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多元文化语境下高校文学教学有效性考察论文(附论文PDF版下载)

发布时间:2019-03-22 10:59:45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scipaper.net):

摘 要 多元文化语境对高校文学教学有消解和建构两个维度的影响。一方面它削弱了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接受,导致文学经典的 “祛魅”,对人文精神的培养构成挑战; 另一方面它为文学接受心理的开放性、审美品格的塑造及审美创造性的激发提供了更具包容性的空间。面对多元文化语境下文学教学的机遇 与挑战,高校可从建构文化价值认同感、还原历史文化语境和建设文学体验平台方面入手, 提高高校文学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 多元文化语境;文学教学;有效性

一、多元文化语境与高校文学教学

20世纪 80 年代, 随着社会开放力度不断加大,中国社会结构在多种力量的推动下产生了深层次的调整和变革。在这一背景下,具有不同价值取向的文化持续碰撞、交汇和融合,逐渐形成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精英与大众等诸种文化形态相容共生的多元文化体系。多元文化语境是全球化的交往背景和话语空间,高校对这种潜在而有力的语境规约尤为敏感。高校人文科学方向的教学, 尤其是文学教学更能真切地感受到多元文化语境对教学有效性的影响,这种影响不止体现在文学接受主体生活方式、思维特性及价值判断的差异性和多样性上,也体现在文学施教主体传统教学思维明显滞后和教学方法有效性极大削弱上。

深入探析多元文化语境下大学生作为文学受众的新特征可以看出,当下高校大学生在该语境下所 派生出的审美模式往往与文化消费、身体欲望及个 性特征紧密联系。这突破了以传统价值判断及审美 体验为核心的文学接受模式,使高校传统文学教学 体式的阐释方法在很大程度上丧失了有效性, 如何应对这种挑战,是当下需要深入思考的命题。中国 传统哲学中很早就有对多元、异质的理解与包容。

《孟子》有云: “物之不齐, 物之情也。” 在孟子看来,世界是多样性的,事物是千差万别的, 文化也应该是多元化的,这都是符合客观规律的。这种来 自传统文化的哲学思考既承认了多元化的合理性, 又表现出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对当代文化认 知很有启发性。返观当下所要面对的多元文化, 更需要一种客观理性的态度———除了认识到多元文化对高校文学教学有效性具有解构性的一面, 也应该充分把握多元文化语境所具有的建构性,在教学实践中扬长避短,去芜存菁,进行科学合理的改革实践,才能够探索出新时代文学教学的新路径。

\
 
二、多元文化语境与文学教学有效性的消解

(一) 价值取向多元化对文化传统的消解

在经济主体多样化、思想潮流多元化环境下建构起来的文化语境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深远, 造成群体价值观念的日趋复杂化。深入剖析学生群体价 值取向的新特征, 可以发现存在较为趋同的一面, 即轻社会理想,重现实功用;轻精神提升, 重物质享受;轻奉献,重索取的价值倾向。 “对于每一个具体的人来说,他是价值判断的主体,又是价值判 断的客体。因此,他无法超越由这种主客体所形成的社会关系。”[1]毋庸置疑,个人的价值观是在社会现实活动中萌芽, 在个人历史经验中成长起来的, 作为一个能动的个体必须在特定的社会生活空间中 对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及人与自我的关系进行认知 和判断,这样一种价值取向与当下多元文化背景有 着紧密的联系。从高校文学教学角度看,大学生群 体表现出 “去中心化” “碎片化” 等颇具后现代特点的价值判断倾向性,往往导致以复杂多元的价值 标准衡量特定历史语境下形成的文学文本的情形。如以相对主义质疑普遍真理,以实用主义解构理想 信念,以虚无主义否定革命历史,以物欲主义取消 文学审美,显然这将与文学经典所秉持的理性传统 及人文精神不可避免地产生错位,造成了传统与现 代、精神与物质、世俗与崇高某种程度上的对立。这种对立虽然是现代性面对后现代主义因子侵入的 正常反应,也是社会转型期必须付出的代价, 但其导致的文学教学场域中师生之间深度交流的阻滞效 应不能不引起重视,而由此带来的文学教学有效性 的削弱也值得深入探讨并予以解决。

(二) 大众文化扩张下的文学经典 “祛魅”

20世纪90年代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 大众文化的热潮逐渐席卷了社会生活各个层面。本质上讲,大众文化是一种消费文化,以满足最广大普通大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导向。但大众文化亦有其两面性,一方面打破了文化封闭状态,把文化、生活与生产三者愈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极大拓展了受 众群体文化消费空间,在精神享受层面给予人们更 多的选择,对当下社会现代意识的建构与时代精神 的弘扬有所助益。另一方面,大众文化的极速发展 也带来一些消极影响,即过度迎合大众的文化消费 心理,忽略文化产品的社会效益和艺术品格, 造成文化生态的失衡。这些症候在高校大学生群体中亦 有所表现,如对快餐式文化的追捧和对高雅文化的 排斥、对即时享受的沉溺和对精神追求的摒弃。大 众文化产品的商品属性将决定其在经济利益获取与 人文精神建构、复制性生产与原创性创新的选择中 毫无悬念地选择前者, 最终导致人文精神的失落。从文学教学角度看,大众文化的发展亦带来不小的 挑战,即经典文本所蕴含的深层思想意蕴和审美价 值面临被消解的危机。大学生群体正是在大众文化 高速发展的社会空间中,以种种带有商品属性的精 神文化产品为资源建构自己的道德和价值观, 在这种建构过程中,文学经典所揭示的思想和审美价值 被有意无意地淡化。换言之,大众文化大潮冲击下的文学经典正经历持续的 “祛魅”, 高校文学教学如果不能直面文学经典的 “祛魅” 化挑战, 重塑其审美品格和精神空间,文学教学的有效性将面临更 深层次的消解, 即施教者失去引导和阐释的合法性,受教者丧失接受和升华的积极性。

(三) 泛娱乐化对文学人文精神培养的削弱

追溯文学起源可以发现,娱乐功能也是文学发生的重要动因。文学娱乐功能带有双重性, 一方面可以适度矫正文学过度 “载道” 的意识形态化倾向;另一方面, 有导致文学趋向精神蕴涵低俗化、意义浅层化的可能。不幸的是,在商品经济高度发 展的背景下,在多元文化语境下,文学泛娱乐化的情势业已形成———一切文化产品皆在娱乐文本的观念中逐渐冲决了文学的堤岸,许多文学作品在 “娱乐至死” 的麻醉中, 逐步碎片化、泡沫化、低俗化、平面化……显然,这样的情势愈加推动了文学 对大众趣味的迎合:一方面,沉溺低俗叙事, 张扬身体欲望, 刺激消费; 另一方面, 醉心解构话语, 消解道德传统, 蔑视人生理想和生命价值。很显然,在文学泛娱乐化日趋严重的情况下,人文精神的培养会不可避免地受到很大的削弱,因此如何拿捏文学娱乐功能的平衡点是相当重要的议题, 亦是高校文学教学所要面对的挑战。

三、多元文化语境与文学教学有效性的建构

虽然多元文化语境带来诸多挑战,但作为精神高地的高校仍须以开放的姿态面对随经济、文化全球化而逐步建构起来的多元文化语境,看到其在当下文学教学中所具有的建构性的一面。

(一) 有利于建构文学接受心理的开放性

文学接受并非单向度、平面化的认知感受体系,而是涵盖社会文化环境、个体生理、心理特征等诸多层面的复杂系统,是接受主体的知、情、意与文学作品的形象、意境、主题意蕴深层次融合化生的过程。多元文化语境可以给予文学接受主体更多的选择性和更大的宽容度,推进观念、情感和意志、及思维层面的完善和发展,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建设起文学接受心理的开放性———在这种开放性的引导下,文学教学的有效性才能够达成。这种开放性也提供了课堂交流、探讨的契机,突出教学过程的主体性、交互性和生成性,使教师、学生在和谐融洽、相互激发的教学环境下,建构真正有效的文学教学课堂模式。在高校文学教学过程中, 教育者不得不面临多元文化语境带来的诸多挑战, 但缺乏一个多元的、开放的、兼容的文化语境,真正的文学接受、真正有效的文学教学是不可能达成的。多元文化语境为文学接受向更深层次、更广领域的拓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前提条件。

(二) 有利于文学受众审美品格的塑造

高校文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塑造受众的审美品格,审美品格的塑造和审美主体所处文化语境 息息相关。传统文学教学过于重视知识的灌输和理 念的传达,教学内容与现实脱节,教学理念不能契 合大学生群体的心理特征,更为重要的是大学生的 接受选择往往得不到回应和尊重,因此对文学教学 产生排斥和冷漠的态度, 无法提升文学审美素养, 更无法塑造相应的审美品格,损害了文学教学的有 效性。多元文化语境下, 对多样化、差异性的尊重,使得文学接受主体对审美对象进行阅读、体验、吸收时,能够获得更广的思索空间和更深的审 美体验。“多元文化追求文化的共同性, 是在尊重民族和个体的政治、文化选择多样性的前提下进行 的,是多种文化中的异中求同,而不是完全的同质化。”[2]在此核心理念下,对不同文学接受个体的审美和价值判断的差异性的理解和尊重成为题中之义。对于高校大学生而言,这种多元文化语境下的 选择尊重是其建构审美品格可塑性的前提。总之, 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文学施教主体显然不应该丧失其 应有的主导地位, 在给予学生充分思想空间的同时,也要借由这种良好氛围引导学生保持清醒的审 美自觉,警惕那些褊狭的、极端的、低俗的文化元 素,培养学生良好的价值判断能力和审美趣味, 最终塑造出有人性温度和思想深度的审美品格。

(三) 有利于激发文学审美活动创造性

文学审美活动本质上是一种创造性的行为, 它包含审美体验、审美想象、审美判断等一系列精神活动。在此过程中 “欣赏者并不是原封不动地接受整个作品,而是要用自己的自由去创造和审查作者所揭示的世界。”[3]传统文学教育模式很大程度上忽略了文学接受主体在这一过程中最为重要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愉悦,教师沉溺于单向灌输一种标准化的阐释,学生习惯于被动接受一种既定的理念, 文学审美过程中的创造性受到很大限制。 “人作为审美活动的主体,只有在实践的过程发生领域内, 人的审美创造性才有展开的可能性。”[4]显然, 在相对开放的、兼容的和多元的文化场域中,个体的审美创造潜力才能被挖掘出来。多元文化语境下的教育伦理更尊重教育主客体的主观能动性,使得师生在审美活动过程中能够建构起互动交流机制,保证了双方对文学文本审美领会的深层化,也实现了学生在文学教学过程中从被动吸纳到主动发现和积极体验的转变,从而使其创新意识与创造热情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激发。
\
 
四、提高高校文学教学有效性的基本策略

(一) 建构文化价值认同感

多元文化语境下各种异质文化在高度发达的网络空间中混杂、冲突、融合、变异,给当代大学生主流思想观念的培养增加了更多不确定性, 使这一群体的文化价值认同面临极大挑战。具体到文学教学的实践中,这种危机更多体现为文学接受的困境———缺乏核心价值认同的文学受众不再有藉文学接受提升精神境界的愿望,容易陷入价值评判的困惑 和迷茫中,更谈不上审美层面的真切体验和把握。因此,高校文学教师在加强文学教学改革实践的同 时,应该努力推动文化价值认同的建构,建立人文 主义导向的包容性课堂。这种导向分为两个层面, 一是教学实施层面的人性化,即充分尊重受教个体 的差异性,给予其充分表达个人观点的自由和空间,从而不断增强其表达的自信心,激发其深入探 究的积极性。二是在教学内容上人文精神的导引和 建构,即立足文学文本的阅读分析,努力促成受教 个体从感性体验到理性思考、从文学审美到价值观 建构的超越。只有在这一空间中,通过师生双方的 阅读、分析和探讨,才能深入理解把握经典文学文 本所蕴含的美学精髓和文化意涵,最终达成基于共 同生命体验和审美感受的价值认同,从而提高文学 教学的有效性。

(二) 还原文学文本的历史文化语境

历史文化语境是文学文本形成的重要条件, 对作家思想及创作有深层次的影响,在文学教学实践中努力还原文学文本的历史文化语境,不仅是深入把握文本思想意蕴和艺术特色的重要途径, 而且是提高文学教学有效性的前提。在科技高度发达的背景下,各种文化资源极为丰富,历史文化语境的还解和把握。需要指出的是,历史文化语境的还原并非文学教学的核心内容,而是达成教学目标的一种辅助手段,因此在文学教学实践中历史文化语境的还原应该遵循适时、适当和适度的原则。

(三) 建设文学体验平台和开放式课程体系

高校传统文学教学模式往往囿制于单一的课堂空间,更多沿袭文学历史的讲解和文学作品的分析 的做法,对学生自身的审美体验不够重视。在当下 多元文化语境下,作为接受主体的大学生显然已经 不再满足于单向文学史、文本分析等知识的吸纳。他们更重视不同向度、多元化、多途径的文学审美 体验。因此, 高校文学教学应该反思传统教学模式,逐步摒弃固化保守的文学教学传统,实事求是 地评估当下大学生的个性特征和价值观,以建设性 思维客观地呼应多元文化语境下的种种新变化, 努力建设相关文学体验平台,促进文学课堂改革。具 体而言,可以通过加大投入,建设相应的文科实验 室、文学展示馆、视觉中心等硬件设施,给学生提 供相应的文学体验。通过情景体验、感官体验、角 色体验及互动体验等途径让学生全方位体验文学的 独特魅力和深厚意蕴。高校自身应该大力加强内引 外联的工作力度,与校内外相关机构建立合作、协 同机制,建设开放式的课程体系,激励师生积极参 与,在社会实践、问题探索中建立共识,达成对文 学文本深层次的把握,从而促进文学教学有效性的 提高。原更为便捷,高校应深入探索,积极推动文学教学  改革,努力突破文学文本与非文学文本的界限, 借由网络技术努力搜集带有特定文化信息的文学周边 材料,如绘画、雕塑、建筑、文化景点、名人故居、影像等相关资料, 通过多媒体技术整合展示, 使文学文本与相关历史文化语境形成某种程度的互 文,建构出具有生命活力和生活气息的感受性教学 空间。在这一过程中,作为主导的教师应注意把握 好课堂节奏,引导学生在相应历史文化的氛围中进 行文本的细读、分析和交流,加深对文学经典的理

参考文献:
[1]张澍军 .市场经济条件下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导论[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72.
[2]王亚杰,郑瑞君 .多元文化背景下当代大学生信息接受习惯与认知方式研究[M].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2013:40.
[3]蒋孔阳,朱立元 .西方美学通史(第6 卷)[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490.
[4]陈亚平 .文学过程学体系[M].成都:四川师范大学电子出版社,2013:121.

《多元文化语境下高校文学教学有效性考察论文》附论文PDF版下载:
 http://www.scipaper.net/uploadfile/2019/0322/20190322110043284.pdf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cipaper.net/jiaoyulunwen/3224.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豫ICP备2022008342号-1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