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双一流”建设进程中地方高校生源遴选供给侧改革研究(附论文PDF版下载)

发布时间:2018-08-08 23:48:10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scipaper.net):
 
 摘    要:
在“双一流”建设过程中, 地方高校如何觅得发展良机离不开高质量的生源遴选。正值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之际, 地方高校加强一流学科建设恰逢其时。依据地方高校生源遴选大数据的研判, 围绕去“库存”、调结构、扬长项等角度提出生源遴选供给侧改革路径。

关键词:
供给侧改革; 双一流; 地方高校; 生源遴选;

作者简介:季青春, 南京工业大学招生办公室副主任、讲师、博士研究生 (南京211800)

\

基金: 2017年度国家教育考试科研规划重点课题“新高考制度下考试科目与高校人才选拔关系研究” (编号GJK2017023); 2017年度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高考科目改革进程中高校生源遴选创新路径研究” (编号2017SJB0189); 2017年度南京工业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课题“新高考改革背景下地方高校专业设置及动态调整机制研究与实践” (批准文号南工教[2017]115号); 2018年度南京工业大学党建与思政课题“生源遴选进程中地方高校形象有效传播研究” (编号SZ20180324) 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一、地方高校生源遴选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 招生主体:“双一流”背景下的地方高校
国务院颁布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明确提出, 到2020年, 实现若干所大学和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的目标 (以下简称“双一流”) 。“双一流”建设的开启为地方高校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发展良机, 不同以往存在高校“身份固化、竞争缺失”的弊端, 此轮引入“滚动淘汰机制”, 能够充分激发地方高校内生动力, 释放办学活力, 为它们“积极有为、确保有位”创造条件。[1]然而, 经过多年“211工程”“985工程”建设, 地方高校和部属重点高校相比, 仍有不少差距。因此, 地方高校应该在“双一流”建设中找准定位, 特色发展, 顺势而为, 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与区域经济社会共建发展共同体。[2]目前, 各地出台了一系列重要政策以推动地方高校提高办学质量、提炼办学特色、提升办学水平, 如江苏省提出到2020年, 支持15所以上省内高校进入全国百强, 并且根据绩效评价结果, 每年给予每校1亿元左右资金支持。全国其他各省“双一流”建设方案也逐步明晰。

(二) 招生制度:高考改革中的生源遴选
在恢复高考40周年之际, 高等教育领域另一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是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落地。《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立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 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此轮高考改革, 导致生源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给高校生源遴选和人才选拔、学科和专业建设以及教学管理等方面都带来巨大挑战。地方高校期望在“双一流”建设中分一杯羹, 离不开高质量的生源遴选。在浙江省高考试点方案中, 志愿模式变成了“专业+学校”, 彻底改变了原有“学校+专业”的志愿模式, 由此学生填报志愿的价值判断方式也由“总分匹配”转向了“专业导向”。[3]实行专业平行投档后, 原来调剂率较高的专业将受到较大冲击。这种录取模式增强了地方高校在学科和专业建设上的紧迫感, 促使其优化专业布局、提升专业内涵、凝练专业特色, 与“双一流”建设目标不谋而合。

(三) 招生路径:供给侧改革的内在逻辑
供给侧改革给地方高校顺应高等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2016年3月, 时任教育部部长的袁贵仁指出:中国高校转型发展, 实质上是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给侧改革理论由经济领域提出, 就是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 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 矫正要素配置扭曲, 扩大有效供给, 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型的过程中, 地方高校过分注重规模扩张而忽视内涵建设, 导致教育同质情况严重, 进而引发地方高校培养的毕业生供给与社会对人才需求的错位对接。[4]因此, 需要从生源遴选供给侧改革出发, 即在国家教育行政部门主管招生计划的情况下, 用改革的方法促进高校专业及学科结构调整, 满足广大考生和社会需求。在我国高等教育处于“双一流”建设进程中, 地方高校如何利用考试招生制度改革遴选适合自身发展的生源, 必须沿生源遴选供给侧改革方向进行。

二、大数据视域下地方高校生源遴选专业评价

地方高校生源遴选供给侧改革必须依据大数据的科学研判, 本文数据来源: (1) 已有基础数据:南京工业大学2015-2016年录取数据 (一专业报考率:反应专业热门程度;一专业录取率和调剂率:反映专业满足程度;分数:反映学生学业准备水平) ;江苏省地方高校2015-2016年录取数据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A校;南京工业大学:B校;南京邮电大学:C校;南京医科大学:D校;南京中医药大学:E校;南京林业大学:F校;南京财经大学:G校;南京审计大学:H校) 。 (2) 专项采集数据:南京工业大学2015-2016级学生调查问卷。 (3) 爬虫公共数据:抓取官方公布数据。

(一) 地方高校内部专业评价

\
表1 南京工业大学2015-2016年理科专业统计表

地方高校招生专业数量众多, 冷热程度差异巨大。以B校为例, 招生专业多达84个。表1列出该校部分专业, 最热门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建筑学一专业报考率较高, 这些专业一个计划有3-4个考生列入其最想报考的专业, 传统优势学科化学工程与工艺也排进前五。而排名靠后的测绘工程、消防工程、勘查技术与工程从专业名字上便于冷门专业挂钩, 尤其冶金工程几乎无人问津, 一专业报考率仅为4.7%。在专业满足程度方面, 建筑学一专业录取率高达97.8%, 即录取的学生基本都是第一个专业志愿, 而冶金工程调剂率高达62.2%。对B校学生的问卷调查同样表明, 录在建筑学的学生对专业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的比例高达100%, 录在冶金工程的学生对专业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的比例仅为70.0%, 远远低于学校专业平均满意度86.5%。但在对录取学校满意度的调查中, 建筑学和冶金工程的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的比例分别为93.3%和96.5%, 均高于学校平均满意度90.7%, 原因在于高分考生在乎满足其专业志愿, 而低分踩线考生更在乎满足其学校志愿。高考分数体现的考生学业准备水平基本和其他指标走势一致, 然而对比2015年和2016年分数可以发现, 热门专业与冷门专业间的分差在不断缩小, 原因在于江苏省考生志愿填报院校个数从3所变成了5所, 各地方高校专业录取线都更加趋于扁平。

(二) 地方高校校际专业评价

\
表2 江苏省地方高校2015-2016年理科专业统计表

地方高校优势专业对考生吸引力大, 但总体占比较低。表2以江苏省地方高校为例, 除2015年B校最高分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358) 外, 大多数高校最热门专业保持稳定。从表1也可以看出, 该专业比较热门, 分数的波动其实受招生计划数量及分布的影响显著。此外, 2016年G校最高分录取在管理科学, 原因在于该生是征求平行志愿录取。这些学校最热门的专业基本上是学校的优势特色专业, 如A校的大气科学, 全国排名第一。H校的审计学专业特色最为明显, 该校从原来的本二批次升为本一批次以后, 遥遥领先省内其他地方高校。医学类 (D校的临床医学、E校的中医学) 和C校的通信工程依旧受社会热捧, 会计学不仅仅在G校高居榜首, 在工科为主的B校和F校同样深受考生喜欢。由于受国家对房地产调控的影响, B校的建筑学虽然仍然保持着报考优势, 但从两年对比来看, 和其他学校的热门专业拉开了差距。另外, B校和F校最优势的学科化学工程与工艺和林业工程, 学科排名均处于全国前列, 但录取分数线不高, 甚至有个别调剂录取的学生, 原因在于社会对农林、化工行业的认识不足。从地方高校热门专业招生数与学校招生总数的比例来看, 除C校的通信工程和D校的临床医学占比超过10%以外, 其他高校大部分专业在5%左右, 说明地方高校特色专业招生仍然偏少, 办学特色还不够突出。

(三) 社会需求导向专业评价

\
表3 2016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 (麦可思就业蓝皮书)

地方高校热门专业重复建设多, 冷门专业未及时调整。表3公布的十大专业为2015届大学毕业生比例较高的前十位专业。从招生角度看, 地方高校基本上都有这些专业, 而且这些专业大部分在报考时就受考生青睐。从就业率角度看, 财务管理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分别为95.3%和94.5%, 而法学相对较低仅为87.9%。就业满意度最高的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70.0%) , 原因在于该专业学生起薪最高 (4978元/月) 。就业率尚可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就业满意度较低仅为58.0%, 一方面可能因起薪3908元/月离学生期望值较大, 另一方面是工作环境不尽如人意。表3同时表明财务、会计、金融类专业社会需求大, 理工类见长的高校此类专业同样热门。另外,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于2014年曾公布近两年全国和分省的就业率较低的本科专业名单, 其中不乏地方高校还大量办学的市场营销、公共事业管理、社会工作等专业, 还有地方高校申请的新专业如知识产权、汉语国际教育等, 故地方高校要审时度势结合自身办学特色对专业进行动态调整。

三、地方高校生源遴选供给侧改革路径

以上大数据表明, 以往我国地方高校发展一味追求大而全, 专业设置存在严重的趋同现象。专业特色不明显, 优势专业在总招生计划中占比较低, 高校供给侧与社会需求侧游离与脱节。面对新形势, 须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 打破传统思维定式, 创新发展模式和路径。[5]以需求为导向, 结合自身优势, 进行专业设置与调整, 坚定不移地推进供给侧改革, 具体可采用以下路径。

(一) 去“库存”:供给侧改革的基础
优者胜, 劣者汰, 这是生源遴选供给侧改革的必经之路。地方高校招生专业众多, “产能过剩”现象严重, 专业调整滞后原因在于高校路径依赖和既得利益集团阻碍, 故必须对现有专业进行规范和清理。日前, 全国已有170余所高校主动撤销576个学位点 (其中包括大量博士学位授权点) , 对硕博士学位点动态调整以适应“双一流”建设。高校在专业设置方面开始回归理性, 早期由于规划不合理而设置的专业将被逐步暂停和淘汰。国家目前是根据学科的强弱来配置资源, 高校也应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地方高校应根据自身特色, 发展各自最有竞争力的学科门类, 这是地方高校分类发展的大势所趋。

建立科学合理的专业预警与退出机制。淘汰专业不同于踩急刹车, 哪些专业确定退出, 哪些专业可以留察, 退出专业的学生和师资要如何安置, 需要高校顶层设计, 科学谋划。很多专业目前由于调剂能招满, 但是学生对专业满意度较低, 故可用一专业报考率、调剂率、初次就业率等招生指标构建专业评价体系, 对专业进行排名和预警, 排名靠后的专业可以考虑退出。

值得注意的是, 符合国家战略发展的冷门专业仍须大力扶持。如, 北京大学古生物学专业只有一名学生, 甚至有些年份没有招到学生, 被媒体调侃为“六代单传”, 但该专业并未因此关停。地方高校中与地方经济发展关系紧密的农林、化工等冷门专业, 若符合自身发展特色, 学校仍需集中力量谋发展。

\

(二) 调结构:供给侧改革的根本
高校生源遴选供给侧改革的重点在于对自身专业结构的调整。目前, 各高校的招生专业结构不尽合理。参照世界一流高校建设, 不少学者提出高校专业自主选择机制的构建, 改变原有按专业招生、按专业培养的做法, 即实施“大类招生”。[6]大类招生即高校将相同或相近学科门类组合成大类, 考生填报志愿时, 直接按照专业大类的名称填报志愿。在低年级时, 所有学生将接受大类统一的通识教育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 在高年级时分流进入相关院系开始专业学习。清华大学2017年全面推行“按大类进行人才培养管理”的方案, 所有纳入本科招生专业合并为16个大类。目前, 按大类、宽口径招生已经被越来越多的高校所认可, 包括浙江大学、复旦大学在内的不少“985”高校都在跟进。

大类招生为地方高校专业结构调整指明了方向。一方面, 大类招生能提高学生的专业满足度, 因为学生在填报志愿选择的是大类而非专业, 这样考生志愿涵盖的专业数会远远超过6个, 大大提高专业选择空间。在新高考改革中, 相比以往按照单个专业招生就几个计划而言, 按照大类招生计划相对大大增加, 减少了考生志愿填报的难度, 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录取的机会, 缓解了考生的压力。另一方面, 大类招生能有效提高学生的专业兴趣, 允许学生在入学后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以及对学科、专业更深层次的了解, 再选择专业发展方向更具主动性。大类招生不仅仅是单纯招生环节的变化, 更是一种系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不仅强化了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有助于将通识教育和专业培养相结合, 而且有利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这种模式能有效提高学生对专业的满意度和学业成就感, 缓解毕业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

(三) 扬长项:供给侧改革的动力
紧密结合地方需求, 发挥地方高校地域优势。作为以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为主要职能的地方高校, 区域特色既是自身办学目标定位时首先需要考虑的价值, 也是地方高校最根本的特色。地方高校的特色和优势来源于所在区域, 发展的基础和方向依托于所在区域, 存在的价值体现在对所在区域的贡献。在“双一流”建设中, 地方高校应将学校发展与所在区域经济社会的整体发展相结合, 以解决所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种现实问题。地方高校要提升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适切性, 从自身入手, 主动采取供给侧改革的手段, 通过开展区域战略研究、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等方式与部属一流大学实现“错位竞争”, 与区域经济社会同向努力、同频共振, 引领地方高等教育发展。

切实凝炼自身优势, 加强地方高校专业特色。“双一流”建设坚持“扶优、扶强、扶特”的价值取向, 故如何突出高校特色、集中资源发展优势专业成为新的选择。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提出的“教学工厂”教育理念较好地应用到该校工程学院教学过程中, 如在课程中使用PlayStation 4 (PS4) 等索尼电玩主机进行游戏设计方面的学习, 是产学研建设的典范。地方高校可借鉴他山之石, 发展的重心必须聚焦于应用研究上, 更多地关注地方需求, 考虑成果转化。如, 海南省属地方高校应该重点建设热带高效农业、国际旅游、热带海洋、热带医药、岛屿生态等相关优势学科。辽宁省属地方高校要与东北产业升级、技术改造的需求准确对接。又如, 江苏省属地方高校, B校可结合区域经济中化工和建筑两大支柱产业, 发挥自身化工和土木学科优势, 加大产学研服务地方经济的力度;H高校是全国唯一一所以审计命名的高校, 办学特色突出, 生源质量高于不少部属重点高校, 可更好地为当地审计工作服务。地方高校能否抓住机遇从而实现积极有为, 关键在于能否紧密结合地方需求打造出特色学科。

紧跟时代发展需求, 提升地方高校品牌形象。地方高校新学科的生长点, 要在学科交叉融合的过程中实现增长。如, B校依托国家协同创新中心, 加大推进学科集群发展, 组建高水平跨学科平台, 打通学科之间的壁垒, 深入强化学科之间的互联互通。地方高校学科队伍要在协同创新的过程中不断体现优势与特色。另外, 地方高校要聚焦国家战略新兴产业, 积极布局新工科。新工科是在新科技革命、新产业革命、新经济背景下工程教育改革的重大战略选择, 地方高校新工科要坚持增量优化, 存量调整, 积极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改造, 以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调与共享为主要途径, 培养多元化、创新型卓越工程人才, 为地方建设提供人才保障。

参考文献:

[1]田巨为.探索“双一流”背景下地方高校学科建设新模式[N].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7-09-14 (008) .

[2]鞠斐扬.联动与协同:省域高水平综合性大学“双一流”建设路向探论[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7 (7) :88-91.

[3]王存宽, 吕慈仙, 杨桂珍.从“总分匹配”到“专业导向”[J].教育研究, 2016 (6) :81-88.

[4]段丽华.新业态下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机制探析[J].高等教育研究, 2016 (12) :66-70.

[5]武毅英, 童顺平.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的动因、链条与思路[J].江苏高教, 2017 (04) :1-6.

[6]钱保俐.高校实行大类招生模式的优化策略[J].教育评论, 2015 (04) :43-45.

      《“双一流”建设进程中地方高校生源遴选供给侧改革研究》附论文PDF版下载:
      http://www.scipaper.net/uploadfile/2018/0808/20180808115032909.pdf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cipaper.net/jiaoyulunwen/416.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豫ICP备2022008342号-1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