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注重儿童绘画心理提升小学美术教育论文(附论文PDF版下载)

发布时间:2019-05-09 17:46:19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scipaper.net):

摘要:儿童绘画心理在哲学上体现的是生命存在的价值。儿童绘画应与儿童绘画心理发展的规律相一致,一定年龄阶段的儿童对应相应的美术知识。在小学阶段,美术教育必须重视儿童绘画心理,彻底打破仅仅作为一门技能课程的教学传统,从学生的绘画心理入手进行美术教育,不断提升小学美术作为一门素质教育课程的作用。

关键词:儿童绘画心理;小学美术;素质教育

儿童绘画心理涉及的是处于特定艺术氛围中的儿童心理文化,是指儿童绘画有着特殊的童真思想和心理世界,有其自身的创作和发展规律。把握好这一规律,需要用心洞悉儿童在绘画中的心理活动,深入理解他们画笔下色彩斑斓的内心世界。

一、儿童绘画心理学说的主要理论依据

我国教育学家常锐伦教授提出的儿童绘画心理理论体系分为四个发展阶段:
涂鸦期(1~3岁),象征期(2~5岁),意象期(5~9岁),写实期(9~15岁);其中写实期又划分为萌生写实期(9~11岁),推理写实期(9~13岁),仿成人写实期(13~15岁)[1]。美国人罗恩菲德提出的儿童绘画心理发展模式分期为:涂鸦期(2~4岁),样式化前期(4~7岁),样式化期(7~9岁),写实倾向的萌芽诞生期(9~12岁)。

以上两种理论体系分期总体相近:
第一期表现为视觉与身体、手指肌肉动作的协调性,是儿童自我表现的最初阶段;
第二期儿童开始尝试把绘画作为与外界沟通的手段,在与外界的不断接触中寻求新的观念,经常改变使用的象征符号,是情景再现的最初阶段;第三期儿童逐渐发展出自己满意的象征符号,这些符号会反复出现2~3年,是形态概念的成立期;第四期儿童在绘画中将一些惯用的形式摒弃,试图去探索自己与周围事物之间的联系,并开始观察外界环境的细微变化。我国的教育界普遍把儿童绘画心理发展阶段分为随意绘画阶段(4岁以前)、意象绘画阶段(5-9岁)以及写实绘画阶段(9岁以后)。

\
 
二、儿童绘画心理特点及规律

(一)以兴趣为基础的随意性、无意识性

处于随意绘画阶段的儿童作画基本上就是无意义的符号和不知所云的乱涂乱画,而这也恰恰符合此阶段儿童的绘画特点。儿童来到世界不仅要从外界吸取丰富的营养和知识,而且还急于把自己奇妙的表象通过一定方式表达出来。由于儿童掌握的语言非常贫乏,绘画似乎是他们用来表达思维的最好选择。绘画是包含情感倾诉的“语言”,尝试用绘画“语言”与外界沟通是儿童的天性。儿童在色彩方面只对鲜艳的颜色充满兴趣,体现了他们对世界的认知是感性的。他们不管绘画能力怎样,其浓厚的绘画兴趣没有明显的区别。可以单凭自己的兴趣,毫无外界约束地进行涂鸦,所得到的线条和色彩具有随意性、无意识性的心理特征。随意性、无意识性是儿童先天存在的一种独一无二的能力,这种能力能够帮助他们抒发自己的无意识的心理感受,而不存在任何的表达技巧。

(二)以意象为基础的夸张性、概括性

处于意象绘画阶段的儿童在绘制人物或动物时,得到的多是“头大身子小、脑袋像灯泡”的作品:头部会夸张的大,且概括成简单的圆形。这种身体比例严重失调、简单失真的现象就是通常所说的夸张性、概括性的儿童绘画心理。他们主要依靠自己过去对某些形象的记忆作画,这种记忆就是意象,也叫做表象,是模糊淡化了的影像。他们不会对所画对象进行肉眼观察,也不照着教师或他人的范画进行临摹,不局限于物体固定的外在结构,而是把注意力集中到最感兴趣或自己认为重要的部位上,应用夸张的手法表达出来。由于意象本身是模糊、不清晰的,再加上这一阶段的儿童表现力的欠缺和手部肌肉的不发达,出现绘画作品的抽象概括性[2]。

(三)以想象为基础的创造性

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重要,它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了社会的进步,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我们现实生活中的“彩色玉米”“方形西瓜”产生的时间并不算长,但是他们老早就出现在了儿童的画作里。这些在成人世界里可谓是近乎荒诞、不可思议的,然而就是这些产生于儿童的天马行空的想象力的创作,成为了今天的现实存在,方便和滋润了人们的生活。儿童的想象是天真的、与生俱来的,而又不乏创造性思维,用想象代替思维,使得幻想和现实变得水乳交融。儿童的想象思维存在着鲜活的生命力,经常会把无生命的事物和有生命的动植物想象的和人类一样,赋予他们以生命和人类所具有的特点;儿童的想象思维没有时空概念,会把现在的和过去的混为一谈。正是这种独一无二的思维,为儿童绘画时的创造性插上了想象的翅膀。

(四)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绘画心理会由低级向高级转化

低龄儿童处于儿童绘画中的幼稚期、低级阶段,想象具有无意识性、幻想性和再造性,他们对外界的感知是感性的、笼统的、不精确的,在色彩方面只专注于鲜艳的颜色,对古色古香、神秘典雅的黑色、灰色不屑一顾;在造型方面大多停滞于物体的轮廓上,几乎不考虑物体的内在结构。高龄儿童想象的无意识性、幻想性、再造性等成分逐渐减少,有意识的目的性迅速增加,想象更富有现实性和创造性,可以单凭想象就得出视觉经验从未有过的事物,这个阶段的儿童如果能够得到良好的引导,勤加练习,他们绘画的写实能力会越来越高[3]。

三、儿童绘画心理对小学美术教育的重要作用

儿童在6-7岁时开始进入小学阶段,教师在小学美术教育中把握儿童绘画心理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有助于从各个方面进一步了解自己的学生,更好的理解他们,倾听他们的心声,满足他们的诉求,加深和学生之间的良好沟通,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在课堂中听得懂、听得明白。其次,有利于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和情感教育的提高。小学美术不单纯是一门技能学科,更重要的是一门人文学科,担负着培养心理健康、感情丰富、思想健全的综合性人才的重任,教师应尽量多的去关注学生的绘画心理,能够进一步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再次,把控儿童绘画心理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至关重要。教师只有深刻的理解儿童绘画心理发展规律,才能有效引导他们富有想象力的创造性思维,不至于因为不当的教学理念而将这些难能可贵的灵感扼杀在摇篮里。最后,有助于提升小学美术的教学质量,真正注重儿童绘画心理的美术教育会对学生的未来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

\
 
四、如何正确地把儿童绘画心理理论应用到小学美术教育中去

(一)激发并维持学生的绘画兴趣

小学生对绘画有着天生的浓厚兴趣,激发他们的绘画兴趣较为简单,难的是怎样维持他们对绘画的一贯热情。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图片、音乐、视频或动画等方法直接调动课堂情绪,点燃对绘画的热爱之情;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等唤起他们的想象,引导他们大胆的创作;对每一幅绘画作品,不管质量如何,均给予表扬和肯定,使他们体验成功的乐趣,能使他们的绘画兴趣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

(二)鼓励绘画中进行大胆的想象

低年级小学生处于意向绘画向写实过渡的阶段,想象在绘画中仍占重要角色,是创造性思维的源泉。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结合“唱儿歌、讲故事、做游戏”等方式安排命题作业,鼓励随意涂画,给他们留取充分的想象空间,充分赞扬他们绘画中的想象成分,积极引导和鼓励想象力创作,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留下想象的空间。

(三)珍视绘画作品中创造性元素

教师要善于发掘小学生创作的灵感,保护绘画作品中的创造性元素,正确对待并积极引导他们在今后的学习和创作中继续保持创新精神。国家和民族的未来需要不断创新,教师在教学中应时刻牢记自己教书育人的职责,真正成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四)儿童绘画心理的发展是不断的由低级向高级的过程

低年级小学生无意识的、意向的绘画心理会逐步向中、高年级有意识、写实的阶段过渡,教师应当充分把握这一规律,帮助低年级小学生在进行想象力训练的同时适当安排写实的任务,循序渐进的摆脱绘画心理的幼稚阶段。对于中、高年级的小学生可以安排分组写实训练,在活跃的课堂氛围中互相协作,在巩固美术知识的同时进行了社交和心理沟通训练。

五、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美术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必须注重儿童绘画心理研究,认真了解和剖析学生的绘画心理发展水平和差异,总结绘画心理发展规律。通过对儿童绘画心理的探索和分析,结合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想象力,培养他们审美能力和创造性思维,实现教改目标,提升小学美术学科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林雪.注重儿童绘画心理学的美术教学探索[J].艺术科技,2015(5).
[2]陈翀.儿童画,独特的心灵之旅——儿童绘画心理浅析[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S3):227.
[3]张亚玲.儿童绘画学习心理分析及对策研究[J].甘肃高师学报,2008(6):103.

《注重儿童绘画心理提升小学美术教育论文》附论文PDF版下载:
 http://www.scipaper.net/uploadfile/2019/0509/20190509054701837.pdf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cipaper.net/jiaoyulunwen/3979.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豫ICP备2022008342号-1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