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将心理辅导融入品德课论文(附论文PDF版下载)

发布时间:2019-04-12 12:50:25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scipaper.net):

摘 要: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品德学科教学也改变了以往的理论灌输和道德说教,更加注重学生体验生活、道德成长。 如果品德学科教师能将心理辅导融入品德课,在品德课中精心设计心理辅导体验活动,巧妙运用心理辅导技术,让学生在活动中积极体验、用心感悟,就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道德成长。

关键词:心理辅导;融入;品德课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强调:必须从学生发展的现实和可能出发,提高德育的时效性。教学要因地制宜地营造有利于学生品德和行为习惯养成的学习环境, 选取学生生活中真实可信的生动事例, 采用学生乐于和适宜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他们认识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使教学成为学生体验生活、道德成长的有效过程[1]。

不难看出,《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 要求品德学科教学改变以往的理论灌输和道德说教,要注重学生的体验感悟。然而,很多品德学科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仍然是走“说教”的老路。尽管设计了体验活动,但活动后还是少不了教师的灌输和说教。 与此相比,心理辅导则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平等探讨和逐步领悟,是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因此,我认为,在遵循品德学科教学规律的前提下,将心理辅导融入品德课,引导学生自我体验、自我感悟,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道德成长。那么, 如何将心理辅导融入品德课呢?接着,我谈谈个人的体会与平时教学中的做法。

一、精心设计心理辅导体验活动

体验活动是心理辅导课中比较常用的方式, 把它巧妙地运用于品德课中,同样能获得比较理想的效果。 当然,在设计体验活动时,应该紧扣品德课的教学内容,而不能与其脱节。

\
 
(一)挖掘文本空白,设计体验活动

在《品德与社会》课本中,有些课文在学完某部分内容后, 会让学生想象之后可能发生什么。然而,有的情况下只让学生凭空想象,可能达不到理想的效果。 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可以利用这个空白点,设计一个辅导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悟,从而受到更深刻的教育。

例如, 我在教学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 2 课《诚信是金》时,是这样设计体验活动。 首先,引导学生进行这课开头安排的一个测试“哪个更重要?”——金钱、健康、美貌、机敏、荣誉、才学、诚信,这几项中,必须丢弃一个,会选择丢弃哪一个呢? 让学生做选择,也许绝大部分学生会选择丢弃“诚信”, 因为他们认为这几项中, “ 诚信” 是最不重要的, 是个“虚”的东西,它既看不到又摸不着。 当然,如果只是让学生做个选择就到此结束,那这个环节根本就没意义。 所以,教材中还要求学生设想这个青年扔掉诚信后会怎样。 这样安排能够让部分学生明白扔掉诚信后会遇到麻烦, 但这也仅是设想而已,学生不能真正感受到诚信有多重要。

因此,为了让学生感受诚信的重要性,接着,我安排一个活动体验——人才招聘。这个体验活动可以这样设计:第一步,每个人发一张写有“金钱、健康、美貌、机敏、荣誉、才学、诚信”的卡片,让学生删去“诚信”一项;另外,每人再发一张学历证书,有小学、初中、高中、大专、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等不同学历证书; 第二步,学生拿着卡片和学历证书到“人才市场”求职(在招聘条件中,把“诚信”作为必备品格,高薪岗位必须要有高学历); 第三步,引导学生分享招聘活动中的体验、感悟(这一环节很重要,如果只是让学生活动,没有引导分享体验、感悟,那心理辅导活动就只有活动,没有辅导,少了画龙点睛之笔)。

求职,是绝大多数人从学校毕业走向社会后必须面临的, 把它搬到课堂上, 组织学生提前体验, 主要让学生感受这两点:一是感受到诚信的重要性,没有诚信,任何岗位都不接纳, 哪怕是工资低活又苦的搬运工、 清洁工岗位都不接纳没诚信的人,大家把卡片上的“诚信”删去了,尽管其他条件再好,也找不到任何工作岗位;二是感受到学习的重要性,很多岗位都受到学历的限制,学历越高,工资越高。这两点感受,是学生通过活动体验所得,而不是教师说教灌输;是学生主动习得,而不是被动接受。 这就是心理辅导的特点。 这样的辅导,学生会产生深刻的印象,是任何说教都达不到的效果。

这个活动结束后,学生可能会产生另一个困惑,就是诚信这东西又不是像课堂活动中那样,可以写到纸上,在今后人才招聘中, 怎么知道一个人是否具备诚实守信这一品格呢? 接着,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书本中的一篇报道——有个青年学生去一家公司应聘, 因为有三次逃票记录而没被录用的事例。 进一步引导学生感悟:现在是个信息跟踪、电子监控的时代,个人的一举一动,都很有可能被监控到,我们得学会自律, 学会适应社会。

可见,利用文本的空白,设计相应的体验活动,并引导学生从中感悟,能让学生受到更深刻的教育。

(二)劳动体验,进入课堂

劳动,是现在大多数学生相当缺失的体验,但又是很有必要、非常重要的体验。 在小学四年级《品德与社会》教材中,就有编排劳动生产的内容,但是,劳动应该有劳动场所,在课堂上如何让学生进行劳动体验呢? 我在教学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 1 课《吃穿用哪里来》时,就很巧妙地让劳动体验进入课堂。

在学生看书了解水稻生产的过程后,引导学生思考:农民在生产过程中容易吗? 并让学生结合所看到的农民田间劳动的情景谈谈他们是多么的辛苦、 多么的不容易。 学生通过交谈,了解到农民生产过程的不容易,但没有亲身体验,不知道究竟有多么不容易。 于是, 我安排了一个劳动体验——剥瓜子,让学生当回工人,对农产品进行加工。 加工的原材料就是黑瓜子,要把它加工成可以直接吃的瓜子仁。 具体要求是:徒手剥瓜子,不能用嘴巴咬,剥出的瓜子仁必须是完整无损的。 可是,劳动体验时间过去两分钟了,没一个学生剥出一粒完整的瓜子仁,就算再给几分钟,他们也还是无法剥出完整的瓜子仁的。于是,我宣布劳动体验结束,并引导学生谈感受。这个劳动体验,主要引导学生感受这么两点:一是引导学生感受劳动果实确实来之不易,劳动者真的很辛苦、很伟大,我们应该珍 惜劳动果实。二是让学生感受到虽然徒手剥黑瓜子很难,但是借助工具,就会是件容易的事了,学生便会想象发明怎样的工具,以此激发学生创造发明的志向,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从小要好好学习。 这就是心理辅导活动——在活动中体验、感受、感悟,让学生自己感悟要做什么、要怎么做,而不是教师给学生灌输道理要求他们做什么、要怎么做。

二、巧妙运用心理辅导技术

在心理辅导活动课上,往往会用上一些心理辅导技术,从而获得较好的辅导效果。 如果在品德课上也巧妙地用上一些心理辅导技术,同样能获得比较理想的课堂效果。 我认为,倾听技术、共情技术、支持技术都是很值得应用的技术。

(一)倾听技术

心理咨询师运用倾听技术,能更好地了解求助者,获得求助者的信任,促进良好咨访关系的建立等。 同样的,教师在课堂上利用倾听技术, 能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发言很感兴趣, 从而激发学生发言的积极性, 也拉近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同时,教师在课堂上认真倾听学生发言,起到一个很好的 示范作用, 学生也能在长期的潜移默化中养成认真倾听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品德课程的一个重要目标,因此,品德学科教师在课堂上善于倾听是非常重要的,正所谓“身教”胜于“说教”。 当然,从心理辅导的层面讲,教师应注意一些倾听的技巧,例如:蕴含温暖与支持的目光,友善、微笑而放松的表情,表示鼓励的点头,适当的语言回应等。 品德课上,教师若善于运用这些倾听技巧,会让学生感到很舒服, 会喜欢上品德课。

(二)共情技术

共情,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设身处地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敏锐、准确地领会和理解学生所表达的意思和内含的情感,再将这种领会和理解向对方传递的过程[2]。 品德课上,教师如果善于运用这种技术,不仅能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亲近与善解人意, 也能让学生学会站在他人的角度去考虑问题。特别是对于一些以自我为中心的学生,教师这种长期的“身 教”又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让学生养成善解人意的品德。

(三)支持技术

支持,是指教师通过倾听、点头、微笑、信任的眼神、口头赞赏、手势肯定等方式给学生充分的关怀、积极的鼓励和强化,使 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尊重与赏识,从而更加乐于参与团体的活动,并在团体中更快地自我成长、自我超越[3]。 品德课上,教师如果能很好地利用支持技术,学生肯定会乐于学习、积极自信地表现自己。 另外,学生又能在教师的“身教”中学会尊重他人、赏识他人,这对学生的人格健全是很有帮助的。

\
 
总之,在遵循品德学科教学规律的前提下,把学生乐于接受的心理辅导方法运用于品德教学中, 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支持、引导和帮助,让其在活动中积极体验、用心感悟。 这样,才能真正把心理辅导融入品德课中, 以此提高品德学科课堂效益,更好地促成学生的道德成长。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M].北 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3.
[2][3]钟志农.心理辅导活动课操作实务[M].浙江:宁波出版社,2007:303,304.

《将心理辅导融入品德课论文》附论文PDF版下载:
 http://www.scipaper.net/uploadfile/2019/0412/20190412125107199.pdf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cipaper.net/jiaoyulunwen/3619.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豫ICP备2022008342号-1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