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人本主义”教育观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思路(附论文PDF版下载)

发布时间:2018-08-12 23:07:33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scipaper.net):
 
摘    要:
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坚持“以人为本”, 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利益诉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体现人本主义精神, 但在实践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往往会出现偏差, 存在思想政治教育忽视学生个性体验等问题。因此,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正视问题, 拓宽思路, 将“集体人”和“个体人”相结合, 营造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主体际”关系, 创造条件帮助学生形成完整人格。

关键词:
人本主义; 思想政治教育; 伦理关怀;

作者简介:洪书源, 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 (福州350108)

党和国家领导人历来都十分关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在党的十七大中, 胡锦涛指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更加注重人文关怀”。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也指出, “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实现全程育人, 全方位育人, 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人, 做好高校思政工作, 要始终坚持以大学生为本。因此, 遵循“人本主义”教育观的基本理念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符合中央精神。

\

一、“人本主义”教育观的基本内涵

人本主义起源于古罗马、古希腊的理性人本主义, 经欧洲文艺复兴阐发以后成为系统理论。20世纪后期, 马斯洛、罗杰斯等学者将人本主义引入教育, 标志着人本主义教育的诞生。人本主义反对“填鸭式”的教育方式, 强调以“学生为中心”, 培养学生的自我创造能力, 帮助每个人实现自由全面的发展, 实现自我价值。

一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人本主义教育观最为核心的内容, 其主张教育要坚持以人为出发点、以人为动力、以人为目的, 要按照人的本性展开。教师既要注重学生作为社会成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教育, 也要注重培养受教育者作为个体在个性、创造、兴趣、动机、潜能等方面的能力。“以人为本”也与我国传统文化相契合。孟子认为:“人之所不能而能者, 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 其良知也。”[1]正是因为人们内心都具备这种“良知良能”的潜能, 每个人都可以尽其所能发挥自身的本性, 这样就能安身立命, 达到个人修养的最高境界。可见, “以人为本”教育观不但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而且立足于马克思主义传统并吸收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传统。这一科学的教育思想一经形成便对社会各个领域产生重要影响, 作为与人密切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也不例外。

二是人本主义教育目的观。人本主义教育特别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 强调学生“自我意识”的培养和学生个体“自我”价值的实现。这里所谓的“自我”指“个体在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中形成的教育、需要、情感、理想、理智、能力等方面的特性, 以及自身与他人、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2]。自我意识即是对自己、环境以及社会的理解。学生只有在与社会、他人和环境之间的普遍交流以后, 才能发展成为更像他们自己而不是普遍相似的群体。马斯洛认为, 人的自我实现就是人类充分利用和开拓自己的能力和天赋, 而教育就是促进人类自我实现的过程。

三是人本主义教学过程观。人本主义教育者认为, 教学过程是学生成长的过程, 教师应让学生成为这一过程中的主体, 这是一个相互影响的联动过程。人本主义强调教学应以学习者为中心,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做出自己的选择, 但是不能过多干涉学生的决定。教师应该努力适应学生的各种需要, 发挥他们的潜能, 使学生能够快乐、愉悦地学习。人本主义课程观不再过分强调知识的纯粹性和抽象性, 提倡课程选择要结合学生的兴趣、能力, 要能够促进“学生全域能力”提升;提倡将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 让学生从丰富的生活经验中体验学习;强调课程内容设置要关注学生的心理机制, 保证课程的完整性, 不能将课程设置得支离破碎, 既要保证各学科间的科学整合, 也要保证课程设置与学生的心理结构相一致, 从而实现情感领域与认知领域的整合。人本主义教育者认为, 教师的职责是为学生提供各种学习资源, 营造学习氛围, 并在这种氛围里细心地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首先要肯定学生的猜想、对其猜想进行合理引导, 不让学生有心理负担, 影响心理健康。

综上所述, 人本主义教育观提倡一切从“人”这一主体出发, 尊重人在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基本规律, 这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要求不谋而合。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 而人是个体性和社会性的统一, 思想政治教育要在具体的社会环境中解决人的思想问题, 提高人的思想政治觉悟,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此, 遵循人本主义教育观是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内在要求, 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要求。当今高校大学生是在通讯发达、价值多元化的时代成长起来的, 他们思想开放、个性张扬、接受新信息的能力强。注重灌输和模式统一的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已不适应当今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因此,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根据不同层次的大学生选择不同的教育方式和内容, 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

二、“人本主义”教育观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分析

在“人本主义”教育观影响下,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有所创新。但是, 一种新理念的实现不是一蹴而就的, 要经过长时间的努力。当下,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运用人本主义教育理念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

一是思想政治教育忽视学生的个体体验。中国教育中的权威主义范式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表现得极为明显。权威者制定统一的教材、划定统一的内容, 对学生进行标准化教育, 忽视学生的个体体验。尽管学生服从这一教育, 但教育的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 甚至适得其反。一方面, 强调教育的知识性, 忽视了对教育者进行引导。在人本主义教育者看来, 教育的过程和方法远比教育的知识性更为重要, 因为受教育者在此过程中接受环境的熏陶和教师的引导更容易将特定的理念内化为自身价值观。思想政治教育从本质上看是一种价值观教育, 对学生健康心理的塑造和对社会特定价值的坚持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尽管我国一直都在坚持素质教育, 但是受制于传统教育的钳制, 素质教育大多流于形式。在培养学生方面, 更注重知识的灌输而不是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 内容陈旧, 理论与实际相分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只注重理论知识传授, 而忽略学生的内化过程。思想政治教育既要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政治理论知识, 又要使学生将既定的社会价值体系、政治理念和思想原则内化, 使受教育者在此过程中实现内化与外化相统一的过程。

二是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带有浓厚的功利主义色彩。教育目的指特定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和结构的总设定。人们在教育之前, 对将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种什么样的人在观念上已经形成了一种期许, 而观念上的期许受社会环境影响。当前, 在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大国情下, 思想政治教育也有被物化的倾向, 出现了功利主义的一面。一方面, 不少高校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管理学生的一种手段, 在学生的思想上、道德上纠偏, 认为只要保证学生在大学期间不出现意外即为成功的教育, 没有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三观”塑造和人格培养方面的作用。另一方面, 认识上带有明显的功利主义色彩。高校思政工作是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重要渠道之一。高校思政工作者肩负着向当代大学生宣传国家大政方针, 帮助他们树立坚定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重要职责。然而, 很多高校思政工作者没有尽责, 思政工作流于形式, 将对学生价值观的塑造简单地寄托于几次会议和活动。甚至有些思政工作者将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成功作为自身晋升的重要砝码, 而非以“学生为本”, 忽视学生的主体性价值。这一明显带有功利色彩的思想政治教育, “把学生当作接受教育的机器, 忽视了他们作为人的主体性, 没有换位思考, 从学生的角度制定教育体系, 远离了主体发展的需要”[3]。

三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过度伦理关怀。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 “人性”解放的呼声甚嚣尘上。这一思想理念的革新使思想政治教育在改革过程中往往出现两个极端:一方面,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依然沿着“目标———灌输———考试———评价”等传统模式对受教育者进行填鸭式教育;另一方面, 由于对“人性”解放的认识片面, 人们认为只要符合人性的一切行为均应该被提倡, 出现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社会风气, 扭曲了人本主义的基本要义。马斯洛认为教育的最大目的是帮助人达到他能够达到的最佳状态, 而这种最佳状态既要彰显人性“善的方面”, 也要遏制人性“恶的方面”, 使两者保持在一种平衡状态。因此, 教育者不是要完全顺应受教育者个性的发展, 而应该实施使人向善的教育, 当学生出现了“恶” (不良) 行为时要运用管制、规劝、批评、惩戒等使其改正。同时, 在如今善恶难辨的社会里, 教育者要培养学生明辨善恶的认知能力, 而不是任由受教育者个性张扬、任性发展。

三、“人本主义”教育观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路径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是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 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 而“人本主义”教育观强调个人是整个教育的核心。这需要在正确认识“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下, 结合我国教育发展的实际状况, 拓宽高校思政工作新思路。

一要将“集体人”与“个体人”相结合。中国传统教育中关怀“人”的成长的教育, 强调人的价值、责任与意识, 并将人格的完善作为教育的首要目标。中国传统教学归根结底是教学生如何做“人”的教育, 而中国传统中的“人”不过是集体人、整体人。只有在集体中才能突出人的价值, 而个体利益及个性则必然遭受“冷落”。人的价值的树立不是通过个人魅力展现, 而是在维护集体利益、在为集体献身的政治关怀中得以实现。子云:“弟子入则孝, 出则弟, 谨而信, 泛爱众, 而亲仁。行有余力, 则以学文。”[4]在这一理念下发展出的教育, 必然会压抑人的个性发展。西方“人本主义”教育观强调个体的作用, 在教育过程中个体是教育的前提。在这种教育观指引下, 受教育者会过于注重自我发展、自我教育、自我享受, 甚至把个人利益凌驾于集体利益之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正确处理好集体人与个体人之间的价值张力问题, 创造有利条件将两者结合起来, 不能顾此失彼。

二要营造学生与教师间的“主体际”关系。“主体际”指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中的主体。传统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中, 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国家政策的宣传者, 而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 是教学过程的客体。人本主义教育观认为, 学生应当是教育过程的主体,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因材施教,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都是学习过程的主体。罗杰斯认为:“唯一能够影响一个人的行为的知识, 是他自己发现和化为已有的知识。”[5]这一主张有利于学习者的发展,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深入挖掘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让学生了解思想政治课、爱上思想政治课。高校思想政治课深具政治蕴涵, 是意识形态高地的重要堡垒。高校思想政治课必须体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要求, 因此强调集体、国家、民族相对于个人的价值优势必须在思政课中充分体现。从教学重要性来看, 教师在这起到关键的引导者和促进者作用。在教学方法上, 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可以借鉴人本主义的基本方法, 如启发法、问答法、情境模拟法等, 提高学生对思想政治课重要性的认识, 在历史和现实中增强对党和国家政策的理解。此外, 要适度使用批评教育。尊重学生主体性地位, 不是一味顺从学生。有些思政课教师对学生的不良思想言论不批评指正, 认为学生会在自主学习、讨论中明辨是非, 这是对学生主体性地位的误读。必要的批评、否定性评价是对学生不良思想行为的改善、唤醒其羞愧意识、获得道德认同的必要途径, 因此在思想政治课中适当的运用批评等方法是一种理性和符合教育规律的方式。
\

三要注重构建和完善大学生的人格体系。2017年,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 指出“要加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促进大学生身心和人格健康发展。”[6]《意见》进一步指出,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强化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 把理想信念教育放在首位,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 提升道德素养。[7]

根据这一总体要求, 高校思政工作要加强对学生人格体系的培养。其一, 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选择和道德判断能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督促学生形成外在的行为规范, 习得基本的政治知识, 而且要重视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观教育, 培养学生的道德选择和道德判断能力, 这成为大学生完善人格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特别是在当今纷繁复杂的多元社会中, 教师与其教学生什么是对、什么是错, 不如让学生亲身去体会、去感悟, 用自己的智慧做出理智的判断。一方面, 要让学生成为道德判断的主体。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做好协调者和引导者, 将学生视为道德主体、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 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共同协商;指导学生进行道德判断, 对社会和他人负责。另一方面, 要坚持理论讲授与自主学习相结合的原则, 既要有理论方面的“填鸭式”灌输, 使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理论和国家大政方针, 又要加大对学生的道德推理、判断、选择、评价能力, 提高学生明辨是非和道德判断的能力等。其二, 全面搭建高校学生人格培养平台。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离不开优良的外部环境, 因此高校要“从学生实际出发”, 积极搭建多种形式的平台。一是打造多种形式校园文化节、校园艺术节等一批校园品牌, 放手让学生自己组织开展活动, 在开展活动中提高合作、协商等能力。二是建立学生个性化档案。根据学生的兴趣、个性和特征有针对性地将活动推荐给不同的学生。三是根据大学生实际需要和本校的实际情况建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格培养专题网站, 为学生提供隐性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站可根据学生兴趣划分为“阳光心理”“就业计划”“名家讲坛”“时事政治”等, 并不断更新网站内容, 增强网站对学生的吸引力, 进一步推进大学生人格的塑造。

参考文献:

[1][4]陈戌国.四书五经[Z].长沙:岳麓书社, 1991:127、17.

[2]沈正元.浅论西方现代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及其给我们的启示[J].外国中小学教育, 2002 (5) :35.

[3]王玉生.中国教育思想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1:11.

[5]卡尔·罗杰斯, 洪丕熙.关于教和学的若干个人想法[J].外国教育资料, 1984 (2) :26.

[6][7]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A].2017-2-27.

       《“人本主义”教育观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思路》附论文PDF版下载:
        http://www.scipaper.net/uploadfile/2018/0812/20180812110907625.pdf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cipaper.net/jiaoyulunwen/463.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豫ICP备2022008342号-1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