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思想政治教育内化的难题及其破解之道论文(附论文PDF版下载)

发布时间:2019-03-22 13:53:55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scipaper.net):

摘  要   思想政治教育内化是主体对教育环境与自身内心进行深层理解和把握的复杂过程。思想政治教育内化过程存在三个主要难题,即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如何内化为人的思想价值、社会思想意识如何内化 为个体的思想观念、如何在自我教育中化价值规范为情感意志。这三者之间呈现逻辑递进关系, 只有解决这些难题才能真正实现知情意行合一的内化实效和内化境界。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内化难题;内化逻辑

内化,最初是一个心理学范畴的概念, 后来应用于哲学、社会学、思想政治教育等诸多学科中。虽然不同学科有不同界定,但其主要含义不外乎指 外部的理念、思想、规范转化成为人的内部精神系 统一部分的过程。内化体现了人的主体性, 具有精神自觉性、渗透性,反映了人的内部精神世界的丰 富展开、完善与提升的过程。思想内化就是主体对 教育环境与自身内心的深层理解和把握,内化的完 成体现了内外关系的和谐统一。

思想政治教育内化指思想理论通过环境的影响、教育的教化,以人的主体理性认知、情感认同的形式转化为主体内在自觉的思想信念。思想政治教育内化是人自我完善的需要,体现了人发展的旨归。思想教育内化具有非强制性和内在主体性的行为。思想政治教育内化与人的发展息息相关, 如果没有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化,人类便不可能远离动物界实现人的主体理性自觉。一个社会的公民整体思想政治素质高低,不在于这个社会有多么严格严密的制度律令,而在于个体思想政治内化的深度和外化的力度,个体思想内化的程度是检验个体思想素质高低的标准。

思想政治教育内化过程存在一些难题没有破解。一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如何内化为人的思想价值;二是社会主导意识形态如何内化为个体的思想观念;三是如何在自我教育中化价值规范为情感意志。这三大难题之间具有逻辑递进关系,第一个难题是理论自身层面,第二个难题是社会层面, 第三个难题是自我教育层面,理论内化和社会主导意识形态内化最终必须通过自我教育才能真正实现。

一、化知识为价值: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如何内化为人的思想价值

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理论知识是教育的内容, 而思想价值认识是教育要实现的目标,知识内容只 是一个载体,不是目标本身。尽管科学性与价值性 有相统一的一面, 但事实判断如何转化为价值判断?科学的 “真” 如何内化为道德的 “善”? 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知识系统的掌握,是否必然转化 为完善的思想素质观念系统?这体现了思想内化的 整体性与复杂性的难题。

仅仅把思想理论看作知识性学习,化 “知” 成“识”,而不是化 “知” 成 “智”,容易走向教条化、机械化。“知识论哲学的形而上学意义在于试图发 现世上万物背后的超时空的永恒不变的存在, 只要有一个科学合理的目标,那么受教育者就一定会朝着这个预订的目标发展并实现 。”[1]思想的内化不同于知识的吸收,思想政治教育已经从知识论转向 生存论。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不是简单的把 “理念”“知识”“规范” 装入受教育者的大脑, 也不仅仅是让受教育者掌握更多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知识,而是真正将这些理论融入自己的思想观念系统,实现知情意行有机融合, 避免出现 “知而不信”“知而不行” 的情况。

(一) 思想理论要内化为价值认识, 需要依赖理论的彻底性

“理论一经掌握群众, 也会变成物质力量, 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2]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以实现全人类的解放为旨归,从实践本体和人学立场出发,具有理论创新性和理论彻底性。马克思主义哲学从本质上超出了以灌输为主的知识论哲学,是建立在实践上的生存论哲学。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以整体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作为自身的理论基础。相比较而言,中世纪的思想教育以人有原罪为指导思想, 从而走向信奉上帝的目标。资本主义的思想教育以人 性受压抑而异化的认定为起因,以人的个性解放为 目标。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教育是以劳动大众的非觉 悟状态为起因,以实现人的自由自觉的全面发展为 目标。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精神是以实践为核心,在逻辑与生存、理性与感性、理论与实践的关 系中建构人的意义生存。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化的逻 辑结构,是将科学理论转化为人的接受思想、内化 为情感融入,上升为理性认知、情感认同。马克思 主义理论不是徒具规范、指引、约束的外在价值, 而是充分发挥其自主理性的内在价值,实现理论启 发、解放人性的提升功能。理论越成熟和彻底, 思想就越清醒和坚定。

(二) 思想教育的 “理” 具有 “化理论为德性”的特征

“理” 反映了社会发展的规律, 抓住事物的根本,具有生命力和感召力。理论作为教育内容, 科学性和价值性决定了其能够满足人的内化需要。理 论必须与人相结合才有意义,才能产生说服力, 转为生产力。需要是人对某种目标的欲望和渴求, 表现为愿望、兴趣、动机。理论本身具有潜在的思想 教育的价值和满足人内化需要的价值, 既有解释力、改造力,又具有育人的效果。正如冯契所说: “化理性为德性, 意味着理论不仅是武器、工具, 而且本身就具有内在的价值, 体现人格, 表现个性,文如其人。”[3]思想教育内化在需求动力下实现主体的经验与体验相融、推理与顿悟相统一。主 体经过认知选择、情感融入、意志整合,转化为自 我意识,形成新的思想价值系统。正如冯契先生提 出的 “化理论为德性” 思想, “人类在化自在之物为为我之物的过程中,也培养了以真善美为理想和 信念的人格, 自由人格就是有自由德性的人格。”[4]科学的理论培养了主体真善美的理想信念和自由德性人格,并由自为到自觉再上升为自由的境界, 内化为人的人生观、价值观, 使德性成为人的秉性,成为主体实践的一种自觉自愿的活动和德性自 然的道德行为,形成一种溶入主体的个性特征、自由本性的思想观念体系。 “德性并不表现为一种对个体的外在强加,它总是以天性所提供的发展的可 能为根据,并通过习惯成自然而不断向天性复归。”[5]学习实践也是一种内化的方式,使实践成为一种习惯,所谓 “习以成性”“习惯成自然”,习惯融入观念,在实践中转变观念或固化观念。

\
 
二、化社会意识为个体意识:社会意识形态如何内化为个体人的思想意识

内化包括主体内心世界与教育环境的统一和谐,也包括主体思想内部知、情、意的动态和谐。人本身就是一个充满多种复杂思想的矛盾复合体。内外环境的复杂化深刻影响着主体思想政治教育的 内化过程和效果。内化就是在发展与阻碍中曲折艰 难发展,但内化越是艰难,越深刻。现代社会价值 多元,人们陷入价值混乱,尤其是信息化、网络化 时代给思想内化带来诸多新问题新矛盾。对此, 主体必须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为指导,在认识层面进 行比较、分析、综合的理性甄别与选择,这种选择 与判断既是对多元文化、复杂思潮的一次认识清理,也是一次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深刻变革和飞跃。

社会思想意识形态是外在、前在的,是可能异于我的观念形态,而个体思想意识是内在的, 属我的个性思想。这里存在社会主导意识形态、其他社会意识形态、个体意识形态三种意识样态。社会主导意识形态反映的是社会占统治地位统治阶级的思想体系,是一元主导的;其他社会意识形态反映的是自觉形成的社会流行的思想观念,如各种复杂的社会思潮,是多元多样的;个体意识是属于个体特有的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念,如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统治阶级通过教育或灌输的方式对个体实施内化教育,使社会大众产生 “误识” 和 “合谋”,从而认同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 “正当性”。个体自觉将自己的思想观念向统治阶级的思想理念靠拢,自觉被纳入到国家体制内,从而实现统治阶级的思想直接有效影响个体思想认识,此时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化效果达到最佳状态。一方面,社会主导意识形态要充分吸收社会个体的思想观念凝聚合力,以充分反映社会大多数人的观念表达和利益倾 向;另一方面,社会的主导意识形态一旦形成就具 有相对独立性,通过学校教育、宣传舆论、榜样示 范、思想引导, 对社会个体进行有效整合、引导、规整,从而潜移默化地内化为个体的思想认识, 使个体对社会主导思想意识从灌输、理解、接受到认 同甚至奉为信仰。

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性。理论必须符合群众利益,贴近群众生活实践。如果社会主 导意识形态与群众的利益诉求相契合,社会意识就 容易融入到群众的生活、工作、情感、兴趣等领域,在潜移默化中实现传播、接收与认同。我国要 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主导,引领其他社会多元社会意识形态的发展方向, 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意识形态教育内容,广泛开展 马克思主义信仰和理想信念教育,使马克思主义的 科学性与先进性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和层面, 对整个社会文化起到一种引导与引领效应,实现社会主 导意识形态与个体思想意识高度契合,从而使个体 思想内化渗透达到最佳效果。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鲜 明的政治性、阶级性和意识形态性,教师要增强政 治敏锐性,教育要明确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中国 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思想 意志从根本上与人民的思想利益相统一,党性与人民性相一致,“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是党的出发点、落脚点、立足点。党和国家的思想意志经过 宣传教育内化为人民的思想信念。通过思想政治教 育,人民群众自觉接受党的政治观念、政治信仰, 党和人民在思想上形成共识,党的思想意志容易为 人民所接收,容易内化为人民的思想信念, 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功能也就实现了。

三、化价值规范为情感意志:如何在自我教育中实现内化

思想政治教育有自我教育和他律教育之分, 他律教育最终必须通过自我教育来实现。因此, 上述两个难题关涉的思想理论内化和社会主导意识内化问题,最终需要经过自我教育的内化才能完成。那么,人的这种价值思想从哪里来?马克思主义理论告诉我们, 人的思想来源于实践, 来源于客观现实,认识的发展过程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透过事物的现象由表及里,由外而内,逐步认识事物的本质。毛泽东也提出: “一个正确的认识, 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即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够完成。”[6]思想就是这样从懵懂到清晰、从不稳定到牢固的实现过程。

(一) 内化在思想的再生产中实现

伽达默尔认为, 诠释、接受不仅指理解、重建,而且是主动积极的行为。因为每一个主体在接 受一种观念之前,他的思想不是一块白板, 而是已置身于世界现实之中, 他的文化背景、价值观念、知识水平、精神状态等已构成先在的 “成见”, 当 “先在成见” 与外在观念相遇, 形成外在的视野与历史的视野相互融合过程, 这既是一种敞开开放、交流交融的开始, 也是一种选择、冲突碰撞的开始,人的思想观念就在这种复杂矛盾的内化过程中 经历重新洗牌、洗礼生成。 “思想上的矛盾冲突更能激发思想的灵感顿悟。”[7]因此,思想内在的斗争往往给人带来一种思想的自我革新与升华, 观念的蜕变与质变。思想内化正是在 “平衡———冲突———平衡” 过程中实现的。经过或融合或斗争后的思想观念既不是既有的反映社会的思想意识,也不是自 身先在的成见,而是整合成为一个全新的更为稳定 的思想观念结构和思想价值系统。 “思想理论不是自足的,而是被生产出来的,思想不是现成结论的 概念体系,而是被特定问题式建构起来的思之境域。”[8]主体必须冲破自身既有的根深蒂固的思想系统的阻挠,打开固化的思想系统的缺口, 促使主体重新反思、自我革新、调适自身的思想系统、认 识结构、心理结构,才能最终提升和优化自身思想 意识系统。此时,自我新的思想系统统摄了包括理 想信念、道德律令、人生信条等在内的整个精神机制,使主体的众多思想观念形成完整牢固的思想价值体系。

(二) 在情感的渗透性中走向深化

思想理论与情感是分不开的。非感性的个体内部的思想活动是实践范畴难以完全覆盖的。情感是 认识活动发生的诱因,更是认识升华到信念的助推 器。情感是打开思想的钥匙,是连接教育者与教育 对象心理桥梁的关键。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就是通 过情感融入、感悟提升、经验提炼实现情感交流交 融的过程。在情感强化中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 以情感人,以情动人, 实现情感共鸣。朱小蔓认为: “一个人从认同价值, 产生动机, 激励行为, 并最终形成人格, 其间都需要依助情感的作用。”[9]任何外在的思想都要通过情感这一中介,从情感体验 上升到道德情感,唤起道德习惯的内在力量, 实现情感认同。情感体验就是主体把个人独特的情感喜 恶、热情、同情、亲近感等融合在具体的思想政治 教育情景中,成为自己追求的目标。同时, 人是复杂的情感个体,主体内化会面临诸多复杂情感情绪 的影响。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先在经历以及由此 形成的独特情感世界。思想能否契合主体的心情、心态,能否触动主体的心灵, 能否激发主体的情绪,这些都是主体在情感内化层遭遇的重大考验。正如柏拉图的 “灵魂” 的三个部分, 即理性、欲望、激情。“人成为人是最高价值”,日常人受欲望激情的干扰, 所以不太容易 “成为人”, 思想教育就是将理性从欲望、激情的干扰中超脱出来, 从而获得一种崇高感、幸福感、愉悦感的正向情感, 这种愉悦感又进一步推进了内化的深化与进程。

情感具有丰富的情境性,不同的情景状态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状况有直接影响,内化需要在一 种良好的文化氛围中展开。教师可创设丰富多彩的 情景开展情景教育,如以生活展现情景、以艺术展 示情景等, 达到以情生情、寓教于乐、以境生情、由境生情、深化理性认识的效果。教育者要善于营 造恰当的情景氛围,以图片、音乐、音像等意象元 素传递思想教育理念,触动和激发心灵深处的情感 体验,实现心悦诚服的思想观念自觉内化。 “没有情感驱动的规范行为是机械被动的盲目行为或虚假行为,失去道德的本来意义。”[10]接受是一个认可、吸纳、整合的状态, 是一种意义生成活动。 “情感由于与需要联系在一起,就可以把客观意义转化为个人意义 。”[11]积极的情感更能激发人们主动吸收、接纳思想观念,强化道德认识,实现诗性的内化教育取代简单的科学灌输教育,从而把冷冰冰的知识转化为活的思想甚至坚定的信仰, 实现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内化与提升。

\
 
(三) 在外化中强化内化

内化与外化是不可分割的,内化需要外化来强化。实践是人类最根本的存在方式,实践是一种感性的对象性活动。人的思想内化不是完全通过单纯的思想内在的自省活动完成的,最终还要落实到实践上。缺乏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缺乏与社会的交往融合,是不可能彻底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内化的。很多人参加志愿公益实践活动后,心灵触动很深, 思想观念发生很大改变, 或者进一步固化了思想理念,或者从根本上改变了价值观。思想外化的实践活动促使主体对思想观念进行强化观念、总结反思、提炼升华,生成新的思想体系。因此, 外化促进了内化,人的思想正是在这种内化到外化再内化的过程中不断提升的。思想内化的过程是融入了个体个性、主体性特质的思想升华过程。思想内化有共性也有个性。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内化,不是要求主体内化为千篇一律的 “思想人”“理念人”, 而是富有自身个性、人格特色的 “每一个人”, 在实现思想内化的同时保证每个人的自由自主的发展。价值共识并不否定个人价值取向的多样性和自由选择的可能性。从接受学理论讲,接受传播信息的每一个成员优先选择同他的立场吻合, 同他的信仰一致,支持他的价值观念的信息。思想政治教育内化的内容与方式必须建立在教育对象的思想行为变化发展规律的科学把握上,强化针对性和亲和力, 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四、结语

人类进入工业化、信息化时代,迅速变化的社会环境日益强化了思想教育的经济、政治方面的工 具性价值,淡化了满足人自身发展和满足人需要的 目的性价值,造成思想政治教育的悖反。人是精神 生命意义性存在,思想政治教育关注人和人心的通 过思想政治教育内化有效解决人们的认知、道德、审美、信仰问题,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性复归之所在。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化如果能有效解决上述难题,克服上述重重障碍, 将最终达至一种内化境界,实现内化实效。内化境界有三种:一是他律性 内化,是根据思想教育者的要求,社会发展的需要 的认知性接受;二是自律性内化,是主体主观意识 到自身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化需要,从而自觉主动的 在知情意行中追求思想内化的过程,实现新的人性 塑造;三是自由性内化, 是主体自由选择的满意性、接受的愉悦性。人的思想境界在体验中生成, 在审美中提升,实现内在超越,将价值体系化为内 心信念,实现内心定向和价值澄清。思想政治教育 内化随着思想的发展,逐步走向主动接受状态, 实现理性与情感、社会规范与个体自由的统一, 内化与外化高度一致,从而进入内外合一、自由接受的境界。 随着境界的提升, 人的思想品格也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3][4]冯契 .冯契文集(第1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11、35、58.
[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93.
[5]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 .理论、方法和德性 [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6:220.
[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毛泽东文集(第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79.
[7][德]汉斯- 格奥尔格· 伽达默尔 .诠释学· 真理与方法[M].洪汉鼎,译 .上海:商务印书馆 ,2010:32.
[8]张一兵 .问题式、症候阅读与意识形态[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36.
[9]朱小蔓 .祝贺 · 致敬· 期待[J].教 育研究,2014(4):29.
[10]王健敏 .社会规范学习心理与品德建构[J].教育研究,2000(8):12.
[11][俄]季塔连科 .道德的理性与情感[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4:41.

《思想政治教育内化的难题及其破解之道论文》附论文PDF版下载:
 http://www.scipaper.net/uploadfile/2019/0322/20190322015506305.pdf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cipaper.net/jiaoyulunwen/3234.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豫ICP备2022008342号-1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