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教师培训中“身体”的沉沦与救赎(附论文PDF版下载)

发布时间:2018-08-07 22:58:43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scipaper.net):
 
摘    要:
身体是人最基本的存在方式与本质之一, 对受训教师生命的整全发展具有始源性的价值。采用深度访谈、参与式观察、文本分析等质性研究的方法, 探讨教师培训中受训教师身体的实然境遇。研究发现, 受训教师的身体处于受漠视和受贬抑的状态。为此, 建议施行保全身体的教师培训, 关注受训教师的身体感受, 将身体作为教师培训的本体与目的之一, 强调受训教师的身体“在场”。

关键词:
教师培训; 身体; 质性研究;

作者简介:王会亭, 淮阴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博士 (江苏淮安223300)

\

基金: 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立项课题“中小学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具身认知研究” (编号D/2016/01/89); 2017年度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创新团队“卓越教师培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编号2017ZSTD017) 的研究成果;

身体对个体生命的整全发展具有至为重要的价值。当下, 提倡“生命关怀”已成为教师培训领域不可阻挡的趋势与任务。而这种“生命关怀”必须落实到每一个个体上。在教育过程中, 忽视人的身体, 是对人的生命本真状态的忽视, 更是对人生命本质的一种扭曲。鉴于此, 本研究以“国培计划” (2017) ———重庆市乡村教师访名校研修项目S大学小学语文教师班 (以下简称“重庆小语班”) 和“国培计划” (2017) ———一线优秀教师培训技能提升研修项目S大学语文教师班 (以下简称“国家小语班”) 为研究个案, 采用文本分析、深度访谈和参与式观察等质性研究的方法, 探查教师培训中受训教师身体的实然境遇, 提出身体关怀的应然路向。

一、未施行保全身体的培训

教师的工作是一项极其复杂的劳动, 具有时间上的连续性、空间上的广延性。这种繁重的工作无疑对教师的身体健康提出了极高的要求。但事实上, 当前教师身体健康状况堪忧。有调查表明, 34%的教师对自身的身体健康状况不满意。在被调查的教师中, 患有腰颈椎病、咽喉炎、胃炎等职业病的占73%。在患病教师中, 40岁以下的教师超过52%。这说明教师患病愈发职业化与年轻化, 亟须予以关注。另外, 关于教师因长时间、超负荷工作, 心力交瘁、积劳成疾而最终失去宝贵生命的报道, 并不鲜见。[1]

早在18世纪, 卢梭就曾对人类因为追求知识, 而忽视与牺牲个体健康的失当做法表示出深切的忧虑。他说:“自然科学的飞速发展迫使现代人不得不重视知识的学习而忽视身体的形塑, 这造成现代社会人的身体状况越来越恶化。理性的发达、科技的进步书写的人类心灵发达史的背后却是一部身体的疾病史。”[2]

令人遗憾的是, 时至今日, 这种状况并未得到根本改变。笔者通过调研发现, 虽然中小学教师身体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但未引起教师培训专家及承训单位的重视, 在教师培训中, 并未对受训教师施行保全身体的培训。这主要是由于培训专家秉持身心二元论的思维方式, 过分关注对受训教师的心智训练, 希望通过丰富受训教师的教学知识, 提升其教学能力来为学生的发展服务。这其实是教师是“蜡烛”“春蚕”“铺路石”“人梯”等隐喻在教师培训中的延续与再现。但随着时代的发展, 上述隐喻已不合时宜, 一味地强调教师的无私奉献, 甚至不惜以牺牲教师的身体健康为代价的想法与做法, 已不被广大教师所认同。重庆小语班一位学员的看法发人深省。

我认为, 不能只强调教师的无私奉献、苦和累。教师是幸福、快乐的, 才会带给孩子更大的幸福和快乐。而教师快乐最基本的前提是自身的身体健康。所以, 我不反对教师奉献, 但反对要求教师以牺牲自己的身体健康、自己的生活为代价的做法。 (C-I-03:通过质性研究获取资料的编码。出于研究伦理的需要, 编码原则上不公开, 下同。)

国家小语班的学员也认为, 过分圣化教师, 有悖于教师“人之为人”的自然属性, 是需要予以警惕与摒弃的。

我对教师是“春蚕”“蜡烛”等隐喻持不同的看法。用这样高大上的隐喻是对教师的道德绑架。教师首先是自然人, 如果连自己的身体都不爱惜, 那么他爱学生或无私奉献的时候, 究竟是功利性的东西多一点, 还是自然而然的无私多一点?答案是不言自明的。 (N-I-05)

许多受训教师对自己每况愈下的身体健康状况忧心忡忡。他们并不希望只单纯地学习有关教育教学的知识与技能。相反, 他们极度渴望在培训中, 专家能开设一些课程, 介绍教师在工作、学习与生活中应如何保全身体, 远离疾病。下面这位受训教师的遭遇与看法颇具代表性。

作为一个已工作25年的教师, 我虽取得了一些成绩, 但也落下了一身病, 腰颈椎病特别严重。前年有一阶段, 我因腰椎间盘突出, 走路、上厕所都困难, 只好请假在家休养, 一周到医院做三次牵引。当时, 我被折磨得痛苦不堪, 连死的心都有了。经过治疗和休息, 现在稍好些了。据我了解, 现在许多教师身体都不太好, 都在带病工作。所以, 我们非常希望在教师培训中, 专家们能介绍一下, 作为教师, 应怎样保持身体健康, 避免各种疾病的折磨。 (C-I-06)

由于教师职业的特殊性, 许多教师饱受职业病的困扰, 严重影响其生命质量。因此, 他们强烈反对以牺牲身体健康来换取学生发展的错误做法。他们认为, 在教师培训与学习中, 增加一些有关如何保全受训教师身体的培训内容已迫在眉睫。

二、受训教师身体的疲惫

在教师培训中, 对受训教师身体漠视的一个重要表现, 就是失当的培训活动安排导致他们身体的极度疲惫。

其一, 课程安排过于密集。一般而言, 受训教师上下午均有课。每个专家授课时长往往长达两个半小时, 中间很少休息。专家为了按计划完成事先准备的培训内容, 常常讲解语速很快, 所讲内容量极大, 以至于许多学员感觉听课很吃力。有时甚至晚上还有安排课程。除了理论课程, 重庆小语班与国家小语班都安排了一些参访基地小学的活动。因路途较远, 受训教师天未亮就起床乘车赶往基地校, 许多受训教师因太累, 到车上一坐下就睡着了。

其二, 研修作业太多。受训教师除了听专家讲座与参访基地校, 还要完成承训单位布置的研修作业。如, 承训单位对重庆小语班规定的研修作业是:培训学习心得不少于3篇;学习简报不少于5份;教案设计不少于1篇;培训自我总结1篇, 不少于1000字。 (C-D-02) 而国家小语班的研修作业则为:撰写培训学习心得不少于5篇;学习简报7份;教案设计2篇;培训自我总结1篇, 不少于2000字。 (N-D-02) 两个项目的研修作业须在短短的10天内完成。除此之外, 受训教师还要排练“破冰活动”及结业仪式上的才艺展示节目, 有些受训教师还要准备听专家讲座后的随堂结课内容。所在学校或地区要求比较严格的, 甚至要求受训教师完成其他额外任务。大多受训教师感到疲惫不堪, 心力交瘁。下面这位教师的观点反映了教师培训中大部分人的心声。

这次培训在生活安排、专家水平、课程内容上我还是满意的。但培训课程与研修作业太多, 我们身心俱疲、不堪重负。虽迫于培训制度, 我们不得不按时听课与完成研修作业, 但大多是应付了事, 因为培训安排严重超出了我们接受的限度。这样就只有数量, 没有质量了。 (N-I-04)

受训教师身体极度疲惫, 表面看主要是培训课程与研修任务过多造成的, 但其根本原因在于教师培训的相关行为主体缺乏一定的身体关怀, 未能将受训教师的身体承受纳入考虑的范域, 受训教师的身体状态及身体承受受到漠视。这从调研的专家访谈中亦可以得到证实。

我认为, 学员在培训中感到累是很正常的。因为累是一种身体疲劳, 实际上是与人的神经系统、大脑皮层的反射密切相关的。不过, 我觉得累也分不同的情况, 其实人在愉悦的情况下不会感觉到累。人要是在厌学的情况下, 他天天累!所以, 我觉得参加国培的老师应该不怕累。承训单位培训任务安排很满, 是负责任的表现。如果他怕累, 他可以不参加呀。又没有人强迫说, 他必须来参加培训, 对不对呀? (C-I-05)

三、受训教师身体的“工具化”

受到身心二元论的影响, 受训教师的身体被有意无意地“工具化”了。相关行为主体只是将受训教师的身体视为学习与接受培训内容的“容器”, 认为教师培训的效果体现于受训教师的“脖颈”以上, 与受训教师“脖颈”以下的身体无关, 身体仅是将受训教师带入培训场所的“载体”与“工具”。即使关注“身体”, 也是为了更好地发展受训教师的心智。以下是对国家小语班受训教师的访谈节录, 从中不难发现其教师培训的身体观。

俗话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身体在教师培训中的作用很大。在培训期间, 我很重视身体锻炼, 每天早上都要到S大学的校园内跑上几圈, 这样既可欣赏校园美景, 又可锻炼身体。通过锻炼身体, 我一整天都精力充沛, 从而保证了培训的效果。毕竟教师培训的强度是很大的, 如果没有好身体, 根本没办法参加培训。 (N-I-02)

在调研中, 重庆小语班的受训教师也表达了相似的身体观。

在培训期间, 我特别注意保护身体, 尽量不让自己感冒、发烧、拉肚子等, 以免影响培训。为了顺利完成培训任务, 我们这些学员都有较强的自理能力, 都非常注意保护自己的身体。 (C-I-01)

“我就是我的身体, 此外无一物。教育教学的目标应直面身体。换言之, 身体的目标即是教育教学的目标。”[3]请听承训单位负责人的心声。

没有良好的身体状态, 学员就无法全身心投入教师培训中, 培训效果自然不佳。为此, 我们非常重视学员的身体, 在学员的伙食、住宿、出行等方面均做了周密的安排, 还运用微信、QQ等方式及时提醒学员关注天气变化, 及时增加衣物, 以免生病。从衣、食、住、行等角度关注学员的身体, 就是为了确保教师培训的顺利进行。 (N-I-01)

然而在教师培训中, 相关培训主体大都扬心抑身, 未充分认识到身体之于生命整全发展的始源性价值, 未意识到身体本身就是教师培训的重要目的与本体之一, 而是仅将身体视为顺利实施教师培训的工具, 使得教师培训严重背离其应然的价值追求。将受训教师的心智发展与身体发展相隔离, 从而使身体异化为受训教师学习与接受培训的载体。正因如此, 才最终导致受训教师身体的“工具化”和“空壳化”。

四、受训教师身体的“缺场”

身体的“缺场”是受训教师的身体受到漠视与鄙弃的重要反映之一, 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 受训教师的身体不在教育现场
重庆小语班与国家小语班的培训场所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S大学的教室或学术报告厅;另一类是参访的基地校。受训教师到基地校后, 通常由带队班主任引领进入基地校的大会议室或学术报告厅, 听 (观) 一线教师上示范课。无论是在S大学的教室或学术报告厅, 还是在基地校的大会议室或学术报告厅, 都不同于真实的班级与课堂, 即大部分情况下, 受训教师的身体是不在真实的教育现场的。因为教师培训的场所一般是在大学或基地学校的学术报告厅或大会议室, 并非只是简单的场所选择问题, 而是说明教师培训的开展是“去情境化”的。

\

情境学习理论认为, “学习过程不是脱离情境、孤立于大脑的抽象符号运算, 而是发生于一定的环境中, 受到情境因素的制约。”[4]教师培训一旦脱离情境, 远离真实的教育现场, 就很难取得理想的效果。这是因为:“一则教师面对的知识是脱离了情境的专业知识, 这种知识无法和教师建立一种联系, 无法内化为教师的经验。再则, 纵然教师获取了生动的情境性知识, 但倘若该知识未在真实的情境中加以运用, 那么该知识仍旧仅能停留于知识层面, 而无法建构成为教师的经验, 也无法丰富教师的认知结构。”[5]调研中, 一位受训教师的观点引起笔者的强烈共鸣。

无论专家、教研员还是普通教师都应深入教育教学一线, 深入课堂。如果远离教育现场, 离开了学生和真实的课堂, 教育就是没有生命力的。坐在办公室研究出的东西是见光死的, 用不到课堂里。在教师培训中, 脱离教育现场, 获得的只能是虚空的理论知识,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是站不住脚的, 哪怕暂时站得住脚, 也绝对走不远, 因为它失去了最鲜活的第一手教学资源, 是缺乏生命力的。 (N-I-03)

(二) 受训教师的身体不参与教师培训
当前教师培训活动的组织形式主要有专家讲座和参访基地学校, 偶尔也有一两场学术沙龙点缀其间。但在上述各种教师培训组织形式中, 受训教师往往只是“旁观者”和“静听者”, 极少有参与对话、交流、探究、质疑、互动的机会。因此, 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不高, 有时“只启动大脑, 不启动身体”, 有时则“身在曹营, 心在汉”。以下是笔者有感于教师培训专家惯用机械灌输式培训而写下的观察日志。

这阶段我注意到, 在培训中, 大多数专家仍仅采用讲授法, 整节课一讲到底, 彻底控制了课堂, 学员沦为了知识的容器, 从而对培训丧失兴趣, 打瞌睡、玩手机、低声聊天等现象随处可见。因此, 改变教师培训方式势在必行! (C-O-02)

在教师培训中, 必须高度警惕并坚决杜绝受训教师的身体“缺场”。因为离开受训者身体参与的教师培训, 不过是呆板的说教和纯粹的心灵演练, 这种“离身”的培训将使受训教师失去持续整全发展的根基, 其个体发展必将呈现碎片化的样态, 使其自身坠入无底的深渊, 继而导致“个体心灵沦为他者之跑马场, 沦为被充塞之世界, 一种巨大的声浪将吞噬其声音, 使其完全陷入失语的泥淖。”[6]

五、研究结论与相关建议

综上所述, 尽管“身体”在教师培训中具有始源性的价值, 但在培训中, 受训教师的身体处于被遮蔽、被遗忘的境地。虽然绝大多数受训教师身体健康状况令人堪忧, 但在教师培训中, 并未对其开展保全身体的培训;培训贪多求全, 罔顾受训教师的身体感受, 导致其身心俱疲, 苦不堪言;将心智发展奉为圭臬, 造成受训教师身体的“工具化”和“空壳化”;教师培训的相关行为主体极度轻视实践与行动, 认为受训教师完全可以在身体“缺场”的情况下, 获取知识, 形成技能。为了改变上述不良状况, 在教师培训中, 相关行为主体亟须体现“身体”关怀, 实现“身体”转向。具体而言, 应做到如下几点。

其一, 施行保全身体的培训。健康的身体是教师实现自身幸福和促进学生整全发展的前提和基质。身体与机器类似, 也需要定期维护、保养与关照。“个人的保全依凭于对身体的维护, 这是由于身体是人类达致所有美好事物的纽带。人类若想拥有健康、年轻、美貌、性和身体强壮, 就必须精心维护身体。而不重视身体将影响个体人之为人的可能性, 同时又是个体慵懒、自尊不足甚至缺乏德性修为的体现。”[7]因此, 在教师培训中, 承训单位应该设置相应分量的课程, 由培训专家对受训教师进行相应的身体教育与培训, 使受训教师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真正养成自觉保健和主动锻炼的意识和习惯, 学会科学健身的方法, 远离不良的生活方式。

其二, 关注受训教师的身体感受。“生活和幸福原本就是一个东西。一切的追求, 至少一切健全的追求都是对幸福的追求。”[8]因此, 在教师培训中, 必须坚决反对“效率至上”的价值取向, 在追求培训速度、结果的同时, 必须将受训教师的内心体验———幸福作为重要的价值追求, 从而使教师培训真正成为受训教师“诗意的栖居”, 使他们通过培训真正获得一种轻松、愉悦和幸福的情感体验。受训教师只有充分体会到培训的幸福和满足, 才能饶有兴致地参与培训, 才能充分发挥自身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进而为师生生命的整全发展服务。倘若教师培训对受训教师是一个“灵智的屠宰场”, 在其中, 他们获得的是一种压抑、痛苦和折磨的内心体验, 那将使他们厌倦、拒斥培训, 他们参与培训与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必将荡然无存, 培训的效果自然可想而知。

其三, 将身体作为培训的目的与本体之一。身体与精神一样宝贵, 伴随着我们的一生, 陪伴着我们体验整个生活, “因为这个身体, 我们作为个体可以体会整个过程。我们长大, 衰老, 遭受痛苦, 这个过程也能被他人所感知。我们以身体参与到各种职业和娱乐活动之中……我们反对将身体价值工具化, 我们反对教育与教学将强身健体仅仅作为提高智力的途径。身体是独立的存在。物质形态的身体及精神和思想相互作用而使我们拥有一个完美的自我。”[9]同理, 在教师培训中, 身体并非仅是受训教师通达心智的载体与工具, 身体与心智是不可分离的, 它在教师培训中发挥着奠基性、构成性的作用。因此, 要使教师培训取得实效, 就必须摆脱“工具化”的身体观, 充分认识到身体在教师培训中的独特价值和功用, 将其作为教师培训的本体与目的之一。

其四, 强调受训教师的身体“在场”。教师培训要取得理想的效果, 必须确保受训教师的身体“在场”。这主要包括两方面的要求:一是教师培训的场所应由学术报告厅转向教育现场。情境学习理论认为, “知识和技能是在真实情境中学习和运用而获致的, 要在学习知识、技能的应用情境中进行学习。”[10]因此, 倘若希冀受训教师能胜任教书育人之重任, 就应让其走进教育现场, 充分接触丰腴、鲜活、火热的学校教育教学实际, 直面真实的教育教学问题。二是重视“互身互动”。也就是说, 在教师培训过程中, 专家应采取各种方法和手段, 充分调动受训教师的身体, 让受训教师通过脑、手、耳、口等身体官能与他者实现交流、对话、沟通等交往活动。这可以将“在培训中的人际关系、时间、空间多元化、多层化, 在培训中实现多样的个性交响。”[11]

参考文献:

[1]罗儒国.教师身体的异化与重建[J].大学教育科学, 2010 (4) :77.

[2][法]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M].李常山, 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62:79.

[3]聂英栋.身体的教学意蕴及其教学创新[D].长沙:湖南大学, 2013:42.

[4]叶浩生.身体与学习:具身认知及其对传统教育观的挑战[J].教育研究, 2015 (4) :110.

[5]王中男, 崔允漷.教师专业发展为什么要学校本位[J].上海教育科研, 2011 (7) :11-12.

[6]闫旭蕾.身体:透视教育的视角[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7 (4) :7.

[7]汪民安, 陈永国.后身体:文化、权力和生命政治学[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3:342.

[8][德]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M].荣震华, 李金山, 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4:543.

[9][美]诺丁斯.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M].于天龙, 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1:86-87.

[10]李更生, 刘力.走进教育现场:基于研修共同体的教师培训新模式[J].教育发展研究, 2012 (8) :76.

[11]钟启泉.课程改革:挑战与反思[J].比较教育研究, 2005 (12) :21.

      《教师培训中“身体”的沉沦与救赎》附论文PDF版下载:
       http://www.scipaper.net/uploadfile/2018/0807/20180807110107869.pdf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cipaper.net/jiaoyulunwen/408.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豫ICP备2022008342号-1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