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双一流”背景下关于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思考论文

发布时间:2021-08-17 17:12:19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scipaper.net):

摘 要:不断加快的全球化进程使得高等教育国际化势在必行。在“双一流”方案指导下,国内各级各类高校纷纷开启国际化进程,已取得一定成效。本文以招生、师资队伍建设、学生培养等方面为切入点,剖析当前国内高校在国际化建设中的普遍关注,进而重新审视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本质,并针对高校国际化建设提出切实可行的发展建议。

关键词:国际化;高等教育;双一流;内涵式;个性化

本文引用格式:范天慈 .“双一流”背景下关于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思考 [J]. 教育现代化 ,2021,8(35):129-133.

Some Thoughts on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Context of Double First-Rate
FAN tianci(Schoo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Zhejiang)

Abstract: With the acceleration of globalization,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becomes an  imperative process.  All forms of institutes of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have started their internationalization under the guidance of  Double First- Rate and some have made remarkable progress.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ose great efforts that institutes of higher education have generally made in internationalization from the aspects of student admission, teaching staff construction, and student cultivation. This paper tries to reexamine what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really is, and gives some advice on what institutes of higher education should do to avoid misunderstandings about internationalization.

Keywords: internationalization; higher education; double first-rate; connotation; individualization

一 引 言

随着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一流高等院校越来越重视国际化建设。全球排名前 50 位的大学中,有一半学校明确将国际化写入大学的使命,近三分之二学校已制定国际化相关的战略规划 [1]。部分学校更进一步设置组织架构,建立国际合作机制,并通过与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大基本职能的融合发展,提升学校的全球知名度和影响力。
2015 年,国家提出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以下简称“‘双一流’ 方案”),国际化是我国高校“双一流”建设的重要抓手之一。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世界一流学科, 首先必须对国际化的本质和必要性有正确的认识, 并在此基础上制定适合自身特点和发展模式的国际化路线。

二 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背景

全球化创造出跨越国界、种族、职业的新型经济和社会空间。在学习空间的流动性日益增强的背景下,在新型通信技术和社交媒体促成跨文化交互和世界公民养成的大环境下,人类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日渐趋同,超越国界的交流、合作与共赢成为共识。高等教育面临各种新要求、新机遇和新挑战, 国际化成为当前全球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之一。

不可否认,当前世界范围内的综合国力竞争, 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帮助学生成为多元文化社区的公民,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国际视野、世界担当和全球竞争力 [2],已成为高等教育的核心使命, 高等教育国际化也成为我国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中,把“积极参与双边、多边和全球性、区域性教育合作,提升我国教育的国际地位、影响力和竞争力,培养大批国际化人才”作为重要发展任务。

“双一流”方案中明确将“推进国际交流合作, 加强与世界一流大学和学术机构的实质性合作,加强国际协同创新,切实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和话语权”作为改革任务之一。

在国家的大力倡导下,国内各级各类高校纷纷开启国际化进程,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国际交流合作,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在欣喜国际化建设规模不断扩大、量化指标提高成效显著的同时,我们需要思考,当前国际化建设有哪些主要关注点?现行做法是否符合高校自身发展模式,是否达到了深度国际化的要求,是否在本质上达成了预期的发展目标?

\
 
三 高校国际化建设的普遍做法

目前全球范围内影响力较大的世界大学排名QS、tHE、USNEWS, 均设有国际化指标, 涉及国际教师、国际学生、合作论文等方面。我国高校在国际化建设过程中,也普遍根据这些量化指标的要求制定相应的建设目标。以下是我国高校国际化建设过程中的几点普遍做法。

(一) 大量招收国际学生
国际学生比例是目前衡量国际化的核心指标之一。QS  和 tHE  排名中国际学生比例(国际学生占学生总数的比例)分别占了总评分的 5% 和 2.5%。

许多高校加大招生投入力度吸引国际学生,近年来华留学生人数增幅明显。2017 年接受学历教育的外国留学生总计 24.15 万人,占来华生总数的49.38%, 同比增加 15.04% ①。2018 年接受学历教育的外国留学生总计 25.81 万人,占来华生总数的52.44%,同比增加 6.86% ②。生源较多来自亚洲和非洲,占总人数的约 77%。被录取的国际学生基本上都能或多或少得到来源国、中国政府或留学学校提供的奖助学金资助。

(二) 积极引进外籍教师
同国际学生比例指标,QS  和 tHE  排名中外籍教师比例(外籍教师占教师总数的比例)分别占了总评分的 5% 和 2.5%。“双一流”方案中亦提出要增强对外籍优秀教师的吸引力。高校通过邀请短期外籍教师、与合作院校的师资共享以及全球招聘外籍教师等途径来提高这一量化指标。

短期外籍教师主要指通过国内教师的人脉关系或高校长期以来的合作关系聘请来的承担短期课程或讲座的外籍教师,其人事关系不隶属于国内高校。与合作院校的师资共享是多数中外合作办学高校采用的模式。高校聘请合作院校的教师承担 3 个月或以上的课程教学工作,其人事关系不隶属于国内高校。全球招聘模式则通过在主流高校教师招聘平台上发布招聘信息,经过面试、综合评价等筛选环节聘请的外籍教师,其人事关系隶属于国内高校。

(三) 使用英语作为教学语言
提到国际化,英文教学似乎已成为标准配备。不少高校推出全英文课程或双语课程,要求外籍教师(包括英语为母语和非英语为母语的教师)以及国内教师使用英语授课,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英语的使用率。全英文课程是指以英语为唯一教学媒介的课程, 一般全程使用英语语言进行授课和学习互动, 所有的教学材料也都使用英语。

双语课程是指使用中文和英语两种语言作为教学媒介的课程。双语课程形式丰富,两种语言的使用比例因课程而异。有些课程授课语言以英语为主, 穿插中文予以辅助;有些课程以中文为主,课件、教材等教学材料使用英语材料;有些课程中文和英语的使用较均等,例如理论课使用中文,讨论课、演讲等使用英语。

(四) 引入国外教育教学资源
“双一流”方案要求将国外优质教育教学资源有效融合到教学科研全过程。很多高校在国际化建设中常常全盘引进海外合作院校的课程体系、教学资源和教学模式。

海外合作院校,特别是一些一流高校的一流学科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其课程体系与教学资源相对成熟,一些学科、专业还经过国际权威机构的认证。因此国外的优质教育资源可以作为一面镜子,帮助我们审视国内高校现有的教学现状,及时了解学科发展方向,同步更新人才培养理念,有效促进教学改革。

( 五) 提高学生海外交流比例
不少高校将学生海外交流率作为国际化的重要参考指标,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同海外院校合作举办的学位项目、交换留学项目和暑期交流项目,参加国际竞赛和国际会议,旨在通过这些项目、竞赛和会议帮助学生开阔视野, 锻炼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培养创造力,吸收先进的理念。同时,高校通过交流活动巩固与海外院校的联系,建立更深厚的友谊和更紧密的合作关系。

越来越多的学生因此有机会走出国门,体验异国的风土人情,与其他国家的在相同的领域研究的同龄人一起交流、竞争、相互学习。这些经历成为学生们人生中的美好记忆,也为他们未来的发展指引方向。

\
 
四 国际化建设中存在的误区

通过前文的做法,高校积极实践国际化建设,努力提高量化指标,取得了喜人的成效。根据2020QS 世界大学排名,中国内地有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 6 所大学入围世界前 100 ③。

然而,在实践过程中,高校需要持续跟踪、评估上文这些做法对学生培养带来的实质性效果。仅向数字或排名看齐,一味追求量化指标,容易产生以下误区,导致南辕北辙。

误区 1:提高国际学生比例即国际化
不可否认,国际学生比例的提高对营造多元文化氛围能产生一定的贡献,然而国际学生的多少与国际化程度的高低未必呈正相关关系。

首先,目前高校就读的国际学生学习层次偏低, 专业分布不均匀,人文与艺术类占有绝对优势,医学、社会科学也占有一定比例,而理、工、农专业人数很少 [3]。部分国际学生学习基础薄弱,课堂纪律较差, 学业上出现困难的情况屡见不鲜。

其次,国际学生能否融入校园生活和当地社会是多元文化氛围能否形成的前提条件。部分国际学生进校后,因其语言、文化、生活习惯不同难以适应和融入国内学生的社交圈,不少高校出现国际学生扎堆或被群体孤立的现象。

误区 2:提高外籍教师比例即国际化
外籍教师比例的提高促进英语教学环境的形成, 增强教师队伍的力量。然而在实际情况中,外籍教师的工作和家庭情况、教学方法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学质量。

合作院校的兼聘教师因其要兼顾本国的教学任务和家庭生活,通常最多能待满一个学期,短的甚至只能待两三个月,因此只能频繁更换外籍教师, 导致课程教学内容和授课方式缺乏连续性,进而影响教学质量。

同时,部分兼聘教师和全球招聘的专任教师对中国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方式缺乏了解,在岗前培训不充分的情况下就走上讲台,导致学生容易因文化差异难以适应课堂节奏和授课模式,从而影响学习成效。

误区 3:全英文教学即国际化
英语教学是国际化的手段,但国际化不等于英语化,英语的不恰当使用也可能引起副作用。
首先,在母语非英语的教师和上课学生的英语水平尚未达到基本教学要求的情况下开展全英文教学,教师讲不清,学生听不懂,跟不上,教学质量将受到严重影响。
其次,过分强调使用英语可能降低师生对其他语言的关注程度,反而阻碍师生对多元文化的认识和多元文化氛围的营造。

误区 4: 资源引进即国际化
高品质的国外教育资源是国际化的保证之一, 但资源的直接引进容易导致“拿来主义”,忽视国际化建设过程中重要的隐形教育要素。
一方面,直接引进国外一流高校的教育教学资源的确省时省力,但是能够促进国际化建设的前提是,引进的教育资源是优秀的,并且是适合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目标的。简单的“拿来主义” 无法实现真正的国际化。引进的资源不可避免地自带来源国的社会文化、逻辑思维和价值体系,引进资源的直接使用容易引起水土不服,出现与我国国情不相符、价值观念相矛盾的情况。

另一方面,高校在引进教育资源时偏向课程、师资、教材等显性教育要素的引进 [4]。这些要素已经成型,拿来就能直接使用。对于办学理念、大学治理结构、管理制度、校园文化等隐性教育要素的引进和借鉴常常忽视,而这些隐形要素恰恰是能从本质上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高校向国际水平迈进的核心要素。

误区 5:提高学生海外交流率即国际化
海外交流的机会给学生提供了开阔视野,探索世界和了解自我的平台,然而很多时候,它对于学生国际化能力的提升作用有限。
除了与海外院校在教学科研上有实质性合作的长期项目,其他很多以交流为目的的短期项目时间较短,有些甚至只有不到一周时间,学生多是抱着游学的心态,参观校园,听几场讲座,走马观花, 浅尝辄止,没有机会直接参与课程教学与科学研究, 交流的深度和广度有限,在知识水平和能力提升上并不能达到预期效果。

五 高等教育国际化本质的重新审视及建议

以上这些误区告诉我们世界大学排名制定的国际化相关数据指标对高校国际化建设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高等教育机构的同质化,削弱了大学对于自身环境的响应能力和实际作用 [5];同时提醒我们重新审视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本质。

首先,国际大学联合会 (IAU) 把高等教育国际化定义为“把跨国和跨文化的观点和氛围与大学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主要功能相结合的过程”[6]。

从“国际化”这个词本身的构成来看,后缀“化” 表示它是一个提高或达到目标的过程,并非结果本身。从前文的论述中我们也不难得出,高等教育国际化是手段,它的根本目标并不是国际学生比例、外籍教师比例、海外交流率的提高、全英文教学的实施、或国外教育资源的引进,而是通过这些手段培养世界公民,让学生能够有能力在一个更加互联互通的世界学习、工作和生活;促进全球的交流合作,让高校能更好地发挥其在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等方面的职能。

其次,国际化是一种双向甚至多向的联系,它是一个交互的、选择的过程,不是单向的“西方化”,也不是简单的“中国热”。高等教育国际化是向国外一流大学汲取经验,引进资源以提高自身竞争力的过程,也是积极传播本国文化,增进他国对中国的了解,让中国特色惠及他国的途径。

最后,国际化是一个个性化的过程,不是单一化、同一化、去差异化的过程。它是为了补充、协调和扩展地域维度,而非主导它。每个国家、地区甚至单位,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在继承和固守自身优秀传统的基础上,有选择性地吸收外来的观念、文化,去芜存菁,并和自身现有的系统进行有机融合, 进而形成一种优化的机制,或者行为模式,使之符合整个时代要求和社会发展的方向 [7]。因此,高等教育国际化过程中应当尊重并基于国家以及高等教育机构的自身情况、目标和预期成果,才能达到预期目标。

基于对高等教育国际化本质的重新审视,本文提出对于高校国际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 提高国际学生招收质量
首先,比起国际学生的招收数量,其质量是关键。“双一流”方案中提出要增强对高水平留学生的吸引力。高校应在招收国际学生时注意生源质量的把控,以充分的调研和科学的评价作为依据。加大对主要生源国的基础教育情况的调研,结合高校实情, 制定适合生源国的录取评价体系。录取标准应全面, 兼顾学生的综合素质、语言能力和身心健康的考察 [8]。同时,高校需要拓展招生渠道,增加招生区域,加大宣传力度,建立优质生源基地。高质量的国际学生可以为高校注入活力,有助于多元校园文化的形成, 成为国家所需的后备国际人才,毕业后如果选择回国也能对学校的海外宣传起到良好的口碑效应。

其次,国际化的核心关切之一是开放、多元、包容,其前提是要对异文化、对他人进行认识和理解。国际学生来到中国,带来了自身的语言和文化,其实就是带来了不同文化认知和交流的平台。高校应制定国际学生支援机制,通过国际学生研讨会、论坛、咨询等方式帮助其尽快适应国内的学习和生活,同时在学业和生活上提供尽可能多的平台开展国内和国际学生交流与合作,帮助其真正融入国内学生群体和校园文化。

(二) 建设国际化的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建设是“双一流”建设的核心任务, 同时也是实现“双一流”建设目标的核心抓手。
国际化的师资不仅仅依靠外籍教师,具有国际背景的国内优秀人才也是国际化师资的重要人选。高校急需构建国际化的高等教育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在职称晋升和薪酬福利上与国际接轨,以先进的管理制度吸引全世界范围内的优秀人才。

在引进和招聘外籍教师时,要注重建立一支稳定的,适合高校自身文化和学生培养模式的外籍教师队伍。外籍教师走上讲台前要经过培训和观摩, 使其充分了解中国国情、学校的教育情况和学生的学习情况,才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对于高校现有的师资队伍,可以通过增加与国外院校的交流合作来提升教师先进教育教学理念的吸收和实践、国际科研合作等国际化能力。

(三) 把英语作为“媒介”而不是“目的”
全英文教学是否真的国际化,取决于英语这种语言媒介的使用是否增加了学生对英语语言的理解能力和正确应用能力,是否确保了其对知识的消化吸收,以及是否加强了其观点组织和表达的能力。

我们应当认清,英语作为媒介语言对于国际化的根本意义,即用世界大多数人口听得懂的语言、看得懂的文字,去了解更广阔的世界,去呈现和诠释自己的观点 [9]。

为了确保英文教学能顺利开展,知识能顺利地被传达和接收,教师和学生双方能无障碍地沟通交流、提出问题、表达观点,在用英语进行专业授课前, 高校需要先评估学生的语言能力是否达标。高校可以通过英语能力测试评估学生的语言能力,未达标者需要先进行一段时间的集中语言训练。同样,高校需要制定教师英语教学资格认定的相关政策,英语非母语的教师需要接受高校的英语教学资格认定, 才能进行全英文或双语授课。

(四) 教育教学资源的整体性和本土化
首先,教育教学资源引进时需要注重教育要素的整体性,在引进课程体系、培养方案、教材、教学方法等显性要素的同时,不忘吸收和借鉴教学理念、人才培养模式、质量保障体系等隐形要素,真正达到学习引进的深层次效果。
其次,教育教学资源引进前必须经过仔细遴选和质量把关,引进后也必须根据高校自身的发展使命、人才培养目标、学科特点和师资配备情况进行本土化改造和建设,才能落地生根。可以说,教育教学资源的引进倒逼国内高校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这既是教育资源本土化的过程,同时也是国际化的真正实践。

再次,在引进他国先进的教育资源的同时,也要兼顾加强本国优质教育资源的开发、应用与传播。要进一步开发我国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加强具有高校特色的教材和网络课程建设,强化校园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并利用新兴的信息技术进行传播。

(五) 注重海外交流的附加价值
学生海外交流是否是有效的国际化,取决于学生是否以及多大程度通过海外交流得到了附加价值, 如知识的获取、能力的提升等。

在大家把目光都聚焦于通过海外交流提升国际化水平之时,我们不妨把注意力转移到国内课程体系的国际化建设上。学生在海外交流项目中预期获得的那些“软技能”也应被嵌入到国内的课程体系中并且通过“本土国际化”进行推广,比如将国际化意识的培养、跨文化沟通交流能力的养成等目标融入课程体系的设计中,实践于教学课堂中,让所有学生,不仅是那些有机会参与海外交流的学生, 都能受益于课程在本土的国际化,取得令人满意的国际化学习成果,并且在毕业时能够具备为世界更好的明天做出积极改变的意愿和能力。

六 结语

高校“双一流”建设如火如荼的当下,投身于国际化建设的管理者和工作者应该对国际化的本质有深刻的理解,并在推进日常工作的过程中保持思考,避免常见的误区。
“双一流”大学建设不是一句口号,作为“双一流” 建设重要抓手的国际化建设也不是为了完成表面的改观,它是对高校深化改革,持续发展,与国际接轨提出的根本要求,是考验高校管理者和工作者智慧和耐心的长久大计。因此,“双一流”大学建设工作不应当只停留在对于世界排名等量化指标的追求上,而应更加注重深度国际化和内涵式、特色化发展。每所高校都应当深刻理解国际化建设的根本要求,根据自身的历史积淀、文化传承和发展需求, 结合国外一流高校的先进办学理念和优质教育教学资源,选择适合自身的国际化建设道路,内化出差异性和特色化的比较优势,从而达到国家发展对于高等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提出的殷切期待,也才能从根本上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高水平人才的国际竞争力,以及国家的对外形象。

注释
① 王俊 . 教育部:2017 年有近 50 万外国留学生来华学习 [EB/ OL]. http://www.bjnews.com.cn/news/2018/03/30/481305.html, 2018-03-30/2019-7-20.
② 教育部 . 2018 年来华留学统计 [EB/OL]. http://www.moe.gov. cn/jyb_xwfb/gzdt_gzdt/s5987/201904/t20190412_377692.html, 2019-04-12/2019-7-20.
③ QS 智 库 . QS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 2019[EB/OL]. https:// www.qschina.cn/university-rankings/world-university- rankings/2020,2019-06-19/2019-7-20.

参考文献
[1]韩双 , 淼钟周 . 一流大学的国际化战略:一项战略地图分析 [J]. 复旦教育论坛 ,2014, 12(2):10-16.
[2]宋永华 , 伍宸 . 一流大学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共性特征 [N]. 中国教育报 , 2016-12-19(5):1.
[3]史玉才 . 高校留学生培养现状、存在问题及建议 [J]. 中国成人教育,2017(14):73-76.
[4]伍宸, 宋永华. 境外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特征及其引进特质[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5):127-131.
[5]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 . 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 的理念转变? [M]. 巴黎 : 教科文组织 , 2015: 53.
[6]任友群 .“双一流”战略下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未来发展 [J]. 中国高等教育 , 2016(5):15-17.
[7]瞿振元 . 中国教育国际化要注重提高质量 [J]. 高校教育管理 , 2015(5):1-4.
[8]童苏阳 . 来华本科留学生生源质量提升路径研究 [J]. 教育改革与发展 ,2020, 2(3):100-101.
[9]龙应台 . 什么是真正的“国际化”? [J]. 美文(上半月), 2015(4):3-5.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cipaper.net/jiaoyulunwen/32465.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豫ICP备2022008342号-1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