制作团队是最活跃的主体。草根人群以草根化的方式进行,决定了“微行为”具有鲜明的草根性特点。三是以小微化的形式体现。微信只言片语,多不过数十字;微博体例较小,内容限制在140字以内;微小说短小精悍,篇幅严格限制,多反映点滴生活;微电影更是具有“微时”(8-15分钟)放映、“微周期”制作(1-7天或数周)和“微规模”投资(几千到几万元每部)的特点;微公益主张从微不足道的公益着手,积少成多。小微化是“微行为”的外在体量特征。

\

 
二“微行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1.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影响力不断减弱。在“微时代”,随着信息传播方式的变革,任何一个“微民”,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通过微信、微博、知乎、喜马拉雅、YY直播等轻松实现“微内容”的关注、传播,甚至是生产。丰富的“微内容”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选择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精心挑选网络微课、微博、微信公众号内容,甚至是微小说、微电影、微直播中多样化、接地气的内容及时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但丰富的“微内容”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带来了明显的挑战。“两课”和形势政策课等传统的课程由于其内容的理论化、话语的严肃性以及形式的刻板性,与大学生的特点不相适应,越来越不受学生欢迎,多数大学生大以应付考试的态度进行学习,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影响力微乎其微。

         2.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吸引力逐渐丧失。在“微时代”,各种各样的“微行为”贯穿于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并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有着重要影响。“微行为”逐渐成为一种更加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微载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合理利用“微行为”,通过关注、指导、组织大学生各种“微行为”的开展,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如通过关注学生的微信、微博转发等“微行为”,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并进行针对性教育引导;通过发起大学生微公益活动,利用活动本身的教育价值进行教育引导;还可以通过指导微小说、微电影等创作,渗透教育观念,对大学生进行间接的思想教育。但“微载体”在一定程度上也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形成了冲击,作为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载体的思政课堂,大学生普遍不够重视,逃课、上课玩手机、做作业、聊天者不在少数;[4]各种辅导报告,学生更是兴趣不浓,“抓壮丁”的现象普遍存在;一些思政类活动,除了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和学生干部外,其他大学生少有参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吸引力逐渐丧失。

           3.思想政治教育者的适应力、引导力不断变小。在高校,有一支由“两课”教师、学生工作教师组成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在“微时代”,各式各样“微行为”的普遍出现,为思想政治教育者高效地开展工作提供了便利。“两课”教师可以根据当前大学生中普遍出现“微行为”和影响较大的典型性“微行为”开展研究,形成关于“微行为”的理性认识,提高自身理论素养;学生工作教师则可以充分利用与大学生直接接触的优势,通过组织、指导大学生“微行为”,不断训练自我开展工作所需要的“微技能”。但另一方面,“微时代”对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素质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互联网趋势研究者谢尔·以色列在其《微博力》一书中写到,“我们正处在一个转换的时代——一个全新的交流时代正在代替老朽的、运转不灵的传播时代。在这个由微博推动的、正在到来的交流时代,如果我们还没能跟上它的脚步,那么就可能会被这个时代所抛弃。”如今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正面临这样的境遇,面对不断涌现的新技术、新手段往往难以适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如不适应“微时代”的变化,研究大学生的“微行为”特点,主动掌握“微技能”,将会对大学生所思所想,乃至学生中正在发生的事情变得一无所知,甚至因对流行用语的不了解而变得无法沟通,有效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挥教育引导作用将变得无从说起。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应对

          在“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主动顺应时代变化,回应学生的新特点和新要求,抓住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微行为”,积极推动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内容、载体的全面更新。

        1.建设“微队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是首要之举,工作队伍的整体水平直接关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水平。高校必须因应“微时代”的要求,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建设。搭建一支包括懂得移动互联网的技术专人、熟知大学生各种“微行为”的潮人、熟悉思政工作理论研究和实务工作的教师队伍,并广泛吸纳学生干部及“网红”学生参与其中,共同开展工作。[5]技术人员负责网络平台搭建和日常维护,理论教师主要负责理论研究和理论指导,辅导员等学生工作老师则主要对“微行为”进行实务指导,各种“微行为”潮人以及“网红”学生则以朋辈的身份进行直接的影响和引导。在队伍搭建初步完成的基础上,高校应帮助思想政治教育者激活“微思维”,形成通过新媒体发现问题,使用网络思维思考问题,基于“微行为”解决问题意识和习惯。并通过专家讲座、案例分析、实战模拟等方法,帮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掌握各种自媒体的使用方法,形成有效指导大学生“微行为”开展的基本技能,从而更好地为思想政治教育服务。

         2.丰富“微内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建设是重中之重,在“微时代”背景下,在当前的形势下,内容建设更加紧迫。在“微内容”的建设中,应关注大学生现实生活,回应大学生的实际需求,将大学生当前一段时间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纳入其中,并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予以呈现。具体来说,就是要以学生的“微行为”为抓手,或以“微行为”导向,及时把握大学生思想动态,并针对性地提供有关内容,如基于大学生的微博、微信朋友圈的动态,通过回复、评论的方式,提供相应内容;或根据大学生的“微行为”,因势利导,开发相应内容进行教育,如针对大学生的微公益行为,思想政治教育者通过收集有关资料,提炼出与微公益相关内容,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此外,“微内容”的呈现方式也是“微内容”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应改变传统的理论化的话语方式,主动从大学生“微言微语”中吸收流行的语用词汇及表达方式,丰富话语体系,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亲和力。

\

 
         3.打造“微载体”。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保证教育内容传递,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实施的凭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在“微时代”,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应该更加注重“微载体”的建设。具体而言,一是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自媒体平台的建设。重点建设包括学校、宣传部、学生工作部、团委等单位的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平台;大力打造校领导、网红教师、心理咨询教师、辅导员等有关人员的微博、微信、知乎、喜马拉雅、YY直播等自媒体账号;并建设全面覆盖学生的微信、QQ等实时聊天群。从而为“微载体”的打造打下坚实的基础。二是要注重以自媒体平台为依托的各种“微行为”的指导,让“微行为”成为承载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传递思想的“微载体”。一方面加强对网红大学生、学生党员、班团干部等学生精英“微行为”的指导,如通过对学生精英微信、微博、微直播等信息传播行为的指导,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立场,发表正确的观点,传递正确的内容,使学生精英的“微行为”成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微载体”。另一方面,重点加强对一些特色化的“微行为”的组织和指导,如通过指导学生微公益行为,让学生在点滴爱心、微小付出中受到教育;通过指导学生微小说、微电影等创作行为,帮助学生以艺术化的形式将健康的思想、正确的认识予以表达,让特色化的“微行为”成为承载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有效“微载体”。

参考文献

[1]高莹.微信对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影响及对策[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4(08):27-28.
[2]梁钧泉.大学生微公益活动的思想道德教育功能及其实现研究[D].西南大学,2013.
[3]陈雷,强成文.上海大学生参与在线直播实证研究[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7,36(04):85-90.
[4]马改艳.对高校“两课”教育困境的分析及其对策研究[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11(07):81-83.
[5]杨威.“微时代”中思想政治工作如何突破[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0(04):28-30.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cipaper.net/jiaoyulunwen/7339.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豫ICP备2022008342号-1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